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講堂 ▏劉東:我們應該傳給下一代什麼?
(演講/劉東 清華大學國學院副院長、教授,視頻時長7分36秒)
演講實錄
我們應該給下一代什麼?兢兢業業維護家庭和辛辛苦苦累積的家業到底能向後代傳承什麼呢?其實排列組合四種算起來頂多可以傳承的:
第一種就是除了赤貧,什麼都不能傳承給後代。
如果這樣的話,情況當然比較被動,因為孩子的起點會相當低,什麼都只能靠自己打拚,在社會上大獲成功的幾率,統計起來肯定會微乎其微,而充其量也只是慢慢向上流動,以便再給接下來的一代去創造機會和充當階梯。北大有一個學生畢業後賣豬肉去了,後來又回到北大,發現校園裡的情況跟當年不同了,當年他那樣的孩子很少能再進來,往上流動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相形之下更糟的是第二種,只給自己的後代留下了身外之物。
也許人們沒有想到,這種起點看起來很高,身在其中還以為特別優越的,其結果反而更加可悲,有的時候可能比前一種危險性更大。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只要把兩句諺語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出來,一是說富不過三代,或者說是一代創,二代守,三代耗,四代敗;另一個是當過帝王者當知百姓之不易。
第三種就是我說的中國的偉大的家族,他們相對而言主要向後代傳授的是家教和素質。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難免也要受寒窗之苦,不過這樣的刻苦訓練卻也正是他們砥礪人格的入門功夫,所以相比起來說不像前面那麼被動。現代學術史上著名的紹興周家、無錫錢家,和義寧陳家等等,都主要是傳遞了這種文化上的家風。正因為這樣,在中華文明還像個文明的時候,也就出現過許多家學淵源、子承父業的學者。由於他們在精神上相對富有,所以也就在人生的道路上,享有更令人羨慕的起點和軌跡。
其四,家長以高度的和雙向的警覺,同時鋪墊出精神和物質的基礎,以使後代在較為均衡的平台上,進行較為從容和寬廣的發展。
自不待言,這種全面發展的人生平台,肯定是最為符合大多數家長的願望。儘管不怕敗興地講,即使難能可貴地做到了這些,也並非不會再產生出新的煩惱,特別是被上代看重的、甚至被視作家族使命的前景,卻並不為下代所認同和喜愛,此時過於厚重的家族產業,或過於輝煌的家學淵源,就反而會被視作負擔或累贅。
我有一個親戚家的孩子,他爸爸沒什麼文化但生意上很成功,他在全國有六千家分店賣地板。於是他從小就被下令說,你只許上一所學校,就是哈佛的商學院,結果因為一年只有一個名額,後來也沒上成。我說這樣不是把孩子封鎖了,把孩子逼到絕路上了嗎?我當時問孩子說,你只願意做生意嗎?你家這麼有錢,你還想學做生意嗎?等到他從國外上學回來以後,對爸爸說,我最煩就是你賣那地板,所以他爸爸很失望,就他這麼一個孩子。
有一個小說,也是說同樣的事情,這個小說叫《一個企業主的童年》,作為企業主繼承人的呂西安也是這樣,一個人從小被定下來。看起來是給孩子一個很好的起點,但是他很痛苦,所以想對自我基因有一個永遠的呵護,只不過是善良的願望。
曾國藩說過,商賈之家,勤儉者能延伸四代,耕讀之家,勤儉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綿延十代八代。越到後面,實際上越是文化起作用。十代八代對歷史來說只是一瞬間,林則徐書房裡面曾經有這麼一個對聯:「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才,益增其過」,這是一種非常豁達的態度,也是一種憂患的意識。
我們中國所有的好傳統,一旦西風隨全球化吹來,這種經過歷史洗禮的行之有效的家庭文化就被隔除了,而更可怕的是,由此造成了確鑿的傷害,直到現在大家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就是說一方面當今社會的各個成員之間已經普遍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這已經是眾所抨之的一個觸目驚心的事實,也是社會風氣遭到了毒化。另一方面,即使這樣人們也沒去反思,整個中國社會肌體的萎縮是從家庭這個細胞開始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可以說我們這個民族的火候還沒有試夠,因為我們不知道中國文明的主要細胞出了大問題。
回復下列任意關鍵詞,閱讀相關精品文章:
夫妻關係 | 母親教育 | 學期計劃 | 情緒管理 | 同伴交往 | 異性交往 | 婚姻 | 說謊 | 聰明 | 表揚 |
「陪家人過年,曬美味家宴」紅包贈送名單已經公布,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
推薦閱讀:
※這套片被國外誇上天,我們還沒看見
※第一次約會,我們有哪些好去處
※每天工作8小時之外,我們還應該干點兒什麼?【上】
※一生中我們無能為力的10件事
TAG: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