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3-1舉體出名門——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5)次第二能變,是識名末那,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所謂的舉體就是舉出思量能變識的體與名稱,頌文中的「次」字,是指接著初能變的後面解說分析這思量能變。這兩句頌文在課文十門解說中,叫做出「末那」名,目的在於說明此能變的名稱與其它諸識不一樣。所謂的「末那」是梵語,此是音譯,義譯為意,即是思量的意思。窺基《瑜伽論略纂》卷十三詳作訖利瑟吒末那,當譯作"污染意』。舊譯家譯為「阿陀那識」;新譯家譯為「末那識」,而以阿陀那為第八執持識。此識在諸識的順序上,排在第七位,故一般稱之為第七識。關於此識,學者所說不一,但均以之為妄識,視為眾生迷妄的本源。地論家以第八識為清凈無垢的真識,視為與真如同一。然必有動此真識,開展生滅萬象的動力,此實即第七阿陀那識,也就是所謂生滅妄緣的不覺心,即根本無明。慧遠《起信論義疏》卷上云:「不覺心起者是第七識,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識;別而言之,不覺是其根本無明,染心是其業識,以後乃至相續識。」再者在《大乘義章》當中將阿陀那譯為「無解」,以為體是無明痴暗之心,隨義傍翻而列無明識、業識、轉識、現識、智識、相續識、妄識、執識八名。其下又分八識為事識、妄識、真識三種。而以阿陀那為其中的妄識,並解釋「妄」義云:「此識會實入虛,推事無事,唯心妄見,故說為妄。又此妄心,親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為妄。』又說第八為"心』,第七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為意識。」[[2] 大乘義章 (卷4) T44, p0526b。][2]而唯識家不一樣,分八識為三能變,而以末那識為第二能變,並致力解說。末那名義《成唯識論》卷四云:「是識,聖教別名末那,恆審思量勝余識故」。[[3] 成唯識論 (卷4) T31, p0019b。][3] 這個「識」者,在《楞伽經》中亦說有八個識,對此要清楚,這是把「識」作為一個通名來看待的。又在《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三中,允許所有的識都可稱為或心、或意、或識。八個識都可是「心」,因為都是現行識,都有見分行相的生起,即有行相集起義;或八個識都可叫做「意」,因為都有思量義,思量其所緣境;或八個識都叫「識」,因為都有了別義。 但是,如果要根據它們所具的不同的特點,即不同的義勝點來講,唯第八名「心」,唯第七名「意」,余識名「識」。首先說「心」,雖然八個識都可當作「心」來看待,但若就「種子集起」義來講,那麼就唯有第八識才能稱作「心」,因為唯有第八才具有積集攝藏諸法種子的能力。其次說「識」,識可以是一個通名,都有了別義。但唯有前六識才會被我們凡夫眾生、如我們這樣的常人所了解、所把握,即唯有前六識才較為粗顯,而第七、第八二識都很深細,不易覺察了解,所以若就「識」名即是「粗顯」義的代稱來講,那麼不唯有前六識才可別叫做「識」,其它識都不是。至於「意」,雖然末那義譯為「意」,可以作為八個識的通名、通稱,就是說都可用「意」來代稱,但是要清楚,意即思量,諸識在時間上,在有無「計度分別」上,有四類差別:前五識非審非恆,既沒有計度分別而又是有間斷的;第六識審而非恆,第八識恆而非審,因此八個識中唯有第七識亦恆亦審,既能恆時相續、沒有間斷,又有計度分別,即具有恆審義,能恆時相續地計度分別所緣對象境,所以在《對法論》中把「恆審思量」義叫做「現思量」,即剎那剎那都有思量義現前。還有從三量的角度來說,第七識是屬於非量。量就是判斷,正確的推理為比量,錯誤的推理為非量。正因為第七識具備恆而又審的特點,因此在心、意、識之間,獨名為「意」。也正因為第七識有此特勝點,所以,這個第七識在聖教中,在諸經典中,就恆審義或現思量來命名,唯有第七識都可別名叫末那,其它的心識是不能稱作「末那」的。何故此識但名為意《成唯識論》卷四云:「此名何異第六意識,此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彼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然諸聖教,恐此濫彼,故於第七但立意名。又標意名為簡心識,積集了別,劣余識故,或欲顯此,與彼意識,為近所依,故但名意。」[[1] 成唯識論 (卷4) T31, p0019b。][1]此中有兩個問題,第一就此末那名意與第六意識有和區別不同,第二第七識當立意名有何理由。此中就第一,末那與識連起來,即「末那識」,前後兩個名詞都同是體格,這是持業釋。如果從「末那識」所含攝的意義來看,持,就是執持,業,是業用即作用。如「藏識」這個名稱,就是藏義,是第八識的業用,就是具有攝藏種子的作用;藏即識義,是第八識的體。藏與識是用與體的關係,藏用能顯識體,識體能執持這個藏用,體能執持業用。這持業釋,就是「藏識」這個名稱的構成的語法特徵,亦是構成「末那識」這個名稱的語法特徵,「末那」是用,識是體,用在前,體在後,識體執持「末那」這個用,這就是持業釋。末那義譯為「意」,末那識即是「意識」,因為是持業釋,所以對第七「意識」這個詞的讀法應是「意即識」。(離合釋,就是通過離與合的方式來分析每一個詞的構詞特徵,這是梵文語法中的一個內容。)末那識不同於第六意識,這個第六意識的讀法是「意之識」,因為是依主釋。如「眼識」這個名稱,眼根+識→眼識,眼根是主,識是客,識客依於眼根主才有生起的可能,由此構成的「眼識」這個詞,那就是眼之識。意之識也是這樣,意根+識=意之識,第七意根是主,識是客,識依意根而起,所以第六意識是依主釋。識不同於意根,意根指第七末那。此中第二,末那.,義譯為「意」,意即識,這樣為何唯識學在立名時為何不叫意識而單叫「意」呢?這有三點理由:第一,是為了避免與第六意識相混淆,所以對於第七但立「意」名。第二,標立「意」名,是為了與其餘的心識區別開來,因為後心阿賴耶識能積集諸法種子,前六識是粗顯了別,這些第七識都沒有,所以課文中從種子集起或粗顯了別上說第七識劣於其它的心識。第三,單立名為「意」,其意圖是為了顯明此「意」是第六意識的近所依。所以由以上的三點理由,就讓第六意帶有識,第七但立名為「意」。此文中的「近所依」,有三點所指,第一,是指意與意識之間,有漏無漏相同相順,第七有漏,第六有漏,第七無漏,第六識無漏。第二,是指它們彼此都有計度分別。第三,是指第六識緣境時,第七意給與力量,因為第七是第六識的不共俱有依根。而不是第七識緣起時,第六識給與力量。本來第八識亦是第六識的所依——根本俱有依,為了區別開這一所依,於是就把「意」作為近所依,而第八識可容許為第六識的遠所依。
推薦閱讀:

好萊塢最出名的6條裙子 你知道是誰穿紅的嗎
《人見人愛》中沈騰怎麼出名的?
各大學出名的絕色校花(組圖)
8段民國文人最出名的愛情傳奇

TAG: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