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裁員:頑疾化解背後的開放平台思維

  文/王如晨

  海爾裁撤員工,強調所謂新的人單合一與自組織變革。有人說,海爾要放棄製造業,變成互聯網企業甚至創投企業了。

  這肯定是誤解。我認為,這一步,並非出於單純的互聯網思維,它首先要解決的是「大企業病」,然後在此基礎上,構建基於製造業與基於物流業的兩大平台,互聯網只不過是背後的工具。

  我認為,放棄製造業的海爾必是死路一條。海爾的核心競爭力,一是設計與製造,二是物流與渠道。

  當然你會說,海爾品牌有相當強的競爭力,那是。不過在互聯網時代的品牌與工業時代的品牌還是不一樣,前者屬於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認知積澱而成,後者則是以產品為中心的認知積澱而成。

  讓我依託上述幾點,略微展開一下。

  一、砍人與大企業病。

  海爾幾萬人的隊伍,層級複雜,文化上特別官僚。去過海爾的,或者經常參加過海爾活動的人,總覺得這家公司的幹部與員工特別喜歡喊號子,說話的時候有一種官氣,呵呵。

  對大企業病動刀,苗頭其來有自。2006至2008年,張瑞敏連續三年持續渲染危機。2007年年初,他說,海爾2006年全球布局開始發力,這是場「生死之戰」,就像爬山,海爾海拔5000米,對手卻在珠穆朗瑪峰,國外對手非常強大,海爾原來的有效辦法都不行了,必須變革企業內部機制,必須解決「大企業病」。

  最後,他提出向服務轉型口號,從製造型企業業邁向營銷服務型企業。但是,過去5年,海爾並沒真正解決大企業病問題,內部依然臃腫不堪。

  真正影響海爾效率的,確實在於它的中間環節。砍掉一批人,改造思維,我覺得符合張瑞敏的用意。

  當然,未來我相信它還會持續砍人。這個也是變相的成本動作。

  二、關於海爾的互聯網思維

  最近幾年,張瑞敏確實經常談互聯網尤其電商,但他談的跟馬雲、張近東等人並不一樣,他根本就沒有脫離海爾核心競爭力蹈空。他不過是用互聯網改造海爾,而不是將它變成一個線上企業。

  當然海爾自己也做互聯網業務,尤其海爾商城。去年一段時間,它還想收購互聯網企業,跟百度旗下的齊家網談,結果對方不同意,最後海爾挖了它的高管,去強化做開放平台了。

  當時,海爾本想打造一個獨立的智慧家居開放平台,依託日日順物流平台,建立一個垂直一體的虛實結合的平台,覆蓋家電、家居、家裝、家飾。但因缺少外部資源與流量,這個想法雖好,卻充滿風險。最後海爾放緩了節奏,開始尋求第三方力量,尤其是在物流方面引入阿里。

  但這一步並不能改變海爾的製造業底色,無法化解張瑞敏的心病。他的更大用意是,必須用互聯網的思維改造製造業。

  很多人抱持著「製造業是低端」、「互聯網是高端」的認知。我覺得可笑。真正的互聯網時代,包括製造業在內的基礎設施,會越來越呈現集中、集約的特徵,它本身與物流、營銷等環節融為一體。

  我認同張瑞敏所說的這句話,互聯網時代開啟後,製造業迎來一個最好的時代。

  三、基於製造與物流的開放平台模式

  那海爾的開放平台有什麼特色呢。我先從製造一端來說。

  海爾與台灣代工製造業不同,它與海爾品牌、服務是一體。也就是說,海爾自身能到達C端的消費者。

  但是,互聯網時代,如果海爾製造業只與自身品牌捆綁,是很難吃飽肚子的。海爾一定會走向開放平台,依託自己的設計製造能力,大量做定製,為更多品牌服務。也就是說,張瑞敏會將海爾製造變革成一個開放的製造業平台。

  一段時間以來,海爾不段強調所謂C2B模式,其實有兩層意思,一是要從過去以產品思維走向消費者思維,形成新的驅動力;二是在此基礎上,走出海爾產品品牌空間,走向更廣闊的服務空間,開始為第三方企業、品牌服務了。

  這樣一來,那些固守在海爾產品思維里,既不接觸消費端又不接觸生產端的人,就成了累贅。這個時間點,張瑞敏動刀,你體會體會吧。

  部分被裁員工,海爾給他們的出路是,成立許多小微組織甚至獨立的公司,讓他們發揮這樣的作用:

  1、擴大與消費者接觸面,以所謂創業者的身份,依託海爾製造力,做定製服務。

  2、去搶單。搶什麼單?搶那些缺少設計與製造能力、又想做產品及服務的小公司甚至個人的訂單,填充海爾的產能,光生產海爾品牌,生產線是吃不飽肚子的,行不通了。

  這就是一個基於海爾製造業的開放平台嘛。除了實體印象外,它跟蘋果模式異曲同工。說白了,所謂自組織,它們就像一個個APP,海爾平台就像蘋果平台。他們在上面面向消費者定製、開發,海爾提供技術與生產。

  這個角度,之前我曾多次寫過台灣代工製造業朝雲時代的轉型,尤其是富士康、廣達、台積電等公司的開放模式,有類似之處。其中富士康還曾以極為類似的模式裁員,包裝成一個「萬馬奔騰」的項目,讓他們回鄉創業,開店賣富士康生產的東西。

  未來,所謂代工與品牌製造之間的差別就模糊了。海爾真正的對手們,是這些台灣IT代工巨頭。或者說,基於製造業的開放平台競爭,張瑞敏的對手會是郭台銘們。

  海爾在全球許多地方都有生產基地,形式上,這一步是很有看點。如果說到難處,我認為在於海爾核心技術儲備。做開放平台必須有強大的設計能力,而不是簡單的來料加工。就是說,你是否真有能力為外部定製服務,這要龐大的專利做基礎。雖然領域不太同,無法直接比較,但富士康們基於製造的開放平台,基礎似乎好於海爾。

  不過,海爾有自己獨特的部分。這也就它的平台支撐體系,渠道與物流布局。

  海爾的服務能力很強。它在全國有無數的網點。中國沒有哪家同類企業觸角能比得上海爾。幾乎所有的鄉鎮都有它的標誌,甚至已經進村。就是說,海爾是最接地氣的一家公司。

  我有一個真實經歷。幾年前,縣城裡一個賣場做手機促銷,送話費還有花生油。那是功能機時代,賣場提供多個品牌,一個中年婦女偏就大聲說要海爾手機,說海爾手機名氣最大,呵呵。我相信她的認知,就是來自海爾家電與渠道網點的印象累積。

  這只是海爾渠道體系的一部分。日日順才是它的戰略工具。關於它的報道已經很多,尤其是馬雲的阿里去年巨資投入它,讓人看到了它的實力。

  我只說幾個小點。日日順作為海爾集團香港上市公司最核心的資產,它才是張瑞敏實現願景的棋子。

  日日順可是中國家電、建材等產品物流領域的冠軍,最後一公里的服務能力很強,這也是阿里投資它的重要原因。還有一個例子能證明它的力量。幾年前,中國家電下鄉如火如荼時,長虹、TCL等家電企業發現自己的物流觸角根本無法達到老百姓家裡,它們無奈藉助了日日順的力量。

  早在2008年,日日順的營收就超過了150億元。2013年,營收等於國美電器上市公司的一半。

  擁有日日順物流與廣泛渠道的海爾,其實就擁有了實網的服務,若它能夠打通虛網,再結合製造網路,就能建立一種不同於其他公司的平台體系。

  過去兩年多,海爾曾強調虛實結合的電商模式。但是,獨立運作無法打開局面,因為左右互博,而且,以海爾品牌為核心的產品思維根本無法與獨立的電商平台競爭。海爾急需區隔開來。

  海爾後來不斷在第三方品牌開設旗艦店,拓展更多線上渠道。看上去是為自身品牌鋪墊銷售,實際上是在解決開放平檯面臨的上述難題。它不會放棄海爾品牌,但必須防止它成為開放平台的阻力。海爾品牌嫁接更多第三方力量,而海爾虛實的渠道體系,則加速引入第三方的資源,至少能消除許多矛盾。

  不過,虛實渠道體系,如果沒有製造業的支撐,早晚一天,海爾會與阿里、蘇寧雲商們肉搏,那不是它的道路。這就需要與海爾基於製造的開放平台形成一體化,如此,張瑞敏就能擁有不同於郭台銘們的差異化力量。真的,在我的感受中,張瑞敏並沒有將國內的家電企業作為終極對手,他的目光是國際巨頭。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推薦閱讀:

逆向思維論豬市!
量化思維,幫助你更好決策
《系統化思維導論》
國人早餐轉變思維
【框思維】你的努力,有人看得見!

TAG:開放平台 | 思維 | 裁員 | 海爾 | 背後 | 平台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