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最欣賞的處世智慧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孔子最欣賞的處世智慧http://foxue.qq.com/original/mdjt/x1310.html?pgv_ref=aio2015&ptlang=2052
在《論語》當中,孔子經常把「仁」與「智」相併稱,仁者和智者相併稱,但是仁者其實是統包智者的,因為仁是心之全德。就像我們中國古代這個五行——金、木、水、火、土,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北方屬水,南方屬火,東南西北四方都有了,這個土怎麼辦呢?土實際上是包容了四方的,這個「土」就是仁德,仁義禮智信這五德,仁也是包括了義禮智信的。
所以這個心之全德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你可能在一方面做得很好,但是孔子認為說你不夠智慧,你還不能夠稱得上是仁。所以子張,孔子的學生就問,說楚國的令尹——就是丞相之職——斗榖於菟,他曾經多次地去做到丞相之職,沒有表現出一種得意的神情,那麼又多次地被罷官,罷相,他也沒有表現出鬱悶不平,他做丞相時候的那些政務他都事無巨細地交代給新的丞相,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說這樣的人啊,稱得上是一個忠於職守的人。那麼子張就問,這樣的人難道不能稱得起「仁」嗎?孔子說他這個人缺乏智慧,他怎麼能夠稱得上仁呢?為什麼說斗榖於菟他缺乏智慧呢?因為他曾經舉薦一個大將叫子玉去打仗,結果大敗。所以他缺乏知人之智,所以還不能稱得上仁。
那麼當時齊國的大夫崔杼就把齊莊公給殺掉了,當時崔杼的手下殺的,後來這個事情就很轟動,齊國的史官就記下來叫「崔子弒其君」,那麼崔杼就把他給殺掉了,殺掉以後,他有個弟弟就繼續寫,因為他們這個史官是世代相繼的,寫了以後又殺掉了,結果還有一個弟弟繼續寫,那麼這個時候,其他國家的史官聽說崔杼把這個史官殺掉了,都跑過來,就說你要把天下的史官都殺掉,否則我們肯定來寫的。後來崔杼就不再殺第三個史官了。那麼當時呢,陳國,不是,齊國,齊國陳文子他叫陳須無,陳就是田,田就是陳,他家裡面有四十匹馬,四匹馬拉一輛車叫做一乘,四十匹馬,他都不要了,這是很大的一筆財產,我都不要了,然後就到了其他的國家去流亡。結果到這個國家一看,這個國家也是君不君臣不臣,跟我們國家的那個大夫崔杼一樣。又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也是)君不君臣不臣,跟我們的崔杼一樣,又離開。這樣的人怎麼樣呢?孔子就說,這樣的人稱得上是非常清高的。子張問:「難道他還不稱得上是仁嗎?」孔子說不夠智慧,因此也稱不上仁。為什麼說他不夠智慧呢?因為在孔子倡導的,我們要跟前面聯繫起來,為什麼孔子更加地稱頌南宮縚?孔子倡導的是一種韌性的戰鬥,所以他認為說,你在邦無道的情況之下,其實到哪裡一樣,你要保全好自己,你要去傳承文化,盡量可能的情況之下能夠幫助老百姓。這是孔子的一種基本見解。
那麼這就讓我想起了我們當代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教育家——武漢大學的前校長劉道玉先生——天才的教育家。有一次他在接受訪談的時候,那麼他就說在任何一種社會,其實都是有縫隙的,他說就像圓,一個一個的圓,好像看起來填滿了,但是圓與圓之間肯定都是有縫隙的,他說你要利用好這個縫隙,盡量地多做事。實際上我認為劉道玉先生他的這種「縫隙理論」是很得孔子的心法的。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魯國的大夫季行父,後來謚號文子,他做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以後,就評價說,思考兩次就足夠了吧?因為只思考一次可能會衝動,兩次就比較審慎,但是到了三次以後,一個人可能就會畏首縮尾,就會顯得有點優柔寡斷,所以孔子在這裡面他強調一種中道。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說「愚不可及」這個詞,今天已經是成了一個貶義詞,就是這個人蠢得根本沒有辦法比得上。但是在孔子那裡面「愚不可及」是一個褒義詞,他分別稱頌了兩個人愚不可及,一個就是寧武子,一個就是他最喜歡的學生顏回。
這裡面說到,衛國的大夫寧俞,說他在邦國有道的情況之下,他就顯得非常地聰明,從容答對;邦國無道的情況之下,他就悶然於世,這個「悶」實際上是老子的一個術語,就是沉悶的「悶」,就是他韜光養晦,顯得我沒有什麼才能。他說他的智慧、他表現出來那種才華,一般人都可以達得到,但是他這種在邦國無道的情況之下,他韜光養晦的這種能力,這是一般人所達不到的。所以由此我們又可以跟前面聯繫起來,可見,孔子所認同的其實是這樣一種人,是一種能夠長期堅持戰鬥的、韌性戰鬥的人。
(作者:徐晉如)
《晉如說儒》是騰訊網儒學頻道、深圳儒家文化研究會聯手打造的高端文化講座,學術性思辯性強,非常適宜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精英人士。講座完全顛覆新文化運動以來的習慣觀點,帶領聽眾重新思考近代史,重新審視儒家文化。
主講人徐晉如為古典文獻學博士,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深圳國學院教務長,香港孔教學院永遠名譽院長。著有文言詩文集《懺慧堂集》,學術專著《禪心劍氣相思骨—中國詩詞的道與法》、《綴石軒論詩雜著》等,是當代儒家詩教的首倡者。
(特別鳴謝:漢字創意設計師霍者先生)
本文系騰訊儒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郭德綱集相聲各家之長,弟子眾多,又被同行排擠周遊列國,死後會不會被封為相聲屆的郭聖人?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得意門生「孔門十哲」是指哪十人?分別因何留名於青史?
※孔子傳(三)
※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