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德國人支持「華沙之跪」?
戰後初期,西德總理阿登納聲稱,「大多數德國人民反對納粹針對猶太人的暴行,大多數德國人民與這種暴行無關。」戰後十幾年,德國人「集體失憶」,只將自己視為戰爭的受害者近日,德國總理默克爾在訪日期間,提醒日本首相安倍「正視歷史是和解的前提」,說明「二戰後德國能夠幸運地被國際社會再度接受,是因為德國徹底與過去訣別」。默克爾在這裡有意掩蓋了一個事實:德國也是在經過了幾十年的曲折後,才有了今天對納粹歷史較為徹底的反思。自1933年希特勒上台,納粹統治二十餘年。戰後德國分裂,東德自居為反法西斯國家,沒有歷史包袱;西德則在法律上繼承歷史上的德國,須面對納粹這一歷史問題。戰後初期,在美佔區還有18%的德國人「認為一個獨裁者的政府能夠創造強大的國家」;33%的人相信「猶太人本就不應該享有同等權利」。此外,在47%的人看來,「納粹主義是一件辦壞了的好事情。」①因此,盟國確有必要在德國實行「非納粹化」:解散納粹組織,廢除納粹法律,逮捕納粹罪犯。紐倫堡審判後,美、英、法三國又在各自佔領區清查納粹分子,涉及案件數百萬起。但冷戰爆發後,西方盟國急於建立一個穩固的德國,不願再在非納粹化問題上耗費精力。1947年11月,尚有64萬人被定為「有嚴重罪行的人」,而在不斷赦免後,至1948年5月,僅剩下2806名「死硬」納粹分子待審了。②原本依照非納粹化法令,1937年前參迦納粹的黨徒一概不允許在政府、企業中任職。但事實上,為維持政府運作,大批納粹分子被恢復崗位。以1950年的符騰堡—巴登州為例,其國務部有前納粹分子936人,非納粹分子249人;財政部有前納粹分子1764人,非納粹分子不過438人。③阿登納總理府的國務秘書戈羅布克,當年參與起草了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1933年就加入納粹,在希特勒政府中任職的庫爾特·基辛格,甚至於1966年當上了西德總理。④隨著西德建立,非納粹化行動草草結束。阿登納對歷史問題採用「實用主義」方針,既承認納粹犯下的罪行,給予猶太人賠償,但又強調德國人也是戰爭的受害者。這使西德人在整個五十年代都沒能反思歷史,只談論盟軍對德國的轟炸、東部領土的喪失,以及數百萬被驅逐的難民、戰俘。「集體失憶」大行其道。西德人當時還極力反對「集體罪責」的說法,用阿登納的話說,「大多數德國人民反對納粹針對猶太人的暴行,大多數德國人民與這種暴行無關。」
紐倫堡審判現場60年代,西德人開始反省歷史,但「華沙之跪」,僅獲42%支持1959年,西德以全國中學畢業生為對象,做了一次關於歷史學習的調查。調查發現,有57%的學生還沒有討論或學到納粹歷史,79%的學生沒有討論過魏瑪共和國。⑤改變西德社會對納粹歷史沉默的,是60年代成為西歐潮流的學生運動。沒有經歷過二戰的年輕一代成長起來,他們想知道,父輩們當初為何支持希特勒上台,又默許大屠殺的進行。很簡單,「這樣一個問題,『爸爸,在戰爭中您都做了什麼』,揭開了老一輩人的傷疤,分裂了家庭」。如論者所說,「學生運動對納粹歷史的關注確實引發了重大改變……基本上改變了西德的政治與社會」。這種改變直接體現在歷史教科書上,有關大屠殺的內容大幅增加。左翼的勃蘭特出任總理後,更加積極地倡導「正視歷史」,開始保護集中營等納粹遺址,營建博物館,組織紀念活動。1970年,勃蘭特與波蘭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隨後他在華沙的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下跪,成為德國謝罪的一個標誌性事件。然而當時的民調顯示,只有42%的西德人覺得勃蘭特的舉動是適宜的,不少人指責他是「不要祖國的傢伙」。⑥保守黨的科爾上台,即改弦易張,主張解除德國與納粹的捆綁,回歸傳統,使德國走向「正常化」,德國人不再因身份而羞愧。圍繞這個論題,西德在1986年掀起一場所謂「歷史學家之爭」,並通過大眾傳媒,為公眾所關注。這場爭論最終以右翼史學家的失敗而結束,奠定了西德人對納粹歷史的共識:「為了贖罪,有必要牢記」。⑦兩德統一後,推行了更多反思歷史的舉措。如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的《反納粹與反刑事罪法》;1995年,德國政府在柏林修建了「恐怖之地」戰爭紀念館;2005年,柏林「歐洲猶太人大屠殺紀念碑」揭幕……縱觀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前後變遷,固然與德國人的認知變化有關,但主要還在於政府基於外交政策的引導。西德建立之初,積極賠償猶太人,是為了贏得周邊國家的諒解;勃蘭特在波蘭下跪,則是為了實現西德與東歐國家的和解,從而被接納進聯合國。今天,德國已樹立起勇於反省的形象,將沉重的歷史包袱,轉化為了現實的政治資產。
奧斯維辛集中營站台上的挑選:分到右隊意味著勞役,左隊則被發往毒氣室注釋:①⑤⑦周顯亮:《二戰後初期德國西佔區非納粹化探析》,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②③吳瓊:《戰後西德對納粹歷史的反省研究》,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④景德祥:《二戰後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曲折過程》,《學習月刊》,2005年第7期;⑥郭力:《華沙之跪》,《世界博覽》,2005年第8期。分享騰訊微博QQ空間QQ好友新浪微博手機閱讀分享話題投票區你以前是否了解這段歷史?147了解279不了解35%65%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