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之祖——老子
老子是春秋時期的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日聃。任周王朝征藏史,掌管圖書,後失去官職,並離開周王朝,到達秦國。過函谷關,應關尹子的請求,撰寫了《道德經》。老子建立了以「道」作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他所說的「道」是「非常道」即超越常規常識的道,他主張用這種道對世界做出解釋。首先,老子用道表示宇宙原始狀態,認為原始宇宙是「有物混成」的沒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他在天地形成以前早已產生,獨立無所依附。其次,老子用道表示世界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天地萬物都從道產生出來的,萬物變化沒有窮盡,道也沒有窮盡。它「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道是無限的東西不可能用任何具體事物的形象去比擬它。「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不可能給他定什麼名稱,所以叫它「無」或者「無名」但是道又包涵萬象,產生萬物,使萬物彼此區別,具有質的規定性,正因為道同各種具體事物相聯繫,所以叫做「有」。從道德有限性這一方面說,它「其中有物,其中有象」因此,道是有和無,實與虛,無限和有限的一種統一體。老子提出道法自然和莫之命而常自然,認為宇宙到天地萬物都是自然而然的演進和發展的,即:無為自化。這種無為自化的觀點對傳統的天命神學表示否定,認為超自然的力量是不存在的,世界萬物不受天帝或神靈的支配。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指出萬物從出生到成長都遵循自身的規律,是一種自化的過程。「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這種無為自化的觀點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導致積極性的結果。
老子認為萬物由道生成後,在其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否定的因素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他處處強調正中之反,並進而提出反者道之動。"反者"即否定因素是道自身運動的基本力量。這個包涵了三個要點:1.任何事物都是正與反、肯定與否定的對立統一:「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有與無、難與易、長與短、高與下、音聲的大小、強弱、清濁以及前與後等,這些矛盾的方面既是彼此對立的又是互相聯繫互相依賴的。由於「正」中存在著「反」,所以老子認為世界上不可能出現絕對完美的事物:「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明道實質上包涵著暗,進道實質上包涵著退,平坦的道實質上包涵著險阻。老子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認為禍患與幸福相連,幸福也潛伏著禍患的因素。在老子看來,絕對純而又純的,不包含對立面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2.肯定因素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自身,而且在於它的反面即否定因素的存在。肯定因素在否定因素中得到關照和顯現:「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就是說作為肯定因素的美與善,他們的價值和本質需要通過他們的否定因素丑與不善才能充分表現出來。老子進一步認為,否定因素不僅表現肯定因素的價值,而且它本身具有肯定因素所沒有的獨特價值。正式由於它的存在,肯定因素才獲得了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後者以前者為條件。沒有前者,就不會有後者。余類推。老子還說:「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認為只有主動退到後面,才能最終躍到前面,只有主動把自身置之度外,才能最終保存自身。這實際上是說反面比正面或否定因素比肯定因素更重要。3.物極必反,「正」向「反」轉化。老子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正」與「善」轉化為他們的反面「奇」與「妖」。但是老子認為,當事物發展到頂點的時候他就會一落千丈而轉化為無即自身的徹底否定:「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在老子的哲學思想中,物極必反、由盈滿而消解為無,只是事物變化的一種形式。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緩慢變動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下,事物可以長期保持自身的同一,其條件是是防盈戒滿:「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與其使它盈滿不如就此止步。老子強調說:「保此道者不欲盈」,只要「去甚、去奢、去泰」,使事物保持在盈滿的界線以下,那就不是「多藏必厚亡」,不會使事物發生激烈變動的轉化形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對於激烈變動和緩慢變動這兩種形式,老子認為前者應盡量避免,後者則應大力提倡。老子強調「正」中之「反」,提出「正言若反」的原則,這不是一種辯證思維而是一種策略思想。即用反面的手段,達到正面的目的。比如,老子說:「將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這種「微明」之術就是正以反取:為了最終收斂它,卻反而要首先去擴張它,為了最終削弱它,卻反而要首先去加強它……其他如「曲則全、枉則直、後其身而身先」等等都屬於這種正以反取或以反謀正的「微明」之術。這種策略思想的基本精神在於保存自己、爭取勝利並最終保存已獲得的勝利成果。老子不僅從「正」中之「反」提出他的辯證觀點和策略觀點,而且建立他的整個思想體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一「反」一「弱」,構成了老子思想的基本傾向。但在「反」和「弱」的關係中,「弱」是基礎。「弱」固然是一種「反」,即與社會上一直盛行的崇尚剛強的傾向相對立,但「反」以證「弱」,並歸結為「弱」。因此,「貴柔」即崇尚柔弱是老子整個思想體系的根本特點。柔弱是「道」的實際效用,或者說表現形態。老子「貴柔」思想有以下幾個要點:1.弱生強死的價值判斷。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他認為,柔弱作為一種生氣勃勃的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堅強則與死亡相聯繫,意味著自身價值的喪失。2.柔弱勝剛強的哲學觀點。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3.知雄守雌的人生態度。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4.無為無執的政治主張。老子說:「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老子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而受關注。漢代以後,有了道教被尊為教祖。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