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繩: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
07-13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在不斷的發展中的。這個命題恩格斯早就提出。他在1887年給一位美國女士的信中說:「我們的理論是發展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並機械地加以重複的教條。」(恩格斯致弗?凱利?威士涅威茨基夫人的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584頁)按照這種觀點,恩格斯曾告誡說:「認為人們可以到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變的、現成的、永遠適用的定義」是一種「誤解」。(恩格斯1894年為《資本論》第二卷作的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7頁)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是科學,因為它的一切理論觀點都以事實為最後依據,因為它堅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馬克思主義的這種特性,決定了它可能而且必然要求理論隨著實際生活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 說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當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不穩定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及其後期,站在最先進的工人階級的立場上,所創立的科學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人類歷史經驗的總結,並在後來的社會實踐中被證明是正確的。這些基本觀點包括:以人類對自然的科學認識和社會歷史發展的經驗為基礎而得出的世界觀和歷史觀,對當時在西方一些國家正在成熟起來的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的本質的全面的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在發展中必然要為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的理論,關於建立能夠擔當社會主義革命任務的工人階級政黨的學說等等。 這些基本原理之所以有價值,因為它們可以被有效地運用於實際。在後人運用這些原理的時候,當然必須從他們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出發。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也必須不斷地以人類社會的新的經驗和新的認識來充實和豐富它的內容,否則它就成為僵死的教條。 因此,不能把馬克思主義局限於馬克思(加上恩格斯,或者再加上他們的偉大後繼者列寧)說過的東西,不能僅僅以馬克思主義創始者說過什麼或者沒有說過什麼,來判斷什麼是、什麼不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死於1883年。恩格斯死於1895年。從19世紀末葉到現在,人類對自然的認識,人類的社會歷史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這些變化和發展的具體形態和進程是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所不可能預料到的,他們也沒有試圖去預料。在20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我們略微回顧一下這些發展和變化,可能就會感到馬克思主義已有的發展還不能和現實生活相適應,因而感到發展馬克思主義是每一個真誠的馬克思主義者所應該擔負起的任務。一 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是一百年來人類社會的一個突出現象。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十分重視自然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其所以重視有兩個方面的原因:第一,辯證的同時又是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必須以對自然界的科學認識為其堅實的基礎。第二,生產力的發展對社會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在社會歷史上,越到近代,科學技術在生產力中所佔位置越加重要。 馬克思精通數學,並在研究政治經濟學的過程中,深入鑽研與此有關的化學、農業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等學科。他晚年對用化學合成法製造細胞的試驗很感興趣,並對電在各方面的應用表示重視,認為他在1882年看到的遠距離輸電線路的發明很有前途。恩格斯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各個學科有淵博而精到的了解。他在馬克思墓前的演說中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現,即使它的實際應用甚至還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但是當有了立即對工業、對一般歷史發展產生革命影響的發現的時候,他的喜悅就完全不同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75頁)可以看到,馬克思、恩格斯在世的年代,電的應用還只是初見端倪。恩格斯雖然逝世得晚一點,但汽車在他逝世那年剛冒頭,那時作為新的交通工具正在國際範圍內普遍應用起來的還是鐵路機車和航海輪船。從科學技術的進步來說,20世紀的面貌是大大變化了。 繼19世紀末期發電機、電動機和內燃機的發明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後,20世紀的科學技術大步地跨上了新的台階。本世紀初的物理學的革命,標誌著科學新時代的到來。40年代以後,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自動化、宇宙航行、衛星通訊、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科學技術的發展,開闢了許多新的生產領域,為生產力的飛躍創造了以往不能想像的寬廣的可能性,使人類社會生活多方面發生變革,把20世紀後期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描寫為突飛猛進是完全適當的。這時期每十年新增的發明和創造比以往兩千年的總和還多。在發達國家中一項新的技術從創造出來到它被投入實際應用之間的時間日益縮短。依靠科學技術,20世紀新發展起來的國家往往能達到上個世紀所無法企及的經濟增長率,因而趕上本來居於前列的國家。科學技術是最活躍的一種生產力,這一點在近幾十年中比過去任何時代都表現得更明顯。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無論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無論無機世界還是生命現象,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新的水平。新的認識並不是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世界觀,而恰好是為這種世界觀提供了更有力的論據。利用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新成果來豐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應該是當代馬克思主義者的任務。 馬克思主義絕不是任何宗派主義,因為這種理論在產生過程中吸收了人類社會以往歷史中所創造的一切有價值的成果,特別是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所創造的文明成果。這樣的吸取工作,並不因為馬克思主義已經創立就宣告中止。現代科學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馬克思主義為了發展自己所絕不可以忽視的;應該說,脫離這一切要發展馬克思主義是不可想像的。 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了社會生產力迅猛發展的可能性,同時又為資本主義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教育、就業、通訊、產業結構,以至資源、生態和環境保護等等。社會主義社會同樣也不能不面對這些問題。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可能造福於地球上的居民;另一方面,在現實的世界上,居住在發展水平低的國家中的窮人和半飢餓的人數,在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可能越來越大。由於資本主義制度存在而產生的這種矛盾,是科學技術發展本身所不能解決的。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要發展就必須面對這些問題。 科學技術的發展,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如何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對於已經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都不能不發生巨大的影響。也就是說,考慮這兩個問題不能不顧到科學技術正在迅猛發展的歷史條件。一個非常明顯的事實是,如果先進的科學技術為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壟斷,那就談不到社會主義的勝利。因此,對社會主義建設來說,如何同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潮流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應有和能有的優越性,成為一個迫切的任務。二 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後一百年間,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想,在世界上很廣大的地域內成為現實。但是有兩個必須引起注意的歷史現象。其一是社會主義並不像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那樣,首先在資本主義最發達的國家中誕生,它誕生的地方倒是在資本主義欠發達的國家,或者甚至是很不發達的國家。其二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一些國家中建立起來以後沒有能長期保持,在蘇聯這樣的重要國家中既唱了社會主義的凱歌,又為它奏了輓歌。這裡先討論前一個現象。 社會主義社會是否首先在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產生的問題,當然也就是資本主義制度是否首先在那裡崩潰的問題。對這個問題,恩格斯在1891年即他逝世前4年在給德國的倍倍爾的信中曾這樣說:「你說我似乎曾經預言資產階級社會將於1898年崩潰,這是一個誤會。我只是說:到1898年我們可能取得政權。如果這種情況沒有發生,舊的資產階級社會還可以繼續存在一段時間,直到外來的衝擊使這座腐朽的大廈倒塌為止。這樣一個腐朽陳舊的建築物,當它實際上已經過期之後,如果風平氣穩,也還可以支撐數十年。因此我當然要避免事先作這類預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卷,第186頁) 恩格斯逝世後20年發生世界大戰;後30餘年,發生震撼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嚴重的經濟危機;後50年爆發又一場規模更大的世界戰爭。所有的歷史事實一方面表明,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自己所不能解決的根本矛盾的學說是站得住的。另一方面又表明,這座資產階級社會的大廈並不是到處都很容易被沖塌,就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它在恩格斯以後又存在了一百年,而且還將繼續支撐多少年。對前一方面,當代的馬克思主義者當然應當根據新的事實給以論證,後一方面尤其需要人們從實際出發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社會生產力的猛烈發展並沒有加速資產階級社會大廈的倒塌,倒是似乎為資產階級統治者提供了修補這座大廈的材料。但資本主義的不平衡發展使大國的興衰過程加速,使資本主義世界內部各種矛盾加劇。研究這些事實,並據以展望資本主義社會的前途,人們將能夠給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庫增添新的觀點。 本世紀6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隊伍中曾有過肯定和平過渡的可能性和否定這種可能性的爭論,爭論的雙方其實都沒有充分的根據。按照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作出的「或者戰爭引起革命,或者革命制止戰爭」的預言,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並沒有現實性。也許由此可見,或者和平過渡,或者武裝鬥爭,這種兩分法是過於簡單,歷史也不會機械地重複已有的經驗。這些都有待於人們解放思想,從實際出發,進行新的理論探索。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設想,社會主義在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取得勝利,而且走一條特殊的路。馬克思1881年在考慮回答關於俄國農村公社的問題時提出,俄國的農村公社有可能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也就是,「不通過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馬克思給俄國女革命家查蘇利奇的複信草稿,《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1、438頁)但他們仍是以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作為前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署名的一篇文章這樣認為:「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末現今的俄國土地公社所有制就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馬克思、恩格斯1882年為《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作的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6頁) 東西方革命互為信號、互相補充的情形從來沒有實現過。歷史經驗倒是證明,任何國家是否能革命勝利,取得怎樣的勝利,怎樣走向社會主義,主要取決於本國的條件。國外條件只能起部分的、副次的作用。不顧其本國條件,揠苗助長,總是不成功的。一切過分重視國際影響的觀點都為實際生活所否定。 不是每個國家都必須經過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過程,在這意義上,「不通過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已有事實可證明。但事實也證明,不通過這個峽谷,代替資本主義的一切可怕的波折,新社會必須經歷一些過渡階段,不可能徑直走向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和成熟。這當然不是前一世紀的人能夠預先設計的。 按照馬克思當時關於這個問題的論述,如果不能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的發展,不能享受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其中顯然首先包括現代生產力,那麼就談不到越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這個基本觀點,我們應該加意維護。 這些是上述兩個歷史現象中前一個現象引起的一些問題。三 現在說上述兩個歷史現象中的第二個現象。 從本世紀20年代起,人們開始面對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如何去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在馬克思主義武庫中不可能有現成的答案。恩格斯在為《資本論》第一卷寫的書評中說:「馬克思關於社會變革後將怎樣,他只是最一般地談到。」(恩格斯為《資本論》第一卷寫的書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43頁)當然也只能是這樣。因為當時現實生活還沒有提出這樣的問題,還沒有提供可以進行科學研究的實際材料。 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從革命的科學,發展為不但是革命的科學而且是建設的科學。革命的任務在全世界遠沒有結束,革命的科學也需要創造性地發展。建設的科學更非從頭建立不可。社會主義要建設區別於以往一切社會的嶄新的社會,就這意義可以說,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也是革命的科學。但是它所要研究的是如何建立新社會的問題,而不是如何推翻舊社會的問題,因此它的內容絕不能只限於原有的革命的科學。治理一個國家和發動一場革命是性質不同的事。在剝削階級統治的國家中處於被壓迫地位的政黨,和在社會主義國家中執政的政黨,對於社會所負責任極為不同,也是很明顯的事。革命是在社會動亂中發生,建設則要求社會安定,在這兩種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階級鬥爭的作用及其具體形式,當然大不相同。馬克思主義從來重視以往的社會歷史經驗的研究,而從建設的角度研究歷史經驗,和從革命的角度進行這種研究相比,會有許多原來不注意的內容需要注意。對舊社會的科學的分析,也有助於建立新的社會,但是建設新社會的科學必須依靠新的經驗建立起來。 在以社會主義為目的的革命中,各個國家之間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性的東西,但革命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形式絕不是千篇一律的。每個國家要按照自己的國情來走出自己的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至於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古代中國人曾把未來的理想社會稱為「大同」,但看來也不能只見其「同」,而不見其「異」,或者說「同」是要經過「異」才能達到的。每個國家要根據本國的歷史條件、民族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在世界格局中所處的地位,來決定自己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的具體道路和具體做法。用單一的模式來規範不同的國家,這已經在歷史實踐中證明是完全錯誤的。 如何在原來擁有很高生產力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建設社會主義,也會有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現在是在資本主義欠發達或不發達的國家中建設社會主義,問題就顯然更加複雜。 七十多年來,人類積累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豐富的經驗,包括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經驗。在整個改造舊世界和建設新世界的事業中,不經過挫折和失敗是不可想像的。恩格斯說得好:「和其他一切政黨一樣,無產階級將從沒有人能使它完全避免的錯誤中最快地取得教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322頁) 本世紀90年代初,社會主義事業在蘇聯和東歐國家中的瓦解,是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所遭遇到的最大的失敗。這個失敗證明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遠沒有成熟。在建設的領域內,馬克思主義者需要擺脫妨礙人們實事求是的種種思想桎梏,總結已有經驗,開創新的局面。所以這個失敗很可能是先進的人們對於如何建設新世界的認識出現一個飛躍的契機。 當代馬克思主義者不可推卸的一個重大責任,就是要總結本世紀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特別是失敗的經驗,用以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科學。四 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的歷史條件下,為發展馬克思主義做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民主革命的過程中,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一方面反對了社會上存在的一種中國特殊論,這就是認為中國的國情是絕對的特殊,因此完全不適用於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階級鬥爭理論、社會發展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另一方面,我們又反對了主要在黨內產生的教條主義,那就是根本不考慮中國的具體情況,甚至以為作這種考慮只會使人離開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看成只是書本上的條條和外國的現成經驗的教條主義者,不懂得書本上的條條即使是對中國適用的指導原理的話,還必須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有益於中國的實際;他們也不懂得,外國的經驗即使是成功的,也不能照搬到中國來。由於戰勝和克服了這兩個方面的錯誤傾向,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民主革命的長時期中做到了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資本主義發展薄弱,農民占人口中的絕大多數這種實際出發,總結革命實踐的經驗,得出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學說,走出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無產階級領導下武裝農民,用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這條道路在教條主義者看來是異端邪說。但實踐證明,這是在中國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的發展,它帶引中國革命達到了教條主義者所不能相信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是經過一些失敗的經驗以後才找到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的。在社會主義建設問題上,情況也一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在1956年後20年間雖然取得了許多成就,但發展不快,而且遭到許多挫折和失敗。經驗證明:第一,照搬蘇聯的模式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在中國自己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向蘇聯學習本來是無可非議的,是可行的。但這種學習應當只是借鑒,有所取捨,何況蘇聯模式本身就有致命的弱點。第二,照搬革命時期階級鬥爭和群眾運動的具體經驗也很有害。革命時期的好經驗、好傳統固然應該繼承,但不顧具體情況變化照搬則是不可取的。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使指導中國革命勝利的那一套辦法有了無限崇高的威信,這就很容易造成在自己沒有新鮮的經驗,別國的經驗也不願意照抄的情況下,回頭來從民主革命勝利的若干具體經驗中尋求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而且用一些關於社會主義的抽象概念來解釋這種經驗。實踐已證明,這樣做是不能解決社會主義建設問題的。 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依據中國自己在建設事業中的成功和失敗經驗的總結,也參考外國的經驗,逐步地形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具有劃時期的意義。在這以後,推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堅持改革和開放的路線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近十幾年來面貌煥然一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風浪的震撼下屹立如山。實踐證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路線是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建設學說在中國條件下的巨大發展。當然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遠不能說已經完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也不能說已經完成。我們還要用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克服各種困難,來達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完全勝利。我們還要通過實踐,對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弄清楚至今還沒有弄清楚的許多具體規律。中國處於其中的世界,是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世界,是政治格局和經濟格局劇烈變化的世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也必須正確地認識世界,並且懂得世界和中國的相互關係。 為了這些,我們就必須解放思想,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1994年12月9日 本文是1994年12月24日在學習《鄧小平文選》和建設有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言。 原載《人民日報》1994年12月27日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事業宮]事業宮與職業發展方向
※第五篇 優化格局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鎮化健康發展(12.5P)
※【蠟石】黃蠟石發展之我見
※圖文看懂中國茶文化歷史發展淵源!
※【頭條】傳銷人員自立門戶網上發展58萬會員 圈錢數十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