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有一座馬克思主義小鎮

英國有一座馬克思主義小鎮

歐洲紅色旅遊最佳去處

《資本論》誕生在此,馬克思也葬在此地

特約記者 | 紀雙城(發自英國)

位於漢普斯泰德丘陵高處的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墓

去倫敦旅行,哪裡是你首選的參觀目的地?大本鐘還是白金漢宮?如果時間充裕,我建議可以花上一天時間,前往倫敦北部的小鎮漢普斯泰德徒步遊覽。

說到這裡的特色,當地人會異口同聲給出答案:「我們這裡可是馬克思主義小鎮啊,和你們中國人大有淵源。」

這的確不是託大之詞。從19世紀末開始,在這座小鎮里居住過的有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還有英國本土最負盛名的現代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代表拉爾夫·米利班德。

如今,這座小鎮處處留下了馬克思主義文化氣息,而每當說到這些時,當地人都會告訴我,他們「很自豪」。

《資本論》的誕生地

漢普斯泰德是依託倫敦北部丘陵地形建起的一座小鎮,從公元986年被寫進英格蘭的歷史後,這裡一直都是以「寧靜」著稱,遠離倫敦市區的喧囂。直到1850年,這裡搬來了一位外國人,讓小鎮變得越來越有人氣,他就是卡爾·馬克思。

在1848年的歐洲大革命失敗後,馬克思從歐洲大陸搬到了倫敦。在倫敦市中心的索霍區,也就是今天唐人街的所在地住了一段時間之後,馬克思還是決定帶著妻兒搬到北部寧靜的漢普斯泰德鎮。

鎮中心格拉夫特陽台路46號就是馬克思一家落腳的第一站。當時他居住的老房子如今依舊住著人家。這裡是英格蘭典型的維多利亞式生活住宅區——四處是蔥鬱的樹木,連排的兩層洋房被統一地設計了三角形山牆,房頂高聳,屋檐突出,軸輪狀或扇形斗拱,還有必不可少的帶門廊柱的陽台。6年後,因為個人原因,馬克思一家又搬到附近不遠處的麥特蘭德公園路41號,但這個地方今天已經被一棟現代化的三層公寓樓抹去了原貌。

當時這裡就是倫敦的高檔住宅區。居住在格拉夫特陽台路的當地人馬斯特斯對「老鄰居」馬克思曾經做過一番研究。

「馬克思能夠在這裡安家離不開恩格斯的經濟資助。雖然當時馬克思從去世的母親那裡獲得了600英鎊的遺產,但能夠讓他在漢普斯泰德安心住下去,關鍵還是靠當時在曼徹斯特從事投資生意的恩格斯每年給他提供的350英鎊,這相當於今天的3.5萬英鎊(1英鎊約合10.5元人民幣),」馬斯特斯說:「穩定的生活沒有讓馬克思安逸地過起小日子,相反他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那就是寫《資本論》。」

這一年,馬克思最小的女兒愛琳娜剛剛開始學會走路。在麥特蘭德公園路附近的小商店裡,印有馬克思當年寫作《資本論》圖像的明信片和咖啡杯仍然是最暢銷的旅遊紀念品。從明信片上可以看到:馬克思的臉上展露出容光煥發的神采,妻子燕妮不知道遇到了什麼喜事,從丈夫的口中才知道,馬克思一生中準備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多的一部作品終於誕生了。

在麥特蘭德公園路41號,馬克思也會利用寫作的閑暇時間和妻兒還有一幫朋友「窮開心」。馬克思最喜歡附近丘陵起伏的漢普斯泰德荒阜,每當星期日天氣晴朗的時候,馬克思總是帶全家郊遊,因為他很喜歡從這裡俯瞰全倫敦的景色。

如果恰好有來訪的朋友或者路過的流亡者,他也約著他們一道去。他的女兒們總是眼巴巴地盼著這一天的到來,因為父親會帶著她們郊遊,講自己編的故事。馬克思按路程計算著講故事,好讓孩子們忘記疲勞。不過這樣的美好時光對孩子們來說非常有限,尤其是恩格斯搬來漢普斯泰德居住之後。

以寧靜著稱的漢普斯泰德鎮是倫敦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

小鎮特有的人氣

在漢普斯泰德南區的普利姆羅斯山,攝政花園路122號,現在已經被一片紅磚白頂的現代化公寓樓所佔據。但是走到居民樓入口處,仍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款英國國家文化遺產委員會訂製的藍底白字銅牌,上面寫著「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生於1820年,卒於1895年,政治哲學家,曾於1870~1894年在此居住」。

恩格斯曾經長期居住在英國西北部城市曼徹斯特,在那裡經營著自己的家族工廠。但在1870年,他還是決定搬到漢普斯泰德來和馬克思做鄰居了。從普利姆羅斯山當地圖書館的史志里可以找到恩格斯當年搬家的原因:「他對1868年的英國大選結果大失所望,尤其是曼徹斯特周邊的無產階級選民居然僅僅是不屑與愛爾蘭裔的無產階級者為伍,就把選票投給了代表資產階級的保守黨。」

英國《每日電訊報》在談到漢普斯泰德這段歷史時,形容說:「恩格斯的到來,帶活了小鎮的人氣。」因為他在攝政花園路安家之後不久,就創辦了共產主義報刊,吸引來更多在倫敦居住的志同道合者。「當時攝政花園路122號的門總是開著的,因為常有人來,尤其是星期日,」當地人沃爾夫說,這是他們家族代代相傳的一段地方史。

「當時創立《社會民主報》的一幫編輯們是恩格斯家的常客,」77歲的沃爾夫說:「大家在周末會坐在花園裡喝啤酒,吃燒烤,但口中談論的都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成敗體會。談笑間發出的聲音,隔街的鄰居們都可以聽得到。」老人說,當時附近的一家名叫「皇后」的酒吧也是這幫好朋友聚集的常地,這甚至引起了當時英國政府的注意,安排便衣警察在酒吧里監視他們,但是又拿這些「來喝一杯」的熱血中年人無可奈何。

沃爾夫說,這些人當年的行為作風對後輩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至今,每到周末天氣晴好的時候,總會有很多當地人在公園或是自家的後花園裡聚集,談論對國家大事、社會民生的看法。他們都不相信金錢能夠解決社會問題,更堅信英國社會需要更有力的革命推動。而在漢普斯泰德,當地的報紙也同其他地方看起來不一樣,很少報道兇殺偷盜的新聞,而常常登載當地人互助合作建立新的幼兒園或是幫助年輕人就業。

當然,恩格斯當年最常訪問的老友還是馬克思。今天的漢普斯泰德還留有恩格斯走訪馬克思的路線。從攝政花園路122號出門之後,恩格斯會沿著附近的鐵路線,穿過另一片名叫查克農場的居民區,步行20分鐘就來到馬克思居住的麥特蘭德公園路41號。

當地人告訴我,幾乎每天下午一點左右,恩格斯都會到馬克思家裡去,如果天氣晴朗、馬克思的興緻又很好的話,他們就一起到漢普斯泰德郊外去散步。如果由於某種原因不能出外散步,他們便在馬克思的工作室里,各自沿著一條對角線走來走去,接連談上一兩個小時。

當地人告訴我,一般來說都是恩格斯來找馬克思,因為後者總是在家裡忙著寫《資本論》。雖然兩個人在一起談了什麼我們無從得知,但是在馬克思1883年去世後,恩格斯顯然是最悲傷的知己。但他沒有因為馬克思的去世而搬回曼徹斯特做生意,而是接手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完成了第二、三卷的編撰。

不僅如此,他還在這裡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這也是恩格斯在去世前完成的一部闡述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著作。

最受青睞的居住地

在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辭世後,他的遺體被安葬在漢普斯泰德丘陵高處的海格特公墓。這座公墓佔地約15萬平方米,大約有5萬多座墓碑。但在大約16萬多名長眠於此的故人中,馬克思成為最受敬仰的一位,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參觀者到此憑弔。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驅逐馬克思出國的聯邦德國特利爾議會,近年來一直在要求英國當局歸還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的馬克思遺骨,並想把他安葬在特利爾市的馬克思故居附近,讓那裡成為國際紅色游觀光遊覽勝地。不過,英國至今也沒有同意。

而山下的漢普斯泰德小鎮,現在則成了倫敦高品質生活的代名詞,能在這裡居住的人必須要承受其動輒數百萬英鎊的房價。這裡生活花費之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人都喜歡這裡的人文環境。這裡有倫敦最好的高中,最具品質的文化藝術中心,即便是連排建有商店超市的商業街道也遠比倫敦市區腹地要安靜很多。

當地人承認,歷史的影響讓社會主義人生觀在當地已經生根發芽,形成了具有英國特色,而又有別於本土資本主義生活理念的另一種生活模式——路不拾遺,互幫互助,控制失業率。不少大銀行家住在這裡,但他們同時是社區建設捐助的熱心人。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漢普斯泰德概念」正在影響倫敦市區版圖的劃分。原來漢普斯泰德小鎮里的居民最近五六十年開始集體向倫敦東部遷移,將漢普斯泰德的社會主義氣息通過社區活動在其他地區複製。這也讓很多倫敦人都自稱「來自漢普斯泰德」,但一細問卻並不是來自那片丘陵山地。

漢普斯泰德並不是英國的「烏托邦」。居住在這裡的很多英國人文學者們一直都在積極地將自己信奉的馬克思主義理念付諸實現。他們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英國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拉爾夫·米利班德。這位和恩格斯當年一樣住在普利姆羅斯山的英國學者一直被看作是英國工黨的精神導師,而英國在過去十多年,由工黨政府倡導的增加公共福利,幫助底層人民接受更好教育等理念,很多都出自這位學者的想法。

米利班德雖然已經去世,但他的兩個兒子,也就是英國前外交大臣戴維·米利班德和現任工黨黨魁艾德·米利班德,兩個同年在這個馬克思主義小鎮出生的年輕人,顯然已經繼承了先輩們的衣缽,延續著這個小鎮的獨特歷史。

攝政花園路122號的恩格斯故居
推薦閱讀:

T台的美鞋寵兒 走起新波普主義
中央巡視組為何首提抵制山頭主義?
鄭永年:特朗普主義
台灣文集: 【商業周刊】呂捷:誰說讀書沒有用!補教名師你知道「哆啦A夢」其實在講社會主義嗎? (50...

TAG:英國 | 馬克思主義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