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習馬會:為危機應對提前「脫敏」

兩岸關係近年來獲得空前緩和,「外交休兵」,經貿密切,但是台灣在逐漸「綠化」,新生代選民「大陸情結」不如從前。2016台灣「大選」在即,傾向「台獨」的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概率極高,台海潛藏的危機不容忽視。在此時刻,習馬會的意義,其實遠超大多數人的想像。

「現在聽我的,大陸的記者全部向後面退兩步,把位置留給台灣媒體」,當國台辦新聞局局長馬曉光出面協調之後,台灣記者們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11月7日,舉世矚目的習馬會如約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出現在眾人面前。超過600名兩岸及國際記者現場採訪。會面的主角,習近平、馬英九兩位「先生」各自佩戴紅、藍領帶深情握手超過一分鐘。

二戰以後因地緣政治而分裂的國家中,唯兩岸的最高領導人從未晤面,習馬會成功締造了這一歷史時刻。

作為國民黨籍的台灣領導人,一貫承認「九二共識」的馬英九與大陸領導人進行會面並不存在政治基礎的障礙,困擾雙方見面只有兩個問題:地點和稱呼。

此次會見,雙方選在同為華人國家的新加坡,且見面時沒有第三方在場,最大程度的打消了大陸一直以來對「國際場合」的顧慮;而互稱先生,則同時兼顧了雙方的需求: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表示,這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務實安排,而馬英九則稱,這個稱呼體現了雙方對等的地位。

「主席,看這裡!」「『總統』,看這邊!」

二人登場,歷史性的跨海一握之時,為了拍到更好照片,記者們還是呼喊著二位先生的官銜。

長達一小時的習馬會並未對兩岸未來政治發展做出任何具體性的安排,長久以來,兩岸各說各話的政治話語體系短期內還會一如既往地持續下去。但二人的見面,無疑已經捅破了兩岸交流的最後一層窗戶紙。自此,在持續熱絡的經濟交流基礎上,兩岸間軍事、政治交流和談判或將不再是「不可說」的禁區。

分治66年後,兩岸關係迎來了最大的「脫敏」時刻。

融洽氣氛之下的小小角力

「先向大家報告一下,我和習先生的會面氣氛非常的融洽」。在閉門會談後的記者會上,馬英九親自出馬,向在場的記者進行說明。

融洽會談氣氛下,雙方政治互信不足的暗流仍然洶湧。馬英九出行前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稱,此次會談有沒有「李登輝當年的18套『劇本』」。馬笑稱:「當年的18套『劇本』是為應對『飛彈危機』,這次會談是和平的會談,不會有那麼多的『劇本』」。

據事後馬英九的兩岸問題智囊及台灣陸委會官方披露,馬英九還是準備了至少兩套「劇本」應對此次習馬會:

如果認為習近平在前五分鐘的公開談話中充滿善意和誠意,未強調「一個中國」、「一國兩制」、「反對台獨」等可能引起台灣內部反彈的話語,馬英九就將不談「各自表述」、「中華民國」、「民主台灣」等大陸方面不喜歡聽的話語。反之,如果判斷習近平的公開表態充滿敵意,馬英九則做好了談判失敗的準備。

顯然馬英九有些過度謹慎,會見完記者後,習近平率先開啟五分鐘公開致辭中體現的「誠意」與「善意」出乎他意料之外。

習近平在公開講話中稱,「不管兩岸同胞經歷多少風雨、有過多長時間的隔絕,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因為我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對於大陸方面一貫的「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等政治性話語均未出現。

馬英九手持講稿,對習近平的善意的發言進行了回應。在講述到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時,馬英九稱:「1992年,雙方在香港以口頭的形式達成了『一個中國』的共識」,其在台灣一直論述的「各自表述」卻不見蹤影。

事後,馬英九兩岸問題幕僚、官媒「中央社」以及國民黨均從各個側面證實,馬英九幾易其稿、親自定奪、並在出發前一直排練到深夜的講稿中是有「各自表述」四個字的。但公開講話部分刪除「各自表述」四個字,應是馬英九現場的臨時決定。長久以來,1992年兩岸在香港達成的「九二共識」具體內涵上解釋始終無法統一。「九二共識」一詞甚至都是在2000年由台灣「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發明的。大陸方面堅持認為,「九二共識」就是「一個中國」原則,故大陸方的標準表達是「九二共識,一個中國」。

台灣方面則堅持認為,「九二共識」的內涵是「雙方都承認只有一個中國,但對一個中國的內涵各有堅持」,故台方對「九二共識」的標準表達則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在國際上,普遍認為「各自表述」充分體現了兩岸中國人製造模糊的政治智慧,蘇起本人也承認,「九二共識」就是「美麗的模糊」。

據台灣《新新聞》雜誌報道,習近平親自兼任中央對台領導小組組長,顯示對台政策高度重視。而在去年年底台「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慘遭大敗,增加了大陸方面對台灣前景的憂慮。有人說馬英九在台灣島內民意支持度低迷,是他對大陸「態度曖昧」所致。

此次新加坡會談,習近平願意以平等身份會見馬英九,並且在公開演講中釋放善意;馬英九願意在開場時放棄「各自表述」的論述,對彼此來說都是頂住各自壓力的創舉。正因為雙方彼此的互相體諒,才讓這一本來「不可能的任務」順利完成。事實上,在雙方長達近一個小時的閉門會談中,各自還是講了不少攸關核心利益的話語。根據陸委會公布的逐字稿,當記者離開會場後,馬英九對「九二共識」的定義就變成了「一中各表」,並稱台灣方面之所以不搞「一中一台」、「兩個中國」的原因則是「中華民國憲法」不允許。

返程飛機上,馬英九也不忘對隨行的台灣媒體強調:「我在習近平面前該說的全都說了。」

台灣一貫將「中華民國」視作是兩岸交流的最大公約數,一旦「中華民國」消失,台灣將正式面對是否「獨立」的道路選擇。

同樣,根據會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記者會上的發言,習近平也在和馬英九的會談中指出「雙方確認了『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政治基礎」,「對於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兩岸同胞絕不答應」,「在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這一原則問題上,我們的意志堅如磐石,態度始終如一。」

公開講話中體諒對方立場,閉門會議中強調本方利益。這表示雙方在政治領域已經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互信。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電視直播時大陸央視並未直播馬英九的講話以及會後的國際記者會,但習馬會無異於放出一個信號:「只要是承認一個中國,兩岸之間沒有什麼不能談」。

而在支持馬英九的藍營內部來看,習馬會則被解讀為「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一次成功展現。國民黨「立委」孫大千表示,長久以來,台灣一直尋求大陸承認「中華民國」,即便一時半會兒做不到,至少可以先做到「互不否認」。台灣實際上已經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地區的治權,這次習馬會,台灣方面將其理解成大陸並未否認「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治權,這已經是兩岸關係的一個巨大進步了。

正式會談結束後的晚宴上,習馬二人的晚宴還使馬英九喝到了微醺。此次晚宴,馬英九從台灣帶來了金門高粱、馬祖老酒兩種名酒;大陸方面則準備了茅台酒作為晚宴用酒。

晚宴之後馬英九已顯醉態,走路時需要幕僚攙扶,與其過往醉酒時的形象如出一轍,這也隨即引來綠營攻擊。不過馬英九堅決否認自己喝醉,稱習近平和自己在喝酒前都自稱酒量不好,「酒桌上都是在用很小的杯子喝高粱」。但綜合各方面信息,習近平酒量實際上遠高於馬英九。

習馬會結束,馬英九回到島內之後,雖然綠營媒體和政治人物依照慣性對馬英九的表現不依不饒,認為其沒有在公開演講中提及「各自表述」和「中華民國」,失去了在國際上為台灣發聲的機會,但即便是公認為最綠的「三立電視台」所做的民調,支持習馬會的民眾也比反對的多出5個百分點。習馬會在台灣的正效應,已經開始發酵。

「看來大陸處理台灣問題還是有很大的彈性的,國共對於『九二共識』雙方的認知還是有差距的,不也照樣坐下來見面了么?」習馬會後,參加一場民調發布會的民進黨前「立委」、有「台獨理論大師」之名的林濁水如此表示。習馬會的成功舉辦,也在民進黨內激起了不小的波瀾。「太陽花運動」之後,原本自恃民意與時間都站在自己這方的民進黨,因為習馬會的成功召開一時慌了手腳。習近平開放務實卻又堅定自信的對台政策也讓民進黨感覺到,大陸並非那麼可怕,但「九二共識」終究無法繞過。

兩岸交流的艱難「脫敏」

無論是馬英九還是張志軍,在此次習馬會前的發布會中均提到了一個詞「水到渠成」。習近平在習馬會公開講話中也表示,「過去七年,台海局勢安定祥和……正因為有這七年的積累,兩岸雙方才能邁出今天這歷史性的一步。」

實際上,為兩岸領導人最終見面的奠基又何止七年。在分治的66年中,兩岸的交流一直未曾停下來,從極度敏感的「密使」到逐步公開的「白手套」制度化協商,兩岸交流在艱辛的歷程中,一步步「脫敏」,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兩岸分治的早期,密使最大的任務還不是促成雙方領導的見面,而是使危機不致擴散為全面衝突。內戰糾葛和美蘇爭霸的背景下,國共兩黨均沒有絕對把握將台海局勢控制在自己手中,雙方甚至都無法掌控自己在國際格局下的地位。

蔣介石在世時,兩岸密使往來幾乎從未間斷。在雙方互稱「匪類」,一方「一定要解放台灣」,另一方「一定要反攻大陸」的超敏感時局下,兩岸密使的身份始終未能公開,只能私下穿梭行走。據曾作為密使的民國著名作家曹聚仁的女兒曹雷回憶,曹聚仁晚年一直在挑選能夠接替他擔當兩岸密使的人選,甚至一度選中楊振寧接替其密使的工作。

上世紀70年代兩岸進入冰凍期,1971年,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大陸取代台灣,獲得了中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1979年中美恢復邦交之後,蔣經國更是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

但兩岸密使並未因此中斷,此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逐步被世界承認,台灣的經濟建設也逐步被世界矚目,正當兩岸逐步擺脫國際體制束縛、掌控自己命運時,台灣的民主化進程讓在國共之間的密使難以保密,善變的李登輝又讓兩岸關係的發展陷入不可控的局面。

曹聚仁之後,曾是蔣經國密友的原國民黨軍官沈誠開始承擔起密使的任務,經過了多年的聯繫之後,1987年末兩岸幾乎已經達成共識,蔣經國已經準備派出國民黨代表團訪問大陸。但1988年蔣經國的去世,讓國共官方重新接觸推遲了17年。而接替蔣經國的李登輝,在上任一個星期之後便以叛國罪將沈誠法辦,國共交流又一次斷線。

李登輝上台之後,大陸高層再次尋求與台灣新領導人接觸,最早的牽線人是國學大師南懷瑾。據李登輝辦公室主任蘇志誠回憶,「這條線最早是通過南懷瑾牽來的,待到我本人和中共高層建立起直接對話管道,就不再透過南懷瑾了」。

台灣開啟李登輝時代之後,兩岸雖然正式擺脫了冷戰格局的影響,但台灣民主化讓「台獨」勢力走上檯面,無論「台獨」勢力執政或者在野,國共關係再也無法像過去一樣直接等同於兩岸關係。雖然兩岸之間仍有密使進行交流,但雙方顯然已經不再以「中國統一」為溝通的目標,雙方的互信也因此降入冰點,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兩岸關係反覆陷入失控邊緣。

90年代是兩岸私下溝通最密集年代,當時兩岸國安核心幕僚都有密使小組,台灣方面由李辦主任蘇志誠牽頭。

在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之前,雙方曾在香港地區、澳門地區、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等地進行溝通對話。李登輝甚至多次派出密使赴京溝通。1992年前後美國、法國對台軍售時,李登輝密使還曾赴京密會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一個中國」這一兩岸交流的原則,就是在密使多次的溝通中逐漸定型下來的。

李登輝貿然拋出「兩國論」之前,兩岸雙方通過密使的溝通曾達到非常良好的互動。這也是兩岸關係在逐步「脫敏」之前雙方能找到的最合適的溝通方式。1995年李登輝赴美演講時,為了避免大陸的過度緊張,甚至通過密使將稿件傳遞給北京審閱。1995年1月30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兩岸問題「江八點」之後,台灣密使還曾赴京會晤負責起草「江八點」的大陸對台官員,直接探尋北京的決策考量。可以說,若不是「兩國論」對兩岸互信造成的巨大破壞,兩岸交流的進程或許會更快。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負責給李登輝撰寫「兩國論」的首要幕僚就是如今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

1993年,大陸海協會和台灣海基會在新加坡進行了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時任海基會秘書長的邱進益曾回憶道,當時隱約感覺除了兩會之外,兩岸仍有其他的管道進行商談。

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歷史性會面,為兩岸在公開場合正式見面第一次「脫敏」。雖然雙方都是以民間組織身份出現,但眾人皆知兩會這副「白手套」背後就是政府的力量。

為了體現對等原則,兩會雙方在細節上做足了功夫,會談時,依照中國人「右邊為大」的原則,雙方在拍照時要互換位置。會談時依照「正對門的是主人」的原則,也是每天更換座位的朝向。雙方代表甚至在進入電梯時,也遵循先進電梯的一方後出電梯這一原則,處處體現雙方的對等,生怕在細節上被媒體放大解讀。

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初敏感的點早已「脫敏」,此次習馬會,從握手拍照到閉門會談,始終是習近平居右,馬英九居左。從發言到召開記者會,也都是習近平在先,馬英九在後。雙方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民間,對此都沒有任何意見。

1998年10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率團訪問大陸,兩會在上海舉行了「汪辜二會」,達成了加強對話、恢復協商的共識。但隨著1999年李登輝發表的「兩國論」以及2000年陳水扁的上台,兩會間體制性的交流全部中斷,兩岸關係進入冰凍期。

「這裡是大擔島,在這裡我『大膽』地提出三項主張,歡迎大陸領導人來這裡一同喝茶」。2002年5月10日,台灣領導人陳水扁就曾在金門大擔島視察時,向肉眼可及的大陸喊話。當時正值大陸領導人接班期,對於陳水扁屢次提出的「陳江會」、「陳胡會」請求,大陸均未曾理會。

即使不算大陸對陳水扁「台獨」路線的忌憚,以及對其不承認「九二共識」的反對,兩岸在彼時也沒有足夠的政治互信可以支撐領導人級別的見面,遑論互訪。陳水扁上台8年時間,海基海協兩會基本停止往來,陸委會和國台辦之間更是沒有建立聯繫。雖然兩岸經貿交流持續進行,但政治層面的往來幾乎凍結。

2005年4月,在國共兩黨的運作之下,時任國民黨主席的連戰登陸開啟「破冰之旅」,並於北京與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見面。雖然國民黨還處在在野的狀態,但國共領導人「相逢一笑泯恩仇」是為兩岸關係再次「脫敏」,國民黨儼然成為「兩岸和平」代言人。實際上自那以後,大陸網路上有關民國和國民黨的徽章、旗幟、歌曲相較以前已司空見慣,敏感性大大降低。

連戰登陸「破冰」之後,兩岸政府間渠道斷絕的情況下,海峽論壇等國共溝通平台日趨成熟,成為兩岸交流的主要平台。此後,吳伯雄、朱立倫等國民黨主席先後登陸,與胡錦濤、習近平等歷任中共總書記見面。國共領導人見面不僅不再敏感,甚至成為了常態化的交流機制。

2008年後,兩岸再度迎來一個「脫敏」時刻。馬英九上台之後,海協會和海基會迅速恢復功能,加之已經運行三年的國共溝通平台,兩岸間交流管道全面浮上檯面,密使時代就此結束。

馬英九上台之後,大陸也定調未來的八年將是兩岸交流的黃金機遇期。在這八年內,兩岸小步快跑,從「大三通」、陸生陸客赴台,到大陸省級官員接連赴台訪問,再到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會面,兩岸交流爭分奪秒,將李、扁時代「失去的十年」逐漸找回。

2008年11月3日至7日,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團訪問台灣,雖然沿路一直碰到綠營反對人士的干擾,但依舊圓滿完成了任務。尤其是11月6日上午,陳雲林和馬英九進行了會面,這是兩岸分治以來,台灣領導人首次接見大陸實職官員。

「馬陳會」上,稱呼問題就曾擺在兩岸面前,為了兼顧各自的堅持,雙方忽略稱呼,僅點頭互道:「你好」。僅在接見時,台方由司儀喊出「中華民國總統蒞臨」八個字,以體現馬英九的尊嚴。

2014年2月11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和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在南京正式會面,這是兩岸分治65年來首次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之間的對話。正是在這次會面上,張志軍和王郁琦兩人互稱官銜,王郁琦「主委」名頭上的引號,也隨著此次「脫敏」而消失。這是大陸第一次承認台灣官方部級單位的頭銜,也為習馬二人以「兩岸領導人」身份會面奠定了最後一級台階。

此後,雙方兩岸事務長官又陸續會見了三次。正是在上個月進行的「張(志軍)夏(立言)會」上,張志軍和夏立言在閑聊時講起習馬會的事情,雙方分別請示各自領導後一拍即合,習馬會這一歷史時刻才水到渠成地呈現在世界面前。

暗藏重大危機的台海前景

兩岸關係中有個必須直視的殘酷現實——台灣正逐漸「綠化」,民進黨在島內不斷坐大,2016年初「大選」上台幾乎已成定局,給已經平穩發展十年有餘的兩岸關係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為未來可能爆發危機埋下伏筆。

隨著分隔時間久遠,第三、四代台灣人的「大陸情結」和「中華意識」日益淡漠,綠營構築的「台灣民族觀」意識形態通過多年政治宣傳不斷發酵,而且演變成「政治正確」的話語體系,既可用來給政敵扣「賣台」帽子,也可用來自誇「愛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陳水扁時代修改教科書「去中國化」,強化「台灣意識」,已在新生代選民中發生效用。

台灣媒體和研究機構歷年都有台灣人身份認同調查,通常有三個選項:「台灣人、既是中國人又是台灣人、中國人」。根據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研數據:1992年時,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有17.6%,認同自己是中國也是台灣人的有46.4%,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有25.5%,這一年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比例總計71.9%,甚至中國人認同比例高於台灣人認同比例;時至2015年,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有59%,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的有33.7%,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有4.1%。

近年社會運動中「火氣十足」的那些綠營青年中,「台灣人認同」更是蔚然成風,以此為傲,並且用作界定「對錯」的標準,與真實的是非卻無關係。

緊迫的現實是,民進黨已贏得去年的地方「九合一」選舉,明年的「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似乎也穩操勝券。如此一來,民進黨這次執政將不同於上一次陳水扁的「朝小野大」,而是「全面執政」,台灣將迎來蔡英文時代。在此之後,綠營內部的極端「台獨」力量毫無疑問將敦促蔡英文啟動「台獨」議題,她不可能完全無視綠營核心票倉的呼聲。

目前,蔡英文談論兩岸議題常以模糊說辭避過實質問題,上台之後再虛掩政策恐將難以為繼。蔡英文將不得不面對是和馬英九無異的「保持現狀」還是「推動台獨」的二選一局面。

習馬會前,就已經有不少深綠民眾批評蔡英文回應態度過於柔軟。習馬會消息傳來後,蔡英文在震撼之中第一反應也是念茲在茲的「台獨」:「民進黨反對馬英九因為個人的政治評價,而框定了台灣的未來」。

根據陳水扁八年歷史經驗,兩岸在統獨議題上一旦敵意開啟,就會呈螺旋狀態持續上升。而民進黨與大陸方面的溝通管道和互信程度,又遠遠低於國共之間。蔡英文上台之後,雙方開啟「外交戰」,繼而甚至在南海、金門、馬祖等地發生不同規模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都存在。民進黨自身對軍事衝突也早有預判。

「我們從大陸拿到了消息,習近平在內部講話時曾經表示,台灣問題不能無限制地拖延下去,2016年將是兩岸關係的關鍵年,最遲2017年要解決台灣問題。」在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卸任「副總統」的呂秀蓮曾如此表示。蔡英文團隊內部也在積極針對當選後的台灣安全問題進行沙盤推演。據《鳳凰周刊》了解,蔡英文的「國安」智囊推演,也已經不排除兩岸會在南海或離島發生小規模軍事摩擦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島內坐大是事實,但放在太平洋地緣政治大棋盤中卻又微不足道。此次習馬會,民進黨竟完全無法提前獲得信息,也顯示了其在國際政治中的分量。民進黨在提前獲知信息的美國等國眼中的分量,比其自認為的要低很多。美、日並不願見到兩岸擦槍走火,除非大陸在其他議題上與美國發生激烈衝突,一直希望維持現狀,要求各方「不挑事」的美國也不會首先以支持「台獨」來遏制大陸。

正因如此,習馬會就更有深意。一方面,是為兩岸和平與穩定做最大之爭取。習近平在習馬會上稱「兩岸關係發展面臨方向和道路的抉擇」,指的就是承認「九二共識」的和平路線和追求「台獨」的兩岸衝突路線的抉擇,直接對台灣各政黨喊話。張志軍也在記者會上強調了大陸在兩岸關係上的底線:「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

另一方面,也是抓緊國民黨此輪執政的最後窗口期,為可能出現的台海危機提前進行危機處理:大陸已反覆、充分釋放善意,若民進黨上台後執意挑起事端,大陸方面或已做好了應對任何量級危機的準備。

截至目前,習馬會未對台灣大選的選情產生衝擊,但毫無疑問,這跨海一握已經將球踢給蔡英文:未來四年甚至八年,和平還是衝突,就看蔡英文和民進黨的選擇。

和平、統一乃兩岸人民之最高福祉。若台海爆發全面危機,會牽動多方力量參與博弈,對兩岸來說都是劫難,沒有贏家。正值歷史關鍵時刻,兩岸最高領導人會晤顯然是值得慶賀的幸事。此種「高端」會晤與溝通是否能夠實質性推動和平與統一,甚至成為「新常態」,值得共同期待。

推薦閱讀:

危機公關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大S婚姻陷危機?語出驚人:婚照下個老公再拍(組圖)
村上春樹小說的內在危機:現實感缺失與犬儒主義
日本核危機10日記:危機還將持續多久?(圖)
向感性回歸的「奧斯卡」面臨影響力危機 | 韓浩月

TAG: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