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2年影響世界的重大變數

來源:新華網 時間:2012年12月19日 13:00 分享:

  今年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第五個年頭,國際格局因此出現了諸多變數,既有舊矛盾的延伸,也有新問題的顯現。

  首先,在美國強勁的「亞太再平衡」戰略調整背景下,釣魚島和南海問題驟然緊張,日本和菲律賓等國侵犯中國的領土主權及合法權益。在亞太海域「風高浪急」情勢下,以中國的區域經濟優勢和美國的區域安全優勢為主要特點的亞太二元格局及其帶來的問題引發人們對未來中美關係及亞太安全新的反思。

  其次,2012年是「超級大選年」,多個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舉行了選舉,無論是新當選者還是連任者,都面臨著對外戰略的調整機遇和壓力,勢必對國際關係增添新的變數。

  另外,在中東這塊「熱土」上,持續的國內衝突使得敘利亞政府處境日趨艱難,西方國家加緊扶植和整合敘政府反對派,以求達到最終推翻巴沙爾政權之目的;埃及的政治變革一波三折,新上台的穆爾西政權能否破除傳統勢力阻礙穩定政局並進一步推進改革,值得關注;巴以衝突再次激化,「火箭彈雨」對陣「鐵穹」一度似有將中東衝突擴大化的危險;而在如今的中東棋盤上,幾乎所有重大衝突都拿伊朗問題作墊背,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以色列、俄羅斯以及部分遜尼派國家等均捲入其中。

  為了應對金融危機,發達國家在努力刺激經濟復甦的同時,陷入了債務泥潭。美國和日本一再加大資金注入,但債台高築及財政懸崖危機嚴重束縛了政策槓桿發揮空間。歐盟成員國依然在債務危機中掙扎,希臘、西班牙、義大利等國經濟改革難見成效,法國經濟形勢嚴峻,唯有德國一枝獨秀,但危機也迫使歐洲一體化進程不斷深化。與此同時,亞太地區的國際經濟合作和自貿區建設工作也在艱難中前行。

  歷史一再證實,經濟周期的低谷,通常也是科技創新和工業革命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時期,以3D等為代表的新科技潮流正孕育和帶動新的工業革命,既為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也為發展中國家贏得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機會。

  在多重重要因素的影響下,2012年國際格局出現了引人矚目的演變,其所孕育的各種潛在變數也在考驗著世界各國及國際社會的智慧和決心。未來向何處去?值得亦需要世人予以密切關注!

======美國「亞洲再平衡」與中國的安全挑戰 ======

  6月2日,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會發表演講。當天,由總部設在倫敦的國際戰略研究所主辦的第1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進入第二天。

「亞洲再平衡戰略」內涵已明晰

  奧巴馬第二個任期的對華政策以及中美關係,是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中的核心問題。一位不具名的美國國務院官員對記者說,對華政策如今已成為美國外交、經貿與安全等領域的「第一優先議題」,與中國及亞洲相關的政府各部門力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強。

  在第一個任期,奧巴馬政府通過一系列外交和軍事部署,已充分地明晰了其「亞洲再平衡戰略」的內涵:強化美國與亞洲盟友如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的安全聯盟關係;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多次清楚地表明,美國將在未來10年內把60%的海軍裝備部署在太平洋地區,並在該地區舉行更多軍事演習;拉攏東南亞、南亞國家如印度、緬甸等,拓展其在亞洲的夥伴關係,以增強其在亞洲的存在感;加強亞太多邊經濟體系的建設,如亞太經合組織以及代表「下一代自由貿易」的「跨太平洋戰略夥伴關係」;處理與中國的競爭與合作關係。

美國「戰略再平衡」挑動「群眾斗群眾」

  在奧巴馬政府看來,「9·11」事件發生後,美一頭扎到了反恐戰爭中。但伊拉克和阿富汗這兩場戰爭,消耗了美國太多的資源,牽扯了過多的精力,而對亞洲卻出現了「戰略忽視」,其或隱或顯的潛台詞,是中國在亞洲奪了美國的「地盤」。於是,美國欲糾偏和進行「再平衡」。

  奧巴馬政府採用的一個重要手段,借用過去的一句話說,是挑動「群眾」(一些亞洲國家)斗「群眾」(另一些亞洲國家)。平心而論,美國可加以利用的情勢,在這一地區實在不少,其中包括本地區依然存在諸多懸而未決的領土海洋權益爭端,且中國周邊一些鄰國對中國的持續發展和力量持續上升懷有疑慮(希望不是疑懼)。美國政策制訂者正是利用了這些可以利用的情勢,在安全和經濟兩大方面進行著它的「再平衡」。

美「重返亞太」無法中斷中國戰略機遇期

  認為「亞太再平衡」僅僅只針對中國,或者以中國為中心實現全面布局,不完全符合實際,而且事實上美國也很難做到「只針對中國」。

  亞太地區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希望。除了中國,還有印度崛起、東盟復興,亞太地區本身的發展已經使得俄羅斯南下、澳大利亞北上、印度東進,甚至歐盟也加大亞太投入,無非都想搭上亞太崛起的快車。在這一大背景下,美國將重心重新放在該區域,是時勢使然。此外,亞太地區過去十年經濟一體化如火如荼,中日韓自貿區建設箭在弦上,而亞太的經貿網路又是以中國為中心,美國有一種巨大的被排擠感,一直想參與進來。

  上述每一個因素中都包含了中國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亞太再平衡」確實是「沖著中國而來」,正因為如此,中國感受到的壓力最大。但據此就簡單理解為完全「沖著中國而來」,是對華全面遏制戰略的開始,也有偏頗之嫌。因為,這次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是綜合性因素共同促成的結果,中國因素或許佔到了60%以上,但絕不是100%。

  「亞太再平衡」戰略並沒有也無法全面中斷中國的戰略機遇期。這個地區的結構決定了,美國具有區域安全優勢,中國有區域經濟優勢,短期內這一二元格局難以改變。這就決定了亞太地區相關國家「安全上倚美,經濟上靠中」的選擇無法輕易改變。

  雖然「亞太再平衡」戰略咄咄逼人,但中國北部內陸的中俄關係、東南沿海的兩岸關係均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中國同周邊多數國家的關係並未因目前的海洋、主權爭端而惡化,仍然保持穩健發展勢頭。中國是東亞幾乎所有國家的頭號貿易夥伴,也是除菲律賓外美國亞太四大盟國的最大貿易夥伴,這一基本格局短期不會改變。

  中國崛起乃大勢所趨,在崛起的關鍵階段面臨發展難題和安全困境是難免的。中國應該繼續苦練內功,深化改革,保持並擴大經濟優勢,並善用地緣和文化優勢,形成優勢轉換。這是化解當前亞太戰略挑戰的根本。

  資料圖片:2011年12月19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右)與日本外相玄葉光一郎會晤後共同出席媒體見面會。 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南海爭端:菲越印跳腳 美國人撐腰

  南海問題背後,始終閃爍著美國的陰影。一直以來,美國都希望由越南和菲律賓帶動東南亞其他國家一起來與中國談南海問題,將中國與個別國家的領土問題國際化、複雜化。8月14日,美國再次敦促東盟和中國儘快制定「南海行為準則」,並聲稱不應在南海採取「分而治之」的戰略。有分析認為,所謂「分而治之」意指中國提倡的雙邊解決南海爭議的機制。

  美國此番表態或許是針對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對印尼、汶萊和馬來西亞三個東盟國家的正式訪問。訪問中關於南海問題各方都認為應當共同努力,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並按照《宣言》的原則和精神,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朝著制定「南海行為準則」而努力,而《宣言》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由直接有關的主權國家談判解決爭議。這也表明,促進南海和平、穩定與發展符合中國和東盟國家的根本利益,美國挑動事端的企圖很難奏效。

簡析美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模糊政策

  美國之所以在釣魚島問題上採取模糊政策,目的在於想在中日之間留下迴旋餘地,不同的時間和場合說不同的話,以此利用中日爭端控制東亞國際關係,掌握在亞太地區的戰略主導權。這種模糊政策也使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2010年發生的「撞船事件」,促使日本民主黨搖擺的亞洲政策開始向美國回擺,日美同盟又成了日本唯一的戰略選項;今年的「購島」鬧劇又為美國在普天間基地部署「魚鷹戰機」掃清了道路,使其重返亞太戰略具有了整合性。可以說,在釣魚島問題上留下一個模糊的空間,顯然有利於美國以調停者的立場在東亞事務上保持發言權,時而挑起爭端,時而扮演調停者,以便為美國的亞太政策服務。

新華國際時評:日本政府在進行一場危險的賭博

  追溯風波緣起,今年4月16日,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華盛頓一個智庫研討會上首次揚言要「購買」釣魚島。不到24小時,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便公開表示,中央政府可能在必要時出手「購島」。幾個月來的事態發展表明,日本中央政府從一開始就嚴重誤判形勢,依仗日美軍事同盟,與東京都一唱一和,成為「購島」鬧劇的主要推手。而石原等極右翼政客,客觀上為日本中央政府積極充當了燒火棍的角色。

  中日釣魚島爭端,不止於單純的領土歸屬問題。釣魚島是日本在侵略中國的甲午海戰中竊據的,日本二戰戰敗投降時同意放棄先前以武力或貪慾所攫取的全部土地,釣魚島理所當然是其中一部分。因此,這一領土爭端直接關係到中國等亞洲國家當年橫遭日本鐵蹄蹂躪的悲情,直接關係到日本能否反省長達半個世紀的侵略擴張罪行,直接關係到日本是否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無條件投降的結局。如果聽任缺乏戰爭負罪感的日本右翼勢力繼續膨脹,聽任日本安然「管理」它侵略得來的他國領土,未來日本軍國主義仍有可能死灰復燃,對地區和世界和平構成嚴重威脅。

新聞分析:把舵中美關係的未來航向

  新華網北京11月19日電日前,中共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機構,而美國總統大選也結束不久。兩國領導人將把中美關係帶向何方?中美專家預測,雖然競爭將在中美間多個領域繼續存在,但兩國「掌舵者」將把握大局,順應中美關係「內在推動力」,通過合作尋求更多共同利益。

  中美關係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國關係之一。中美兩國換屆選舉發生在全球經濟疑難未解,中國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導致中美實力對比及世界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的大背景下。分析人士相信,不確定性雖然存在,但中美領導人換屆將不會導致兩國彼此間外交政策的重大轉變。

  「幾乎可以預見,奧巴馬政府在下一任期內對中國的政策不會有大的變動。」清華——布魯金斯研究中心主任王豐說,「美國『重返亞太』的政策將得到延續和落實,政府也將繼續考慮如何穩定國內經濟增長。」

  中共在上周閉幕的十八大上提出「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係」,這預示著中國新一代領導集體在處理中美關係時將繼續奉行這一原則。

  輿論認為,奧巴馬的連任縮短了中國領導人對美國新政府的適應期;而出生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中共新領導集體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和應對國際挑戰的知識儲備,有利於中美之間的合作與中美關係的發展。

圖表:2012年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候選人貝拉克·奧巴馬 新華社記者 盧哲 編製

======超級大選年:幾多躊躇 幾多挑戰======

年終盤點:緊鑼密鼓!舌尖上的2012「超級大選年」

  12月16日,日本迎來史上參選政黨最多的眾院選舉。緊接著,韓國總統大選將於12月19日舉行投票。至此,2012「超級大選年」緊鑼密鼓的選舉接近尾聲。這一年,全球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扎堆」換屆,這其中既有美國、俄羅斯等舉足輕重的大國,又包括埃及、葉門等牽動地區局勢的國家:中國共產黨十八大選舉產生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美國總統奧巴馬贏得連任,俄羅斯總統選舉以普京「王者歸來」告一段落;歐債危機的背景之下,希臘、法國的大選緊緊牽動著歐元區的神經;在西亞北非地區,多個在「阿拉伯之春」中經歷了政權更迭的國家,如埃及、葉門、利比亞等國也於今年先後進行了大選:穆爾西登上了埃及總統寶座,葉門用選票告別了薩利赫時代......在拉美地區,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第三次贏得連任,在位時間將會持續20年。

  回首2012,在這場史無前例的選舉馬拉松中,數十個國家上演了權力交接「大戲」,為政壇注入了新鮮血液。全球化的時代,其影響力會波及整個世界,有可能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為何奧巴馬能戰勝羅姆尼連任總統

  2012年11月6日(北京時間7日),美國總統大選在經過長達數月的拉票造勢、相互攻訐、鏖戰之後結局終於明朗,奧巴馬再次獲得歷史青睞,連任總統的夙願如願以償。

  2008年,奧巴馬創造了一個黑人的美國神話。原本不被看好的奧巴馬,擊敗強人希拉里成為了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戰勝共和黨老將麥凱恩,當選為美國第44任總統,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總統。

  執政四年間,奧巴馬實施汽車挽救行動,出台減稅政策,力推全民醫療改革,阻止了美國經濟大蕭條;在外交上,結束了伊拉克戰爭,擊斃了「恐怖大亨」拉丹。但是,美國的整體經濟並未起色,失業率居高不下,財政赤字也不見改善;加上阿富汗戰場仍然陷在泥潭,中東局勢突變和大使被襲身亡,奧巴馬的四年政績表並不如美國人原來所期望的那樣「變革」。然而,人氣大不如往昔的奧巴馬,是如何在這次美國歷史上競爭異常激烈、彼此支持率極為接近的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羅姆尼的呢?

奧巴馬新任期將充滿坎坷

  成功連任的奧巴馬沒有多少時間可以用來慶祝勝利。經濟毫無起色、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都在等著他去解決。

  奧巴馬也知道自己第二個任期充滿坎坷。他必須應對一個由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

  近兩年來,共和黨的激進態度使美國遭遇的政治阻力日益增大。未來與共和黨的談判仍將非常困難。

  對奧巴馬來說,最困難的莫過於如何領導好一個分化的國家,改善國民的情緒,給他們生活的喜悅和進步的希望。除了提振經濟以及繼續在全世界巡邏外,奧巴馬在第二任期內必須兌現其團結國民、完善政策、解決社會問題和縮小貧富差距等一系列承諾。

  12月16日,在位於日本東京的自民黨總部,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對選舉發表感想。日本大選結果16日晚間基本明朗,在野3年多的自民黨以逾半數議席重新奪回政權。新華社記者馬平攝

日選舉:自民黨重奪政權 民主黨慘敗下野

  日本主要媒體16日晚發布的投票站出口民意調查顯示,執政3年3個月的民主黨在國會眾議院選舉中慘敗,老牌執政黨自由民主黨獲超過半數議席,重新上台,自民黨黨首、前首相安倍晉三將「梅開二度」。

  許多選民不滿民主黨沒能兌現承諾,轉而支持自民黨;一些選民懷疑自民黨再度執政能否真正提供日本諸多難題的「解毒劑」,心態複雜,寄望政客「行勝於言」。

自民黨勝選後日本走向何方

  分析人士認為,選民對執政三年多的民主黨政權失去信心,是自民黨勝選的決定因素。自民黨奪取政權後將奉行什麼樣的內外政策令人關注,特別是其總裁安倍晉三修改日本和平憲法、加強日美同盟關係和放鬆銀根等主張引起日本內外不少人士的質疑。

  12月12日,在摩洛哥南方古城馬拉喀什,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威廉·伯恩斯(前右二)與英國外交大臣黑格(前右一)參加第四次「敘利亞之友」會議。新華社記者林峰攝

======中東局勢:熱點此起彼伏======

中東政治動蕩仍在繼續 格局在變遷

  地震雖止,餘波猶存。政權新舊更替引發的各種矛盾碰撞,仍在加劇地區的動蕩不安。

  在埃及,以穆斯林兄弟會為代表的伊斯蘭勢力通過選舉登上了權力制高點,然而解放廣場的人潮並未隨之停止涌動,暴力和流血常伴隨示威遊行發生。總統穆爾西執政下的埃及,如何在憲法公決後確立總統權力和政權組織形式,如何在振興經濟民生的同時兼顧民眾既得利益,如何平衡與以色列、美國和地區國家的關係,將繼續受到關注。

  在利比亞,動蕩引發的政策反思更加深刻。當美國等西方國家以「正義」之名,通過武力顛覆卡扎菲政權後,利比亞並未出現如其所願的局面。政府掌控乏力,宗派部落政治盛行,民生凋敝下的利比亞人民並沒有對「解放者」心懷感激,一場侮辱伊斯蘭先知的美國電影引發血案,反美浪潮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

  地處中東中心的敘利亞未能避開中東亂局的多米諾效應。總統巴沙爾拒不交權,而反對派卻誓要奪權,雙方和解基礎難尋;各地硝煙瀰漫,誰都無法打破力量平衡,對抗漸陷入僵持;國際調停和斡旋成效不彰,政治解決步履維艱,西方的軍事干涉若隱若現;難民湧出,極端分子進入,危機外溢效應開始顯現。敘利亞破局的關鍵,既取決於巴沙爾政權的防禦和調整能力,也取決於國際力量介入的決心和程度。

  動蕩始於變,也將止於變。中東動蕩不僅催生地區內部政治生態的歷史嬗變,也深刻影響全球地緣政治和戰略格局調整。

  當變革遍及埃及、利比亞、葉門等國時,新的政治治理模式開始出現。地區力量對比正發生變化,政治新秩序正在形成:共和制國家的集體性危機,客觀拉動君主制國家影響力和話語權提升,沙特、卡達等海灣國家藉助石油美元積極介入地區事務並漸成主導;土耳其轉向東看,大力參與阿盟內部事務,並以此作為與美國和歐盟互動的政治籌碼;世俗的親美政權紛紛失勢,美國和以色列戰略利益受損,反美國家影響力鞏固。

  伊斯蘭力量上升明顯是一大變化。穆兄會等伊斯蘭政黨成為多國政治主流,而新舊秩序轉化,社會結構性動蕩,更刺激了部族、教派和極端力量抬頭,世俗主義受到強烈衝擊。在伊斯蘭世界內部,遜尼派依然強勢,什葉派掌權的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要麼深陷危機,要麼被各方力量牽制,難以形成合力。

  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的地區影響力出現消長。美國中東戰略利益繼續受到衝擊,傳統盟友經歷動蕩調整,對美政策不確定性增加。儘管如此,分析人士認為,中東地緣和能源戰略地位無可替代,美國不會大幅調整地區戰略,將繼續營建布局多年的地區控制力,而中東動蕩也對美國重返亞太的東移戰略起到牽製作用;歐盟借利比亞戰爭之勢,繼續在敘利亞等地區事務中發揮先鋒作用;俄羅斯雖積極爭取發言權,但其地區舊友日益減少,影響範圍趨於縮小。

國際觀察:敘利亞政府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 西方打出組合拳

  敘利亞總理瓦埃勒·哈勒吉17日前往位於敘北部的第二大城市阿勒頗視察。這是自今年7月政府軍與反對派武裝在阿勒頗市爆發激烈衝突以來,政府高層官員對當地最高姿態的訪問。

  時值歲末寒冬,敘利亞政府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首都大馬士革及附近地區的交火不斷,阿勒頗市周邊的威脅也遠未解除,反對派武裝還在為奪取中部哈馬省發起行動。與此同時,美國等西方國家正通過多種手段向敘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總統巴沙爾儘快下台。

  分析人士認為,西方國家對巴沙爾政權的一系列舉動具有非常強的針對性,這預示著外部勢力可能正在著手加大對敘利亞的間接干預力度,敘政府將面臨更大的內外壓力。

大馬士革,前路看不清

  從2011年3月算起,敘利亞國內衝突已持續21個月,誰能想像,首都大馬士革高斯尤山下的肯德基店仍在照常營業。只是肯德基里賣的東西早已「當地化」,加上戰亂,客人已少得可憐。這一幕是《環球時報》記者11月底重返大馬士革後看到的。大馬士革槍炮聲未停,街上路障隨處可見,巴沙爾政權也像去年利比亞卡扎菲政權一樣,在輿論戰上十分被動。全國戰事升級,恐怖襲擊頻發,各種傳言不斷,但大馬士革民眾仍為生計奔忙,官兵臉上也見不到太多嚴肅的神情,或許這是因為市中心尚未出現大規模交戰。敘利亞局勢瞬息萬變,大馬士革眼下的小打小鬧,能否不演化成更血腥的戰場,成了年終歲尾留給人們的一大謎團。

12月7日,在埃及開羅的總統府外,反對派抗議者參加集會示威。新華社記者覃海石攝

國際觀察:埃及新一輪動蕩阻礙過渡進程

  數萬名埃及民眾4日在總統府前舉行示威遊行並與軍警發生衝突,導致至少18人受傷。同一天,當地12家獨立報紙和5家電視台宣布停刊、停播兩天,要求總統穆爾西撤銷上月頒布的新憲法聲明,並推遲原定15日舉行的新憲法草案全民公投。

  分析人士認為,埃及此輪抗議示威浪潮是各派權力利益分配不均所導致的矛盾以及各派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分歧的總爆發。如果穆爾西政府不能在短期內穩住局面,埃及的政治過渡和經濟復甦進程將面臨諸多變數。

新聞分析:埃及遭受內部分裂之痛

  埃及首都開羅的解放廣場上針對總統穆爾西及其頒布的新憲法聲明的抗議2日進入第11天。同時,埃及最高憲法法院當天宣布將無限期停止工作,並將無限期推遲解散制憲委員會案的審理。

  至此,埃及國內伊斯蘭勢力與世俗自由派的矛盾、總統穆爾西與司法機構的博弈進一步擴大,埃及正遭受著內部分裂局面帶來的陣痛。

  開羅解放廣場和開羅大學門前1日分別上演了反對和支持總統的數萬人大遊行。這兩場遊行示威反映出的是伊斯蘭勢力與世俗自由派之間的矛盾,這也是目前埃及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矛盾直接導致了埃及出現內部分裂的政治局面。

  11月19日,集結在以色列南部、加沙地帶邊境附近的以色列國防軍地面部隊士兵進行適應性訓練。當日,以色列國防軍地面部隊繼續在加沙邊境待命。

新華國際時評:巴以衝突沒有贏家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以色列與包括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在內的巴各武裝派別21日在開羅達成停火協議,標誌著持續8天的新一輪巴以流血衝突暫告段落。

  有分析認為,以色列方面達到了軍事目的,通過對加沙地帶1500處目標實施空襲重創了哈馬斯領導層及其襲擊以色列的軍事能力;而哈馬斯雖在軍事上受挫,卻在政治上得分不少。

  然而,無論誰在衝突中佔得上風,冷酷的事實已經擺在面前:短短8天時間,有近16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1300多人受傷,超過半數為平民;而加沙武裝人員則向以色列境內發射1400多枚火箭彈,造成5名以色列人死亡。

  表面上看,以色列實現了短期目標。但從長遠來看,以色列的做法收效甚微。從「定點清除」哈馬斯精神領袖亞辛,到2008年底至2009年初8天的「鑄鉛行動」,強大的軍事實力並未給以色列帶來真正的安全。特別是在此輪衝突中,部分火箭彈首次打到以色列特拉維夫等縱深地帶,顯示了巴武裝組織的攻擊能力。

======應對金融危機======

歐盟委員會通過建立經濟與貨幣聯盟的「藍圖」

  新華網布魯塞爾11月28日電歐盟委員會28日通過了旨在建立一個「深入、真正」的經濟與貨幣聯盟「藍圖」,列出了歐盟近期與中長期在加強預算、財政等領域的一體化方面需要採取的措施和實現目標。

  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當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深入、真正的經濟與貨幣聯盟,以克服正在打擊歐洲經濟以及民眾生活水平的信心危機。」

  歐盟委員會發表聲明稱,「在一個深入、真正的經濟與貨幣聯盟中,所有歐盟成員國的主要經濟與財政政策都必須得到歐洲層面上更加深入的協調、批准和監督」。聲明說,「藍圖」包含短期、中期和長期以及必須逐步實施的措施,其中一部分措施可以依據現有歐盟法規實施,而其他部門則需要修改歐盟相關條約。

  該「藍圖」要求,在未來6到18個月,歐盟各國應優先執行已經或將要達成一致的治理方面的改革,各國還必須為今年年底之前建立歐洲銀行業單一監管機制而努力,這是建立歐洲銀行業聯盟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藍圖」將18個月以後的5年內設定為中期。這一階段的任務是,進一步加強預算和經濟政策的「集體行動」,包括稅收與就業政策,這將與加強歐盟層面的財政能力相配套。歐元區層面應當具備專門的財力,為重債國的結構性改革提供充分的資金支持。

  新華網華盛頓11月29日電距離年底「財政懸崖」僅剩短短几周,距離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國會領導人的上次會晤也已十天有餘。本周,結束休假的國會議員重返國會山,白宮也展開了一連串宣傳活動,華盛頓各種討論聲此起彼伏,但兩黨談判卻進展緩慢。

  感恩節假期剛一結束,美國白宮立即開始了密集造勢活動。白宮26日發布報告對「財政懸崖」的潛在威脅再次預警,稱如果國會不能阻止「財政懸崖」出現,美國中產階級明年將因稅收上升而減少消費近2000億美元,將導致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幅下降1.4個百分點。

美國赤字 世界難題

  通過量化寬鬆為赤字融資,是緩和財政懸崖危險的必然之舉。奧巴馬上台4年,財政赤字年年破萬億,美國國債已超過6萬億美元。2011年8月美國喪失3A信用後,其國債反而成為全球稀缺資源,比黃金還要安全和昂貴!

  「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你們的問題!」產生於美國的財政懸崖,經過美聯儲量化寬鬆的轉換,很快變成全球經濟體系動蕩的漩渦。熱錢洶湧、投機衝擊、匯率動蕩、大宗商品價格暴漲、輸入性通脹壓力日益嚴重,受害者則主要是新興市場國家。第一輪量化寬鬆期間,即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36%,糧食價格上漲20%,油價上漲高達59%;第二輪量化寬鬆期間,即2010年10月至2011年6月,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10%,糧食價格上漲15%,油價上漲超過30%。

  入不敷出,赤字高企,債台高築,是美、歐、日、英等國家或地區共患之頑症,恰如達摩克利斯之劍,不僅威脅世界經濟穩定,也拖累全球經濟復甦。

日本政經困局繼續發酵

  日本第三季度GDP按季萎縮1%,按年大跌3.5%;日本經濟早就積重難返,最近在中國消費者的抵制下,更是急轉直下。

  日本五大電子巨頭索尼、日立、東芝、夏普和日本電氣,當年如日中天,如今卻讓人唏噓:過去5年股價跌幅驚人,夏普更是瀕臨破產。韓國的三星市值居然超過這5家日本公司總和。索尼隨身聽和電視曾經攻城略地,而現在的股票價格只有10美元左右。2000年3月時,索尼的市值曾經高達1250億美元,但現在為100億美元左右。

  儘管存在種種不確定因素和摩擦火種,亞太地區今年在經貿一體化進程方面提速顯著。

  在歐洲債務危機、美國財政懸崖、世界經濟減速的多重陰影下,亞洲繼續發揮著全球經濟火車頭的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今秋髮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測,2012年和2013年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率分別為6.7%和7.2%,是同期全球經濟增長率的兩倍。

  東亞一體化和自貿區建設進程取得重要突破。11月18日,東盟十國領導人宣布把2015年年底設定為建立東盟共同體的最後期限。11月20日,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正式啟動。同日,東盟十國與中日韓及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的領導人宣布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談判,旨在達成一個全面、高質量、互惠的區域自貿協定。

  3D列印汽車Urbee採用汽油和電力混合發動機,是世界上最環保的汽車之一。

======「第三次工業革命」孕育新變數 ======

「第三次工業革命」呼之欲出

  對於中國人來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產業革命)的概念並不新鮮,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已經由西方提出。但是,現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在中國再次成了一個熱詞。這一波「熱浪」始於5月底上海幾張大報集中編譯報道了今年4月21日世界著名的英國雜誌《經濟學人》關於「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封面專題系列文章。6月初,中信出版社引進翻譯出版的傑里米·里夫金專著《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文版上市,又為這把「火」添柴加油。

  《經濟學人》指出,3D列印技術將使工廠徹底告別車床、鑽頭、衝壓機、制模機等傳統工具,這種更加靈活、所需要投入更少的生產方式,便是第三次工業革命到來的標誌,傳統的製造業將逐漸失去競爭力,數字化、人工智慧化製造與新型材料將廣為應用。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把信息技術和自動控制技術與我們現在的工業生產技術結合,最典型的案例是開始宣傳3D列印產品,在美國等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有這樣的先例,在中國國內企業還沒有大規模體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經濟學部副主任呂政對新華社記者說。

  如果說目前中國工業數字化生產甚至雛形未見,但製造業領域的企業人對最新一次工業革命可能掀起變革的危機感已然在心。張瑞敏說,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數字化製造旨在降低產品成本,中國廉價勞動力的優勢或將隨之消失。

把握好「第三次工業革命」歷史機遇

  「第三次工業革命」本身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歐美學界就已經大量地論述過有關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話題。然而,今年以來,隨著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發表《第三次工業革命:製造業與創新》的專題報道以及美國學者傑里米·里夫金 《第三次工業革命——新經濟模式如何改變世界》一書在中國的出版,「第三次工業革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際,「第三次工業革命」更是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

  儘管如此,人們對於如何界定「第三次工業革命」尚未達成統一的觀點。 《經濟學人》雜誌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就是「數字化革命」;而傑里米·里夫金則認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必須包含「新能源技術的出現、新通信技術的出現以及新能源和新通信技術的融合」三大要素;我國學者芮明傑認為,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是以數字製造技術、互聯網技術和再生性能源技術的重大創新與融合所導致的工業、產業乃至社會層面所發生的重大變革。從這些說法中,我們可以發現,「第三次工業革命」其實主要包括兩層面的內容:一是經由歷次能源危機所催生的新能源新材料技術,二是以雲計算和物聯網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

3D列印 領潮爭先又一波——記科技領域的又一次世界性角逐

  這不是異想天開,水杯、小提琴、首飾甚至汽車和飛機,皆可被列印出來。

  這不是說說而已,這種被俗稱為3D列印的神奇技術成為主要國家研發「新寵」。

  這更不是遙不可及,3D列印已在美國工業界掀起大潮,被寄予重振製造業的厚望。


推薦閱讀:

圖說24小時(2012年12月26日)
解讀2012:瑪雅為何預言明年12月21日是世界末日
2012最新冰箱質量十大排行榜
圖片日報【2012.10.20.】
恭賀2012吉祥圖片

TAG:世界 | 盤點 | 影響 | 2012年 |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