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回中傳校園開課,新媒體業務培訓能否做成一門精品化生意

為記者量身打造的行業資訊平台

最快的傳媒要聞、最全面的財經輿情、最敏銳的傳媒投資風聲、最前沿的媒介變革趨勢,是資訊門戶也是工作平台,近萬名財經記者註冊、二十萬主流財經人群實時關注。

作者 | 左嘉玉、張子龍 編輯 | 趙凱

9月12日,《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突然出現在中國傳媒大學的講堂上:「我來這裡是跟大家分享一些經驗,但我絕沒有要求你按照我這也做。即使你完全按照馬雲的人生過一遍,你也創造不出另一個阿里巴巴。所以我在這主要是跟大家探討。」

這是中國傳媒大學近期開設的新媒體創業與創新課程的現場,主持人是從央視回歸的何海明,共有16節課,而羅振宇是第一節課的明星講師。

超豪華師資,全部來自商業一線

相比於其他大學傳媒專業的課程師資,該課程的師資力量幾乎全部來自產業一線的大咖級創業者:騰訊網副總編輯李倫、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輝、微博副總裁王雅娟、一點資訊CEO李亞、汽車之家副總編輯劉濤,喜馬拉雅FM聯合創始人余建軍、京東集團副總裁門繼鵬、前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王凱、原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

而在16次課程中,聽眾將會聽到關於新媒體產業趨勢、產品創新、商業模式、企業家與創業者、風險投資、實戰案例、公司管理等主題觀點,以及16位嘉賓願意為大學生分享的一切話題。

相比於其他新媒體課程,從師資到課程設置的實戰姿態,也讓該課程在媒體人中引起熱議,而據不完全統計,首節課在各大視頻、音頻平台播放已超過10億人次。

在公共場合頻頻以商人自居、號稱「時間是未來戰場」的老羅,能轉成回到學校花幾個小時給學生上課,或許是其校友身份、情懷使然,但也讓新媒體培訓染上了一層生意色彩。

藍鯨間接聯繫了該課程創辦人何海明,希望了解到邀請到這些主講人的更多細節,對方表示,目前整個精力和重心都在課程上面,暫不接受媒體的採訪。而在談到課程時,網路與新媒體專業的系主任周艷表示,其實不只是這次講座,平時在必修課中本身就有很多新媒體與網路、終端、內容、產品設計、廣告營銷,大數據方面的專業課程。講座的目的也是加強學生對主修課程的理解。在課程設置方面非常側重新媒體傳播的運營與管理,而不是傳播理論與相關技術,新媒體系也制定了差異化的專業定位,即新媒體傳播運營與管理。

據了解,中國傳媒大學早在2010年就開設了網路與新媒體專業,從目前國內大學課程設置來看,雖然新聞傳播專業、影視藝術專業都有關於新媒體內容的課程,但單獨將網路與新媒體作為獨立專業學科存在的,中國傳媒大學是國內第一家。

「這樣的定位一方面迎合了業界對於新媒體運營管理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突出了廣告學院專業信息的策劃,運營和管理的特色,與其他高校新媒體專業形成差異。」她表示,基於這樣的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就強調運營和管理,培養學生掌握新媒體的網路運營、內容信息集成、產品設計策劃、終端運營、互動營銷、數據分析與應用、用戶需求管理等知識和技能。

側重新媒體運營實務,行業反應熱烈

新榜高級運營編輯夏之南在評價該課程時認為,開課肯定是件好事,現在市場上對新媒體人才,特別是複合型人才,可以說是求賢似渴。新媒體重在實戰,真正在這個領域做的好、做到頭部的人,都在拚命往前,基本沒有時間總結和回顧經驗,更沒有時間去整理系統化、理論化的東西。「如果中傳能搭建這樣一個舞台,讓這些優質的頭部KOL和學生分享什麼是現在正在發生的新媒體世界,肯定比教材和理論更生動」,但他同時對一節課能夠承載多少信息量、解決多少實際問題存疑。

從畢業校友來看,不少人對這一課程理念也持肯定態度。中國傳媒大學13級校友、現任職於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合作發展部的薛婭菲對藍鯨表示,記得自己上學時(2009-2013)國內的新媒體、社交媒體剛剛興起,廣告學院就開設了新媒體研究的新課程,還成立了新媒體與網路專業。「廣告學院的每一項舉動都踩在點兒上,既充分顯示了戰略眼光,又展示了其在學術界和產業界的資源深耕。」

據了解,她目前一項重要工作是「數據派」新媒體編輯和運營,工作要求她把枯燥、偏門的科技知識和看起來很boring的科研機構的內容推廣給社會。據了解,從2014年至今,她運營的公眾號歷年KPI都是翻倍完成,這個賬號在科技圈裡也算是小有名氣。

薛婭菲認為,這離不開在廣告學院接受的媒體素養和媒體敏銳度的培養,「在課上,老師也確實貫徹了這個理念,帶著我們做研究探討,互動性課程代替了普通的填鴨式教育。除了帶我們入門新媒體,更教會了我們勇於探索、擁抱不確定性、不斷嘗試等日後變得很時髦的「互聯網思維」和「新媒體思維」。這些理念幫助我在工作時迅速上手並持續拓展」,她也表示,對新媒體創業課程的開設充滿期待。

此外,這些年傳媒大學也開設了相當部分的傳媒、營銷、公關傳播等領域的課程,也無一例外引入了行業頂尖機構的合作:

如與全球知名的媒體代理機構群邑合作了新媒體傳播策略課程,與阿里巴巴合作了電子商務營銷傳播課程,與昌榮傳播合作了互動營銷傳播課程,與搜狐合作了視頻營銷課程,與ADmaster合作了大數據分析與應用課程,與央視索福瑞以及尼爾森網聯等機構合作了媒體傳播與廣告數據監測專題等,周艷介紹說。

也有人士認為在課程的實用色彩太強,會影響理論教學,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傳播系謝金文教授在接受藍鯨採訪時認為:「新媒體發展太快,還是建議多講(新聞傳播)基本原理,以不變應萬變,少講具體策略和方法,絕大多數學生根本用不上,用時再有針對性地學也不遲。」

新媒體學者魏武揮在評價該課程時指出,大學課堂對課程有精準定義,一般是成系統和體系、有若干知識點,這種課程確切說是講座,形式挺好,但他同時表示,講者前後之間應該不會太溝通,可能會出現第一個講者和第二個講者講授內容重疊的情況,因而不能成為一個體系。「我更願意把它看作講座集錦,集錦能夠給學生提供的,是行業視角的思考和業界前沿動態,但不是成系統的課程。」他表示。

新媒體培訓市場的前景和問題

將課程定義為講座集錦,自然讓人聯想到「一席」、TED等產品,有不少網友表示雖然這樣的公開課越多越好,但是沒有直接經濟價值和商業變現的課程是否會有長久的生命力。

新榜總編輯鄧璟認為,「中傳的這個課程,品牌PR效果比較好,但目前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不大。」他認為,從商業化來看還是很有潛力:首先學校缺少業界資源,但業界缺少PR機會,這是彼此信任背書和品牌賦能,是雙贏;其次,未來可以嘗試做成付費課程產品,在各個渠道面向自媒體人群和新媒體從業人員銷售,他表示,從目前市面來看,真正能把新媒體付費課程做到精品化的產品還是不多,掙一筆就走的投機氛圍較濃;而第三種模式,則是針對B端客戶即企業, 「從歷史上看,非考試類和技能型培訓業務,最大市場不在C端(普通用戶),而在於B端(企業)。」而從市面上的新媒體培訓業務來看,市場處於魚龍混雜的初期。

(圖片來自網路)

新媒體產品和業務形態的快速變遷,也加速了人才缺口的出現,以大數據新聞業務為例,人才缺口相當明顯,第CBNData一位負責人表示: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14至2015年自媒體人數量增漲迅速達37.0%,2015年至2016年間自媒體人仍在增長當中,但增長速率大大放緩,預計2017年將達到260萬人。艾媒諮詢分析師認為,經過前兩年的市場篩選與淘汰,行業對於自媒體人內容質量等方面要求有所提升,能夠長期堅持內容更新與運營推廣的自媒體人規模增速不高。

(圖片來自 艾媒諮詢)

針對這一現狀,而不少機構都選擇了自己開設培訓課程、內部培養人才,以清華大學數據科學研究院為例,目前機構會邀請大量企業導師,拿真實數據給學生做項目來學習大數據知識,「這類培訓在學校里還相對很小眾」,一位負責人表示。以「得到」APP的知識付費模式為例,其中新媒體相關課程的閱讀和付費情況也相當不錯,但從得到模式來看,付費的前提是有良好的品控模式,即規模化生產品質、調性一致的乾貨分享,而這可能是媒體知識付費產品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推薦閱讀:

吐槽-羅振宇2018跨年演講稿分析
羅振宇、吳曉波誰更能預見2018?所有改革都是從違法和離經叛道開始的……
羅休休截胡PAPI醬,我要讓羅振宇輸得心服口服
我的偶像,沒有在北京買房
001號知識發布會觀後感

TAG:媒體 | 生意 | 校園 | 新媒體 | 羅振宇 | 培訓 | 中傳 | 業務 | 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