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西北三省—甘肅【6】
嘉峪關
今天是出遊的第三天,是去嘉峪關。嘉峪關離敦煌有380公里,大巴要開五個小時。昨天敦導要我們早上7點半在酒店大堂等大巴,於是早早就拎著行李下來了,眼巴巴地看著大門外,過了8點,沒有車來,也沒有電話。又等了一會兒還是沒有動靜,忍不住給敦導打電話詢問,聽聲音,敦導也很驚訝,答應幫我們聯繫。幾分鐘後回電:車十幾分鐘後到。我等又振作精神,半個小時過去了,連個車影都沒有。再打電話,回電說馬上到。這回把行李放到馬路邊上等,揣測一定是某遊客不自覺,起晚了,讓一車人等著。車終於盼來了,上車一看,咦?只有六七個遊客,看到我們浩浩蕩蕩地上車了,有個女遊客還挺高興的,覺得有了安全感。
據司機說,旅行社忘了通知他接我們,車開出去50多公里,接到電話,又掉頭回來接我們的,要是再晚一點就不行了,敦煌這旮沓對大巴的進出城時間有嚴格規定。真是服了,總共十五六個人,忘了八個。
到嘉峪關的途中,窗外的景色就是無邊無際的土黃,偶爾一點點趴在地皮上的綠色,倒像長了癩痢頭。遠處的祁連山黑著臉,威嚴地守在天邊。
本來到嘉峪關的時間就很短,晚上還要趕6點多的動車去西寧。沒想到半路上到加油站加油,司機又是一去不復返,見他很篤定的在辦公室坐著,大家猜不出怎麼不走了?有去打聽的,回來說加油站自助加油的電子系統壞了,沒有手工加油的設備,在等著修復呢。這下我們也沒話了,萬一油不夠開到下一個加油站咋辦?半個小時又過去了,實在耗不起了,老薛他們去找司機商量能不能開到下一個加油站,司機回到車上,開到下一個加油站,順利地加滿了油。
到了嘉峪關已經是下午兩點多了,車停在一個飯館門口,這裡聚集了很多遊客和導遊,熱熱鬧鬧的,導遊各自招呼著自己的那撥遊客上車去嘉峪關城樓。來領我們的導遊還是個女的,按慣例就稱呼她嘉導吧。嘉導把我們塞進飯館的一個包間里,催著開飯。飯菜還不行,比想像的好。抹抹嘴出來,上了一輛小巴,直奔嘉峪關城樓。
還是先說說嘉峪關吧。
說起明長城,住在北京的人都知道,外地來北京的遊客一定要爬一次長城,做一回好漢。
我還沒滿17歲時就出山海關,到內蒙古種地去了。以後的10年里,幾乎年年進一次山海關,出一次山海關。但直到1990年代才看到一水兒大青磚的山海關城樓的模樣,順便看看城樓上擺著的徐達的那把大刀。記得1968年9月20號的那趟滿載北京中學生的專列出了山海關還停了一會兒,下去透透氣,立馬覺得寒風打透了衣服,塞外的北風板著冷峻的臉逼近我們。於是對這著名的關隘印象極深。
永樂年間,朱棣遷都北京,除了消除藩王勢力,大約也是要親自坐鎮北京以應付邊患危機,便有天子守國門之說。那時明帝國從北方到西邊,境外的蒙古部落林立,讓朱棣心裡不踏實。當初朱元璋手下的大將馮勝在河西征戰的過程中,就悟到一定要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建造大型的防禦城堡,在明代以前這裡一直是"有關無城"。幾經斟酌,定在漢朝最早設立玉門關的地方——石關峽建城堡,這裡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狹窄的地方。於公元1372年的春天破土動工,就地取材,用黃土壘牆,經過嚴格認真篩選的黃土,摻進棉麻和灰漿之後夯築的城牆,不亞於磚砌城牆的牢度,幾百年後巍然屹立。據說修築工程結束後,要進行嚴格的驗收:在距城牆一定距離內,用箭射牆,如果箭頭射不進去,才算合格;箭頭射進去了就返工重來。但用黃土夯牆築城一定是既費工又費時,所以用了168年才建成了嘉峪關城樓及兩邊伸出去的長城和沿線的烽燧墩堡,那是一道長長的有15公里的明牆暗壁,成了拱衛西北的天下第一雄關。自明朝中國最東端的山海關,到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嘉峪關,綿延起伏6000公里的明長城成了防備蒙古人南下的宏偉軍事關隘。
(網) 嘉峪關關城坐東向西,西面為迎敵的正面,我們的嘉導則是把我們領到嘉峪關的後門——東閘門。
東閘門不甚雄偉,是兩層的建築,閘門樓上有塊大匾,上書「天下雄關」四個大字,字寫得剛勁有力,是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時甘肅鎮的總兵李廷臣題寫在一塊石碑之上的。東閘門比較特殊的是城門洞是方形的,門洞裡面兩側各立18根方形木柱,頂部為方木棚架。旁邊有座烽火台,官稱烽燧。
進了東閘門,一條寬敞平展大路通向裡面,這條大路大約是後修的,兩邊高出路面不少,右邊山坡上一個亭子里立著李廷臣寫的「天下雄關」的那塊石碑。嘉導對講解還是很認真的,她說參觀嘉峪關的門票120元,要是不聽她的講解就看不出嘉峪關的好。她還說,現在的嘉峪關的80%是新的,只有20%是原裝的。這是實話,嘉峪關實在的忒新了,可以說是嶄新嶄新的,城牆乾淨,橫平豎直,棱是稜角是角的,完全沒有歷史感。
往裡走了一段路,來到高大的城牆前,原來進了東閘門,不算進了嘉峪關,還是在外城,外城很大的一塊平地,在明朝時是商賈雲集的地方,今天只剩下三座建築,文昌閣、關帝廟和戲檯子。關帝廟早年間被一把火燒成平地,1998年按原樣重新蓋的。
文昌閣最早是辦理出入關關照的地方。來自中亞與西域貢使前往中國唯一的法定路線就是從哈密衛到嘉峪關,嘉峪關是他們進入中原內地的唯一關口。初次到嘉峪關的老外要在這裡接受中國官員嚴格的審查,沒有十幾二十天辦不完手續。
到了清初成了文人墨客寫詩作畫的地方和學堂。正說著,湧出很多明代將士打扮的人站立在文昌閣前。引得遊客一陣咔嚓。
戲檯子很高,說是原裝的,肯定重新修繕過。頂棚和牆上畫得挺熱鬧,繪畫要是原來的,到值得看看。
從側面的城門洞進了城樓,裡面是瓮城,嘉導說原來的城門都是閘門,當敵人衝進來了,把閘門放下,四面高牆上的將士便居高臨下關門打狗、瓮中捉鱉。嘉峪關里七拐八拐的,左一個瓮城,右一個瓮城,城中還有城。裡面還有個四合院是將軍府。當時的幾萬邊防軍不能都駐紮在嘉峪關,裡面只有一千多站崗放哨的士兵,大軍駐紮在酒泉。
在一個瓮城的城樓上有一排三角形磚砌成的平台,嘉導讓大家注意看平台上橫放著的一塊磚,講了一個故事:明朝時主持修城的是個貪官,總想偷工減料揩點油,他問領工的工匠的頭需要多少塊磚?工匠頭回答要九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貪官說:好,我給你這麼多磚,修好之後,如果多出一塊磚或者缺了一塊磚,我都要砍了你的頭,還要讓所有的工匠服三年苦役。城樓修好之後,多出一塊磚,工匠頭就把磚藏在那個平台上了。結果被貪官找到了,要殺工匠頭,工匠頭不緊不慢地說,多出來的那塊磚是在預算之內的。開工前我找過風水先生看風水,風水先生說建成之後要放一塊磚在城樓上,否則城樓會塌的。貪官聽後,權衡利弊,只好認了。這塊磚就叫「定城磚」。
繞來繞去的終於來到了嘉峪關的正門,這嘉峪關的設計者也是機關算盡了,正門裡面並不是一馬平川的內城,而是內城高大的城牆,要是蒙古騎兵衝進來,速度快點,咣嘰就撞在城牆上,不但鼻青臉腫、人仰馬翻,還得分兵兩頭接著再攻內城。這關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線,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並守之勢。歷史上的嘉峪關從未被敵軍攻陷過。
出了正門,就是一面高坡。嘉導講述了高坡的作用:這個坡叫月牙坡,有兩個作用,一是掩護城門,敵人的騎兵在坡下看不到城門在哪裡,只能兵臨城下才看得到城門(那麼高的城門樓,老遠就看到了,誰不知道城門樓下面就是城門呀)。二是分散兵力,從高坡衝下來會有個慣性,衝進去就撞到裡面的城牆上,而且嘉峪關的外牆與內城的城牆沒有連接處,所以佔領了嘉峪關城樓並不等於攻陷嘉峪關。但在城牆間狹窄的通道里與居高臨下的守軍戰鬥,估計是很吃虧的。
出了嘉峪關關樓,轉身端詳這座雄偉著名的關隘,想起了謀士朱升給朱元璋出的主意:高築牆,緩稱王。這高築牆是做到了,嘉峪關的城牆高10.5米。不知道幾百年來在這裡有過多少金戈鐵馬的戰事,有過多少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的悲壯。
這座宏大複雜一絲不苟的軍事堡壘既是抵禦外敵的有力保證也是中原王朝強烈收縮內斂的象徵。為防禦外患,明帝國在嘉峪關外還先後建立了七個衛所,護衛著從嘉峪關到哈密衛1500餘里絲綢之路的安全與暢通。但從明朝到清朝都實行閉關鎖國,嘉峪關也成了絲綢之路上的一把鎖,從此嘉峪關日漸凋零。唯有林則徐在流放途中路過這裡看到已經殘損寂寞的嘉峪關,他放心不下西部邊陲的平安,後來他與左宗棠有過一次著名的湘江夜話,林則徐對左宗棠說:西定新疆舍君莫屬。當新疆伊犁被侵佔後,左宗棠率兵出征收復新疆伊犁,在迫使俄國交還伊犁之後,他來到了嘉峪關城樓上,豪情萬丈地寫下了《天下第一雄關》的牌匾。
但現在懸掛在城樓上的牌匾貌似趙朴初的字,想必左大人的牌匾已經遭到不測。
我們順原路返回到東閘門,這時候才看到一塊大青石上刻著毛澤東手書林則徐的著名的詩篇《出嘉峪關感賦》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入駐馬蹄。飛閣造連秦樹直,綜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峭摩肩立, 瀚海蒼茫人望迷。誰道堵函千古險,目看只見一丸泥。
如果我們早點到嘉峪關,還可以去看懸壁長城和討賴河大峽谷,但剩下的時間只夠提著行李趕到嘉峪關車站,乘晚上6點多的動車到西寧。
夜裡10點多,到了西寧,小雨,氣溫只有12°。
推薦閱讀:
※甘肅敦煌一女子輕生跳河 6人施救5人溺亡
※甘肅榆中.楊國有的花鳥畫欣賞
※隱姓埋名300年!甘肅老農拿出玉璽自稱皇族後人,專家:你贏了
※維斯達為頂配的礦業城市,令人窒息的公鐵配套
※第三屆中國中藥材物流大會將在甘肅隴西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