標籤:

立秋如何養生

立秋節氣到來。曆書曰:「斗指西南維為立秋,陰意出地始殺萬物,按秋訓示,谷熟也。」這時太陽黃經為135度。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由熱逐漸轉涼。有諺語云:「立秋之日涼風至」,即立秋是涼爽季節的開始。但是,由於我國地域廣大、幅員遼闊,緯度、海拔高度不同,實際上是不可能在立秋這一天同時進入涼爽的秋季。從氣候特點上看,立秋時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特別是在立秋前後,很多地區仍處於炎熱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稱。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才能真正涼爽起來。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古人對於四時調攝的宗旨,告誡人們順應四時養生要知道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若想延年益壽就要遵循這個規律。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在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煉等方面皆以養收為原則,具體講就是把中醫理論中事物屬性的五行分類歸納,秋內應於肺,肺在志為悲(憂),悲憂易傷肺,肺氣虛則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應循古人的養生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

   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卧早起、與雞具興」。早卧以順應陽氣的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此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運動調養  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這裡給大家介紹一種秋季養生功,即《道臧·玉軸經》所載「秋季吐納健身法」。具體做法是:清晨洗漱後,於室內閉目靜坐,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裡液滿,漱練幾遍,分三次咽下,並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緩緩做腹式深呼吸。吸氣時,舌舔上齶,用鼻吸氣,用意送至丹田,再將氣慢慢從口中呼出,如此反覆30次。秋季堅持此功,有保肺健身之功效。

  飲食調養  《素問·臟氣法時論》中說道:「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等辛味食品,適當多食酸味果蔬。秋時肺金當令,肺金太旺則克肝木,故《金匱要略》又有「秋不食肺」的說法。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故飲食應以滋陰潤肺為宜。《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更有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有潤肺生津作用的食物,百合、山藥、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等柔潤食物。

秋季健康養生應該吃七種蔬菜

  每個季節都有相對於其他季節更適合吃的蔬菜,那麼秋天健康養生吃什麼蔬菜最好呢?

  菜花:菜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每200克新鮮菜花可為成年人提供一天所需維生素A的75%以上。

  中醫素有「色白入肺」之說,秋天是呼吸道感染疾患的多發季節,潔白的菜花無疑是一種適時的保健蔬菜。

  菠菜:菠菜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蔬菜。菠菜中胡蘿蔔素的含量大大高於其他蔬菜,抗壞血酸雖低於辣椒卻高於西紅柿,菠菜所含的具有止血作用的維生素K更是葉菜中最高的。豐富的核黃素又有預防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

  胡蘿蔔:胡蘿蔔,味甘平,食之補脾健胃。胡蘿蔔以燉食最好,炒食為良。燉食能保持胡蘿蔔素93%以上,炒食也可保持胡蘿蔔素80%以上,而生食、涼拌,人體僅能吸收胡蘿蔔素10%。

  豆芽:豆芽中的葉綠素可以防治直腸癌,能使機體大大減少乳酸的堆積,從而有利於消除疲勞。中醫認為,豆芽味甘性涼,有清熱解毒、利濕通下的作用。芹菜:芹菜,性涼,味甘辛無毒,平肝健胃,富含蛋白質、胡蘿蔔素、維生素C、氨基酸等。芹菜能興奮中樞神經,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並有祛痰作用。

小白菜:小白菜,味苦微寒,通腸利胃。小白菜含維生素C和鈣質甚多,還含磷、鐵、胡蘿蔔素和維生素B等。還有一種洋白菜,即捲心菜,常食能益心腎,健脾胃。

萵筍:萵筍中的鉀有利於促進排尿,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大有裨益。此外,秋天愛咳嗽的人,多吃萵筍還可以平咳。


推薦閱讀:

養生導引法
靈鰍養生經
孫思邈真人養生銘
家庭實用養生之九、運動按摩養生法
食療養生 苦夏時節吃苦要把握兩個原則

TAG: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