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舒文學術臨床經驗?】痹症當辨經絡骨

藤走經而蟲通絡,辛熱止痛釋寒凝;關節腫大消痰瘀,骨損變形溫督陽

痹症是由於風、寒、濕、熱等邪侵襲人體,閉阻經絡而引起的以關節、肌肉、筋骨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等為主要表現的病症。現代醫學的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骨性關節炎等疾病屬於痹症範疇。陝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沈舒文教授治療本病,從經、絡、骨辨治用藥,取得良好療效。

痹症治腫重祛濕 治濕當分寒與熱

痹症的發生是在營衛空虛的情況下,「風寒濕三氣雜至」侵犯關節,阻滯經絡,損骨傷腎而發病。在諸邪之中,風濕凝瘀恆存是本病的共性,而寒熱的異化則形成了病性的個體化特徵。寒熱異化的條件則取決於機體陽氣之多寡,陽虛則邪從寒化,形成風寒濕瘀痹痛,臨床以關節冷痛,遇寒加重為特徵;陽盛則邪從熱化,形成風濕熱瘀痹痛,臨床以關節紅腫熱痛,或有低熱為特徵。

不論風寒濕痹還是風濕熱痹,病有在經、在絡及損骨傷腎之不同,風濕常滯經,腫與濕有關,關節腫脹重在祛濕,祛濕不在利,而在用藤類葯宣濕通經,所謂「藤走經」,如在風濕病活動期,關節腫脹常用絡石藤、忍冬藤、海風藤之屬;凝瘀滯在絡,頑痹久痛更入絡,治絡則宜用蟲類葯,如蜈蚣、白花蛇、地鱉蟲之屬。痹證痛劇為寒凝,常用制川烏、制草烏、附子,所謂「大辛大熱釋寒凝」。

關節腫大治痰瘀 骨損變形壯督陽

關節形態的改變是病損程度的客觀反映,其風濕瘀久羈不除,濕凝變痰濁,血凝變瘀濁,痰濁凝瘀深入骨骱,滯絡損骨,使關節疼痛外可出現關節腫大、畸形、強直等關節形態變化。

若病損關節以腫大為主,關節腔滑液積留,甚至畸形,疼痛不甚者,骨損未顯,為痰濁凝瘀為主,可用制南星、白芥子、威靈仙、地鱉蟲等消除關節痰瘀凝聚,恢復關節功能;若關節畸形強直,屈伸不利,甚或卷肉縮筋,疼痛劇烈,則為濁瘀久留關節,深入骨骱,損骨傷腎為患。腎主骨,主督陽脈,損骨傷腎與督陽脈虛滯有關,因此,當補腎壯骨,溫壯督陽,以通絡脈,補骨壯督葯常用巴戟天、鹿角、桑寄生等,通絡脈用地鱉蟲、劉寄奴、蜈蚣等,可促進關節部位血液循環,恢復關節囊再生功能,控制病情發展。

祛濕效罔轉化瘀 溫散無功泄里熱

關節的疼痛與腫大變形是本病最基本的臨床證候特徵,沈舒文教授提出:「痹症治腫,重在祛濕,痹症治痛,重在散寒。」同時,他還突破常法,另闢蹊徑,效仿骨傷治腫法,重在化瘀。

風濕瘀毒留滯關節,有損骨的一面,瘀毒凝滯,也具備了骨傷腫痛的病理特徵,可選用骨傷消腫止痛藥如劉寄奴、松節、血竭、地鱉蟲、河蟹等;其中,地鱉蟲配河蟹化瘀消腫,可消散關節囊中的凝瘀敗血,消腫止痛作用甚良。

對寒凝久痛,屢用溫散通絡而無功者,則兼泄里熱。此類疼痛久用溫散通絡之品,頻頻發越陽氣,而寒濕凝滯經絡,難得通利,里不通則邪難散,反使陽郁而生里熱,症見舌紅苔黃等,宜配生石膏30~50克及知母與忍冬藤,常收捷效。

久病屢發補營衛 補衛不應溫腎督

本病往往久延難愈,每因氣候變化而屢發,究其原因,多是營衛空虛,或督陽不健。因此,補益營衛,防止復感,是制止病損延綿的一個重要環節,可用黃芪、白朮、党參、防風、桂枝、白芍之屬。

若本病用上藥亦不能有效制止病情反覆,則宜從溫壯腎督入手。蓋「衛陽出下焦」,衛陽之根在腎督,腎督陽衰,則衛陽必然空虛,造成邪氣內侵,病情反覆。因此,溫腎壯督脈能充實衛陽之氣,以抵禦外邪,防止復感,可用桑寄生、巴戟天、鹿角膠、千年健及黃芪等。

病案舉例

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熱瘀,凝滯關節)案

王某某,女,35歲,永壽縣監軍鄉人。2011年11月6日以指關節對稱性腫脹、疼痛6年,加重2月為主訴就診。患者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史6年,近2月手指關節對稱性腫痛,以腕及掌指關節腫脹、疼痛為主,晨起後關節僵硬,活動後僵硬緩解。服用「抗風濕葯」(藥名不詳)作用不顯,且出現胃脘脹滿不適,納差等症。刻診:患者上肢雙腕、掌指關節腫脹明顯,有壓痛,下肢足趾、踝關節微脹,無壓痛,雙踝關節跟腱部可見風濕結節,舌紅,苔黃,脈數。風濕三項示:ASO陰性,RF陽性,CRP弱陽。血沉46mm/h。

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中醫診斷:痹證。

辨證:風濕熱瘀,凝滯關節。

治法:清熱宣濕,通經止痛。

方葯:絡石藤30克,忍冬藤20克,桑寄生15克,索骨丹15克,豨簽草30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木瓜15克,桑枝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12劑水煎,早晚服。囑:藥渣加老鸛草40克,花椒20克,加水再煎,熱敷踝關節。

二診(11月20日):關節腫脹、疼痛大減,晨起僵硬明顯好轉,稍活動後關節靈活,舌紅,苔薄黃,脈弦數。上方去忍冬藤、豨簽草、透骨草,加黃芪30克,千年健15克,威靈仙15克。12劑水煎,早晚服,藥渣熱敷,加藥、用藥同上。

三診(12月4日):關節腫脹疼痛明顯減輕,壓痛不顯,晨起指關節活動較前靈活,風濕結節存在,舌暗紅,苔薄白,脈弦數。從腎虛骨損,痰瘀凝滯論治。

內服方葯:桑寄生15克,千年健15克,威靈仙15克,制南星10克,白花蛇1條(研沖),木瓜15克,豨簽草20克,透骨草15克,地鱉蟲6克,白芥子10克,蜈蚣3條。10劑,為泛水丸,如綠豆大,每次服10克,日2次。

關節外敷方:南星地鱉花蛇散:生南星30克,地鱉蟲20克,白花蛇3條。10劑,粉碎,醋調,敷手指關節疼痛處,紗布包,睡前用,每晚換敷1次,連用10天。

四診(2012年2月6日):上藥還未服完,關節疼痛已基本消失,晨起稍有僵硬感,查:RF弱陽性,血沉28mm/h。囑:上內服藥每日服1次(10克),鞏固療效。

骨性關節炎(腎虛骨損,督陽虛寒)案

王某某,男,71歲,咸陽人,2014年11月3日以雙膝關節疼痛,進行性加重近20年,左膝關節走路受限3月為主訴就診。患者曾是搬運工,20年前關節受損,出現雙膝關節疼痛,負重後疼痛明顯,近幾年進行性加重,上下樓時疼痛難忍,右較左重,受冷疼痛加重,近3月需持杖而行,關節僵硬,左膝關節活動時有響聲,腰酸困。多次膝關節X片報告示: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等。一周前左膝關節X片報告示:滑膜炎。刻診:患者雙膝關節腫大壓痛,屈伸活動疼痛,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診斷:骨性關節炎,中醫診斷:骨痹。

辨證:腎虛骨損,寒入骨骱。

治法:補腎壯督,散寒止痛。

方葯:巴戟天15克,狗脊12克,桑寄生15克,千年健15克,威靈仙15克,川牛膝15克,制川烏10克,木瓜15克,伸筋草15克,透骨草15克,白花蛇1條(研沖),炙甘草5克。12劑水煎,早晚服,每服6劑,停葯2天。

二診(11月17日):服上藥1周後,關節疼痛明顯減輕,可棄杖行走,左膝關節作響消失,但上下樓時仍疼痛,膝關節僵硬減輕,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緩。守法治療,上方加川斷15克。12劑水煎,前6劑早晚服,後6劑隔日服,並在藥渣加入木瓜20克,老鸛草40克,花椒15克,加水再煎,熱敷雙膝關節。

三診(12月5日):膝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關節僵硬好轉,棄杖可行走半里路,因天氣寒冷,要求繼續用藥。舌淡,苔白,脈沉遲緩。11月17日方制川烏加至12克。7劑水煎服,隔日1劑,停用外敷法。

按兩案都屬於中醫痹證範疇,痹證總為「邪氣雜至」,痹阻經絡關節為患,疾病往往有邪滯經入絡、損骨傷腎的病損過程,其辨證要先辨邪在經、在絡或在骨。其中,在經、在絡以關節脹腫、疼痛為主,涉骨則見關節變形。其次,再辨風濕病性之寒與熱。

驗案一屬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關節腫痛,證屬風濕熱瘀,凝滯關節,其風濕鬱熱邪主在經,方中主用絡石藤、忍冬藤,所謂「藤走經」。3診內服方中用制南星、白花蛇、白芥子、蜈蚣,此「關節腫大治痰瘀」之意。

驗案二之骨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又稱骨關節病,退行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等,其病損在腎,腎主骨,主督陽脈,高齡之人關節久痛傷腎,腎傷督陽虛寒,寒凝骨骱,處方主要用補腎壯骨溫督陽的巴戟天、千年健及桑寄生等為主,木瓜與伸筋草柔以潤筋,緩解攣痛。此外,止痛非大熱大辛不足以釋寒凝,故而疼痛劇烈者,不論寒熱,每用制川烏。(陝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 雷根平 楊志宏)


推薦閱讀:

王安憶獲2017年紐曼華語文學獎
錯就要認,打要企定。
宋代文化與文學研究(隱士居士篇)
北方吹來的風:俄羅斯蘇聯文學與中國
情意流殤夜未央 梅萬林詩詞散文文學集

TAG:學術 | 經驗 | 文學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