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1289)鞏義的杜甫墓

祖國風光(1289)鞏義的杜甫墓

素有「詩聖」之稱的唐代詩人杜甫,生於鞏義,早年遊歷過江南、山東等地,後漂泊於甘肅、四川一帶,最後在湖北、湖南等地流浪,公元770年,59歲的他在貧困中死於湖南。因此,在其逝後,國內先後出現八座杜甫墓。10月28日,我們一行就來到了鞏義的杜甫陵園一看。  從鞏義市東郊到杜甫墓,交通奇差,狹窄的小路,難以兩車並行。我們邊問邊行,總算找到了目的地。一方面是杜甫陵園的標誌非常醒目,而另一方面到那裡的道路狀況卻一點不相稱,真想不明白,鞏義的各級政府是幹什麼吃的。

  杜甫陵園由文物部門管理,門票10元。通過門樓,一條大路通往陵園內部,而大路的盡頭,就是高達4.7米的花崗岩大型杜甫雕像。他長袍背手、上身前傾、有點微彎,面龐清瘦但目光炯炯有神。從形態面目看,分明是晚年的杜甫,神形蒼老,面帶憂鬱,準確地把握了詩聖獨特氣質。據說,這是劉開渠和劉峴生精心指導,由崔開宏創作監製而成。

  雕像後是一個突起的高台,顯然是過去的殘跡。從一側繞過高台,便來到陵園後側,杜甫墓出現在面前:高約10米,地寬15米,墓前3米處,立有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有「唐杜少陵先生之墓」字樣,立於「乾隆乙亥春月」;而在墓前,兩塊石碑緊緊相連,西側的一塊石碑立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刻有《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另一塊低矮的石碑,字跡模糊不清,可看出「杜工部墓」四個字。杜甫墓東西兩側,還附葬著其長子宗文、次子宗武的墓。

  雖已深秋,松柏林依舊郁郁青青。那天的陵園裡空空蕩蕩,難得有遊人。確切說,來到陵園的人很少是遊客,而是懷著崇敬的心情來拜謁逝者的。這麼差的道路,讓人找到這地方卻也是奇蹟。  資料記載,早在宋代,杜甫陵園周圍有垣牆,四門、園內種植蒼松、翠柏,前來憑弔者如織,明代以後陵園被毀,至今原有的建築早已蕩然無存,只剩一些殘垣斷壁。據說1958年以前,這裡曾經有大面積的古老而蒼翠的柏樹林,民間俗稱聖人冢或大柏樹墳,頗有一些皇家墓地氣氛。但在全民大鍊鋼鐵的年代,柏樹都變成了煉鐵的木炭,這裡便成了瘦弱貧瘠的荒野。  杜甫和屈原、李白、陸遊、蘇東坡等一樣,只是一位不懂政治的純粹詩人,但卻有一腔報效國家、忠君愛民的熱情,即便是遇到戰爭、兵荒馬亂和饑寒交迫,甚至被叛軍俘虜,仍然痴心不改。輾轉於甘肅、寧夏等地,當聽說唐肅宗李亨在鳳翔繼位,將家眷稍一安排,便立即起程隻身趕到天子身邊。他作的最大官,也不過是左拾遺(品階極低,至多五品)。因多次犯言直諫,並為宰相房琯開脫向皇帝進言,被皇帝罷免貶至華州任司公參軍。後棄官顛沛流離於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最後客死於路上。  杜甫生在鞏義,逝在湖南,而國內卻出現8個杜甫墓,分別是:  湖北一座,在杜甫的祖籍地襄陽(今屬襄樊);  河南偃師一座,與杜甫祖父墓毗鄰;  河南鞏義一座,杜甫出生地;  湖南的耒陽、平江各一座,均與詩人的最後行蹤有關;  陝西也有兩座,鹿州(今陝西省富縣)一座,華州(今陝西省華陰縣)一座,因為杜甫早年就在那一帶遊歷;  最後一座在四川成都,杜甫晚年生活地。  究竟哪個才是真的?  湖北襄樊杜甫墓,當地人及當地政府部門都說是衣冠冢;  陝西富縣杜甫墓、華陰縣杜甫墓以及四川成都杜甫墓,也只是紀念性墓葬。值得一提的就是湖南平江、耒陽兩座杜甫墓。  杜甫生命的最後時光基本上是在湖南、湖北一帶度過的。杜甫在湖南去世,這可以從與他同時代的詩人元稹的描述里找到佐證:「扁舟下荊楚間,竟以寓卒,旅殯岳陽(平江縣隸屬於岳陽市)。」而《平江縣誌》的記載:「甫自蜀歸,病,卒於潭岳之交,宗武(杜甫之子)扶其櫬旅殯岳陽四十餘年。平為岳屬縣,南小田有甫墓,蓋權厝冢也。」  那麼耒陽的杜甫墓是怎麼回事呢?  據《舊唐書·杜甫傳》記載,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杜甫從長沙舉家南往郴州,行至耒陽時,途中因江水大漲困居耒陽縣10多日,耒陽縣令派人送去了白酒和牛肉。據傳,杜甫因吃多了牛肉,喝多了白酒,脹死了。而《耒陽縣誌》也記載:「杜陵祠在縣北二里,祠後即杜墓。」而且此墓現在仍存,位於耒陽市一中院內,鐫有「唐工部杜公之墓」及「(南宋)景定癸亥(1263年)孟夏,縣令王禾立石」等字樣。  有專家認為,杜甫死於風痹而不是被撐死的,當時杜甫因走得急,沒來得及回謝耒陽縣令,就順流下衡州了。等縣令來尋找杜甫時,只看到了一隻靴子,以為杜甫已死,於是修了墓。耒陽當地人都認為,這座杜甫墓是「靴冢」。  由此可見,湖南這兩座杜甫墓各有根據。但又一個事實是:43年後,杜甫墓從湖南遷到了河南。  據《舊唐書·杜甫傳》載:「元和中,宗武子嗣業自耒陽遷甫之柩,歸葬偃師縣西北首陽山之前。」元稹寫的墓志銘中有「葬當信侯墓次」,也就是說,杜甫葬在了當信侯(指晉代鎮南大將軍杜預,此人是杜甫的先祖)的一側,唐代時偃師屬東都京畿,嗣業將祖父葬於偃師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偃師城西4公里首陽山南有杜樓村。杜樓包括南北兩個自然村,杜氏祖塋地介於兩個自然村之間,那裡不僅有杜預的墓,還附葬有杜甫祖父杜審言的墓。  那麼,杜甫的遺骸既然葬於偃師,為何鞏義還有一座杜甫墓呢?根據資料分析如下:  第一,最主要的證據是鞏義杜甫墓前的這塊碑刻。這塊立於康熙十九年的石碑上,名為《鞏縣杜少陵先生墓碑記》的碑文中明確記載:「讀偃師縣誌雲,先生歸葬常附於當陽侯之墓側,復移墓於鞏縣」,這說明,杜甫墓又從偃師遷移到了鞏縣;  第二,南宋姜少虞在《宋朝事實類苑》中也明確記載,杜甫墓在鞏義;  第三,司馬光《溫公詩話》里也說:「至元和中,其孫始改葬於鞏縣」;  第四,嘉靖四十三年的《鞏縣誌》、《河南府志》以及明朝官員周敘的那句詩「杜陵詩客墓,遙倚北邙巔」,都進一步證實了杜甫墓就在鞏義的說法。

  綜上所述可知,杜甫於唐代宗大曆五年(公元770年)在湖南耒陽附近的湘江舟中與世長辭。當時家貧無力歸葬,暫葬在湖南省千江縣南15公里的小田村。43年後,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其孫杜嗣業遵其父囑託,將杜甫靈柩歸葬於先祖墓旁,即偃師城西首陽山。再後,後又遷於鞏縣(鞏義市),杜甫的兩個兒子宗文、宗武陪葬墓側,當地群眾稱「聖人三冢」。


推薦閱讀:

直擊中國老兵滯留印度54年後,平安回到祖國,回到家鄉
祖國風光(295)銅仁大峽谷
2017年10個瞬間見證祖國在你身後
宋飛老師 | 祖國醫學兒科綠色療法傳承在路上,學習捷徑何處覓?
夜話丨祖國山川頌

TAG:杜甫 | 祖國 | 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