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黃庭堅草書探析

文 ︱鄭啟超

中國書法發展到宋代,已顯現出復歸晉人的風氣,以「二王」為代表的東晉尚韻書風與宋人復歸自然,重「意趣」的精神似有某種冥合,魏晉瀟洒的行書備受宋人青睞,他們在以晉人為主導的晉唐書風融合中將行書推向了盛行時期,「宋四家」由此產生。而在這一時期,作草者極少,黃庭堅以其獨具的膽略和才識涉獵草書,取得了卓越成就,成為繼張旭、懷素之後又一個狂草書家。

黃庭堅(1045-1105),宋洪洲分寧(今江西省修水縣)人,字魯直,號清風客、山谷道人,晚號涪翁、涪皤、黔安居士等,曾官縣尉、國子監教授、著作佐郎,兼史局編修官等。一生曲折坎坷的黃庭堅,少年喪父,中年兩次喪妻,晚年兩度遭貶。在充滿苦難的人生經歷中,他以其豁達的胸懷、瀟洒的情趣泰然處之,超脫逆境,潛心翰墨,成為中國文學藝術巨匠。少年時期的黃庭堅天資聰慧,七八歲便能作詩,在父親黃庶(慶曆進士)的熏陶、舅父李常的影響、岳父孫覺的賞識下,樹立了嚴謹治學態度和正統的儒家觀念,嘉佑八年(黃庭堅19歲)參加鄉試獲第一名。父親的去世、家境的清貧並未阻礙黃庭堅的成長。他23歲時登許安世榜進士第,調任汝州葉縣(今河南葉縣)尉,28歲試中學官,拜為北京國子監教授至36歲,其間有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鑽研詩文和書法,37歲達吉州太和縣(今江西泰和縣)任縣長。晚年時期的黃庭堅在蔡京新黨得勢後,遭流放貶謫,51歲被貶到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60歲時又被貶到宜州(今廣西省宜州市)至離開人世。在流落生涯中,黃庭堅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在孤單而凄慘生活中不斷蛻變、升華個人的思想品格和書法創作。

積古博學師古不泥

黃庭堅的書法力求創新,四體皆能,尤以草書著稱,宋人李之儀評其為「草書第一,行書、正書次」。他一生學草用功,走出了一條師古出新的道路。

在家庭的熏陶下,黃庭堅自幼開始學習寫字。由於父親的去世,他15歲便隨舅父李常生活,其舅父「疑悟好學,才思敏捷」(黃庭堅《山谷詩集》),又善作草書,黃庭堅在其影響下,也愛信筆作草,他在《鍾離跋尾》中道:「少時喜作草,初不師承古人,但管中窺豹,稍稍推類為之,方事急時,便以竟成,久之,或不自識也。」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時代寫草不懂筆法,未入門徑。嘉佑六年(1061),17歲的黃庭堅在淮南孫覺的推薦下,拜以落筆剛勁,精熟草法的周越為師20年。周越草書法度嚴密,對黃庭堅影響至深,特別是行筆的一波三折之勢在黃書中隨處可見。周越草書雖剛勁,但風韻欠佳,亦使黃庭堅草書多俗筆,正如他自言:「蓋美而病者王著,勁而病者周越」(黃庭堅《跋周子發帖》),「三十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山谷集》)。元祐元年(1086),黃庭堅42歲時,首次在汴京拜晤蘇東坡,開始學習蘇字,東坡曾為其「臨寫魯公數十紙」,他將東坡書的天真爛漫融於筆法中,並大量臨習張旭、顏魯公及楊凝式書法,於宋書法家蘇舜欽(1008-1049,字子美,尤精草書)的草書中吸取營養,「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山谷集》)。悟出「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之理,其間書藝大進,他在《戲草秦少游好事近因跋之》中道:「30年作草,今日乃造妙入微」。元祐二年書作風韻十足、筆勢縱橫的狂草作品《花氣詩帖》,次年又作《老杜浣花溪圖引草書卷》等。黃庭堅謫居間於眉山石揚休家見到懷素草書真跡《自敘帖》,便借回家「摹臨累日,幾廢寢室」,從此頓悟草法,下筆飛動,與元祐以前寫的草書大相徑庭,自稱「得草法於涪陵」。

黃庭堅師古而不泥古,在不斷深入學習古人書法中,始終保持創新意識,批判刻板式的臨摹學習之風,主張「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黃庭堅《以右軍書數種贈丘十四》)。他通過對《瘞鶴銘》、張旭、懷素、顏真卿及楊凝式的學習,悟出了晉唐人的法度,並深知要超越前人,就得以「意」取「法」,突破晉唐書法的平穩與均停,其草書的章法和結體大氣磅礴、一瀉千里有別於張旭、懷素。

參禪悟道融會貫通

佛學傳入中國至魏晉南北朝大盛,自唐以來出現各種佛學流派,由於儒、佛、道三教的進一步調和,發展了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流派——禪宗。到宋代,禪宗又向世俗靠攏諸帝大多倡導三教並舉,宣揚三教合一,儒、佛、道再次得到溝通。禪宗主張的「道由心悟,頓悟見性」等思想得到北宋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黃庭堅的家鄉江西是禪宗黃龍派的發源地,濃厚的禪宗氛圍使他成為禪宗黃龍派晦堂祖心禪師的入室弟子,他還與祖心禪師的兩大弟子靈源惟清、雲岩悟新禪師互相參研交誼甚深,故而形成了堅定的禪宗信仰。踏上仕途後,有更多的機會和禪師、道士們交流贈詩,如「羅侯相見無雜語,若問『偽山有無句?』春草肥牛脫鼻繩,菰蒲野鴨還飛去」(《山谷詩集》)等。他以積極而執著的態度參禪悟理,將禪宗思想融於書法理論、創作之中,清人笪重光稱「涪翁精於禪說,發於筆墨」。黃庭堅亦稱「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書家弟幼安作草後》)。他用禪宗「頓悟見性」的思維方式去領悟自然事物的真諦,進而悟得作書之理,觸發激情,「於夔道舟中,觀長年盪槳,群丁拔棹,仍覺稍進,意之所到,輒能用筆」(《書家弟幼安作草後》)。

至臻至境開啟後世

黃庭堅在坎坷的人生經歷中潛心翰墨,脫胎換骨,將滿腔無奈的悲憤悉寓書法中,時至晚年,草書已臻超凡脫俗境界。釋居簡贊:「山穀草聖,不下顛張醉素」(《書法篆刻》),明沈周也謂之為「草聖」。典型的草書作有《廉頗藺相如列傳草書卷》《諸上座草書卷》《李白億舊遊詩草書卷》《劉禹錫竹枝詞草書卷》等。

《廉頗藺相如列傳草書卷》約書於紹聖二年(1095),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此帖共1170字,所書內容為司馬遷著《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書是以廉頗、藺相如為主,兼及趙奢、李牧等人的合傳。黃庭堅書此卷以「完璧歸趙」這一著名的歷史故事為主,「繩池之會」只是幾筆帶過,文中頌揚了藺相如在對外鬥爭中,面對強敵,臨危不懼,不辱使命,維護國家尊嚴之績以及「先國家之急」,顧大局,忍辱含垢之德。改卷草書雖筆法簡稚、柔媚,但無一懈筆,結體遒勁、秀潤綿密,縱橫不羈,是黃庭堅學習懷素筆法的真實寫照。

《諸上座草書卷》:約書於元符三年(1100),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所書內容為禪宗僧人講佛之語。通篇氣勢豪邁,風韻十足,猶見禪宗氣息。筆法遒勁,縱橫之極然內斂有度,結體貫以長攲側,墨色枯濕並舉,布白巧妙而不失自然,頗似懷素《自敘帖》雲「初疑輕煙淡古松,又似山開萬仞峰」。

《李白億舊遊詩草書卷》:約書於崇寧三年(1104),內容為唐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現藏於日本京都藤井有鄰館,前缺80字,後有沈周等跋。此卷是黃庭堅頓悟懷素筆法後融入自己逶迤翩翩寫法之作,其用筆在繼承了懷素中鋒用筆的傳統基礎上,長槍大戟,蒼勁穩拙,相互穿插,通篇跌宕起伏,英氣煥發。後世謂之「馳驟藏真,殆有奪胎之妙」;「筆力恍惚,出神入鬼」(沈周跋《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

黃庭堅草書曾風靡朝野,「大抵宋人書,自蔡君謨以上猶有前代意,其後坡、谷出,遂風靡從之」(虞集《題吳傳明書並李唐山水跋》)。他成為唐以後傳遞大草一線的重要人物,追學出色以草書著的書畫家有以下一些:

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范成大,善草書。師法蘇舜欽、黃庭堅等,其草書「蛟龍驤騰,蜿蜒起伏,筆端變態不可窮盡,視杜祁公、蘇滄浪、黃太史(庭堅)之筆。」(袁說友《跋范石湖草書詩帖》)。

明代吳中四才子祝允明,書法兼擅小楷、行書、章草,尤以狂草名世,傳世作品《草書詩卷》風骨爛漫,天真縱逸,得於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草書卷》及《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同為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書法兼擅楷、行、草,草書「仿涪翁尤佳」(陶宗儀《書史會要》),狂草《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草書卷》中的開合縱橫來自黃書。

黃庭堅於草書繼往開來,取得了卓越成就,實乃中國書法藝術瑰寶之一,必將明耀千秋、惠澤萬代!

作者單位:重慶市大渡口區文化館


推薦閱讀:

明人《草書千字文冊》,十分蕭散閑逸!
(2)王覺斯書法欣賞《王鐸草書唐詩卷》
米芾 《論草書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李白的傳世詩文,黃庭堅晚年書寫的千古草書書法長卷

TAG:草書 | 黃庭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