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前毛澤東因收何錯得不能再錯的情報而失利
核心提示:戰鬥發起前,前方偵察的敵情是:「今日進佔楓村壩、青杠坡地域之敵約四團,或有後續四個團左右兵力於明後日趕到的可能。」根據這個判斷,參戰敵軍4個團,約5000多人。但後來證明,敵人實際上是6個團1萬多人,而且還有增援部隊源源而至。時任軍委總部作戰參謀的孔石泉對敵情判斷失誤原因作了這樣的回憶:「敵人發的報我們收到了,但把『旅』翻譯成了『團』……」按照當時敵軍的編製,一般是一個旅轄三個團。
毛澤東 資料圖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6年9月5日第16版,作者:佚名,原題:遵義會議後中央紅軍首戰失利
1960年5月,二戰名將蒙哥馬利受到毛澤東接見時說:「閣下指揮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可以與世界上任何偉大的戰役相媲美。」而毛澤東卻微笑著搖搖頭,說:「『四渡赤水』才是我一生的『得意之筆』!」鮮為人知的是,這「得意之筆」是遭遇土城戰役失利的情況下寫就的。這也是遵義會議毛澤東恢復軍事指揮權後的首個戰役。
把敵報「旅」翻譯成了「團」
遵義會議後,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央紅軍決定向川黔交界的赤水、土城地區集中,準備渡江北上。毛澤東派林彪率先遣部隊紅一軍團一部約4000人先行出發,攻土城,占赤水,欲使紅軍得以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
林彪率部一路所向披靡,順利抵達赤水河畔的土城,但在向不遠處的赤水城挺進中遭遇敵人的負隅頑抗。紅軍與敵人整整激戰了一天,還是毫無進展。林彪無奈向中革軍委報告了前線失利的消息。此時紅三、紅五軍團與敵人在青杠坡苦戰正酣,毛澤東急令林彪火速返回增援。無奈兩地相距有30多公里,鞭長莫及,最終戰鬥失利。
毛澤東作出兩線作戰的戰略部署,原是想趁敵不備,在其尚未設防的地點強渡過江。但因前方敵情摸得不準,導致判斷失誤。
戰鬥發起前,前方偵察的敵情是:「今日進佔楓村壩、青杠坡地域之敵約四團,或有後續四個團左右兵力於明後日趕到的可能。」根據這個判斷,參戰敵軍4個團,約5000多人。但後來證明,敵人實際上是6個團1萬多人,而且還有增援部隊源源而至。時任軍委總部作戰參謀的孔石泉對敵情判斷失誤原因作了這樣的回憶:「敵人發的報我們收到了,但把『旅』翻譯成了『團』……」按照當時敵軍的編製,一般是一個旅轄三個團。
錯把「郭部」當「廖部」
從1935年1月24日紅五軍團與川軍郭勛祺部展開的梅溪阻擊戰開始,紅軍對戰場敵情的掌握就出現了失誤。朱德關於當時行動部署的命令中顯示,當時判斷敵人是川軍廖澤部。廖部僅轄模範師第三旅,而實際參戰的郭勛祺部轄教導師第三旅和獨立第四旅,兵力遠勝於廖部。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根據掌握的情報,在權衡敵我力量對比後,斷然作出了殲敵於青杠坡地區的決定。青杠坡戰鬥異常激烈,打成了一場「拉鋸戰」「消耗戰」。據俘虜交代,實際參戰敵兵力為郭勛祺、潘佐旅6個團1萬多人,另有兩個旅還在後面跟進。郭勛祺部先到土城布防,以逸待勞,憑險據守。紅軍攻堅,正好撞進了敵人的埋伏圈,傷亡慘重,不得不立即撤出戰鬥。
美國作家索爾茲伯里在《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一書中評價這次戰鬥:「毛因失算使紅軍遇上了長征中最關鍵的一次戰鬥。他得到的情報錯得不能再錯了。」
輕看「模範師」的戰鬥力
在紅軍各級指揮員眼裡,川軍與不堪一擊的黔軍相差無幾。1933年,坐鎮四川閬中的軍閥田頌堯部主力6萬餘人,對紅四方面軍展開「三路圍攻」,最終失敗,這讓紅軍指戰員對川軍的實力窺見一斑。當時有紅軍戰士哼小調:「白軍好像一條狗,紅軍牽著到處走;白軍好像一頭牛,紅軍牽著到處游。」然而土城戰役時,紅軍的當面之敵郭勛祺部是川軍「模範師」,在激戰的過程中作戰風格極具攻擊性,戰鬥力極其強悍。不少紅軍官兵過於樂觀、輕敵,這也導致土城戰役最後相持不下。
土城戰役失利後,中央紅軍被迫一渡赤水,進入了川南古藺、敘永境內。繼而毛澤東聲東擊西,導演出一部「四渡赤水」的千古絕唱,創造出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摘編自《黨史博覽》)
推薦閱讀:
※毛澤東去世前下發絕密電報曝光 (1/25)
※毛澤東對《紅樓夢》的評價與看法
※夏學鑾:毛澤東思想如何形成及其特質
※虞美人 枕上 毛澤東
※各國精英對毛澤東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