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華文化之奇妙

核心提示

●中華文化的精義似仍未為世人所普遍認知

●講漢語的人思維速度更快

●「道法自然」不僅是中國哲學的主幹,也是中國先民總 結出的順應宇宙法則秩序的一種大智慧

●中華建築常比附天地

●中華繪畫藝術追求的真諦是似與不似之間

演講人:潘朝曦,著名中醫學家,先後畢業於南京中醫藥大學和上海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著有醫書十餘部,藝術類著作三部。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上海名醫特診部特邀專家,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室主任,上海書畫院畫師。

世界文化大體有兩種:以歐美文化為主的西方文化和以中華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近百年來,西方文化在世界傳播已較為充分,而中華文化的精義似仍未為世人所普遍認知,本講座擬擇其精妙處予以介紹。

一文字之妙

漢語是聯合國指定的六種工作語言之一(漢語、英語、俄語、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被選作聯合國工作語言,使用的人多固是一大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還當在於漢字歷史悠久,是東方文明的主要載體。其次,使用漢字的國家較多,如日本、朝鮮、越南,都曾長期使用漢字。若從漢字文化圈這個概念來看漢字,其影響則更大,可能遍及大半個亞洲。漢字為什麼會被這麼多人使用,除了中國是大國,文明開化較早且優秀等原因外,漢字本身具備的以下諸多優點也當是一個重要原因:

簡潔並富於表現力:表述同等量的語言內容,漢字使用的印刷符號最少;用漢語寫出的文章,不管是說明文還是論說文或其他文藝體裁,均能做到語言簡省而語義豐蘊。如漢語對聯,少到上下聯僅幾個字,其蘊意就能相當於一篇短文。其更妙處還在於除了字面意義外,有時還能語出雙關、餘音繚繞。如「竊國大盜」袁世凱死時,有人撰了這樣一副對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歲」。從字面上看,是悼念袁世凱,頌揚中華民國,而此聯卻上聯5字下聯6字,正寓意袁世凱對不起中華民國。

「五四」時期的不少學者陷入誤區,認為漢語一字一音,不易讀,不易識,不及英文只要認識26個字母就可以解決語言問題。殊不知,認識26個字母頂多解決讀音問題,並未能解決理解記住詞意問題。光會讀有什麼用呢?漢字在構詞上有共性可言,英語和其他語言多一詞一義,沒有共性。在構詞上漢字只需認識不多的字就可以通過共性了解很多衍生詞的詞意。如「山峰」、「山頭」、「山腰」、「山頂」、「山腳」、「山風」、「山嵐」等都與山有關係,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記。而英文則每個詞的構成均不一樣,這樣則造成了一個現象,即學了10000個英文單詞可能還解決不了閱讀和理解問題。而漢語掃除文盲只需要認識1500個字,一般大學生認識的漢字量也就3000個。這樣一比較,漢字的先進性就顯而易見。

漢語的最小單位是字,而英語的最小單位是詞。漢語的詞是由漢字組合而成的,因而詞增加而漢字常不需要增加,如「飛機」、「火箭」、「飛船」、「電腦」,初出現時都是新名詞,漢語只需按照其功能特點去組合命名就行。「飛機」就是能飛行的機器,「電腦」用電的,又能記憶,又能思考等,這不就是帶電的一個大腦嗎?而英文產生一個新名詞就要造一個單詞,以至於有人提出26個字母造詞不夠用了,要把英文字母擴展為40個。

漢語21個聲母、35個韻母和四種音調變化,使得漢語的發音種類多達近3000種,真正使用的有1200種;而英語總共才20個母音和20個輔音,一共就400個發音種類。語言學家研究表明,發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越快。因為更少的發音意味著更快的說話表達速度。而思維活動其實就是我們在心裡的一種說話過程,故而發音種類越多,思維速度越快。

二哲學之妙

漢語中原無「哲學」這個詞,但不等於中國沒有哲學,中國不僅有哲學,而且哲學獨樹一幟、博大精深,完全可以與西方哲學相抗衡。其至精至妙之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道法自然。「道法自然」不僅是中國哲學的主幹,也是中國先民總結出的順應宇宙法則秩序的一種大智慧。

順應自然包括順應大自然運轉節律和順應事物自身規律兩個方面。中國第一本哲學著作《周易》說「一陰一陽之謂道」。太極圖中白的代表陽,黑的代表陰,一年中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種冷熱交替的節律亘古不變,所以古人把它稱之為「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即規律,規律就是要人遵循,如何遵循?中國是農業大國,春夏偏溫,利於作物生長,故主生主長;秋冬偏涼,作物生長緩慢或停止,故主收主藏。在養生方面,人同農作物一樣,也要順應自然節律。「陽主動,陰主靜」,生命體也應遵循這一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2、遵守中道。.「中道」文言又稱「允執厥中」,就是真誠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道。比如喜過了就會瘋,范進中舉即是;怒過了就會腦溢血。太安逸不行,人生活如豬,一定會生病;太辛勞不行,夜以繼日早晚會病倒。關鍵還是一個「中」字。

3、和道。最早給「和」下定義的是周朝末年的史伯,面對周朝即將滅亡,周幽王問史伯為什麼會造成這種局面,史伯回答說周朝違反了一個「和」字,他認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所謂和,即承認事物的多樣性,且多樣性必須統一協調。「同」與「和」相反,變多樣性為「同一」。比如這個世界都是男人,就是「同」,這個社會就不能延續。一個樂隊,要有多種樂器互相協調演奏才能好聽,雖有多種樂器,但某一個樂器太突出,和整個樂隊不協調,這就叫不和諧,就奏不出優美的樂章。

三軍事之妙

中華先哲在戰爭規律方面,早在先秦時期就作出了許多智慧的總結,具體體現在先秦的一些軍事著作中,比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雖然目前戰爭已進入現代化,但這方面的智慧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應用價值。

第一是重道。「道」就是民心,因為打仗總是要由「人」去打,人民如果不願意效力,這仗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取勝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是重視天時地利。赤壁借風破曹是為得天時,韓信囊沙壅水是為藉助水勢。

第三是上兵伐謀。意思是指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謀略勝敵,這是《孫子兵法》中的一個重要思想。戰爭的原則是:使敵人舉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擊破敵國就次一等;使敵人全軍降服是上策,擊敗敵軍就次一等……一句話,善用兵者,不戰而屈人之兵。

第四是兵者詭道。所謂「詭道」具體說就是兵書上所說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如孫臏減灶示弱以誘敵深入,終於大敗龐涓於馬陵。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檀道濟量沙充糧均是以詭道取得勝利的典型戰例。軍事上講兵不厭詐,兵以詐立,把詭道強調得非常重要。

四建築之妙

中華建築常比附天地。上大下寬,天覆地載,四平八穩,大屋頂、大庭院、大門窗、大進深,使大自然賦予人類的陽光、空氣、水源得以充分地利用。

建築是凝固的、是靜止的,但中華建築卻在靜中寓動上動足了腦筋。如屋頂和亭榭之頂都有弧度上翹,有的還層層重疊,給人如巨鵬展翅般的飛動感;廊檐也多走勢蜿曲,頂部飛檐上翹,給人以動勢;院牆多有脊,呈高低起伏,彷彿奔走迴環的游龍。此外還常把流水引入建築群,建築常錯落有致,使整個建築群充滿了動感與生機。

中國建築在進行規劃設計時,十分注重借用周圍的自然環境,中國園林多把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融為一體,能做到移步換景,時移景易。除了巧妙利用自然之景外,有時為了融合自然還會人造假山和溪流河池,以期與自然緊密相融。

中國建築以木構架結構為主。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樑及順檁等主要構件組成。各構件之間的結點用榫鉚相結合,構成了富有彈性的框架,這就使它具有一個突出的優點即抗震性能強。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動能量消失在彈性很強的結點上,從而使建築具備「韌性」,因而能夠抗拒自然災害,牢固耐久。

五詩文之妙

中國為詩的國度。詩詞在中國不僅起源很早,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中一直佔據著主流地位。詩詞為什麼會這樣深得眾愛?我認為其因大抵如下:

1、言志緣情。詩的主旨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言志,二是緣情。所謂言志,就是表達志向,按照中華文化精神,所謂「志」主要指大志,即天下之志,也就是報效民族國家之志。所謂情,主要也當指愛國憂國、愛民憂民之情。當然,詩歌抒發的志與情要比上述更廣。那麼,言志緣情托之於其他文學形式當均可,何必非詩呢?這主要是由於詩語言簡練、音調和諧,用其言志緣情既極易被人接受和傳頌,也極易被記憶。

2、詞淺意深、言近旨遠。中華詩詞寫得詞意高深費解者固不乏其例,但膾炙人口,在民間得到長久流傳的詩詞卻常具有詞淺意深、言近旨遠之妙。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此詩雖是大白話,卻是一幅畫,喚起了古今多少人的思鄉之情。又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字面上講的是登高可望遠,其深層卻蘊含著一種哲理,就是告訴人們任何事都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

3、意境如畫、生動感人。中華詩詞與散文及繪畫一樣都側重於意境的營造。意境是在藝術表現中所創造的那種既不同於真實生活,卻又可感可信並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即客觀事物與藝術創作者思想感情的和諧統一。

4、音韻和諧、達情盡意。作詩填詞必須押韻,而押韻是收尾韻母相同,讀來給人以聲調迴環之美。我們仍以前文所提的《登鸛雀樓》一詩為例,王之渙的這首詩僅20個字,不講韻,翻譯成大白話就是:白色的太陽快要落山了,黃河在奔向大海,如想看得更遠,那就再登一層樓吧。這樣雖語義一樣,但卻平白如話缺少了該詩音韻的感染力。如不講究平仄,把第二句「黃河入海流」變動尾3字的次序,改為「黃河流入海」,句意雖同,但請你讀一下,體會一下,我看恐怕最高級的朗誦大師也很難把詩句中那種黃河一瀉千里、奔向大海的氣勢表達出來。

六書畫之妙

中華民族為世界藝術創造了一個獨特而高妙的藝術種類,就是書法。文字的職能是記錄和傳播語言,怎麼會通過書寫就成為藝術呢?

漢字的構成雖有象形、指事、會意等六大規律,但其最早、最基本的規律是還是象形,象形文字的特點就是用線條去描摹物象,但由於字必須是方塊狀,因而在描摹物象的同時,還不得不考慮到線條的粗細、剛柔、力度和長短的適度以及空間的均衡對稱,即在表現物象的同時,還需考慮線條的形式美。後來,我們祖先藉助毛筆的豐富表現力,不斷有意識地加強這種美,並通過書寫變化以傳達感情。藝術的構成要素是美和傳情達意,這樣就在我們祖先對漢字不斷地書寫探索與創造中演變成了藝術。

書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藝術?有人把書法與音樂相比,認為書法是無聲的音樂。音樂是以優美的旋律感人,書法則是變化多姿的線條和空間的黑白分割變化以感人。書法藝術的妙趣「可以心契,不可以言宣。觀之者,似入廟見神,如窺谷無底。俯猛獸之牙爪,逼利劍之鋒芒」(唐·張懷瓘《書議》)。聯繫目前亞洲乃至全球的「書法熱」和書法藝術品拍賣價格之昂,可證古言之不虛。

中華文化不僅開創了書法之妙,在繪畫上也同樣別具一格地登上藝術之巔。西方在畢加索之前其繪畫宗旨基本上就是對物象的描摹,而蘇東坡早就指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可見中華繪畫不是單純追求物象描摹,中華繪畫藝術追求的真諦是似與不似之間。其實這一觀念早在殷商時代的藝術品中就有充分的反映。自唐代以王維為代表的文人畫誕生後,繪畫「以形寫神、畫中有話」這一意旨即得到充分張揚,至明代徐渭、清代「揚州八怪」,更把詩、書、畫融為一體,使文人畫已臻妙境,其品位之高,堪稱繪畫藝術中的極品。

七中醫之妙

中醫是中華文明探索生命奧秘的智慧結晶,今天我簡要概括4點:一是 「順天」,就是順應自然規律。二是醫哲一體,中醫之妙是醫哲融為一體,不同質的矛盾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這正符合辯證法的基本精神,也是中醫之靈魂所在。三是治病求本。中醫的智慧常常表現在看待疾病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從宏觀整體去考慮找出病症根源所在。四是藥材天然。中醫所用的藥材來自於大自然,而西醫所用的藥材多為化學合成。人來自於大自然,養育於大自然,對天然藥物自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人接受這種物質已有億萬年的馴化歷史,自然容易接受。

(關於中醫之妙,本報曾於2012.8.1、2012.8.8兩期「講壇」以《探索生命奧秘的中華大智慧》為題刊發了潘教授的專門講述,此處從略。)

八琴棋之妙

中華向稱禮樂之邦,通過考古發現最古老的樂器——骨笛,竟創製於八千年以前。在三千年前的周代見於記載的樂器就有約七十種,並對樂器進行「八音」分類。

在中華所有樂器當中,有一種既古老而又帶有神聖、高雅意味的樂器,就是古琴。古琴又稱瑤琴、七弦琴。為什麼說其神聖?其一,這件樂器的創製者不凡。傳說是出自中華人文始祖伏羲之手。其二,古琴的取材與形制不同於一般的樂器。古琴最初有五弦,象徵著五行,五弦音高定為「do、re、mi、so、la」,取名「角、徵、宮、商、羽」,分別代表五行中的五音。總之,古人造琴的基本依據是上崇天,下法地,擬其形容,象其物類,見其變化,加以會通而成,不是拘於一些細小的物事。因此,古人把琴稱為「聖人之器」。

古琴除了創製者為中華人文始祖外,傳古琴者也多非一般人物。如周文王和周武王就分別為五弦古琴各添一根文弦和武弦,使古琴成為七弦。又如儒家鼻祖被尊為聖人的孔子曾多次提出音樂對人倫的教化作用並親自虛心向師襄學鼓琴,由此看來古琴是不是有些神聖不凡?

傳說春秋時期,有位琴師叫俞伯牙,琴藝極高,他彈琴時連馬兒都會停止吃草,可是世人卻很少聽懂他的琴,某國王知他擅琴,請他彈,卻同樣聽不懂。一日在山洞避雨,有一砍柴避雨者名叫鍾子期的終識其琴中之意,遂引為知己,後來鍾子期死了,伯牙認為世上知音已絕,就把琴摔毀了,終生不復鼓琴。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

古人對於彈琴特別講究。規定瑤琴有六忌、七不彈。六忌是指: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彈是指: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凈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古人規定這些是為什麼,無非是要人們對古琴要保持一種尊崇、虔敬、謙恭的心態和不為世俗外物所擾,身心純凈思慮空明的狀態。由上述可知,研習傳承古琴文化確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一件十分有意義且上品位的事情。

關於棋,被世界公認的覆蓋範圍最廣、複雜程度最大、最具文化特色的棋類,就是大約起源於公元前6世紀、由中國人發明的圍棋。圍棋的黑白二色,主要是受了中國古代陰陽學說和古天文的影響。圍棋的黑白二子即象徵著陰陽二極,由此而在代表天地的四方八面的棋盤上展現盈縮、進退、攻守的各種變化。可謂小小棋盤,氣象萬千啊!

(本報記者秦繼東根據潘朝曦教授在復旦大學演講編輯整理)


推薦閱讀:

【中華文化史的第一樁冤案】
尊孔其實是在貶損「中華文化」--看祭孔儀式有感/ wenjunq
漢字與中華文化
羊:中華文化的符號
太極心得:行雲流水非難事

TAG:文化 | 品味 | 中華 | 中華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