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互聯網上也能建成熟人社會

潘采夫(專欄作家、小豬短租副總裁)前幾日用叫車軟體打車,司機態度極好,下車時用懇求的語氣說,「您能不能給我打個五星?我被一乘客打了個差評,再低就要受懲罰了。」司機如此敬畏陌生乘客的評價,這個場景讓我沉思了很久,甚至想起一些社會學問題。社會學家費孝通曾說過一句話,「熟人社會的協調半徑只有30公里,而生人社會用法律能協調所有的人。」這句論斷的背後,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轉型,從鄉村中國、熟人社會向生人社會的巨大轉變。近些年諸多惡性社會事件,也是熟人社會分崩離析,生人社會構建步履維艱的產物。我從鄉村走向城市的過程,親歷了這一轉型過程。我的鄉親們在熟人社會裡有著不錯的名聲,孝敬父母善待孩子,村子裡也長幼有序,但走出家鄉,一切規則好像就不存在了,如置身野蠻的道德荒原,傷害別人填飽自己,成了大家默認的一種「規則」。熟人社會的倫理約束之外,就成了規則的空白地,那裡本來應該駐紮著法律。當鄉土中國開始轉型,它的複雜程度遠遠超過我們想像,當體制和法律的跟不上轉型的加速度,整個社會就可能變成扭曲無序,直接從熟人社會進入到壞人社會。我對社會轉型的過程持悲觀態度,但奇異的是,互聯網在中國的高速發展,智能手機在中國極高的普及率,伴隨著實名制普及、金融信用體系的搭建,使中國的社會交往結構,出現了良性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實名制的功勞,但著力更多、貢獻更著的,是以互聯網公司為核心的民間社會。互聯網的技術和公司的力量,正用經濟的手段改造著中國,使社會交往變得可信任起來,具有了向善的趨勢。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如支付寶、芝麻信用、螞蟻花唄等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人們更加註重積累社會信用;如伴隨微信出現的朋友圈,讓眾多人即使從未謀面,卻成為互聯網上的熟人社會;如以Uber、滴滴、Airbnb、小豬短租等為代表的中外分享經濟模式,搭建出健全的信用體系,讓人們放心地與陌生人分享自己的車子、房子,這在幾年前還是無法想像的。年前我去成都出差,將行李箱落在了計程車後備箱,雖然幸運地找回了行李箱,但我知道那是小概率事件。而如果用的是叫車軟體,就能保證失而復得,互聯網技術和評價系統,保證了信任體系的運轉。技術真正驅動社會進步,它的奇妙在於,當你遵紀守法信用良好,你會得到應有的獎勵,來鼓勵人們做好人。螞蟻花唄有一個提額活動,在支付寶上有一批實名認證的、信用質量好的朋友,會對用戶的信用評價起到積極的作用,螞蟻花唄就會給他一個更高的消費額度。而互聯網上一個一個實名守信的好友圈,可以推動互聯網信用生態圈的形成,甚至可以促進整個社會信用生態圈的形成。智能手機正深刻地改變著我們,在偏遠的鄉村也能買到書籍和商品,城鄉的鴻溝有了拉近的可能,即使互不相識也能夠同居一室,而不必擔心互相加害。實名、守信的朋友圈,實現了生人社會之間的「鄰里守望」,這是費孝通先生也無法預見到的吧。曾有人預言,互聯網技術會讓人們變得空前冷漠,成為一個個孤立的原子個體,成為無法交流的怪物。但我們能夠看到的,卻正讓社會交往變得進步而美好,即使還未成為現實,卻是必然的趨勢。
推薦閱讀:

互聯網帶來的「負能量」
吳曉波:互聯網時代所有的紅利都沒了,下一個財富機遇在哪
1996年,《數字化生存》和互聯網在中國的起步
「互聯網+」下的「返利」陷阱:消費多少返多少 買東西不花錢?
移動互聯網,一場思維與市場的變革

TAG:社會 | 互聯網 | 成熟 | 評論 | 熟人 | 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