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氣鬱結中醫治療診斷方法/中醫治療方藥方劑

肝氣鬱結醫藥資料庫中心 中醫論壇   

疾病名稱(英文) stagnation of liver-qi
拚音 GANQIYUJIE
別名 西醫:慢性肝炎,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征,癲癇
西醫疾病分類代碼
中醫疾病分類代碼 中醫病證
西醫病名定義
中醫釋名 本證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所致。
西醫病因
中醫病因
季節
地區
人群
強度與傳播
發病率
發病機理
中醫病機 本證多因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所致。其證屬實,病位在肝。常見於脅痛、胃脘痛、腹痛.梅核氣、積聚、月經病等病證。
病理
病理生理
中醫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
西醫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依據
發病
病史
癥狀
體征 胸脅滿悶或疼痛,或乳房及少腹脹痛,善太息,暖噫頻作,食納獃滯,或咽中如物梗阻,吞吐不利,或見頸項癭瘤,情志抑鬱,腹部積聚,月經不調,甚或閉經,苔薄,脈弦。
體檢
電診斷
影像診斷
實驗室診斷
血液
尿
糞便
腦脊液
其他診斷
免疫學
組織學檢驗
西醫鑒別診斷
中醫類證鑒別
療效評定標準
預後
併發症
西醫治療
中醫治療 治療法則:疏肝解郁,行氣散結施治方法:(一)內服方葯1.基本方葯:(1)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枳殼12克、香附10克、陳皮10克、鬱金l0克、佛手12克、炙甘草8克。本方適用於肝鬱氣滯者。(2)逍遙散加減:柴胡8克、白芍10克、白朮12克、當歸10克、茯苓15克、薄荷6克、佛手10克、川楝子10克、炙甘草8克。本方適用於肝鬱血虛者。以上方葯,水煎,取汁250~300毫升,每日1劑,分2~3次服。加減變化:若疼痛較劇者,宜基本方(1)加玄胡10克、白芍15克;若食滯腹脹者,加雞內金10克、萊菔子10克、神曲10克;若月經不調,經少色暗者,加丹參20克、赤芍15克、澤蘭15克、益母草20克;若兼有梅核氣者,加半夏10克、厚朴12克、茯苓12克、蘇梗8克;若兼見癭瘤痰核者,加玄參12克、浙貝10克、生牡蠣20克、夏枯草30克;若痰氣交阻之癲症,加膽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枳實易枳殼。(二)外服藥物1.柴胡15克、陳皮15克、青皮15克、川芎10克、丹皮10克同麩皮醋炒熨兩脅及少腹部。2.生薑20克、白鹽10克、醋炒香附15克熨中脘處。(三)灌腸療法:本證若有化火之象或兼有腑氣不通者,可用龍膽草20克、大黃10克、青皮10克,水煎,取汁150毫升,保留灌腸15~20分鐘,每日1次。(四)飲食療法(1)鮮橙去皮榨汁半碗,沖入米酒,每次2~3匙飲用,每日1~2次。(2)三橘湯:青橘葉、青橘皮各15克,橘絡5克,加茶葉5克,用開水泡服或微煎當茶頻服。(3)刀豆100克、大棗10枚,水煎,頻服。(4)檳榔200克、陳皮20克、丁香10克、豆蔻10克、砂仁10克、絲瓜絡15克、杏仁15克、食鹽100克,加水適量,文火煎至藥液乾涸,將檳榔取出切成黃豆大小塊,日含4~5次。施治要點:(一)本證多因情志所傷,肝氣鬱結而致,故治療重在疏暢肝氣。然氣鬱日久即能化熱,進而內耗氣血,因此治療時當注意配合清熱、補益氣血等方法。(二)本證治療時應根據病程、體質及兼證的不同,分別佐以化痰、利濕、消食、活血、安神等方法。(三)治療本證時應注意不可盡用耗氣、破氣之品,以免攻伐太過,耗損氣陰。
中藥
針灸 取期門、日月、支溝、陽陵泉、足三里、太沖等穴,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留針15~20分鐘,每日 1~2次。
推拿按摩 在兩側胸脅、背部及少腹區反覆揉按,每次15~20分鐘,每日1~2次
中西醫結合治療
護理 1.保持情緒穩定,適當參加各項有益活動,減少懼病心情。2.慎起居、適寒溫,防止復感他邪。
康復
預防
歷史考證

推薦閱讀:

[外科方劑]治療接觸性皮炎的中藥方劑
[外科方劑]治療乳糜尿中藥方劑
治療股骨頭壞死的中藥方
中藥方劑

TAG:中醫 | 方法 | 中醫治療 | 治療 | 藥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