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5 人贊了文章

文/擊木長歌

喜歡米桑·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涓涓細語,便倒盡哲理。

正如「烽火」在《雪中》里說的:「書上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不要怕,書上還說了,人生何處不相逢。」

正是如此嗎?也不盡然,因為大多數時候,大多數人,活著活著,便越來越趨向於孤獨。不是嗎?

從呱呱墜地,到青春期的萌動,再到大學的意氣風發,最終工作、結婚、生子···

一樁樁,一件件,一個又一個輪迴。

父母看著我們背著行囊,走過街角,漸行漸遠,目送我們一次又一次遠行;

我們看著孩子茁壯成長,學會頂嘴,學會戀愛,心中凄苦,卻不得不拖拖拉拉地放手;

孩子看著身邊的人揮手告別,慢慢承受,緩緩釋然,猛然回首,早已物是人非。

米桑·昆德拉在另一部作品《生活在別處》里有這樣一段話:

「遇見是兩個人的事,離開卻是一個人的決定,遇見是一個開始,離開卻是為了遇見下一個離開。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有些故事,有些情緒,不到一定的年紀,不經歷一些變故,再怎麼講出來,我們依然不懂。

正如,有些想法,有些道理,即使你不懂,它依然放之四海而皆準。

然而,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既然是痛,總有些人沒有經歷:

比如愛恨死亡,比如母體生命之痛,比如很多很多你一生都不曾經歷的···

而這些,說再多,也是徒勞,皆對牛彈琴,徒增厭惡罷了。

很喜歡茨威格在《看不見的珍藏》里的一段白描:

「樓上的窗口上,露出一張白髮老人高高興興的笑臉,凌駕於大街上愁眉苦臉、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有一片善意幻覺的白雲托著,遠遠脫離了我們這嚴酷的現實世界。」

很多人覺得,能左右我們思想的東西太多,以至於我們做事總是畏首畏尾、瞻前顧後、矛盾反覆,最終在碌碌無為的思考中,走向沉淪。

其實不然。能左右我們的東西真的很少,總結起來就一件事——別人的眼光。

從出生的那一刻,我們便在別人的眼光里成長,

承受別人眼光的睥睨、鄙視、威脅、友善、讚許、失落···種種情緒,都孕育在別人的眼光里。

於是,我們滋生了攀比、慾望、追捧···在現實里,隨波逐流,亂世浮沉。

人們常說,容易成功的人只有兩種——「天才和瘋子」,而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平庸。

不過,這種話也不盡然,畢竟世界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

人、動物、植物、微生物,雖然不像《物種起源》里那樣,將叢林法則表現的淋漓盡致,

但失去信念的自我,必然被「物競天擇」的鐵律淘汰。不怕千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

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推薦閱讀:

學會反思
如何正確地寫好一篇「學習筆記」?
【Part III】《搞定英語口說錯誤》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一:論無效作為一種制裁
普通人如何快速做出正確的決定?

TAG:文學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