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談小小說
雷達:文學界越來越重視小小說 如果說小小說原來具有平民性和草根素質,那麼在今天,它的功能就不限於此,而是契合了多媒體、快節奏、高科技的時代,因其快速、靈活、短小、精悍的特點,汲取了生活中最有意味的瞬間、最出人意料的突轉,可以滿足讀者的心靈需要和審美需求。小小說文體和時代密切相關,這一文體藉助時代獲得了活力,時代也給予文體以新的發展空間。全球範圍內小小說儘管名稱不同,但它們都有存在下去的理由。小小說刊物之所以發行量大,普及程度高,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和讀者需求的基礎。如果完全抱著傳統的文學觀念對小小說不屑一顧,是很錯誤的。這個狀況,與拇指文化和簡訊文學在今天的興盛不無相通。一方面,小小說出現了許多好作品;另一方面,小小說能讓人們記住的、耐人尋味的精品和龐大的讀者群的需要相比,還不能算多。這與小小說廣泛的參與性是矛盾的。小而精,小而深,小而有韻味的作品還應該更多一些。 當下的小小說涉及題材廣泛,寫現實生活的人際關係、社會問題、城市鄉村都有,也寫得很有意思,但是許多作品選材不嚴,開掘不深;怎樣提高單位體積的深度,做到小體積大容量,從小的形式中挖掘深遂的精神和意味,還是要進一步研究的。小小說的門坎既比較低又很高,要成為大作家,必須提高思想藝術,構思要巧妙,語言要精到,還要經過反覆提煉。最近幾年來,中國小說學會做了一些實事,連續兩年將小小說納入中國小說排行榜。文學界越來越重視小小說,全國性的評獎應
該把小小說的評獎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胡平:小小說的發展適逢其時 小小說作家們不算強勢群體,在文學界,他們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還不那麼容易出名;在市場上,他們又屬於嚴肅作家,面臨俗質文化的競爭,也不那麼容易獲利。所以,他們只能是一些很有事業心的作家。意志稍微薄弱,就可能改行去做別的事情了。他們需要堅定信念,互相鼓勵,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形成一種陣勢,一種集團效應,這就需要組織者。《百花園》和《小小說選刊》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十幾年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沒有他們,不可想像目前小小說的繁榮。 楊曉敏是一位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組織者,是那種決定做一件事就要做好的事業家,他不僅建立了小小說的陣地,而且在培養小小說作家、促進小小說創作、發展小小說理論與評論、加強小小說與文學界的聯繫、擴大小小說的社會影響等諸方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沒有這麼一個人,的確是不一樣的。中國許多事情都是這樣,事在人為。 當然這事情也要有可為的前景。中國的小小說發展前景究竟如何呢?我看是有前途的,前途是光明的。 任何一種文體的發展和發達都受到時代、種族、環境的一定影響。譬如說,有了電影,會影響戲劇;有了電視和網路,會影響小說,這不是退步,而是進步。但世界上只有一種東西是什麼都可以粘住、什麼都可以表達的,這就是語言和文字,所以,小說又是無法完全替代和不會走向消亡的。在小說家族中,小小說由於它的特點,更不會走向消亡,相反,我倒認為它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這就是現代讀者追求短平快的浮躁的閱讀心理,浮躁心理對於小小說不完全是壞事。 今天的小說家中,總體上最不講求語言精練的當為長篇小說作家,最講求語言精練的當為小小說作家,這也是小小說讀者比長篇小說讀者要多的原因之一。現代媒介顯然催生著新的創作形式和樣式,如手機簡訊的發達,催生了以手機為媒介的新的文學體裁,所謂段子,其中一部分可以算作文學類作品,有些則公開稱為微型小說,段子的篇幅在不斷擴充,最後,精粹的小小說(以及精粹的短詩)必然加盟其中。所以,也可以說,小小說的發展適逢其時。丁臨一:小小說創作之根在大眾在民間在人文關懷 上世紀90年代前,小小說作為新興的文體活躍於文壇,曾經在各種報刊雜誌此起彼伏,不少創作者處於自生自滅的無序狀態。二十多年來,《小小說選刊》持續不斷地團結作家,推出新人新作,同時在理論研究探討上做了大量工作,各種獎項的完備推動了小小說原創、評論等各個方面的進步,激發了作者的創作熱情,相對集中地形成了小小說的探索方向,集中推出一批好作品,相對完整地顯示了小小說作家的實力,對整個小小說創作的繁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當前小小說的創作情況看,藝術探索的多樣性及作家的個性化程度都比過去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卻出現了人文關懷的熱情下降、對社會現實不夠關注,以及缺乏對歷史的反思與追問。我以為,小小說藝術形式的探索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小小說的根,是關注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心理狀態,反映大眾疾苦和民生。從中國文學傳統來講,還是文以載道。有些作家作品數量不少,但是漸漸遠離大眾,丟失了應有的文學價值觀。他們很關注身邊的瑣事和情感波瀾,但是顯示出來的格局卻很小。文學不只是自我抒發,自我娛樂,還必須要深刻地反映現實,關注民生。孫春平:小說創作「小大由之」該是啥就寫啥 我個人認為,小說創作不應由文體界定,更不能被篇幅限制,而應由素材決定。就像大海撈魚,大網撈大魚,小網撈小魚。但寫作者手裡不妨大網小網都操持,「小大由之」,該是啥就寫啥。有些朋友拘於自己只是小小說作者,有了這一前提,就限制了文思,也束縛了筆觸,把一些已在眼前遊動的大魚放過了,這很可惜。不妨長、中、短和小小說都嘗試著寫一寫,不要用某一種文體來束縛自己的創作思路。小魚小蝦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固然好吃,但也不妨嘗嘗鯊魚和章魚的滋味。生活的大海蘊藏本來就極為豐富,路走得寬些對創作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小小說注重細節的挖掘,情節不要求多,細節卻絕不可忽視。細節是小說的生命,尤其是小小說的魂靈,這就要求小小作家要有很高的技藝,不僅要保持飽滿的創作激情,還必須有對生活的足夠敏感。而這兩點,恰恰都是年輕作者的優勢與長項。我個人的體會,已有了一些創作經驗的中老年作家如果能堅持經常地在小小說創作的園地里一試身手,可以有效地延長創作生命。 我認為小小說應該是雅俗共賞的,既是平民的藝術,也是高雅的藝術。目前的小小說,題材表現上涉及方方面面,既有現實主義,也有先鋒理念。《小小說選刊》所做的一切,對整個文學隊伍,特別是對小說隊伍的培養,貢獻巨大。陣營強大朝氣蓬勃的小小說創作隊伍是一支潛在的文學後續力量,出現更多的好作品將是指日可待,即使未來的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出自當下的小小說作家之手,也是順理成章毫不奇怪的。聶鑫森:缺少傳統文化的根底小小說會顯得單薄 經過《小小說選刊》、《百花園》多年的倡導,小小說創作已經形成龐大的隊伍,而且影響逐步在擴大,有刊物、有網路、有評論關注,這是可喜的現象。小小說作者的創作是很艱苦的。篇幅雖然短小,但一篇一個構思,有的小小說作者已經發表了數千篇小小說,這是很不容易的。長篇小說是一個面,中篇小說是一條線,短篇小說是一個點,小小說比短篇小說這個「點」還要小。專門從事小小說創作,是有難度的。受篇幅限制,擺在那裡的是個小舞台,作家要在上面翻騰挪躍,表演各種技藝,一不小心就會掉下台來。 中國古代就有小小說。《世說新語》、《聊齋志異》等等,講故事,寫人物,注意細節、意境的營造,某些方面更近似詩歌絕句。我寫小小說,更多的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搞文學還是要讀書,要讀古代典籍,國學功底對作家太重要了,過去作家詩書畫都精通。沒有很深的文化根底,沒有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了解,小小說就會很單薄。以我個人的體會,中國傳統文化根底對作家、藝術家來說非常關鍵。其次,要按材料取捨,因材下筆。小小說的構思要更為巧妙,文字要更精鍊,像寫詩一樣推敲,進行藝術上、思想上的反覆磨鍊。第三,小小說也要注重文化品格,注重文化底蘊。不是隨便一個故事就可以寫。假如小小說只是一個故事,就混同於上海的《故事會》。做到這一點,需要從兩個方面去提升。一是文化價值,二是審美價值。
推薦閱讀: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閱讀感悟 · 上篇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閱讀感悟 · 下篇
※閱讀,在靜默中走近作家
※科幻作家推薦的5本好書
※除了阿加莎,還有哪些推理小說作家讓你愛不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