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都有什麼風俗習慣

  • 清真寺:回民按照其宗教信仰和民族傳統,每當遷居新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建造本地區的清真寺,以便於做禮拜,進行各種宗教活動、沐浴、交流信息和商討重大事情等。每逢紀念日,清真寺便成了穆斯林聚會的場所,屆時會有《古蘭經》教義、禁忌:寧夏回族主食以面、米為主,在肉食方面禁忌頗多。回民禁食豬肉,對這要求執行時極嚴格而自覺。並禁用豬皮製的皮鞋、皮衣、皮帶。禁用豬鬃制的毛刷、牙刷、禁用豬油制的肥皂、香脂等。回族禁食的食物,在獸類方面還有狗、狼、虎、驢、貓等;在禽類方面有鷹,鷂等。回族還禁食自死亡動物、動物血及禁止飲酒、賭博、拜像、求籤等。語言:回族先民來自中亞細亞,波斯,阿拉伯等地,除了會講漢語外,在民族和家庭內部仍保存波斯語或阿拉伯語辭彙和短語。教律、教史及宗教故事的演講。 衛生:乾淨是信仰伊斯蘭教民族的特有習慣,因此,水房的設備,洗具,在清真寺及每一個穆斯林的家庭,都是必備的。回族在作禮拜時一般要洗浴,飯前便後也要洗手「小凈」等。 衣著:來到寧夏,無論是銀川平原或是固原山區,你都會看出,當地回族的衣著保持著本足族的特點。呈現出多姿多採的風貌。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繡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上衣一般喜歡穿雙襟白襯杉,有的還喜歡穿白褲子,白襪子,顯得十分整潔、明快、莊重。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別是回族男的在白襯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對比強烈,清新悅目,顯得為文雅莊重。到了嚴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適方便,保暖而不顯臃腫。高寒地區的回族還喜歡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很講究。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回族婦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繡花,而且喜歡佩戴金銀手鐲、耳環、戒指,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麗、俊美。近年來,城市的回族,特別是青年人,也和漢族一樣,有不少人已喜著新潮時裝,講求款式新穎別緻,色彩艷麗多姿。寧夏回民大多集中聚居,也有採取小分散方式,和漢族睦鄰而居的,一段以居住平頂土坯房、磚石土坯立木房為多。歷史上殘留的山區回民土窯洞已存在不多。近年來,經濟發展較快的富裕地區的回民。建造了一批起脊青磚瓦房和漂亮的新式二層小樓房,很是清凈雅觀。回族的房舍大都面南朝陽,構成四合院,或虎抱頭式。房舍四周圍牆環繞,置一別緻的小門樓。院子里綴有花草,或栽種茄子、辣椒、韭菜,院外楊柳茂密,鬱鬱蔥蔥,景色宜人。山區回民房舍屋檐和窗欞上雕有花飾,窗戶上喜歡貼上親手剪制的五顏六色的各種窗花剪紙,十分生動有趣。   回族門前都愛懸掛一塊潔白的門帘。走進室內,紅箱亮櫃一塵不染,古色古香的茶具擺在醒目的地方。一般家庭都喜歡在正屋中間懸掛山水花卉、聖地麥加等字畫、圖片,兩旁配有阿拉伯文書寫的對聯。伊斯蘭教反對崇拜任何偶像。虔誠的穆斯林家裡,是不掛人物和動物圖畫的。當然,近年來由於社會的發展,這些戒規已經不象過去那麼嚴格了。   回族人民喜愛清潔,講究衛生。回族村落的水井,都有井蓋防塵,打水桶決不準隨意放在地上,家裡的水桶也口朝下放置。平時,喜歡開窗通風,點燃衛生香,以潔凈環境。  寧夏回族的文化藝術   回族,在與漢族等兄弟民族長期相處的過程中,由於相互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既共同推進了中華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保持和發展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豐富了民族文化藝術的寶庫。   回族通常使用漢語。民族聚居地區,除使用漢族方言外,還保留著相當數量的阿拉伯語和波斯語語彙,如:多斯蒂(兄弟)、色倆目(您好)、虎失奴底(滿意)、都士曼(敵人)、伊不利斯(魔鬼)等等,這構成了回族人民經常使用的一種特殊的民族語言辭彙。   回族人民喜歡唱高亢、婉轉、動聽的民間高腔山歌——「花兒」。當你來到六盤山區和同心、鹽池一帶,無論是在盤山的羊腸小道上,牧羊的山坡上,還是在拔草的麥田裡,打穀的禾場上,以及在送媳婦回娘家的驢背上,農家小院的炕頭上,不時都能聽到或男或女、或雙或單、或領或合的花兒歌聲。寧夏花兒又稱「山花兒」、「乾花兒」、「土花兒」。花兒形式靈活,曲調優美,不用樂器伴奏,即興演唱,把手往耳後一搭,張嘴就唱,想唱什麼就唱什麼,內容非常廣泛。人們唱勞動,唱生活,唱家鄉,唱愛情,唱未來…。有兩首花兒唱道:「花兒本是心上的話,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子拿來頭割下,不死還是這個唱法。」、「白日里不漫花兒意不過,夜晚里不漫花兒睡不著。」漫花兒,已是回族男女老少生活、勞動、娛樂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婦女愛剪窗花,愛彈口弦。每當月上柳梢或星光燦爛的夜晚,在竹林蕭蕭,溪水潺潺的山莊,你經常會聽到一種令人神往心醉的「叮叮冬冬」的「口弦」聲響。它或弱或強、或低或高。或斷或續、或遠或近,十分悅耳動聽。「口弦」也叫「口琴」、「口銜子」,是一種銜在嘴邊的民間小型彈撥樂器。口弦有竹製和鐵制的兩種。竹製的,長10厘米,扯線彈奏。鐵制的,長5厘米,撥鉤簧彈奏。彈撥時,琴體中間的鉤簧里外顫動,放於嘴邊,用口腔做共鳴箱,以口形、氣息變化控制,形成音階。彈奏起來,隨心所欲,輕鬆自如。經常彈奏的曲調有:「廊檐滴水」、「駱駝鈴」、「珍珠倒捲簾」等。回族婦女還喜歡在口弦上繫上五顏六色的絲穗子、珠子等裝飾品,不彈時掛在衣服紐扣上,這既是愛美的表示,又是有音樂才能的顯示。    回族,喜愛武術運動,規武術為聖行。回族人民習練武術,目的用以自衛,強健身骨。明代中後期,顯赫一時的馬家槍、沙家槍、「回回十八肘」就廣為流傳,清代中後期、又盛行「教門彈腿」。回族中歷來有許多名噪武壇的武術家。回族青少年男子還喜歡在草地上打木球,在山坡上下「狼吃羊」圍方,鬥智斗勇,健腦強身。   寧夏回族的衣著   來到寧夏,無論是銀川平原或是固原山區,你都會看出,當地回族的衣著保持著本足族的特點。呈現出多姿多採的風貌。   回族的男人,一般頭戴回回帽,從顏色上看,有無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數喜歡戴白帽。有的不戴帽子,用白毛巾或白布裹頭,俗有纏頭回回之稱。還有的因教派不同、地區不同而戴角回回帽的,如有五角帽、六角帽、八角帽等。冬天,一些年老的回民,如阿訇不喜歡戴綿帽子,頭上仍戴一頂白帽子,耳朵上戴一對繡花的青耳套(棉製或皮製)。上衣一般喜歡穿雙襟白襯杉,有的還喜歡穿白褲子,白襪子,顯得十分整潔、明快、莊重。    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特別是回族男的在白襯衫上套一件青坎肩,對比強烈,清新悅目,顯得為文雅莊重。到了嚴冬,穿了棉坎肩或皮坎肩,再穿上罩衣,舒適方便,保暖而不顯臃腫。高寒地區的回族還喜歡穿二毛皮衣、胎皮衣和老羊皮大衣。   回族婦女的衣著打扮也很講究。一般都頭戴白色圓撮口帽,搭蓋頭。戴蓋頭的習俗,源於阿拉伯國家,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在阿拉伯地區,原來風沙很大,水源缺乏,人們平時難以及時沐浴凈身。為了防風沙,講衛生,婦女們自己縫製了能遮面護髮的頭巾。久而久之,逐步形成了回族婦女戴蓋頭的習俗。蓋頭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嵌金邊,上綉素雅花草圖案;已婚婦女戴黑色的,只披到肩頭;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披到背心處。回族婦女一般都穿大襟衣服。少女和媳婦很喜歡在衣服上嵌線、鑲色、滾邊、繡花,而且喜歡佩戴金銀手鐲、耳環、戒指,有的還點額,染指甲。看上去清新、秀麗、俊美。    近年來,城市的回族,特別是青年人,也和漢族一樣,有不少人已喜著新潮時裝,講求款式新穎別緻,色彩艷麗多姿

  • 推薦閱讀:

    盤點歐洲「束腰」風俗 比裹腳還殘忍
    【彭陽風俗】娶一個彭陽姑娘,要過多少關?
    【習俗】揚州人,清明風俗你知多少?
    彝族:火一樣的熱情 酒一樣的風情 - 風俗習慣 - 中國彝族網 - Powered by ...
    我國各地春節的風俗

    TAG:習慣 | 風俗 | 風俗習慣 | 寧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