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防政策委員會報告:俄中的地區挑戰與機遇

核心提示:關於亞太地區當前格局問題,中俄雙方學者均認為美國與歐洲先後陷入危機,未來 5 至 8 年將呈現收縮態勢,在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全面衰落。俄方學者認為,在歐美因為經濟危機陷入衰退的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經濟體卻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長勢頭,國際經濟中心已經向亞太地區轉移,國際政治中心也將會向亞太地區轉移。中方學者則認為,美國處於相對衰落的過程,而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大國同時崛起,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國際權力出現扁平化,競爭的中心向亞太地區加速轉移。

【內容提要】關於亞太地區當前格局問題,中俄雙方學者均認為美國與歐洲先後陷入危機,未來 5 至 8 年將呈現收縮態勢,在全球尤其是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全面衰落。俄方學者認為,在歐美因為經濟危機陷入衰退的同時,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經濟體卻保持了蒸蒸日上的增長勢頭,國際經濟中心已經向亞太地區轉移,國際政治中心也將會向亞太地區轉移。中方學者則認為,美國處於相對衰落的過程,而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大國同時崛起,參與全球治理進程,國際權力出現扁平化,競爭的中心向亞太地區加速轉移。

在亞洲高速發展的現實情況下,美國主導的軍事同盟體系已不適應亞洲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俄方認為,2011 年,美國重返亞洲,利用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加強在本地區的軍事同盟體系,大有圍堵中國之勢。俄羅斯融入亞太需要和平的地區形勢,建議在中、俄、美之間建立三邊安全機制,為本地區中小國家提供安全保障。中方認為,在新的地區形勢下,應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地區政治、經濟、安全秩序,歡迎並願意協助俄羅斯在亞洲發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但是新的地區秩序應當是開放性的、包容性的,與亞洲國家多樣性相適應的。在積極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推進政治、安全議程。

俄方學者認為,歐洲深陷金融危機,短期內不能解決,俄羅斯經濟發展重心將向亞太地區轉移,著力開發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歡迎美國、歐洲、中國等世界各國和地區參與。中方認為,遠東西伯利亞地區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並且與中國經濟互補性較高,在兩國政府的主導下,已經進行了一些合作。隨著俄羅斯「東進」戰略的逐步明確,雙方可以在項目開發、投資等方面進行研究,發揮雙方比較優勢,深入合作。

在中亞地區,美國撤出後的阿富汗將成為本地區新的安全威脅,加上原有的三股勢力,中亞地區的安全形勢令人擔憂。俄方認為,應當發揮上海合作組織安全合作的優勢,密切關注阿富汗形勢,加強與印度等周邊國家的合作。中方學者認為,應當發揮上合組織在安全方面的積極作用,但是解決中亞問題的根本,還在於通過經濟合作使中亞國家走出貧困,從而實現長治久安。因此,應當積極推動上合組織框架下的經濟合作進程,與歐亞聯盟等本地區其他組織加強溝通與合作。

【關鍵詞】亞太格局 亞太安全秩序 中俄亞太合作 遠東西伯利亞開發 中亞安全

共同參與地區的發展與治理:中俄關係與未來的亞洲地區秩序

—「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俄中分組討論用中方提綱

一、導言

1.1 亞太地區正在經歷著多層次、多架構、多內涵的一體化進程。國際權力結構和該地區權力結構正在同時發生變動,新的地區秩序在逐漸形成過程之中。與此同時,亞太地區形勢也正在經歷新的複雜變化,機遇與挑戰同步增加。尤其是在安全領域,依然保留著冷戰殘餘,不穩定乃至危險因素甚多,明顯滯後於該地區蒸蒸日上的經濟發展態勢。

1.2 亞太地區是中俄兩國有著廣泛共同利益和共同關注的重點地區,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是促進亞太地區和平、安全與發展的重要因素。新的形勢需要中俄為地區的和平、穩定和發展共擔責任。

1.3 中俄在亞太地區應具有雙重角色定位:一方面,兩國是亞太地區安全的維護者;另一方面,兩國是亞太區域合作的推進者和服務者。中俄兩國有必要主動提出並推動亞太地區的國際議程設定,擔負起「服務型大國」的責任,共同參與地區發展與地區治理,給地區穩定和繁榮帶來更多的公共產品。這種議程設定並非僅著眼於兩國的國家利益,而是基於與本地區其他國家共同協調以實現共同利益。

二、國際權力轉移的新態勢與亞太地區新秩序的輪廓

2.1 百餘年來亞太地區秩序經歷了四次轉型,分別為一百年多年前的世紀之交經由一系列戰爭與政治變動建立起的東北亞地區格局,二戰後形成的美蘇兩極爭霸,冷戰後初期美國作為唯一超級大國對亞太地區的主導,以及新世紀初以來正在形成中的權力多元化格局。目前至今後 10-20 年時間內,亞太地區的大國關係將加快重組,地區國際體系和地區秩序將加速轉型。

2.1.1 準確地講,不是國際政治和世界經濟的重心,而是國際權力競爭的重心正在向亞太地區轉移。同時,一個全新的國際現象是,國際關係和亞太地區格局日益扁平化,一批新興國家及非國家行為體日益分散權力,這正在成為國際和亞太地區權力轉移的新特徵。

2.1.2 美國國際地位的相對變化並不意味著美國的直線衰落。歷史地看,關於美國衰退論的說法每隔 10-15 年就會循環出現。這種論調忽視了美國的最大優勢在於它擁有的智力資源及創新體系和應對危機與挑戰的自我調節能力。

2.1.3 兩至三個十年之內,亞太地區乃至全球還產生不了能與美國抗衡甚至取代美國領導地位的國家和勢力。在未來的亞太地區治理格局中,美國雖不再是享有絕對權威的領導角色,但仍是唯一具有主導地位的大國。

2.1.4 國際權力轉移的核心問題不在於中美日益增加且看似不可避免的對抗性。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變化更大程度上不是中國的成長所導致,而更多是美國自身在新世紀以來因為採取單邊主義、致力於推進反恐和防擴散而在某種程度上對亞洲事務的忽視。換言之,當前中國在亞洲地區權力結構中影響力的增強不在於中國採取了某種有意識的戰略行動,或者中國希望看到這樣的結果,而在於美國的舉措失當。

2.1.5 美國將主要精力集中於處理反恐戰爭、防擴散事務以及應對 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而對亞洲事務僅僅給予了相對有限的關注。這種局面似乎給人留下一種印象:中國影響力在亞洲地區單方面地快速攀升。實際上,中國沒有嘗試過也不會去挑戰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地位和影響力,不謀求取代,而追求一種共存共榮。

2.2 如果當下和未來中美兩國不能正確、理性處理雙邊關係,首先是中國在國際和亞太地區格局中的作用將會受到挑戰,同時,美國旨在恢復國內經濟及維繫在亞洲影響力的努力也會被削弱,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發展與繁榮都會受到影響。

2.2.1 中美關係既有競爭的一面,更有合作的一面。競爭是和平的、有克制的競爭;合作是務實的、追求共贏的合作。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關係較有可能發展成一種競爭性合作關係,在全球化合作共贏的大背景下,不大可能演變為「非此即彼」的完全敵對關係。

2.2.2 雖然,中美兩國間潛在的和現實的抗衡更多是由雙方對一些結構性問題的不同認知造成的,短期內尚無妥善解決方案,可能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相互適應與調整,但是,中美兩國在很多領域,尤其是經濟領域的相互依存度愈來愈高,形成了廣泛的共同利益集合體。兩國可以用更加理性、更加務實、更加睿智的方式方法化解彼此間的分歧和矛盾,消弭可能由偶然因素引發的危機。

2.2.3 如果不發生重大的意外事件,中國有可能在今後的一個較長時間之後在經濟總量方面接近於美國。在之後的幾十年內,中美的經濟規模和整體影響力有可能遠超其他國家,兩國關係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全球和亞太地區最重要的一組大國關係。避免兩者之間的衝突,不僅符合國際社會和亞太地區國家的整體利益,同樣符合中美雙方的利益。

2.2.4 用鄧小平先生的話講,中美關係的基本面是「好也好不到哪裡,壞也壞不到哪裡」。只要美國遏制不了中國的成長,中國沒有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霸權的野心和能力,這一雙邊關係格局就可以維持下去。這種關係具有相當的可預見性。

2.2.5 把美國再次加強亞太戰略視為其放棄合作、準備應對中國挑戰;或者就此證明這是中國戰略意圖遇挫,這樣的認識與事實相距甚遠。其一,亞洲國家不太可能會採取一致的對華政策。其二,美國再次將戰略重點投入到亞太只是對其東亞安全主導地位的尋求確認和鞏固。美對華「戰略圍堵」至少已存在 60 余年,但中國成長的步伐並未因此而放緩。第三,中美之間深刻而廣泛的經濟互利基礎,以及多年形成的合作共識,使得中美在利益鑲嵌格局的背景下,勢必要尋求長期共存,並共同維護亞洲安全繁榮穩定的局面。這不是任何危機形勢、或者戰略謀劃可以取代的。

2.3 目前,亞太地區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合作機制,開始進入由東亞和東南亞推動區域合作進程加速發展的新階段,但仍存在不同模式的制度性競爭。整體而言,亞太地區一體化呈現出不同速率,且覆蓋整個地區的一體化議程仍很遙遠。

2.3.1 作為世界三大經濟中心之一的亞洲,推動區域一體化的想法由來已久。早在 20 世紀 60 年代即出現過「太平洋共同體」的呼聲。1990 年馬來西亞首倡「東亞經濟集團」(EAEG)。正式成立於 1989 年的 APEC 自冷戰結束以來逐步發展,其模式主要是市場引導型區域經濟一體化。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後,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基於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制度引導型區域一體化進程取得實質性進展。

2.3.2 當下,亞太地區秩序機制的兩重性日益明顯。在經濟方面,亞太地區內生的經濟一體化框架逐步發展,但美國試圖以 TPP 主導亞太地區經濟合作進程。在安全領域,美國加強了自二戰結束以來的雙邊軍事同盟體系,同時與東盟主導的地區安全合作機制及美竭力推動的新戰略夥伴關係形成成員重疊、議題重複的局面。同時,美似要以東亞峰會等多邊機制以及雙邊安排作為本地區安全合作的基礎框架。

2.3.3 亞太未來地區秩序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應對新挑戰、新威脅的能力和有效性。這些傳統和非傳統問題主要包括:以朝核、伊朗核問題為代表的防擴散問題;朝鮮半島的和平與穩定;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亞太地區範圍內,包括西亞國家在內的體制安全與民族和解;部分「失敗」和欠發達國家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等。

2.3.4 亞太地區一體化的未來本質上取決於如何解決一個共同的挑戰,即能否擺脫對西方單一市場的依賴,能否從以西方主導的全球化過程中發展出內生的可持續發展和自我循環的「協商一致型」亞太發展機制。

三、亞太地區格局中的中國與俄羅斯

3.1 亞洲國家對於中國成長的反應是複雜多樣的,且日益呈現出政經二元化的特徵,即這些國家積極利用中國穩定而持續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經濟機遇,但同時因為中國成長的速度而感到憂慮,從而在安全上更多地向美國傾斜。這一地區權力分配路徑有可能維持相當長時期。

3.1.1 過去 10 多年,尤其是最近幾年來美國與日本、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印度、澳大利亞、越南等亞太地區大國和中等國家的軍事聯繫大幅增強。

3.1.2 更關鍵的是,中國經濟的規模總量和開放程度已經使得其國內因素能對全球形成影響。中國經濟的穩定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對國際投資和先進科技的吸納能力及規模、國際競爭力的增強,在給亞太地區國家構成了機遇的同時也形成了心理壓力。可以預計,中國的發展給全球和亞太地區經濟結構所造成的衝擊會遠遠大於日本曾經造成的衝擊。

3.1.3 但另一方面,由於中國快速成長而外溢的經濟衝擊有可能因中國未來 20 年內國內的經濟改革,特別是國內持續的城市化過程而得到緩解。更深層次上,中國與美國等西方經濟大國以及亞太地區國家可以通過共享這一過程,獲得一個前所未見的持續發展過程。這樣一種局面的中長期前景很可能不僅單純是經濟的發展,而且是國內體制以及國際環境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3.1.4 亞太地區國家不希望被迫在中美可能的衝突中選擇其中的任何一方。亞洲多年來的區域合作成就,以及和包括中國在內的周邊國家的長期合作機制,會大大限制無序競爭帶來的禍患。這也會是中美即便有衝突,但也將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內的重要原因。

3.1.5 亞太地區的不少國家,包括中國在內,容忍美國在可預見的未來在亞洲保持一定數量的軍事存在,也接受其積极參与地區事務。而亞洲各國也歡迎中國的經濟成長,認同中國新近承擔的角色,但不希望被中國所主導,也不希望被日本或印度所主導。中小國家都認為,作為大國謹慎而理性地參與亞洲事務,將會有利於國際平衡和保持穩定,有利於增加活動空間和提供更多戰略選擇。

3.2 中國的成長及其對國際體系與全球治理格局產生的影響是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範圍內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但是,即使是在這一大背景下,中國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在於外交戰略的正確選擇。而中國外交的核心內容正在於中國國力上升和全方位和諧友好關係的同時推進。這種外交定位的基礎首先在於合作。

3.2.1 中國成為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轉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只有當中國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提升學習與創新能力,協調好與周邊以及大國間的關係,才有可能在推動區域與全球和平與發展的同時,確保自身走向進步與繁榮。

3.2.3 中國是全球化進程的受惠者和推動者,將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更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樂於與其他國家共享發展成果。短期內這可能使中國的成長速度放緩,但長期看更有利於中國的健康發展。這不僅是中國應盡的責任,也符合中國自身的最大利益。

3.2.4 中國無意建立全球和地區霸權。中國將在借鑒既有國際善治的經驗、克服相關教訓的基礎上,努力參與合作構建亞太地區新的區域一體化進程。

3.2.5 即便是在久拖不決的領海爭端問題上,中國也將始終奉行「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方針,按照聯合國海洋法等國際法規定的基本準則,本著對話、合作的原則,與相關鄰國不斷增加互信互諒,爭取達成各方均可接受的妥善解決方案。但這絕不意味著中國會在這些爭議問題上放棄原則。

3.3 俄羅斯國內事務有望取得一個較長時間的穩定局面,這對其對外戰略的發展是一個有力推動和保障。當前的全球權力轉移與亞太地區格局的新變化,又是俄內部事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外部有利條件。因此,近來俄方人士一再表明將以更積極的態度、更大程度地參與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改變目前在參與亞太事務方面不夠活躍和缺乏戰略規劃的局面,乃是明智之舉。

3.3.1 不可否認,俄目前在亞太地區格局中的作用較為有限,與其所擁有的雄厚潛力極不相稱。俄對亞太事務的進一步參與,顯然將對俄的大國地位有所抬升,對其在亞太地區的大國博弈進程中拓展空間有所裨益,而且也將使俄羅斯的「現代化」戰略實施獲得更加有利的發展環境。

3.3.2 在俄經濟手段的影響力尚有待拓展的情況下,安全與戰略存在仍將在相當長時期內充當俄維繫地區影響力的核心工具,但從長遠看,必須最大限度地促進俄與亞太地區的經濟融合。

3.3.3 俄羅斯已經證明自身並不缺乏將外交重心從西方轉移到東方的能力。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遠東重鎮符拉迪沃斯托克將主辦2012年 APEC峰會。俄近年來還制定了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和相應的聯邦專項規劃。這表明俄羅斯參與亞洲事務的戰略意願已經凸顯。

3.3.4 當前關鍵的障礙因素在於俄相當一部分精英和大眾尚未在心理上建立起俄羅斯既是歐洲國家也是亞洲—太平洋沿岸國家的身份認同。與此相應的是,俄羅斯對亞太地區的戰略意願至今尚未成體系地轉化為事實上的對亞太地區戰略,已有的零碎政策的執行依然有著不少阻力。

3.3.5 儘管俄從上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就已經強調實施追求東西方平衡的全方位外交,但客觀地說,亞太地區或者說東向與西向相比,始終是西向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東方從來都是西方因素的配角,是次優選擇,是在發展與西方關係難以如願情況下的一張戰略牌。這種局面短期內很難改進。

3.3.6 當下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一個有效的「關於亞洲問題的內部和外部對話」機制,以推動戰略的實施。俄對亞洲的看法與中國或東南亞等國看待亞洲的方式有所不同。對外,俄需要證明,其在亞太地區的利益與該地區其他國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內,俄需要優化精英和大眾的智識體系,充分認識到俄的未來發展需要真正意義上更為多元、更為平衡的「東向」轉變。

四、中俄關係與亞太地區一體化前景

4.1 中俄關係應著眼兩國未來中長期的戰略需要,適應亞太地區形勢變化,以及雙方國內的改革和發展進程,以新的思維、新的方法和新的路徑將其推動深入發展。

4.1.1 與俄美關係需要「重啟」不同,中俄關係更需要的是「加至全速」和「提高質量」。在亞太地區尤其需要進一步「對錶」,推動亞太地區國際關係民主化和經濟一體化進程。

4.1.2 中俄雙方都願意與亞太地區其他國家一起,努力構築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為維護和加強本地區的安全、穩定與繁榮作出自己的貢獻。

4.1.3 中國不僅不會阻礙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且會積極推動和支持一切俄羅斯旨在維護亞太地區繁榮、穩定和發展的努力。

4.1.4 當下的一個悖論在於,中俄經濟合作仍停留在傳統思路上,亞太地區一體化的國際潮流尚未能內化到中俄關係中去。一方面,中俄雙方都在積極倡導或參與亞太地區的一體化進程;另一方面,兩國連彼此之間的「一體化」都成為一個禁忌或敏感辭彙,甚至連「自由貿易區」都未提上日程。

4.1.5 可能的努力方向是,中俄將繼續把在亞太地區的合作設定為不限於簡單雙邊關係的合作,亦即,在就地區公共事務協調立場的同時,將致力於探索雙邊關係框架內更深層次的一體化作為未來 20 年內的遠景目標。

4.1.6 最終目標是建立起中俄「利益和認知共同體」,使得中俄兩國的發展內在地相互嵌入,並使其同時和諧地成為亞歐大陸史無前例的一體化進程的一部分。這就是說,中俄在實現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同時,主動推動從東亞、東南亞到大中亞、甚至於其影響延伸到歐盟的「大歐亞」合作。

4.2 中國東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間合作將是審視中俄關係實現戰略升級至「認知與利益共同體」的關鍵指標。而對俄羅斯東部地區的「重新開發」以及建成為真正有效的「現代化夥伴關係」可作為最核心的要素。中國方面充分認識到,中俄兩國的合作真正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恐怕今後也再難遇到、因而絕不容忽視的歷史性機遇。

4.2.1 鑒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資源豐富,但其發展日益受到人口減少、人口經濟密度較低、基礎設施不發達、創新成果應用推廣緩慢、當地人對未來發展悲觀情緒較重等因素的制約,俄羅斯方面已經非常有遠見地表示,大力引進本土及外來投資,發展該地區的基礎設施及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只有現代化了的東部地區才能成為俄經濟新的增長極。

4.2.2 俄可以為遠東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發展政策引入一種新的有效結合資源潛力、人力資源、生產能力和對新技術積極運用的整合式發展模式,刺激當地經濟增長。

4.2.3 俄不必害怕中俄貿易中的不平衡。全世界都在進口中國的機電產品,俄完全不必擔心在這一領域落後於中國的現實;當前兩國貿易關係和貿易水平符合兩國經濟情況。只有俄經濟獲得更高質量的發展,才能帶來貿易額的大幅提升;就目前而言,2010 年第一次瓦爾代中俄分組會中,俄方部分學者建議向中國出口糧食、肉類、木材加工品等「水」密集產品,可能是打破當前困境的一條好思路。

4.2.4 中俄毗鄰地區合作還應建立起互聯互通的交通基礎設施。中方要充分考慮俄的關切,在俄境內開展深加工合作和非戰略性資源的廣泛合作,加強農業、旅遊、人文等領域的廣泛合作。中俄邊境地區的合作遠不止是局限於邊境地區,需要集中雙方各自的全國規模和層次上的資源與智力加以支持。

4.2.5 上述合作歡迎而且應該有第三方的參與。未來中長期時段內,應努力將中俄雙邊關係進一步走向「多邊化」,尤其是在俄東部開發問題上。中國並不追求「自私」的發展,希望中俄雙邊的合作同樣可以給本地區和世界其他地區國家帶來同樣的「紅利」,進一步促進「大歐亞」地區合作。事實上,中俄在毗鄰地區的合作必然會帶來外溢效應,可以作為圖們江區域合作的新動力,長遠看可能成為東北亞地區一體化的重要推手。

4.3 在中部歐亞地區,中俄應更加密切地協調彼此立場,爭取形成共生、共處、共贏、共榮的格局,而不是演變為戰略競爭。

4.3.1 通過上海合作組織的建設,也是在包括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支持之下,中國自然地、也歷史性地獲得了在中亞地區的存在。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俄國內各界越來越傾向於認為中國在繼續充當俄的戰略夥伴的同時已成為俄地區利益的競爭者。一言以蔽之,中國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引起其他國家的憂慮,其中也包括俄羅斯。

4.3.2 作為一個曾經的超級大國,俄顯然在戰略的設計、推進乃至最終實施方面經驗豐富。而且,俄善於在劣勢中通過靈活的外交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與美國一樣,俄非常擅長運用國際倡議、國際機制的方式影響中長期的大國關係格局,包括對華關係。如何改變上合組織目前的狀態,積極發揮其潛在的功能,為成員國和地區發展獲得更大機遇,乃是本地區的當務之急。

4.3.3 近年來,俄羅斯一直積極推動印度加入上合組織。未來印度之可能加入又勢必導致巴基斯坦提出加入的申請。由此,上海合作組織可能面臨的問題,是在擴員之後的工作效率以及相應的各種問題。中國真誠歡迎上海合作組織的功能深化、合作擴大、成員增加,同時,也希望成員國和夥伴國家之間通過相關的對話和談判,進一步加深相互的理解和合作。此外,歐亞聯盟的建立,從長期看,有利於提升歐亞地區的一體化水平。但是,中期和近期之內,這一機構將如何影響已經在當地存在的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有效合作,這是一個值得雙方研究人員共同思考的問題。

4.3.4 在中亞地區,存在著一系列功能相近、地域交錯的區域和次區域組織:上合組織,俄羅斯主導的從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到新近的歐亞聯盟等機構。這些機構相互之間的活動如何相互協調,上合組織如何與之協調。這些問題如不解決,上合組織被日益「虛化」並非毫無可能。

4.3.5 中方注意到俄最近對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的經濟合作有較為積極的態度。中俄雙方理應在合作與競爭這兩個向度之間取得平衡。中國堅信,中俄兩國之間不應該也不會互相妨礙,而且,一定會克服各種物質性的以及認知方面的困難,實現更高水平的合作。中俄之間也不值得僅僅為某一方面的局部利益發生不合時宜的競爭,中俄之間有著遠為廣闊的空間需要我們共同努力去進行合作與開發。也是在此背景之下,中國在合適的條件下完全可以平等加入俄方倡導的在該地區的一體化組織。

4.3.6 在這一背景下,中俄關係應表現出雙方共同解決亞太,包括中亞地區的中長期問題,以及開誠布公地討論可能伴隨著兩國「雙崛起」過程中產生的矛盾和分歧的政治意願,亦即,在更宏大的格局和視野中處理兩國關係。上海合作組織的地域影響和成員國的適當擴大,可能是上海合作組織解決有效工作問題的一條途徑。

4.3.7 中亞地區不斷增長的潛在不穩定性是中俄兩國幾乎無法逃避的挑戰。在美國和北約撤離阿富汗以及阿富汗明顯淪為地區不穩定的源頭後,這種不穩定性可能會明顯加劇。但無論是 2014 年前的「過渡時期」,還是其後的「後美國時代」,阿富汗問題的未來發展趨勢可能不是中俄兩國所能主導的。中俄在中亞地區的合作重點仍應是提供更多的地區公共產品,真心實意地促進本地區各國在提高人民福祉等領域不斷進步。

4.3.8 中俄作為大國,應充分考慮中亞國家作為國際行為主體的現實,深入研究中亞國家的需求和利益關切,將其視為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夥伴。

4.4 中俄兩國有必要主動提出並推動亞太地區的國際議程設定,建設性地介入亞太治理和發展問題。

4.4.1 中俄要更加積極地參與地區安全框架以及經濟合作等制度化建設。亞洲現有的安全與經濟合作架構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關鍵是中俄雙方要連同其他國家使其形成新的網路,並在亞太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

4.4.2 以 2012 年符拉迪沃斯托克 APEC 峰會為背景,以下議程值得納入中俄聯合倡導的視野:

——以俄羅斯能源資源為基礎的亞太地區能源合作體系,包括東北亞三國(中、日、韓)多邊油氣儲備等內容

——亞太地區進一步的貿易自由化進程

——亞太地區的金融穩定與合作機制

——亞太地區的生態、環境、海洋等非傳統安全問題

——通過俄羅斯國土、連通歐盟和亞太間的大歐亞運輸走廊

4.4.3 中俄共同或單獨倡導建立新的多邊安全和發展對話機制,如「中—俄—美」、「中—俄—日」、「中—俄—歐」、「俄—日—美」等新的多邊機制。倡議舉行類似於俄羅斯—北約對話機制的「中(俄)—美日同盟」的對話等。中方歡迎俄加入亞歐會議進程,使之在大歐亞一體化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

4.4.4 中俄必須意識到,美國式單邊主導的地區安全和發展格局將為多邊合作共治格局所取代。作為一個遠景目標,亞太更需要一個包括中、美、俄和眾多亞洲中小國家在內的多邊體系,而不僅僅是東盟等次區域合作機制,也非中美 G2 機制,更不是冷戰產物的美日、美韓式的安全同盟。這一體系必須包括政治、經貿、安全和外交等多方面有利於所有成員國的體系。

4.4.5 中俄在亞太區域構建上的合作,操作方式上可以採用先發表政治聲明的方式,同時以一個更加務實的,比如以次區域、小多邊的方式,先從專家論壇開始探討,再到職能部門磋商逐步深入,以先易後難的步驟來推進。具體而言,中俄可共同提出亞太地區安全觀,推出亞太地區安全準則,推動解決朝核問題,探討建立新型亞太地區安全體系,就增進亞太地區安全信任、維護亞太地區穩定採取共同行動等。

俄羅斯與亞洲共同進入太平洋還是俄羅斯作為亞洲的一部分進入太平洋?

——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中俄分組俄方報告提綱

一、序言

1.1. 俄羅斯向亞太地區的經濟和政治輸出是增強國內安定以及提高國

際競爭力的最重要條件。不完善與亞洲大國(首先就是中國)的經貿和政治協作,不考慮本地區其他積极參与國的利益,就不可能加強俄羅斯的東向發展——發展西伯利亞和遠東的一系列措施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2. 然而,在加強參與亞洲政治經濟進程時,俄羅斯不僅可以利用該地區正慢慢顯現出來的潛力,同時還必須應對一系列因亞洲在世界上地位提升而出現的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挑戰。對於俄羅斯來說,考慮到其面向歐洲的傳統方向和自然方向,這些挑戰既具有哲學、文明性質,也具有現實意義,甚至具有潛在的軍事政治性質。

1.3. 在實施對亞洲地區國家的戰略時,應當發揮核心作用的因素包括:俄羅斯應當在亞太地區付出與傳統歐洲方向上規模相當的努力,俄羅斯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亞太國家。設立俄羅斯的「亞洲首都」(在規模和歷史意義上接近彼得一世修建聖彼得堡),並將首都的一部分功能從莫斯科移到這裡,此舉將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

二、亞洲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2.1. 在人類歷史發展最迅速的這些年,亞太地區處於世界經濟力量重新分配的中心,並逐漸成為世界政治力量重新分配的中心。這一進程的原因在於,冷戰結束後,作為經濟全球化和整個國際關係體系根本性變革的主要受益者,亞洲國家經濟同時迅猛發展。

2.2 亞洲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作用提升的基礎在於其蒸蒸日上的經濟。在 2008—2009 年的世界經濟危機中,只有亞洲國家成功地保持了高速增長,並成為將世界經濟拉出衰退的主要火車頭。如果說目前亞洲國家的 GDP 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那麼到 2050 年,其份額將超過 50%。

2.2.1 中國的名義 GDP 為 5.88 萬億美元,在過去的三十年里大約增長了 29 倍,而且現在已經成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於 2011 年的預測指出,中國的 GDP 將在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印度的 GDP 為 1.73 萬億美元,據世界第十一。日本的名義 GDP 為 5.497 萬億美元——2010 年居世界第三。按照同等購買力GDP 計算,日本以 4.33 萬億美元佔據第三(僅次於美國和中國)。福島二號核電站的災難暫時還未反映在經濟數據中,但從遠景看,將會對日本經濟造

成極其負面的影響。韓國的 GDP 為 1.42 萬億美元(居世界第十二位)。21世紀伊始,韓國就顯示出 GDP 的穩定增長,年均增長率為 4.5%。2009 年,東盟十國的名義 GDP 為 1.5 萬億美元,人均 GDP——2520 美元。同時,印尼從 2000 年起 GDP 年均增速為 5.2%,到 2010 年,GDP 達到 7070 億美元。馬來西亞 GDP 為 2378 億美元,居世界第四十。

2.2.2 亞洲經濟體的增長正在表現為質量的提高。亞洲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正在實現各自的經濟多樣化,以此為更為穩定、更具質量的經濟發展創造基礎。這些國家的國內市場以及內需正快速發展,這從根本上降低著其對國際經濟行情的依賴性,首先可以降低來自發達國家經濟形勢動蕩的影響。地區大國正在增加對於教育、科學(包括基礎科學)以及創新的投入,並對本國的生產和技術基礎實施大規模的現代化改造。2009 年,中國(包括香港)的高科技產品出口佔全世界高科技產品出口的21%,美國以13.6%佔據第二,之後是德國(7.0%)、俄羅斯(4.2%)和新加坡(4.1%)。

2.3. 這些經濟成就成為可能,首先要歸功於,東亞和東南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始終一貫地提高國家治理質量和治理效率、並在整體上增強國家實力的地區。吸取西方重要的積極經驗並結合本國傳統和條件予以實施的亞洲發展道路,被視為目前提高在世界經濟中競爭最成功的戰略示例。同時,這些成就的背景是——在世界政治中,國家治理的經典民主模式,就效率而言,客觀上正在退化。

2.3.1. 成功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有能力利用過去幾十年世界經濟和金融的自由化、不斷增長的國際關係民主化(這使老牌大國無法用武力來強制實現自己的利益)。

2.4. 依靠自己的經濟成就,亞洲國家,首先是中國,在根本上擴大了自己的影響範圍。結果將使中美關係中的競爭加劇。美國在亞太地區影響力的客觀下降將會成為這一衝突的基礎。然而,在當前的條件下,受到西方需要「意識形態敵人」的影響,中美關係正開始出現一種政治經濟模式非此即彼的對抗性。

2.4.1. 中國的迅速強大,客觀上將在其周圍形成「安全真空」——鄰國會感覺中國「威脅」到它們。即便,這種威脅在客觀和主觀上都不存在。

這種感覺的產生與其說源於中國的實力或是意圖,倒不如說是因為鄰國的相對弱小。這種真空將提高南中國海等地區一些未決的小問題的敏感程度。憑著本地區部分國家的認同,一些外部勢力(首先是美國)會試圖填補真空「對抗中國」。這種對抗會藉助於政治經濟和軍事手段。該地區存在著政治軍事化和開展局部軍備競賽的危險。

2.4.2. 目前,中美對抗因相互間極高的經濟依賴度而得以緩和,任何一方都不希望破壞經貿關係。中美關係的發展方向是開放的,其演進取決於中美內政發展的諸多因素以及國際環境的發展。俄羅斯可以影響國際環境的發展。然而,在未來,考慮到中國,以及某種程度上的美國,會明顯地為在貨幣金融和經濟領域「承諾消滅對方」的局面而苦惱,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將更加殘酷。

2.4.3. 況且,未來亞洲各國自身必須解決一系列國內發展問題。在國際計劃中,重大的挑戰在於——不管是在現有的組織(東盟)框架下,還是在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雙邊關係中,發展一體化關係的潛力會實際消失。東亞和東南亞其他國家對於中國不斷增強的不信任感,甚至是對於對華關係的恐懼將更為明顯。

2.4.4. 中國國內面臨的一系列潛在難題包括:使現有的、十分有效的國家治理模式適應信息公開化的挑戰,包括與輿論、信息傳遞機構的互動;需要面對規模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他們具有潛在的政治參與積極性,對其利益和價值觀必須予以重視;必須解決社會群體性問題(包括十幾人,甚至上百人的事件),以及社會政治的不穩定問題;由於經濟成就而產生的民族主義情緒的增長,尤其是在年輕人中,也將是一大挑戰。

2.5. 從俄羅斯的角度看,在有條件的西方模式和亞洲模式之間出現分裂(很大程度上是人為的),以及必須在二者之間進行選擇,是對於其國內發展和對外政策更為重要的挑戰。在必須保持俄羅斯屬於歐洲的共同文明特性並且無法真正理解社會政治組織亞洲模式的情況下,更為積極地理解亞洲國家成功經驗的誘惑將在未來確定國家發展模式時帶來的客觀困難。

2.5.1. 在實際計劃中,在保持雙邊關係持續緊張為主要趨勢的情況下,中美關係發展路線的多樣性會導致必須重新審視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並確定地理優先。暫時,亞洲部分不會給自己帶來威脅——與過去在西邊和現在在南邊相比擬的威脅。或者,在俄羅斯精英和公眾理解的層面上,不存在需要密切關注的潛在威脅源。儘管對於中國的不可名狀的恐懼是強烈的,但是也存在著緩和的趨勢。在很大程度上,這種恐懼是俄羅斯在亞洲不夠強大的結果。而不夠強大的原因在於缺乏明確的、具有積極前景的俄羅斯亞洲戰略,特別是關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這個地區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俄羅斯正在開展的大型項目之外(冬奧會、北溪和南溪、發展北高加索等)。

2.5.2. 但是,重新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西伯利亞項目」,正如我們所稱呼的那樣,將成為(我們認為,應該會成為)俄羅斯近二十年的超級大項目。APEC 峰會暫時不會涉及大項目,其重要性在於引起社會和國家對於亞太問題的注意力。俄羅斯領導層的主要戰略思想目前主要仍然在歐洲方向上:新的歐洲安全體系,與歐洲(甚至是歐亞聯盟)建立統一的經濟、能源和人類空間。

2.5.3. 然而,未來,東部方向將不再是「大後方」。俄羅斯必須尋找對於現實挑戰的應對之策。這樣的挑戰包括:中美開始有限度的軍備競賽,其競賽的中心在於海軍力量;從遠景看,華盛頓將在中國方向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反導系統;朝鮮問題尖銳化。在朝鮮核問題、中國崛起、東亞政治可能軍事化的背景下,日本有效維護自身利益的能力相對較弱,會使日本在可以預見的未來(5-10 年),把從「核門檻」國家(有能力製造核武器)過渡到核國家(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問題提上議事日程。消除部分威脅將成為俄羅斯、中國、美國、日本等國合作的對象。然而,無論如何,莫斯科將不可避免地需要自己應對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的挑戰。

2.5.4. 現在,俄羅斯發揮著亞洲軍事戰略局勢發展的關鍵作用。俄美的核均衡排除了世界大戰(包括亞洲大戰)的可能,仍舊在戰略上「掩護」著中國的經濟飛躍。同時,在亞太地區,俄羅斯目前無法在中國與美國(西方)之間充當平衡器的角色。如果讓雙方一對一,將無法穩定地區安全局勢。未來,俄羅斯成為亞太地區的真正玩家,不僅首先受制于軍事戰略潛力,還受制於均衡本國東西方向上發展和國際關係的一系列措施的實施。

2.6. 目前,雖然俄羅斯具備成為真正的亞太國家的所有先決條件,但還未制定出實現這一任務所必需的一整套戰略。儘管最近這些年俄羅斯對於參與亞太地區政治日趨積極,但該地區對於俄羅斯而言仍屬於戰術性及半邊緣化的方向。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俄羅斯仍然生活在 20 世紀(如果不是 19世紀的話)的「歐洲中心」體系中,儘管世界力量均衡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俄羅斯仍將是一個擁有大片亞洲領土的歐洲國家。在實施亞太政策時,俄羅斯面臨著各種關於地緣政治思想的限制。

2.6.1. 俄羅斯與亞太大國經貿關係質量低是間接後果。儘管從 1990 年起,中俄貿易額增長了 8.5 倍,達到了 590 億美元。中國在俄羅斯外貿中的份額穩定增長(從 1990 年的 4.8%增長到 2010 年的 9.5%),俄羅斯在中國外貿中的份額在這期間減少了 1/3(從 3.5%減少到 1.9%)。雙邊貿易在 2006年之前一直為順差,之後轉為逆差,且差額迅速擴大:2007 年,逆差為 90億美元,而 2010 年已經達到 190 億美元。

2.6.2. 在俄羅斯的對華出口中,佔據主導的是「礦物產品」(主要是原油和石油產品)、原木和少量的化工產品、金屬及金屬製品。俄羅斯從中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有:機器、設備和交通工具;紡織品、鞋子;金屬和金屬製品;化工產品。在中國進口的工業產品中,從俄羅斯進口的比例的變化十分明顯,1997 年占 30%,2007 年——不到 3%。大部分產品都具有「原料」性質。

2.6.3. 相互投資水平低是巨大的阻礙,這決定了夥伴之間的經濟依賴程度。據專家估計,中俄相互投資總量只相當於中美相互投資總量的 1/1400,根據各種估算,中俄相互投資總量不足 30 億美元,這大大低於俄羅斯與一些歐盟小國間的相互投資總量。經貿關係出現在國家層面,而且在這些經貿關係中私企、特別是中型企業的數量很少。中俄企業在對方證券市場發行股票的實踐十分罕見。

2.7. 必須明白,俄羅斯「迅速拉升」為地區經濟和國際政治增長火車頭的可能性是有限的。所有亞太國家都對加強俄羅斯在本地區的影響力以及經濟存在感興趣,以至於人為地把俄羅斯「拽」進亞洲。俄羅斯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亞太國家,首先要依靠自身,而在這一地區,俄羅斯現有問題的原因也主要在於自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亞洲國家,經濟體的發展成了全球政治地位提升的基礎,對於俄羅斯來說,加快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發展應當是亞洲政策的核心。自然,沒有必要用言語回顧過去發展該地區的嘗試(19 世紀末以及 20 世紀中葉)。新戰略應當依賴並考慮對於俄羅斯敞開的機遇——過去 25—30 年東亞和東南亞的爆炸式發展,以及有前景的機會。

2.8. 缺乏使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邁上新台階的積極政策、信息閉塞以及俄羅斯在亞洲中不夠積極(正開始積極起來),加上地區人口持續流失的背景,使得國際和俄羅斯國內都感覺到了俄羅斯的脆弱,並嚴重地削弱著俄羅斯的世界地緣政治地位。主導的觀念是由於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弱勢,使其無處可去,只能與西方更親近,而西方對於俄羅斯,目前尚不準備、也不能給俄羅斯任何東西,而且不願意給。

2.9. 從根本上使俄羅斯的亞洲政策積極起來受到已知因素的限制。很明顯,長期看,俄羅斯可能親近歐洲。首先,由於歐盟所陷入的系統性危機。顯然在近些年歐盟無力回應有利於自己的建議。(建立包括俄羅斯、歐盟、其他歐盟鄰國在內的統一的經濟、能源、人類空間典範——歐洲聯盟,瓦爾代俱樂部的一篇報告提出了這一觀點)。自然,俄羅斯的這些方案仍然停留在桌面上。我們希望,在尋找走出現有危機的出路時,歐洲人會關注這些方案。俄羅斯朝向歐洲的文化社會定位不能、也沒有必要重新審視。俄羅斯亞太政策積極化以及部分調整經濟關係定位並不是替換俄羅斯的朝向歐洲的定位,而是俄羅斯適應現在和未來世界狀況的現代化之舉。

2.9.1. 從佔據外部市場和獲取發展資源的角度看,「大中東」和北非前景黯淡,「阿拉伯之春」動亂的結果將在客觀上拖累俄羅斯,除了單純的外交利益外,毫無益處。

2.9.2. 傳統上作為俄羅斯增長和現代化之源的西方將停滯不前(但仍是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夥伴),南方也將惡化。在這種情況下,無論從客觀的戰略角度,還是從主觀的戰術角度看,東方應當成為近些年俄羅斯最重要的政策方向。

2.10. 從俄羅斯經濟發展前景的角度看,從根本上積極推進其亞洲政策十分迫切。最有前景的市場正是在亞洲。從安全形度看,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欠發達、人口持續流失將有悖國際玩家的意願,不可避免地讓人感覺到該地區的脆弱和安全真空,並將加劇對於該地區資源的爭奪——這會削弱整個國家的事實主權。

2.11. 從國內發展的角度看,俄羅斯必須轉向亞洲,重新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目前,經過了革命的十年和恢復國家治理及國際地位的十年之後,俄羅斯正走向發展停滯。這種停滯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增長逐步衰退、社會不滿加劇。通過發展現代社會機構、賦予其大型發展項目特別的年輕成分,是擺脫這條道路的途徑之一。斯克爾科沃或是索契顯然未被拉入這一層級。歐亞聯盟是更為強大的想法。但是它對社會的吸引力、特別是對年輕階層的吸引力並不大,因為這個想法主要還是要在新的基礎上恢復部分過去的聯盟,而不是建立全新的聯盟。在思想理念上,沒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東西。2.12. 所以,我們認為,俄羅斯政策根本上轉向亞洲正在漸漸成熟。這種轉嚮應當包括地理戰略轉向(參見第三章)、主要是經濟轉向(參見第四章)、甚至為了推動和鞏固這些轉向要進行象徵性的緯度轉向(將部分首都的功能轉移到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參見第五章))。

三、俄羅斯在亞洲的新日程

3.1. 上述俄羅斯根本性的、(當然是)逐步的、在五年中轉向新亞洲應當包括下列相互關聯的方面:

● 加強俄羅斯在本地區的外交積極性、制定統一發展戰略——包括新的俄亞政策、努力建立歐亞聯盟、建立統一的歐洲經濟能源和人類空間的思想。

●形成重新開發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戰略並付諸實施(《西伯利亞項目》)。

●為了這一有益的重新定位以及必要項目的成功,甚至可以將首都或是首都的部分功能遷往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一個或幾個城市。

3.2. 俄羅斯新的亞洲政策應當包括歐洲、美洲和歐亞方向,但其功能與過去不同。

3.3. 在外交方面,首先要努力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地區建立新的地區機制。現有的國際關係體系和國際法律體系,已經不可能包容一個擁有如此強大經濟實力和規模的中國。必須建立旨在解決主要問題的新的地區機制——即解決中美關係中對抗加劇的問題。為此,在籌備 2012 符拉迪沃斯托克APEC 峰會時,研究建立常設的跨國協商機制「亞洲的赫爾辛基進程」,並在更小的框架下建立中俄美三邊機制。這將提高相互間決議信息交換的程度,其中包括軍事政治領域。未來,可能推動建立特別國際機制——《太平洋安全和發展公約》。

3.4. 對於東盟國家和本地區的其他中小型國家,必須建立安全和主權的保障體系。況且,對於俄羅斯,東盟國家是重要的潛在夥伴,它們有著與俄羅斯相似的憂慮。這些國家作為完整的國際玩家的潛力已經消失,他們未來會受到中美地緣政治競爭的「擠壓」。鑒於此,俄羅斯可以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其存在對於所有東盟國家都是有利的。這種相互接近的基礎在於相互貿易和投資的增長,準備俄羅斯—東盟自由貿易區協議將為此創造條件。

3.5. 信息政策和提高相互間的認識水平是中俄關係、中俄美「三巨頭」框架下合作(有地區其他國家的參與)的核心之一。為此,必須發展旨在提高經濟、文化和社會認識水平的項目、加強高校合作。必須制定旨在加強中俄大學生和教師互換的大型項目、吸引美國等亞太國家參與其中。可能研究設立中俄美頂尖高校參與的「三方文憑」項目的問題。

3.6. 俄羅斯、哈薩克、白俄羅斯提出的建立歐亞聯盟的思想,顯然意味著一體化思想至少是最近十年的重點國家項目。為此,出現了在與中國等國合作中必須解決的兩個挑戰。

3.6.1. 首先,俄羅斯和中國必須在中亞地區政策上進行合作,包括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目前,俄羅斯並沒有嚴重妨礙中國在中亞的項目,而中國阻礙著俄羅斯。歐亞聯盟的建立將在更大程度上使經濟發展方向朝向俄羅斯,這將導致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和基礎設施項目受到限制。在各種不利情況交集之下,歐亞聯盟的中亞方面將會成為如今近乎完美的中俄戰略夥伴關係的障礙。

3.6.2. 其次,動蕩的南方的挑戰更為嚴峻。在南方,阿富汗是主要的威脅,2014 年後,其政權可能重歸塔利班(或其他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這將導致動蕩向前蘇聯中亞地區擴散,並重蹈伊斯蘭主義為源頭的 20 世紀90 年代的覆轍,引起費爾干納山谷、吉爾吉斯斯坦南部、整個塔吉克的不穩定,使俄羅斯出現真正的軍事和恐怖主義威脅。

3.7. 來自南部地區的威脅將重新把真正劃定邊界的問題提上日程。有三條重要的邊界。第一條——劃定俄羅斯本國的南部邊境線,但在歐亞聯盟內,這一舉措是多餘的,會引起哈薩克的信任危機。第二條——劃定前蘇聯的南部邊界。但這將使俄羅斯面臨毫無緩衝地帶直面塔利班的危險,另外,塔吉克在 90 年代保護邊界的經驗顯示了其效果不佳,而且社會成本極高。第三條——劃定哈薩克的南部邊界,這將促進一體化的加深以及歐亞聯盟的完整性。這是最佳方案。還有一個論據支持這一點:塔吉克的毒品擴散源頭將被攔在邊界之外。

3.8. 這裡的關鍵問題是——俄羅斯和中國共同向吉爾吉斯斯坦負責的問題。傳統上,吉爾吉斯斯坦在圍繞俄羅斯的一體化組織中總是重要成員,現在它是中亞地區加入歐亞聯盟的天然候選者。如果吉爾吉斯斯坦成為邊界,就是說,成為歐亞聯盟的邊界,那麼在歐亞聯盟內不太可能建立強有力的邊界。還有一個問題——心理上對過去的留戀,表現為中亞所有的前蘇聯空間都想加入歐亞聯盟。在哈薩克的南部劃定邊界將與這種邏輯相抵觸。

3.9. 然而,對於過去的留戀不能妨礙合理的選擇。在某種程度上,這要求俄羅斯重新嚴肅地評價自己的歷史。其中,明白沙皇在中亞的錯誤——對抗英國征服中亞。中亞和俄羅斯在一起的時間不到百年——這在歷史中十分短暫,而且在這段時間,這是一個需要補貼的地區。除了支出和問題,俄羅斯什麼都沒有得到。

3.10. 況且,在蘇聯解體後的二十年,中亞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出現了大規模的、可能是難以恢復的衰退。包括中亞在內的歐亞聯盟的一體化方針將意味著把俄羅斯的資源引入這一地區,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條件下,這將增加俄羅斯金融體系的負擔。因此這將使一體化方案在俄羅斯社會不受歡迎。在這種情況下,在哈薩克的南部劃定邊界也可成為一種可以接受的方案。

3.11. 衰退的挑戰已經出現,中亞人口流出的挑戰也已出現(俄羅斯正面臨著這一挑戰)。在必須吸引勞動力前往俄羅斯的情況下,其社會後果正導致社會失衡。重要的是,一體化的加強沒有導致進一步的失衡。要知道,現在反對歐亞聯盟的重要輿論依據正是對於移民的恐懼。克服這一恐懼應當是各國共同的任務。各國的任務之一就是在中亞地區扶持大規模的俄語學校網路,以便流入俄羅斯的移民會說俄語。

3.12. 自然,將邊界嚴格劃定在哈薩克南部並不意味著俄羅斯放棄其他後蘇聯國家。安全保障將保留,合作將持續,但是會以更為柔和的形式。為此,必須調整中俄合作,在前蘇聯中亞地區維持穩定。在這地區抑制其餘競爭。俄羅斯有軍事和政治資產,中國有經濟資產,雙方應當共同合作利用這些資產。現在,應當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急劇擴大安全合作。上海合作組織顯然沒有被充分利用,不管與今天的需求和挑戰相比,還是與未來的需求與挑戰相比都是不相稱的。

3.13. 在大中亞地區(包括巴基斯坦、阿富汗、涉及集體安全組織條約和歐亞聯盟的俄羅斯、中國)維持穩定時,應當儘可能吸收其他夥伴。首先就是美國和印度。在更為廣闊的國際計劃中,吸引美國等亞太國家參與。中俄合作應當建立在共同解決全球性地區穩定和挑戰問題的基礎上。為了不使這些領域(保證世界各國的資源)的關係軍事化,必須現在就制定共同措施緩解氣候變化的負面效應、緩解糧食和水資源短缺,必須制定共同戰略和可以實現共贏的項目。

四、「西伯利亞項目」——俄羅斯亞洲戰略的基礎

4.1 西伯利亞、後貝加爾以及遠東地區,在俄羅斯歷史上一直具有雖非決定性的、但卻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俄羅斯因為西伯利亞才能成為全球性的強國,並在世界背景下得以客觀地依靠地緣執行自己的政策,而不是僅作為一個歐洲大國,一味地擴大「面向歐洲之窗」,以及在歐洲(歐洲大西洋地區)的強國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

4.2 17 至 18 世紀俄羅斯人開始在西伯利亞的定居,那群所謂的西伯利亞開發者形成了特定的西伯利亞社會文化群體。發展環境的極大自由、沒有當時在俄羅斯歐洲部分普遍實行的農奴制對人身的控制,再加上當時極其困難的自然環境,一同淬鍊了西伯利亞人的性格:無私工作、不懼艱辛,不奢望從外部獲得幫助,而是力求依靠自己的力量。這些性格以及他們完整的自然性、豐富的精神,在俄羅斯被看作是一種傳奇。得益於西伯利亞人的這些品質,使得現今的俄羅斯民族更加地豐富。

4.2.1 第二次俄羅斯西伯利亞移民潮是受了 20 世紀初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以及西伯利亞大鐵路建成的影響。此次遷移給西伯利亞帶來了人口的劇增並使得俄羅斯其他地方對西伯利亞地區有了更多的了解。於是,在民族間以及團體中建立的聯繫使得西伯利亞人開始同俄羅斯歐洲部分交往起來。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可以被認為是俄羅斯歷史上以及西伯利亞歷史上最繁榮的一段時期之一。在蘇聯時代,西伯利亞成為蘇維埃最重要的資源潛力和人力潛力。20 世紀三十年代大規模的工業化,以在西西伯利亞建立新庫茲涅茨克以及遠東阿穆爾河畔共青城為標誌,強有力地影響了俄羅斯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發展。在 1941 年的 11、12 月份,西伯利亞師還拯救了莫斯科。

4.2.2 但西伯利亞的浪漫經常伴隨著悲劇。該地區在沙皇時代是政治犯的囚禁地以及流放地。1825 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使得俄羅斯整代軍事和知識精英多年流放到西伯利亞。在共產主義體制下,處於勞改營管理總局和遠東地區勞改營監控下的囚犯營地網讓西伯利亞和遠東成為全俄的悲慘之地。諸如瓦尼諾港、貝加爾-阿穆爾鐵路沿線、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監獄、馬加丹以及科累馬等地成了蘇聯時代殘酷的代名詞。

4.3 儘管最初地區內以農村為主,但在二十世紀,西伯利亞、後貝加爾以及遠東的發展首先是集中在大型城市。比如在西伯利亞第一次開墾時的哥薩克農奴時代形成的老城:秋明、托博爾斯克、奧姆斯科、托木斯克、巴爾瑙爾、比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葉尼塞斯克、米努辛斯克、伊爾庫茲克、赤塔、雅庫茨克,還有 19 世紀下半葉邊疆開墾時代的遠東的一些城市:

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後來出現的蘇聯工業中心——新西伯利亞、新庫茲涅茨克、諾里爾斯克、布拉茨克、薩亞諾格爾斯克、阿穆爾共青城、騰達、蘇爾古特、下瓦爾塔以及秋明北部的一系列石油天然氣城市。

4.3.1 於是,西伯利亞和遠東成了擁有大城市的文明社會,這帶來了高度專業水平的人力資源以及西伯利亞人民教育與文化的普及。秋明大學早在十月革命前就被稱為「西伯利亞的雅典」,而新西伯利亞科學城在蘇聯時期成為先進的科學創新中心之一。所有這一切使西伯利亞、後貝加爾和遠東成為擁有足夠高素質人力資源以及社會經濟保障設施的地區,而這無疑也大力推動了俄羅斯投資戰略並有助於西伯利亞融入全球背景下的亞太地區。

4.4 在蘇聯時期,西伯利亞、後貝加爾以及遠東,事實上如同封閉式區域發展著,這其中包括他們對外經濟聯繫水平降低。「封閉的大後方」在官方意識形態以及經濟發展規劃中占統治支配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此有很大影響。當時蘇聯歐洲中心地區被佔領,在國家縱深部的西伯利亞大後方成為對前線工業和農業支持的主要資源。這之後接踵而至的冷戰發展了「封閉的大後方」的意識,該地區被視為在未來戰爭中保障國家安全的最後資源。自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的與中國的對峙,導致了跨境經濟聯繫、社會聯繫的終止以及邊境線全面的封閉。

4.5 必須承認,雖然現今的世界經濟已經全球化並高度開放,但俄羅斯大眾,以及部分精英仍然持有舊的觀念,將遠東視為「前沿堡壘」,將西伯利亞看作為「大後方」。由此制定出的是該地區封閉式獨立發展的方針,最重要的是,這一方針對亞太地區夥伴國處處提防。目前,這一方針主要體現在俄羅斯關於西伯利亞和遠東目前的聯邦專項發展規劃中。

4.6 這一方針的結果卻讓人失望。最近一次俄羅斯人口普查的數據就是這裡最戲劇性的回答。它顯示了有成千上萬的人口不斷地從西伯利亞和遠東流向俄羅斯其他地區。這些地區的人們在蘇聯解體後的 20 年的發展里,沒有看到該方針和總體規劃所帶來的任何實質性好處,因此他們離開了。人口流失成為這些地區的現實問題。而首先離開的是最專業和最有工作經驗的人們。於是,人口的減少導致留下來的人口的社會水準降低,使得該地區在現有方針之下的發展前景岌岌可危,也讓所有的發展項目無法實施。

4.7 面對社會退化的唯一可選方針就是實行地區「開放」,加速其發展,並不斷擴大其與世界經濟的聯繫。在這裡我們不應只討論擴大西伯利亞和遠東在外部市場上的原料出口量。亞洲市場是俄羅斯出口能源的優先方向,但該市場的發展總是受限於潛在客戶國不高的購買力,並且常常有個別國家多次降低價格的情況。因此,我們應該討論如何在這些地區吸引外資,創造性地發展高科技開採和加工產業。

4.7.1 亞洲地區,特別是中國的經濟急速發展,為俄羅斯得以利用自身競爭優勢創造了新的機會。環境和資源問題,例如森林的砍伐,土壤的侵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枯竭以及對於東亞地區最不利的氣候變化,導致亞洲國家對食品和生活消費品的需求日益增長,而單憑藉其自身生產能力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4.7.2 東亞地區國家的食品需求越來越大。穀物和肉類的需求不斷增大,這是由於當地生活水平提高並且人們開始由傳統的麵食轉向蛋白質食物(從 1990 年到 2007 年東亞國家的人均肉類消費量增長了 125%)。同時增長的還有對於其他物品的需求,比如,中國人均對紙的需求在過去 20 年內增長了 4.5 倍。亞洲國家被迫逐步從自產自足過渡到進口商品。這些商品的生產往往需要大量的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森林資源。然而,資源耗盡所產生的問題或多或少讓世界上許多國家向東亞國家出口的能力逐年受限。

4.7.3 俄羅斯擁有廣袤的農耕型土地(佔世界耕地 9%)以及龐大淡水儲存量(佔世界水資源的20%),並且在這些資源中有很大一部分未被商業化。這就使得俄羅斯在上述領域中有極大的競爭優勢。俄羅斯的龐大儲備,既是為了擴大耕地(至少一千萬公頃),也是為了提高穀物莊稼地的產量(穀物收成量可能至少提高 1.5 倍)。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俄羅斯那樣擁有如此有潛力的增長量。而氣候環境的變化,本身也使得俄羅斯有機會擴大現有的基礎農作物的生產區,發展新的生產區以及採用更需要溫度更高產的品種來提高總收成量。

4.7.4 俄羅斯的森林資源儲存量(佔世界儲存量 23%)和森林覆蓋面積(佔世界森林面積 25%)佔世界第一。現今的俄羅斯只出口原木或是低質量的木材加工品(比如報紙紙張)。豐富的森林資源可以讓俄羅斯迎合亞洲地區的需要而增加高品質木材加工品以及紙漿和造紙工業的生產(比如,高品質的紙張)。這些產品應該取代木材出口,木材出口從經濟和生態角度來看都是低效的。

4.8 需要指出的是,這一進程開始在國家層面上獲得體現。比如,俄羅斯國家領導人梅德韋傑夫和中國國家領導人胡錦濤簽署了發展兩國邊境地區的項目合作綱要。但這一綱要仍然處於初始階段。此外,這一合作綱要與目前的遠東發展聯邦專項項目是相抵觸的。因此,在簽署合作綱要後已經過去的兩年中,除了斯科沃羅季諾到大慶的石油輸送項目,沒有一個大的基礎項目被落實。

4.8.1 樂觀的是,俄羅斯在即將到來的 2012 年會成為亞太經合組織輪值主席國。如果這帶來的結果除了在舉行首腦會議的俄羅斯島上進行大規模的建設,也有關於實現遠東地區融入亞太地區經濟的項目,那麼情況就會發生變化。從最近的動態來看,這一理念在國家最高領導層中是存在的。問題就在於將該理念付諸實現。

4.9 因此,我們提出的「西伯利亞項目」已成為國家未來 10 年至 20年至關重要的現代化任務。其內容應該包括發展基礎設施的建設,發展原材料深加工以及在亞洲市場建立農業和其它「水密集型」產業。為此,需要有意識的政府政策,去最大化地吸引外資,為投資者提供最大的優惠和保障。如此一來,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就可以享有經過俄羅斯加工過的資源以及在亞洲正在相對稀缺的農產品。而中亞國家、中國、印度、朝鮮,可以提供我國稀缺的勞動力。

4.9.1 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森林業和木材加工業體系急需新的投資戰略。半合法的俄羅斯木材輸出,不管對俄羅斯還是對中國來說,都沒有好處,因為運作期間還伴隨著附加的風險以及在中國加工原木時水資源的消耗。中國以及西方國家在俄羅斯林業體系上(從砍伐到成品,再到森林的恢復)投資後,可以優惠地享用到俄羅斯木材加工品以及紙漿、造紙工業品。

4.9.2 在農業這一塊,擴大俄羅斯向中國出口水密集型農產品(穀物、飼料、肉類)是比較有前景的。這將幫助中國減少水資源的消耗,並幫助俄羅斯來說滿足上述增長中的市場的需求。因此,積極吸引中國、西方國家或其他國家對這一領域的投資變得很必要。

4.9.3 從糧食貿易的角度看(比如:農產品展銷會,農業貿易代表研討會,互相之間大規模的產品促銷),加大中俄雙方在食品貿易上的相互吸引力是必需的,同時也具有廣闊的前景。中國從 2003 年起成為世界食品進口大國,對俄羅斯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中國對進口俄羅斯食品很有興趣,但目前,俄羅斯食品在中國進口物品中所佔的份額並不大。

4.9.4 中俄在農業領域的科技合作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力求在農業領域的研究水平上和世界領先級水平靠近,而俄羅斯的技術人員在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炙手可熱的專家。中俄之間應當發展科技合作,首先就是農業領域內的。而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一塊,俄羅斯應當向中國進口「綠色能源」技術,並吸引中方投資俄羅斯能源技術和降低碳排放上。

4.9.5 很明顯,要使西伯利亞和遠東同亞太地區國際經濟實現接軌,首先需要優化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目前,連接俄羅斯歐洲部分和中國的唯一交通路徑就是西伯利亞大鐵路,並且,通向中國的只有兩個出口——後貝加爾斯克和納烏什基(從蒙古過境)。沒有任何官方建造的公路通向中國境內。並且,只有兩條高速公路(M52 和 M54)可以通向蒙古,未來計劃通向中國。交通設施的發展如此薄弱妨礙了兩國之間的商品流動。如果不在建造鐵路和公路上投資,那麼就無法增加對中國農業品、工業品的出口量。

4.9.6 俄羅斯有足夠的能力來獨立建設西伯利亞以及遠東的大規模基礎設施,以及製造出口必需的交通工具(比如,冷凍汽車和專業貨運車)。只是一些現代精密設備還是需要從國外進口(比如,隧道密封技術)。

4.9.7 關於西伯利亞東部地區人口密度小以及工作地區勞動力可能缺乏的現象(工作資歷要求不高,比如道路建設),可以通過引進國外勞動力來解決,比如從中亞、中國和印度引進。

而對於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工作(需要不同專業的工程師,地質學家,測量師等),俄羅斯有自己的專家,當然,要從俄羅斯歐洲部分邀請過來。俄羅斯在惡劣環境下建造交通基礎設施的經驗並不豐富,因此,我們可以邀請國外在這方面有足夠經驗的熟練專家來解決(比如,從加拿大或者斯堪的納維亞)。

4.9.8 投資的優先方嚮應該是在俄羅斯建造一批大型的物流中心(目前,建設大型物流中心還僅僅在中國境內規劃和實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哈巴羅夫斯克、納霍德卡等遠東港口發展港口中心。

4.9.9 在 2010 年的瓦爾代俱樂部中俄分組會議上,俄方代表提出了「三橋一路」的倡議。其內容是:在阿穆爾河上建造三座橋,分別通向布拉戈維申斯克、列寧斯科耶/比羅比詹和哈巴羅夫斯克,同時還要建造一條從中國新疆通往俄羅斯阿爾泰的公路。這些大型交通項目實際上是俄羅斯在合作綱要框架下致力於重點地區開放方針的象徵性指標。通過觀察這些項目完成的速度,可以總體上判定西伯利亞和遠東同亞太地區國際經濟接軌的程度。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擴大同太平洋國家之間的貿易很重要。眾所周知,在遠東幾乎沒有糧食出口港。

4.9.10 中俄經濟關係的擴大會導致俄羅斯對於中國的單方面依賴不斷加劇,要消除這一危險,應當使其他國家積极參与到「西伯利亞項目」中來。「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投資生產面向亞洲市場的俄羅斯商品和資源」的原則對亞太地區的發展來說是一項很大的貢獻。俄羅斯在歐盟提議的框架內與歐盟不斷靠近,歐洲通過簽訂集體安全條約克服了分裂,這些都對「西伯利亞項目」有著促進作用。

4.9.11 最後,從經濟角度和政治角度來看,建設出口及交通運輸基礎設施不僅是致力於中俄關係發展,也著眼於同整個亞太地區關係的發展。因此,該項目應該重視發展東—西向交通運輸,而不只是南—北向的。特別要避免中國的石油、天然氣輸送循環。他們應該被輸往遠東,並從那裡通向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所有市場。蘇聯時期,所有的輸氣管道都是東西向建設,現在不應再重複那時的錯誤。

4.9.12 在西伯利亞和遠東迅速開放發展的形勢下,新的呼聲能夠促使俄羅斯與北極地區諸國的合作,目前由於未開採的自然資源,北極正是諸國爭奪的目標。

4.9.13 「西伯利亞項目」的啟動將意味著天才且富有專業精神的年輕一代——他們能夠成功完成工作,並且是值得讚揚的工作——並不一定非得離開家鄉,去莫斯科或者國外尋求更好的機會。部分來自俄羅斯中心的天才青年能夠去西伯利亞,而不是出國,目前對於他們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向上流動的通道並不通暢。而在幾年之後,這部分青年可以帶著企業資產和管理經驗回到聯邦中心,並佔據一席之地。如此看來,「西伯利亞項目」對於新俄羅斯來說也許會成為一個極具價值的人才培養試驗場。

4.9.14 最後,歐亞聯盟的西伯利亞維度是極為重要的一點,這是不容被忽視的。建立歐亞聯盟——這意味著不僅僅只是向哈薩克的投入,也是對本國東部的投入。按照這一邏輯,西伯利亞是歐亞聯盟的一個享有充分權力的經濟主體。

五、俄羅斯的太平洋首都

5.1 世界經驗告訴我們,加快國家重點地區發展的關鍵之一,在於把首都,或者是一部分首都的功能遷到那裡。在此我們有個經典的例子:1950年巴西從里約熱內盧分出首都功能到其國土內部,並在那裡建立了新的國家首都。於是,出現了巴西利亞。這個城市現已成為城市規劃的典範,而整個國家的發展也變得更加平衡。

5.2 德國首都從波恩到柏林的遷移,成為發展前東德以及整合德國其他領土的最有利因素。最近的一個例子——哈薩克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往切利諾格勒/阿斯塔納,更鮮明地顯示了這一做法的有效性。得益於這一舉措,哈薩克草原區得到了更深一步的發展。而如果沒有首都的遷移,哈薩克很有可能不能保住其北方的國土。

5.3 如果部分首都功能被轉移到西伯利亞和遠東的一個或者幾個城市,「西伯利亞項目」可能會得到國家的特別的優先關注。 同時,某個國家機構純粹象徵性的遷移(比如,聯邦會議)不會對地區的加速發展產生決定性的作用,而只會招致無謂的浪費。

5.4 這樣的話,就需要更大規模的規劃——將政府的所有社會經濟集團全部遷往新的西伯利亞—遠東首都,而只在莫斯科留下一些強力部門。形成時的幾十年,國家安全管理系統不會發生變動,而經濟發展中心便會自然而然地轉移至東方。這一遷移可以讓這些作為國家優先發展區的地區得到真正的發展。此外還應規定,將同亞太地區其他國家的所有首腦會議以及國際會晤放在太平洋這裡的新首都,而不是莫斯科。

5.5 在地理規划上,最好的選擇莫過於直接將首都遷至太平洋沿岸。於是,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然而然成為了候選地。這樣,新首都,這個俄羅斯的「海上櫥窗」,將被充分利用。此次因為亞太經合組織峰會而開始的大規模建設正好是一個很好的開端。關於遷都的決議也可以在首腦會上宣布,從而顯示俄羅斯對於發展東部地區的決心

5.6 同時需要指出,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其他地區的城市不同,其最緊迫的任務是改變形象。所有的東亞國家代表團繼自己 22 世紀的摩天城市之後將感受到來自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文化衝擊。因此,改變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始荒蠻之地」的固有形象,不僅對於這個城市,而且對於整個國家來說,變得至關重要。當然,關於首都遷往何處,也存在其他一些新奇說法。比如,金剛石資源之都——雅庫茨克、農業和休閑之都 ——巴爾瑙爾,西伯利亞第一首都——托博爾斯克,在那裡保存著西伯利亞唯一的並且不可或缺的克里姆林宮。但這一切都是在討論它們的突出特點。俄羅斯在遠東迫切地需要一個海洋首都。

(施海傑 譯)


推薦閱讀:

蔣介石退到台灣之後,實行了一項和大陸一樣的政策
公安部:進一步釋放政策效應 吸引集聚外籍人才
美國移民政策(最新)大搜羅
2017年醫師分階段考試政策解讀
二胎政策放開,我為什麼沒有要二胎

TAG:政策 | 地區 | 國防 | 俄國 | 挑戰 | 機遇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