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第九章 禪宗的風起雲湧  南北兩宗的對峙

第九章 禪宗的風起雲湧 南北兩宗的對峙

達磨的禪法,傳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時,已經逐漸興盛,形成所謂的「東山法門」。在敦煌卷子《楞伽師資記》中記載著:五祖弘忍圓寂前,曾經向弟子玄賾說道,以後傳他禪法的有十人。但歷經歲月的流逝,大部分的傳承不明,只有慧能和神秀兩系最為清楚。從此以後,禪宗分為南北兩大系統,所謂「南頓北漸」、「南能北秀」,就是指慧能在嶺南提倡頓悟法門,神秀在北方長安、洛陽一帶主張循序漸修,形成南北兩宗的對峙。

慧能初晤弘忍時,弘忍故意說「嶺南人無佛性」,慧能反駁道:「就算人有南北的差別,難道佛性也有南北之分嗎?」後來南宗禪所主張「心性本覺」的中心思想,在此已經隱約可見。當弘忍自覺到傳衣付法的時機已經成熟時,他告訴一寺大眾,可以各自隨意說出一偈,如果語意與佛法大意冥合,就是衣缽傳人。這時,學通內外,眾望所歸的神秀上座隨順眾意,在殿外長廊的牆壁上寫了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見這首偈子,便知是出自神秀之手,讚歎道:「後代依此修行,也可以證得勝果。」並要弟子們謹記於心,隨時誦念。

過幾天,慧能聽見寺中的一位童子誦念此偈,深思後說:「此偈美則美矣,了則未了。」於是,慧能請童子帶領他來到殿外的長廊下,請童子為他在神秀的偈子旁寫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首偈子表達了與神秀完全不同的境界,也說明了慧能與神秀之間分歧的所在:神秀認為佛性人人本具,但被煩惱所覆,所以要透過時時的修習,拂塵除垢,才能成佛,這就是北宗禪法重視「息妄修心」,強調漸修的原因。慧能則認為心性本凈,本來是佛,識心見性,不必經由累積的修習,一旦頓悟,當下就可成佛。

慧能接受五祖弘忍密傳衣法,連夜南下,等待時機,弘法度化。當他回到廣州後,又到四會、懷集兩縣之間,隱遁在獵人群中,長達十五年。一直到儀鳳元年(六七六),在法性寺的「風幡之議」時,慧能語驚四座,印宗法師因而為他落髮,現今光孝寺(原法性寺)中,仍然保有六祖的發塔以及風幡堂的遺迹。慧能再度回到曹溪寶林寺興造寺院,廣收門徒,有「學徒十萬」之稱,在南方形成一股很大的影響力。

由慧能所開衍出的南宗禪,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都將禪宗具體的中國化。他的四十幾位嗣法弟子中,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及荷澤神會等人最為著名。在發展過程中,南嶽之下與青原之下逐漸演變為五家七宗,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正應驗了當時達磨立下「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而五家七宗在唐末五代已形成,禪宗因此在中國佛教史上留下一頁佳話。五家七宗之外,荷澤神會開出荷澤宗,極力提倡頓悟法門,以「一念不起」為「坐」,「了見本性」為「禪」。

在慧能盛弘禪法於南方之際,神秀在北方形成更大的勢力。神秀的北宗禪,在安史之亂前,曾經盛極一時,有「嵩岳漸門盛行於秦洛」之說,可見影響之大。他一度在荊州玉泉寺傳法,武則天親自前往,中宗也對他禮敬有加,史上稱神秀為「兩京法主,三帝國師」,可知他在當時佛教界備受推崇。

《景德傳燈錄》列神秀的得法弟子有十九人,如普寂、義福等人,在當時都享有盛名。安史之亂後,北宗法脈雖然又延續了一百多年,但畢竟已逐漸衰微,到會昌法難後,北宗禪更是一蹶不振。

推薦閱讀:

中菲黃岩島海域對峙仍在繼續
韓媒:青瓦台與檢方相互對峙 朴政府或陷入癱瘓|韓國|朴槿惠
緩和醫療:從對峙到和解 | 協和八
華爾街佔領者轉營地誓與警察對峙
母女對峙:為什麼你越吼,孩子越不聽?真相值得每個媽媽深思

TAG:禪宗 | 對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