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們的寫作代表底層群體力量
范雨素的意外「走紅」是好事,希望底層勞動者能有更多發言權,而不僅僅是被高高在上的主流社會獵奇的對象。
文/張慧瑜
《我是范雨素》的作者范雨素,是一位來自湖北農村的作者,初中學歷,44歲,在北京做育兒嫂。她的刷屏文章中提到的「皮村工友之家」,也是長期研究工人問題的張慧瑜(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義務授課的地方,范雨素是文學小組的積極分子。在張慧瑜看來,范雨素的意外「走紅」是好事,希望底層勞動者能有更多發言權,而不僅僅是被高高在上的主流社會獵奇的對象。
范雨素有區別於多數工友的閱讀經驗
今年來,從聚焦「工人詩歌」的電影《我的詩篇》全國公映,再到范雨素樸實的文字「刷屏」,「打工文學」正越來越多地被讀者所認知。2014年暑假,我來到北京皮村工友之家當輔導員。有一批跟我一樣的志願者到這邊來上課,大多都是北京高校的老師,每個人的專業不同,講的內容也不一樣,有的偏傳統文化,有的是小說寫作,也有媒體分析等等。
「學生」主要是皮村附近打工的工友,他們都是文學愛好者,有的已經發表過作品,每次課大概十幾個人吧,有流動性。如果工友加班就來不了,或者不在皮村打工了,肯定就不能經常來了。不過,范雨素范大姐算是來得比較多的。
范大姐的閱讀經驗是非常特殊的,也是少有的。她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也是在她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閱讀文學期刊,直到最近一次課她還說自己通過手機微信號來讀純文學期刊。最近一次上課,我講了青年作家李雲雷的小說《暗夜行路》,范雨素說在手機上看過,她談了對這篇小說的看法,等我們一起重新朗讀完這部作品之後,又從新的角度解讀這部小說,在黑夜中行走的年輕人、蘇聯歌曲、尋找出路等都具有象徵性。當然,這是一部知識分子小說,與工友的作品還是不同的。在工友中,她是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最多的,也是非常雜的,就是不是按照文學史上的脈絡理解文學作品,而是依靠自己的理解,也很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
當下的文學變得越來越不好看,這不僅是文學語言上的隔膜,更重要的是文學寫作與當下中國的現實和發展脫節,甚至嚴重滯後,讀者甚至無法從一些純文學作品中感知到年代。而《我是范雨素》這篇文章不長,卻描述了從50年代到當下,從母親到范雨素,再到她的女兒,內容非常豐富,有史詩的味道,因此也讓我想起蕭紅的小說。語言節制而清晰,感情隱藏在文字背後,就像她對自己的生活不卑不亢,沒有苦情,有的是女性與時代、命運抗爭的堅韌。三代女性,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遭遇到不同的困境,在簡單的敘述背後,可謂句句扎心。
許多打工者的文字都有力量,但被忽視了
不僅是范雨素,許多打工者的文字,其實非常有力量。只是我們沒有渠道去看到,或者說我們選擇不去了解。這主要是由於弱勢群體缺少文化活動的空間,很多文藝形式追求精英化、貴族化,看看我的的影視劇,動不動就是霸道總裁、動不動就是豪門恩怨,連《鄉村愛情故事》也逐漸拍成了「鄉村暴發戶故事」。別說社會底層,就是一般觀眾也被排斥在外。最終,本就受關注就少得可憐的底層,在影視劇、文學作品裡往往被呈現為一些固定化的對象,或是溫順的綿羊,或是殘暴的毒蛇。
因此,這些底層打工者,用文學的方式寫出自己的故事,對當下的中國來說非常重要。他們的寫作讓人們看到中國的另一面,看到生活在城市、社會底層的人是怎麼生活的。因為在主流文化景觀中,基本上看不到工人文化、工人文學,即便是打工文學、底層文學也是非常邊緣的存在。他們的作品都是個人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但其實他們的寫作代表著千千萬萬進城打工的群體,也是普普通通勞動者的聲音,可以避免被主流社會「他者化」和獵奇化。
有人說「打工文學」過於粗糙潦草,實際上,藝術上粗糙不是打工文學固有的,但是比較優秀的打工文學恰好是藝術上沒有問題的。比如許立志的詩在語言表達和想像力上是非常優秀的現代主義詩歌,還比如電影《我的詩篇》中陳年喜的詩歌《炸裂志》——從岩石的炸裂到自己身體的炸裂,這種力量很大程度來自於他們自己的親身感受,他們的生活就是炸裂的岩石。
范雨素同樣是寫自己的故事,她的這篇文章《我是范雨素》中表達了一種女性的堅韌和不向生活屈服的精神,大的歷史融化在個體性的故事中,不經意間大江大河都隱藏在文字後面。而從她的母親、到她、再到她的女兒,都是自立自強的女人,獨自承受著這個時代對普通勞動者的漠視和不公。她們的文字重新激活了「文學」的力量,讓文學重新抵達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命。
「打工文學」的作者難以靠文學改變命運
對於這些工作緊張、為生機奔波的勞動者來說,用文字來表達依然是一種最容易實現的方式,也最廉價,最觸手可及。文學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沒有實際用處的,因為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像范雨素這麼幸運,寫得質量這麼高。即便如此,也很難依靠文學改變個人命運。
對於大部分打工者來說,從事文學創作本身是逃離異化生活、獲得生命喘息的方式,因為文學畢竟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勞動,會帶來一定的滿足感。從他們的作品中,我看到文學發揮著一種最簡單、最質樸的功能,就是直接表達他們的生活和生命狀態。他們像每一個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一樣,更深刻地體會到一種不自主的、異化的狀態,這本身也是很多人看了《我是范雨素》之後有所共鳴的地方。不過,在我們欣賞范雨素文字的同時,也應該反思她所遭遇的人生際遇背後的社會原因。
□張慧瑜(文化研究學者)
編輯:新吾 校對:陸愛英
推薦閱讀:
※全球最另類的群體集會
※從「禁穆令」看美國少數群體的權利保障
※跨越族群界限來感受和理解其他群體
※新生代偶像的粉絲是中國素質最高的群體
※閆紀建:群體性事件的原因及處置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