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對話武志紅:夫妻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深度好文,慢慢看)

非常幸運,上周四晚聽了楊瀾老師與資深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的微課分享,主題是夫妻關係對孩子成長的影響。非常認真地聽完之後,發覺這場大咖微課實在太精彩而且實用,基本上中國家庭中種種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都做了非常深入地探討和分析。利用這幾天的碎片化時間,終於在今天整理出了這篇微課的分享文字,在此分享給每一位朋友,相信不管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可以從此文中有所獲益,再次感謝楊瀾、武志紅兩位老師的分享。

武志紅: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父母的夫妻關係就是孩子的命運。

楊瀾:武老師的書《為何家會傷人》再版了20多次。可見家庭關係特別是父母和孩子的關係中存在相當多的困惑。

武志紅:確實這本書這麼受歡迎出乎我的意料。後來經過漫長的寫作和諮詢的過程,加強了我的一個認識:就是中國家庭的問題程度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而且是一次又一次地超出了我的想像。那麼我想這本書受歡迎就是因為戳中了無數人某種內心的東西,他們其實會發現家庭很傷害人,很傷害孩子。

楊瀾:有一位網友提問:我和丈夫在對待孩子學習的問題上意見經常不能夠統一,總是在孩子寫作業時發生爭執,對孩子影響很不好。但是我總是忍不住,請問武老師這種問題應該怎麼辦?

武志紅:這看起來是夫妻之間意見不統一對孩子的影響,但事實上這裡面還藏著一個更深的問題:這個事兒本來是孩子的事兒,是孩子的學習,為什麼父母要指手畫腳。所以這裡面隱藏的就是父母想控制這個孩子,我們先把這個問題理清楚。在這個事情裡面首先是父母越界,父母想要去控制孩子的學習,這是他們犯的第一個錯誤。那麼這個網友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呢?她的控制慾望太強了。她覺得不僅孩子要聽她的,丈夫(或者妻子)也要聽她的。他們不只要達成一種一致,而且要達成一種統一,就是你的思想要統一在我的思想里,其實這是中國社會包括中國家庭常見的統一思想,就是孩子要按照我的來,伴侶要按照我的來,我們要達成一個統一的思想才行。通常這個人她期待聲音都統一到她的聲音裡面,思想都統一到她的思想裡面。所以這位提問的朋友首先要看到自己強烈的控制慾望。

楊瀾:那麼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不是總要表現得意見統一呢?當然有的父母可能說,如果對孩子有不同的想法,我們倆先關上門商量好了,面對孩子的時候要用統一的面孔統一的聲音出現,這樣孩子就不會說看父母的臉色或者說用父親的話軟化母親或者用母親的話來反制父親,從而沒有可乘之機,你覺得這樣一種方法可取嗎?

武志紅:其實我一直反對這個看法,雖然很多教育學家、甚至心理學家在講父母或者老人要達成一致的事情,其實我覺得這是很可怕的。家裡要是有一個一致的聲音就說孩子要聽父母的,那麼他們達成一致對孩子構成很大的問題就是除了他的聲音別人的聲音都是一致的,所以他的聲音就是錯的。

舉個巴菲特的例子。巴菲特是股神,別人就問他,你為什麼會這麼成功?巴菲特就講他成功最大的原因是父親從小就告訴他,相信你自己的感覺,遵從你自己的聲音。你的聲音越是獨特,別人越容易對你說三道四,而這個時候,要遵從你自己的聲音。巴菲特的媽媽是神經質的,她希望巴菲特聽她的話。如果巴菲特的媽媽和爸爸構成一個聲音,比方說統一到孩子就得聽父母的,那麼巴菲特的天分就沒有了。

所以父母要有這樣的意識,至少要有一個人對孩子說,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覺,按照你自己的感覺來,就是用自己的感覺來指引你的人生。這樣一來這個孩子就會學會,我要做我自己,這是最寶貴的財富。

楊瀾:所謂聽話這個問題,中國父母介紹自己的孩子或者表揚別人的孩子,最常說的就是,這孩子真聽話,真乖。這樣的一種評價標準對孩子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心理學家們有沒有過一些跟蹤的調查?

武志紅:就是讓孩子覺得他的自發性是錯的,他的意志是錯的,父母的意志是對的。他必須聽父母聽老師的話。那麼在中國社會就是先聽父母的話,接著聽老師的話,到了社會聽領導的話。他永遠沒有機會聽他自己的。所以我們就不能夠成為巴菲特。我在美國看到很多平時的大量的故事,你都會看到你按照你自己的來。

我特別想講的一個例子就是我自己,因為我是攝影發燒友,在攝影上花了幾十萬了,我買的一本書裡面採訪了幾十位美國最有名的攝影師,就是問他們怎樣才能夠成功。這幾十位攝影師無一例外都表示要找到你自己的路,沒有一個人說我的經驗是很棒的,你按照我的來就能成功。但是在中國的話看到相關的經驗經常會有人告訴你,這是一條正直的路。你按照我這條路就可以,所以我覺得這是進化哲學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破壞一個人的自發性,通常來講就是破壞一個人的自由和創造力。

楊瀾:如果父母或者夫妻之間的關係非常不好,冷淡甚至冷戰的狀態,孩子就會開始察言觀色,就變得不安起來,如果夫妻之間果真遇到了這種夫妻關係的低潮,那麼應該怎麼樣來減少對孩子的傷害?

武志紅:這個是很難的問題。首先我們說,傷害不可避免。有這麼一種說法,孩子就是家裡的一面鏡子。孩子會把家裡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映照在自己這面鏡子里。孩子會把家裡各種各樣的信息都吸收進來,結果他就成為這個家庭的一種寫照,一種鏡像。從這個角度來講,如果夫妻關係很糟糕,孩子的傷害幾乎不可避免。

那麼接著怎麼避免這個事情呢?這裡就要談一個孩子特別重要的心理。孩子都自戀,越小的孩子越自戀。這個自戀不是說我多棒我多好。就是孩子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我創造的。我可以左右這個世界。如果這個世界好是因為我好,這個世界壞是因為我壞。那麼家庭里的孩子就會覺得,如果一個家庭壞就是由於我壞導致的,如果家庭好是因為我好導致的。所以有一個說法就是孩子都想做家裡的保護神。

那麼這個時候父母就有必要和孩子來談談這種心理。父母就可以告訴他,人生總有不完美的地方。但是你要明白,我們的問題是我們的問題,你左右不了,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我們的問題,就是讓孩子放下這個自戀的負擔。而且要和孩子說,你自己過得開心就可以了,不用為我們的人生負責,而且這也是你負責不了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學會做一種榜樣,問題不可避免,而父母要做一種榜樣,就是說我們正在積極處理我們的問題,我們雖然出了問題,但是我們希望我們的關係朝好的方面去發展。如果父母做不到這個表率而且只是在家裡戰爭,那麼無論你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受到的傷害都是不可避免的。

楊瀾:有的時候明明夫妻關係已經不可維繫了,已經到達了離婚的邊緣了,但兩個人說為了孩子好我們就湊合在一起過。然後比如說我們可以分居但是不讓孩子看出來,我們為了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暫時犧牲自己的自由勉強還在一個屋檐下,有名義上的這種夫妻的關係。那這個時候他們所希望的保護孩子的願望真地能夠達成嗎?

武志紅:其實這樣的故事非常之多,比方說陳冠希的故事,陳冠希的父母其實很早就離婚了,但他們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感覺他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父母一直瞞著他,一直到十幾歲才發現父母離婚了,接著他就崩潰了,他覺得父母在欺騙他,所以他一開始早戀,而且用傷害別人的方式去早戀,結果後來他被女孩所傷害,所以他說他人生不幸,後來他說他之所以製造那麼多艷照門事件是因為他的初戀傷害了他,但他的傷害首先從父母那裡開始。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對孩子說,我們明明活得很痛苦但是我們要活得一種表面的好,這是一種正確的方式,那麼孩子就會感覺到,原來湊合著活著,活得表面的好是對的。相反,如果父母用一種積極的態度,這個關係實在破裂了,實在不好,離就離唄,但是離了之後他們可以繼續處得關係好一些,而且他們可以對孩子說,即使我們的關係破裂了,但是爸爸愛你,媽媽也愛你,這樣一來就會給孩子一個新的榜樣,原來這是可以的。

我想到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養父是一個單身男人,而且這個男人並不是她的父親,結果就被孩子們笑話:你沒有媽媽怎麼怎麼樣,於是這個爸爸摟著自己的女兒出去,給她穿得非常漂亮,對其他孩子說:是的,她沒有媽媽又怎麼樣,你們誰有她活得好,於是這個孩子頓時覺得自己幸福得不得了。

楊瀾:佐證一下您剛才說的,今天我們都生活在一個現代的社會當中,離婚率很高這是一個既成的事實,所以很多家庭都面對當夫妻關係破裂的時候如何對待孩子的這個問題,那我想到我曾經採訪過英國的安德魯王子,就是查爾斯王子的弟弟,他和他的妻子莎拉離婚了,但是他們都對自己的孩子坦誠地講,儘管夫妻關係失敗但並不妨礙我們成為人生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同時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愛你們,所以在兩個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很重要的時刻,畢業典禮、演出、家庭旅行等等,他們都儘可能地在一起,所以他們的孩子非常的樂觀和陽光,很容易和同齡人交朋友,性格非常開朗。於是莎拉和安德魯王子也被英國媒體評為最佳離婚伴侶。在今天這個充滿了矛盾和高離婚率的社會中,父母仍然有機會讓孩子獲得比較健康的成長環境。

武志紅:這是個很棒的故事,我只知道黛安娜和查爾斯王子的故事。那麼像查爾斯和黛安娜,他們作為上等社會的人物,好像一直都沒有離婚,但是衝突不斷,我想至少在那個時候他們的兩個兒子稱不上活得幸福和健康。所以我覺得,成熟地處理關係包括成熟地處理關係中的問題,這才是一個比較好的榜樣。而不是活一種表面的東西,因為內在的感受是最重要的。

楊瀾:您剛才說在家庭當中夫妻關係才是真正的定海神針,但是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父母特別是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兒子說,你對我是最重要的,你對我比你爸爸對我還重要。就是這種把親子關係放在夫妻關係之上之前,這是對孩子最好的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嗎?

武志紅:其實我是這樣理解的,前面我們講到父母是孩子的最大的意義。如果父母相愛,孩子感覺到他真的像是愛的結晶。他會充滿幸福感,他就相當於把父母的生命內化到他的靈魂里。而且將來他內在的兩性關係都是非常非常和諧的。父母的夫妻關係,他們不相愛了,或者說出了問題,像剛才那個經典的中國家庭結構,如果他覺得媽媽是第一位的,那未來婆婆和媳婦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且太太感覺沒有得到丈夫足夠的重視,所以她會心生怨恨,這樣一來他們的孩子作為父母生命的一種映照,就會覺得他不夠是愛的結晶,他內心就會把父母的各種各樣的痛苦給放進來。

各種心理學流派,比如家庭結構序列的治療,當然都是西方發展出來的,他們所有人都說,夫妻關係在家庭裡面應該是列在第一序列的,夫妻關係是家裡的定海神針,如果你把握了這個原則,你會發現家庭會變好很多。無疑,那個問題是中國式的問題,它不應該出現在現代社會裡頭,「你媽和你老婆同時落水,你先救哪個?」過去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實際上現在有種回答是:「我當然先救我老婆了」,「那你媽怎麼辦?」「我媽有我爸呢」。這是一個好的回答的方式。這也說明中國家庭一直把親子關係列在第一位,所以我覺得中國家庭現在存在的問題的至少百分之六、七十的原因,是在這個地方上。

楊瀾:父母似乎在某種潛意識當中,覺得是擁有孩子的,當然也是對孩子負責,也是愛孩子,但是某種程度上孩子的私人空間往往是比較有限的,比如有個網友的提問,她就說,「我看到我的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把門關起來,我就特別生氣,我就覺得他好像要把我排除在他的生活之外,我就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如何界定孩子應該享有的一個個人的空間呢?

武志紅:這是一個非常非常關鍵的問題。這裡面有個基本的原則,誰的事兒就是誰的事兒。孩子的事兒就是孩子的事兒。如果孩子有能力解決他的事情,孩子沒有向你求助,那這就是他的事情他的空間,你需要尊重這一部分。反過來也一樣,父母的事兒就是父母的事兒,孩子也需要明白,父母的婚姻是父母的事兒,孩子不需要過多介入這些事情。所以這樣一來,我們就講這是「界限」,中國家庭是普遍非常非常缺界限的。為什麼會缺界限呢?這就來源於剛才那個父母的這種感覺,都普遍缺乏這種感覺,我和你在一起,我心裡頭住著愛。我缺乏這種感覺,當缺乏這個內在的愛的時候,我就需要外在的形式上的愛,你就在我的眼皮底下,你就和我住在一起,你就得聽我的,你和我想像的是一樣的,這樣才覺得你是我的孩子,你是我的人,我有一種和你在一起的感覺我就覺得不孤單,但是如果你不聽我的話,你在你的門上上一把鎖,你把門關起來,我立馬就感覺你不愛我了,你是不是恨我?那這時候我也對你恨之入骨,恨不得你去死,真的會有這種感覺。因為這時候一旦這個界限被樹立,被劃開,她有一種破碎感,從此以後好象這個愛就消失了,所以她的恨就從這兒來。

楊瀾:現在網上大家也在討論一個話題,明明是千辛萬苦的春運回家,就是要吃個團圓飯,過個年三十,陪父母過一個年,但是與此同時真正在家裡的時候,年輕人往往在玩手機,其實真正跟父母聊天、深度的交談或者有品質的陪伴時間卻又是非常少的,怎麼理解為什麼年輕人常常找不到跟自己的父母特別是跟自己的父親說什麼這個問題。

武志紅:這也是很中國式的問題,我們先講講父親的事情,就是心理學是這樣來講的,一個家庭養出有問題的孩子通常來自於這麼一個模式:焦慮的母親,不存在的父親,有問題的孩子。中國家庭更是這樣子,父親經常是不存在的,有兩種不存在,一種就是父親能幹,或者是像個男人但通常也像是個流氓,他很少在家裡出現,那麼這是一種不存在,還有另外一種不存在,父親在家裡,但是他不像是個男人,他像是個影子,他也得不到尊重,結果他在家裡經常沒有話語權,他經常處在一種隱形人的狀態,那麼這時候他也仍然是不存在的。因為他一直都不存在,孩子當然不知道怎麼和他溝通,不知道怎麼和他說話。

那麼中國人之間溝通經常是使用手機,雖然全球現在對手機依賴越來越重,但是我們中國尤其如此。我出去旅遊,去過南極北極很多地方,中國旅行團的導遊說,只要給中國人一個WIFI,中國人的抱怨程度就會減少一大半,如果沒有WIFI,中國人就會非常受不了。所以導遊到了酒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WIFI是什麼,密碼是什麼,一有WIFI中國人立馬就安靜了,否則就很受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中國家庭都會講「聽話」,這不僅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對父母也是這樣子,中國人都是你必須聽我的話我才感覺和你有溝通,但是我憑什麼要聽你的呀,所以中國人的溝通就變得非常沒有品質,就來自於這種聽話哲學。

楊瀾:你剛才談到了不存在的父親,一種就是成天在外邊玩兒體現了某種男性氣質但是就是以不回家為代價的,另一種就是在家裡忍氣吞聲,成天受著自己太太的數落好象很窩囊的樣子。那麼再談談母親,什麼叫做焦慮的母親?我也一直在想,母親的焦慮從何而來?為什麼中國的母親特別焦慮?這究竟從何而來?為什麼中國的母親普遍比較焦慮?

武志紅:焦慮的母親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哪兒呢?女性的焦慮掩不住,女人和男人不同,男人可以活在邏輯里,可以活在頭腦里,男人可以活在事情里,他即便情感得不到滿足,但是他貌似活得還行,但是你會發現女人如果沒有情感,女人就必然會活得非常焦慮,這焦慮取決於女人是活在自己的情緒里、活在自己的感受里。所以經常是,男人也焦慮,但是男人似乎表現不出來,而女人的焦慮表現得很明顯。

那怎樣才能不焦慮?為什麼會焦慮?有感情才會不焦慮。就是我們心裡住著一個愛的人,這個時候我們就不焦慮了,但是當心裡沒有住著一個愛的人的時候,我們就活在焦慮里。而這個焦慮心理學上有這麼一個辭彙,叫做「不存在感」。存在感就來自於我在任何一個地方呆著的時候,我有一種感覺,我和這個世界有連接。比如我現在坐在沙發上,我和沙發有連接,我現在和你對話,我覺得我和你在一起。我體驗到我和你在一起的感覺,這個時候我才能不焦慮。但這種不焦慮這種存在感來自於哪裡,其實都來自於我的心裡住著一個愛的人,而且通常這個愛的人第一個是媽媽。

所以當我們心裡頭住著一個愛的人的時候,我們就很踏實地和這個世界有連接的感覺。中國人普遍缺這種感覺特別是女性,因為中國普遍是重男輕女,所以中國的女性就更加有很深的不存在感,所以就導致她們特彆強烈地要抓著丈夫或者抓著孩子,結果丈夫為了逃避她的焦慮,這也是丈夫逃走的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就構置了中國家庭的這個權網。

楊瀾:所以其實母親的焦慮是來自於她自己缺少一種存在感。也有一些母親她可能早早地就停止學習,停止了一種自我的成長,她對於自我的價值也缺乏足夠的自信和尊重,所以她人生的希望就是在丈夫身上,在孩子身上。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她就可能產生兩類的問題,一類呢她就會把過多的關注放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她就會無處不在地讓他們失去這個獨處的空間。還有一種狀況呢就是她可能會忽略到孩子的這種存在,其實在很多孩子的嬰幼兒時期,有時候是母親的這種忽略他們給他們造成了終生的傷害。

武志紅:這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女性或者作為媽媽,她們需要找到自己的存在感,那麼當然感情是最重要的,無論對男人女人都是一樣,所以無論電影電視,講的都是愛情。除了愛情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事情,其他的讓你有存在感的,比如說你做一番有成就感的事業,你做一些事情,或者你有很豐富的生活,你有一種我可以獨自存在的感覺。那麼當有這種感覺的時候,你就不至於會通過抓丈夫抓孩子來獲得這個存在感。而且抓丈夫抓孩子來獲得存在感就會造成一個創傷,這個叫做「被吞沒創傷」。特別是孩子他就感覺到他被媽媽給吞沒了。所以作為女性來講她如果想做一個好母親,她就需要自身作為一個榜樣。

武志紅:網友提問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控制不住會對孩子發脾氣。她說的話也很傷人,結果有一次這個孩子就反過來說,我真想從這個世界上消失。這時候她才會覺得自己的教育有問題,怎樣才能既控制自己又能讓貪玩學習不專心的兒子步入正軌呢?」很深刻的聽話哲學就從這兒來。這裡面涉及的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就是「自戀」,只不過這個是「全能自戀」,什麼叫「全能自戀」呢?就是世界應該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如果誰不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我就會暴怒,暴怒的時候就恨不得對方消失。所以她的孩子就感覺到媽媽讓他聽話,如果他不聽話媽媽就恨他,恨他就想讓他去死。所以暴怒里都藏著這種死,所以孩子就會說,我恨不得從這個世界上消失,其實他是從媽媽的恨里聞到了這種味道。媽媽恨他意思是說你不如去死。

那麼媽媽應該怎麼辦呢?她應該意識到自己這種心理,「我是神,我是女王,這個世界就應該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否則我恨死你」。知道自己的心理從這裡來,而且當然需要接受一個事實是,「這個世界當然不可能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而且我的孩子是另外一個人,他如果想發展好他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節奏和韻律來找到如何學習。他有時候學習專心有時候學習不專心這是他的事。」所以父母需要知道有這麼一個詞,我們叫「剁手剁腳」,你可能因為自戀導致你強烈地想去控制,但是你首先得知道這是錯的,不應該這樣做,有時候恨不得把自己的手腳伸過去像八爪魚一樣控制孩子,但是你需要把你的手腳給剁掉,控制自己這一部分,給孩子騰出一個空間來。

楊瀾:還有一位網友提問,我要管教我的2歲的孩子,這孩子經常鬧出很大的動靜,讓鄰居都上來抱怨,我也試圖不發脾氣給孩子講道理,我看到這兒的時候都忍不住笑起來,跟一個2歲的孩子能講多少道理啊,其實還是要找出這個孩子動靜這麼大他是天生就好動呢那就實在沒辦法,或是他有什麼情緒或者什麼東西沒有得到滿足。應該還是去探究孩子需要什麼是不是?

武志紅:這是我們如何和孩子溝通,其實不僅是跟孩子,心理醫生和患者溝通,大人和大人之間溝通,就是包括我們和孩子之間溝通,都是使用一種辦法,就是講感覺。什麼叫講感覺呢?比如說在這個事情裡頭,媽媽和孩子講道理是不行的,都讓孩子聽她的,希望孩子能有個合理的方式她會這樣來說,就是我們叫做ABC的一個邏輯,「孩子你做了一個事情A,媽媽有一種感受B,媽媽希望你做C」,其實就算這個孩子,媽媽能夠清晰地按照這個邏輯來講,特別是要突出那個感受的部分,就是你這樣做我會有一種什麼樣的感覺,這個2歲的孩子已經能聽懂這個感覺是什麼。

我講一個我的故事,當時我需要和我女朋友單獨談事情,結果家裡的一個7歲的小女孩不斷地不打招呼就進來了,而且門插不上,後來我就對小女孩說,我們兩個需要一個空間,我們兩個要講話你不要進來。類似的道理給她講了5、6次,結果她還是不斷地進來,後來我想我在犯傻,雖然7歲的孩子能聽懂話,但是我在講道理。後來等她下一次一進來,我就盯著她的眼睛,很認真地對她說,「你不打招呼就進來,我很不高興,我希望你接下來有一段時間不要進來,我們談完話了我會出去找你。」這時候她「哦」一下子就明白了。

楊瀾:有網友提問:現在還是有很多父母把自己不能實現的夢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其實我有一個觀念,就是父母特別是媽媽,不要所有的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一方面讓孩子有一定程度的私人空間,因為他也需要做他喜歡做的事情,不能旁邊老有人在監視著他。另一方面呢我覺得你也要有機會去學習去拓展自己的人生。而當你的生活很精彩的時候其實就是給孩子最好的一個榜樣,他覺得生活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兒。外面的世界是值得探索的。而不是說作為父母所有的精力都在關注孩子,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的父母無時無刻不在關注你,這多讓人窒息啊!

武志紅:是啊,作為父母,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都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對他們來講很重要的願望他們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而不是把自己的願望強加在孩子身上,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覺得我的生命是為媽媽來活,我不是在活我自己的生命。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那麼一個是父母需要把自己的東西活出來,還有一些事情你確實活不出來了,那麼怎麼辦。這裡有個網路的概念我們叫做:哀傷。我要完成這個哀傷的過程,我要承認有些意願就是實現不了了。時間已經過去了,這個願望實現不了你會覺得很傷感,但你要讓這個傷感完成,你要接受這個事情不可能再實現,這樣一來這個哀傷就會導致你承認這個事情不行然後有所放棄對孩子的控制。

楊瀾:還有一個網友的問題:作為單親媽媽,怕一直沒有這個父親的形象存在,兒子會缺少男子氣概,愛哭啊等等,那麼作為單親媽媽有沒有什麼樣的方法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呢?

武志紅:回答這個問題我很想說,因為男孩子他心裡已經種下一個雄性的種子,只要我們相信這一部分,給他一個自由選擇的機會,那這個種子總是要生根發芽,總是要表達出來。當然有一個好的父親會成為一個榜樣,會讓他更好地釋放這一部分,但是我們看中國歷史的話,我們中國的很多歷史人物,很牛的男人,通常他們是沒有父親的,就很多這樣的故事。所以我們不是非得要給他一個父親作為榜樣,這個時候這個母親就要意識到她需要鼓勵孩子雄性的部分,她需要去控制自己的手腳,不要老去干涉孩子控制孩子,這樣孩子會自動地成長為一個雄性。

楊瀾:「和母親多相處」這是一個怎樣的心理學的基礎呢?

武志紅:這是一個很深的心理學的話題。就是說普遍來講,男孩都有戀母情結,男孩都希望和媽媽親近因為這是性在發揮作用,女孩都想親近爸爸,如果在正常的環境之下,但是如果這方面得到的滿足太厲害,就比方說媽媽對兒子說:你爸對我來說不算什麼,你才是我的中心。那麼兒子就會覺得他獲勝了,就會導致兒子把父親當作敵人,延伸他就會把同性當作敵人。那麼女兒也是一樣的,如果爸爸對她說:我愛你遠遠勝過愛媽媽,那麼孩子就會一方面得到滿足同時把媽媽視為敵人。

心理學上會這樣講,6到12歲的時候,是一個特殊的階段,男孩女孩都需要學習掩飾他們這種性的動力,反而要去學習如何更好地和同性去打交道,特別是男孩,這樣的話才能構建一個權力體系。因為我們知道權力體系通常是由男人構建的,他必須學會如何與男性合作。那麼當然對女孩來講也是一樣的。我聽到大量的故事,比方說女孩在上小學的時候被女同學所孤立,通常是因為這個女孩沒有注意到她太過於和男孩打交道,才會導致這一事情。所以說這是一個很微妙的世界,就是在6到12歲的時候,都需要去做這個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男孩親近爸爸,女孩親近媽媽,自動就獲得這麼一種榜樣,學習和同性相處。

楊瀾:有網友問:當孩子把自己鎖在房門裡的時候該怎麼辦呢?我自己作為一個母親,我有兩個孩子都處於十幾歲這樣一個青春期,我跟他們是有某種約定的或者說是有界限的。他們在自己屋子裡的時候是可以插上門的,我要進他們的房間我必須敲門。沒有經過他們的允許我絕對不會翻他們的書包、看他們的日記或者查看他們的手機,因為我覺得其實當你最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間的時候,他們反而會對你更開放他們更深層的想法。我想父母對孩子更重要的是一種情感的陪伴和一種疏導,讓他們學會在不同的或者複雜的世界面前,去做出理性的一些判斷和選擇。因為我覺得這一切都是以尊重為前提的。

武志紅:我覺得您處理得非常棒。我們特別是中國的父母需要學習空間這個詞,我們需要給孩子空間,需要讓孩子們按照他們的意願在他們的空間里去發展他們自己。有時候我們要學習「剁手剁腳」。

楊瀾:感謝武老師的分享,學習到了幾個關鍵的句子。比如說:在家庭中夫妻關係才是定海神針。不要老是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聽話的孩子,或者因為孩子沒有聽自己的話就大發雷霆。實際上要給予他們以尊重、一個成長的空間。第三個就是對待孩子要有一種誠懇和誠實的態度,不要試圖去掩蓋成人世界裡存在的不完美的現狀,也不必成為孩子心中的男神或者女神。其實有的時候跟孩子非常真誠地誠實地坦率地說出自己不知道的或者做不到的事情反而更能贏得孩子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文章內容來源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將及時刪除)。

會愛,您身邊的私人心理顧問

會愛公眾微信號▏hui-ai201314

會愛小編微信號▏huiai2015

會愛小編qq號▏2909520495


推薦閱讀:

有一位人人羨慕的金龜婿,她還在抱怨什麼呢? | 【唐】李商隱《為有》
《夫妻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亂來大濕兄|個人規劃中處理與婚後伴侶關係的幾點建議?
每日分享:尋求雙贏。做人就要有關係,有關係就會有衝突,尤其是夫妻關係中發生的衝突更多,如何在衝突中尋求雙贏,讓衝突成為雙方加深了解、加深感情的潤滑劑是每個人成長的課題。我們不妨用三個步驟來實現雙贏。第

TAG:孩子 | 成長 | 夫妻 | 影響 | 夫妻關係 | 武志紅 | 關係 | 對話 | 楊瀾 | 深度 | 慢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