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中鼎《中國傳統思想的三角互補性(1)》
1. 活潑的孔子孔子是一個有智慧的長者,他的儒家思想,所強調的是人與人相處、以及個人如何自處的生活態度。孔子本身的思想、對事情的看法,其實還蠻活潑的。孔子的有些說法,我覺得相當的自然、貼近人性。譬如: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論語 雍也》所謂的「質」,說的是動物的本性;所謂的「文」,說的是後天的文明教化。孔子心目中的「文質彬彬」的君子,是兼具野性與文明性的。這與後來的一本正經的理學儒家形象是不同的。譬如論語的另外的一句話: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換句話說,孔子認為「以德報怨」是沒有原則的做法。人家對你好,你當然要對人家好。人家對你不好,你也不用對人家太好。何不如拋開情緒問題,看看該怎麼辦就怎麼辦吧。我覺得這個說法,挺合理的。不然,你的為人處事,還有什麼標準可言呢?別人為什麼還要對你特別好呢?在中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中國,對於中國人民的生命與財產,都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二戰結束之後,不論是臺北的國民黨,還是北京的共產黨,在處理對日本的關係,都宣稱「以德報怨」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所以對日本要「寬大為懷,既往不咎」。所謂「以德報怨」是中國的傳統美德的說法,根本就是兩岸政府胡說八道的愚民政策。至少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就很清楚的表白,他是不認同「以德報怨」這個概念的。在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封建社會的時代。在每一個諸侯王國之中,有統治者階級與被統治者階級。而王國的最高統治者,是世代傳承的。我認為,在論語裏的所謂的「君子」,其實指的是當時封建社會裏的統治族群;論語裏的「小人」,其實指的是被統治者的庶民。 君子的白話文,就是「君主先生」;小人的白話文,就是「小老百姓」。論語裏的很多話,都是在說明「君主先生」與「小老百姓」的相對思考與生活的關係。譬如說,所謂的「愷悌君子,民之父母」的意思就是,慈祥和藹的君主先生,就好像是小老百姓的父母親一樣。譬如說: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語 里仁》說的就是君主先生關心的是,如何治理國家才合適;小老百姓關心的是經濟生 活,如何多賺點錢,日子過得舒服一點。再看看這句話:子曰:「君子不以人舉言,不以人廢言。」 《論語 衛靈公》說的就是君主先生,不要以為誰是誰,就要完全聽他的話;也不要因為誰不是誰,就完全不要聽他的話。有趣的是,孔子也不認為有智慧的人,就應該為無道的昏君拚老命。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論語 公冶長》孔子覺得寧武子這個人很行。因為寧武子遇到了好的君主,就變得很能幹;遇到了昏庸的君主,就變得很糊塗。孔子還加了一句註解,「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說,遇到昏君了,要變得很糊塗,很多人是做不到的;比遇到明君,要變得很能幹,要困難的多多。封建社會的君主先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人呢?論語中的形容也很有意思:「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論語 子張》也就是說,君主先生有三個面貌。看起來很有威嚴;真正接觸了,其實也很「溫」 的,沒什麼了不起;不過,君主先生說起話來,有時候確實是很厲害的。總而言之,以前我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標準國文本上說,「君子」是對「有學問、有道德的人的尊稱」。我認為,君子與小人的區分,不在於道德與學問,而在於一是統治階級,一是被統治階級。君子是統治階級,小人是被統治階級。孔子說的都是很實際的,封建社會裏,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的行為模式與準則。在漢朝末年的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就把君子與小人的定義說得很直接:「夫國有四民,不相干黷:士者勞心,工、農、商者勞力。勞心之謂君子,勞力之謂小人;君子者治人,小人者治於人。」 《徐幹 中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國社會裏,有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士」是統治階級,是君子;農工商,是被統治的階級,是小人。孔子的出身大約是「小人」的社會背景,他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一直很努力讀書進修,而且希望很能夠從政,輔佐國主,來建立良好的社會行為規範。不過,孔子的仕途起起落落,不很順遂。孔子與他的學生子貢有著一段對話: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匱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孔子在這段對話中,說明自己一直是待價而沽,希望出仕。但是孔子的強項是「行為規範」,不是富國強兵,所以沒有國家願意重金禮聘他來主政。不過人生的事,真的很難說,孔子無緣在政治上發揮,只好致力於整理古籍、教育講學。孔子其實是補習教育的開山老祖。孔子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挺可愛的: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論語 述而》換句話說,只要是願意交補習費來上課的,孔子統統都收為學生,是不需要入學資格考試的。今天臺灣的大學教育,也是奉行孔子的思想,只要是帶著學費與身份證到學校來註冊,學校都是敞開大門歡迎備至的。一般而言,很多大學連招生都無法招足名額,當然不用侈談入學資格考試了。孔子招生,似乎也是多多益善,補習教育辦的極為成功。否則也不至於有「弟子三千,成大名的七十二位」。孔子可能做夢都沒有想到,他竟然會在過世之後,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思想家與教育家。在孔子逝世300多年之後,有兩個人把孔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從此之後,幸或是不幸,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了影響中國人生活最大的思想。儒家思想成為穩定中國中央帝制的基礎;到了明清年代,也成為妨礙中國進步的一個主要因素。這兩個把孔子的地位推向高峰的人,一個叫做董仲舒,一個叫做劉徹。劉徹有一個更為人所熟悉的稱號,就是漢武帝。2. 儒家思想捆綁了經濟生活董仲舒是西漢著名的學者,他給劉徹的建議是:「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漢武帝採取了他的建議,實行了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孔子」的思想管理政策。劉徹的目的是在於富國強兵。孔子的思想原來與富國強兵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對於鞏固皇權的統治卻有幫助。所以,中國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在打天下的時候,都不會談什麼儒家思想;統一了天下之後,開國皇帝就會接受大臣建議,開始推行儒家思想、三綱五常的行為規範。簡單來說,就是要老百姓安安分分的服從皇家的領導,好好的做順民。思想的問題,如果不與大家的經濟生活發生關係,也不會形成多大的影響力。劉徹與董仲舒搞了很厲害的一招,讓儒家思想,與老百姓的生活發生了非常緊密的關係。這一個狠招,就是把儒家思想與老百姓的經濟生活,牢牢的捆綁在一起。劉徹採取董仲舒的建議,設立五經博士。之後,設立了太學,五經博士招收弟子,成為太學生。五經博士弟子的太學生,考試成績優異的,就可充任侍衛天子的「郎官」;考試成績中等的,可以遣回原籍,做地方官的助理。漢朝的慣例,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員,最後大都由郎官選任。簡單來說,在漢朝,做官是最好的職業,收入好,社會地位高,是社會中的「君子」。不做官的農工商群眾,工作辛苦,社會地位低,是社會中的「小人」。 小老百姓一旦做了官,就好像是鯉魚跳了龍門,身價百倍,當場就是名利雙收。對於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說,要想改善生活條件的唯一途徑,就是好好的研讀四書五經、一頭鑽入儒家思想。所以宋朝的皇帝宋真宗趙恆,還寫了一篇《勸學詩》,說明儒家思想的妙用無窮:「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宋真宗 勸學詩》趙恆的勸學詩寫得很直接可愛。他很清楚地說明了,所謂的「男兒欲遂平生志」的遠大志向,其實也不是什麼「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大道理。好男兒的平生志,說穿了就是豪宅高薪、再加上香車美人。重點是,你只要是努力研讀四書五經,美夢就可實現。的確,儒家思想變成了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重心。不過,這不是因為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字字珠璣;而是因為儒家思想,會深切影響到小老百姓的經濟生活與社會地位。中國的中央帝制政府,就這樣把老百姓的經濟生活,與儒家思想牢牢的捆綁在一起了。我要再重述一遍這個政策的巨大影響,就是它穩固了中國幾千年來中央帝制的統治基礎,但是也妨礙了中國的進步。終至於在二千年之後,中國與西方的抗爭,中國被打的潰不成軍。一直到今天,中國的社會與西方相比,不論在科學文化上,都仍然居於劣勢,海峽兩岸青年學子,大量的出國留學,不斷的要從西方吸取各種養分。中華民族面對所謂的西方先進國家,總會在有意無意之間,流露出掩飾不住的自卑感。我想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與再傳弟子,如果知道他們的東西,對於中華民族會有這麼巨大的影響,論語裏的很多的說法與寫法,必然會格外的小心謹慎,也許論語就不會是今天的面貌了。當然,原來論語中,有些孔子還蠻可愛的說法與看法,也因此被套上了嚴肅的官方面具。原來文字中的野味與原味,一旦成了聖人之言,要以官方的標準註解來闡釋含義,也都變得十分的索然無味了。來源http://www.haodoo.net/?M=guru&P=108
推薦閱讀:
※小時候,我們練龐中華,長大後,我們一起寫最美中國字。
※中國傳世名畫集
※中國歷史上漢朝和唐朝的政治制度的得失,有哪些可比較的地方?
※中國90後犬儒的微笑
※外媒:中國全球「獵狐」緝捕外逃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