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第六十五卷
《瑜伽師地論》第六十五卷
甲八.攝抉擇分中思所成慧地
如是已說聞所成慧地決擇。思所成慧地決我今當說。
乙一.自性攝
謂若略說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事思議者。略依六事。所謂蘊事乃至根事。有非有思議者。如本地分已說。因果思議者。如有尋有伺地已說。乘思議者。如聲聞獨覺菩薩地已說。
複次略有二種思議。謂惡思思議及善思思議。惡思思議者。口本地分已說。若依黑品。謂如有一不避無明不應思等而起思議。善思思議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如惡思善思如是。非法所引法所引。非毗奈耶所引毗奈耶所引。非聖聖。不善善。不應修應修。不好好。黑白。引無義引有義。下劣微妙。有罪無罪。應遠離不應遠離等。當知亦爾。
乙二.所知攝
丙一.略說
複次如世尊言。諸聖弟子有知為有。非有知為非有。此中云何為有。云何非有。略由二相應知是有。何等為二。一若生已生現在故。應知是有。二若實物故事故義故圓成實故。應知是有。云何應知。略說實有及假有相。謂若諸法。不待所余不依所余施設自相。應知略說是實有相。若有諸法。待於所余依余所余施設自相。應知略說是假有相。非實物有。謂以色等諸蘊想事為待為依。施設有我及有情等。乃至廣說。此中色等諸蘊想事是實物有。我及有情命者生者數取趣等非實物有。唯是假有。如於色等諸蘊想事。假立我等如是。即於色等想事。立色等。又於色香味觸想事。假立飲食車乘瓶衣諸莊嚴具舍軍林等。又於有為諸法想事。立生老住無常種子。有表無表得命根眾同分。名身句身文身異生性。和合不和合流轉定異相應勢速次第時方及數。又復唯以諸色不轉待為依。假立虛空虛空無為。又唯以名中間不轉為待為依。假施設有無想等至滅盡等至等。
丙二.辨我非實有
問於因成道理中依何道理能決定知我非實有。答不可得故不可見故。云何不可得。謂若內若外若二中間。若離諸蘊。都不可得。云何不可見。謂如眼等實有諸處。各各別有業用可見。如是所計我別業用都不可見。如是自相不可得故。又別業用不可見故。應知所計我非實有。問若如是我於內外等都不可得亦不可見。何故出家諸外道等亦得亦見。由此因緣愛樂顯示建立實有。答不得不見。但由身見及與我慢為依止故。起邪分別起邪計度不如正理。愛樂顯示建立為有。
云何知我非實有故非現有故。而不可得亦不可見。謂諸計我為實有者遠極彼岸不過四種。一者計我即是諸蘊。二者計我異於蘊住諸蘊中。三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而住異蘊離蘊法中。四者計我非即諸蘊而異諸蘊。非住蘊中亦不住於異於諸蘊離蘊法中。而無有蘊。一初蘊法都不相應。依我分別計為有者。皆攝在此四種計中。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如是一切我實有性皆不應理。何以故。若計有我即是諸蘊非異蘊者。是則此我但於諸蘊而假建立。斯過自至。所以者何。諸蘊無常。各與自相而共相應。我即彼故非常非一非實有性。是故此計不志道理。
若計有我異諸蘊者。此所計我。為是無常為是常耶。若無常者。則所計我剎那剎那異起異滅。此處異死余處異生。異作異受。斯過自至。又異諸蘊別有一我。若內若外若二中間。有生有滅都不可得。是故此計不應道理。若我常者。無有變異是其常相。此所計我若無變異。二因緣變皆不應理。非於當來亦非現法。若於當來我無變者。便應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損。亦復不應一時為天一時為人。或為傍生或為鬼趣。或時為彼落迦等。於現法中我若不變。便應於彼愛非愛等種種境界。無樂無苦無無恚亦無有痴。略說不應由苦樂等之所變異。不應隨一貪等煩惱及隨煩惱之所變異。如是我於當來現法無變異故。不應為樂之所饒益。亦不應為屬彼煩惱之所染污。不應因此行法非法。不應為苦之所損害。亦不應為屬彼煩惱之所染污。不應因此行法非法。此我如是。於現法中與法非法不相應故。於當來世愛非愛身無因緣故。應不得生。由此道理汝應不計此常住我。由別內身變異所作。於當來世生老死等種種變異。如是此我便無各別。內身生老病死等時樂時苦時及染污時。則應畢竟解脫清凈。是故此計不應道理。
複次若計有我異於諸蘊住異諸蘊離蘊法中者。彼所計法遠離諸蘊。有之自相尚不可得。何況為我之所安住。譬如有言我審了知石女兒頂系空華鬘。應知此計亦復如是。是故此計不應道理。
複次若計有我一切蘊法不相應故無有蘊者。此所計我若無有蘊便無有色。非身相應。亦非苦樂等受相應。亦非眾多種種差別諸想相應。亦非善不善無記思等相應。亦非受用色等境界分別意相應。如是此我應無所依無受無想無思慮等亦無分別。是則此我不由功用。究竟解脫無有染污。是故此計不應道理。
複次由彼一切依我分別。妄所計我不成就故。當知我等於諸蘊中但假建立。非實有物。由我非有唯有蘊故。一切雜染清凈道理皆得成就。謂有內外諸處生故。於現法中起無明觸。由此於身便有饒益損減受生。由此為緣發合乖離等愛及有。依此一切煩惱隨煩惱轉。為此義故凈不凈業生起可得。如是煩惱業生起故。當來後有生老死一切苦法皆悉得生。如是且於無常蘊中無實我故。雜染道理皆得成就。又由他音內正作意為因緣故。遠離無明發起於明。由無痴故了達諸受皆悉是苦。由此能斷於諸受中所有貪愛。及斷依此一切煩惱若隨煩惱。由此因緣能感後有凈不凈業不復生起。如是由業煩惱斷故。一切後有及生等苦永更不生。如是無我唯有蘊故。一切雜染清凈道理皆得成就。
丙三.有情非實
複次此中假立一切有情。所謂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處有情。當知如是九種有情。略由三種因緣建立。總攝一切有情之類。謂依往來身動差別。建立無足乃至多足有情。依身差別。建立有色無色有情。依心差別。建立有想無想非想非非想處有情。復有離系出家外道。作如是說。一切樹等皆悉有命。朏見彼與內有命數法。同增長故。應告彼言。汝何所欲。樹等增長為命為因。為更有餘增長因耶。若彼唯用命為因者。彼未捨命。而於一時無有增長不應道理。若更有餘增長因者。彼雖無命。由自因緣亦得增長故不應理。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無命物無有增長。為有說因為無說因。若有說因。此說因緣不可得故。不應道理。若無說因。無因而說而必爾者。不應道理。又應告彼。汝何所欲。諸樹等物與有命物。為一向相似。為不一向相似。若言一向相似者。諸樹等物根下入地上分增長。不能自然搖動其身。雖與語言而不報答。曾不見有善惡業轉。斷枝條已余處更生。不應道理。若言不一向相似者。是則由相似故可有壽命。不相似故應無壽命。不應道理。如是增長余因有無。有故無壽命物不增長。說因有無。有故相似一向不一向故。此所計度不應道理。
丙四.飲食等物皆是假有
問何緣故知色和味觸如是如是別安立中。飲食車乘瓶刀瓮衣服莊嚴具等諸事物皆是假有。答由彼想物。或於是處色等想物業中而轉。或於是處色等想物聚中不轉。若於是處色等想聚有食想轉。非於是處飲等想轉。若於是處車乘想轉。非於是處衣等想轉。如是所余乃至廣說。諸假有想若轉不轉。當知亦爾。一切色香味觸想事。遍於一切飲食車乘瓶
衣服莊嚴具等諸想事中。無差別轉。是故當知。飲食車乘瓶瓮衣服莊嚴具等。皆假有。色香味觸是實物有。複次依諸有法立假想物。非一眾多種種種品類。當知略說總有二種。一依止一聚。二依止非一聚。各別飲食車乘衣服莊嚴具等。名依止一聚。諸彩畫業雕素等業宅舍宮殿軍林等物。名依止非一聚。
乙三.諸法攝
丙一.別建立
丁一.有色無色法
戊一.辨二種
複次云何有色諸法。謂若略說有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由彼諸色具色自相。即以此事還說此事。是故說名有色諸法。此有色法由五種相差別建立。何為五。一事故。二自相故。三共相故。四界故。五業故。此中諸所有色。彼一切若四大種。若四大種所造。應知是名略攝色事。除此更無若過若增。諸色自相復有三種。一清凈色。二清凈所取色。三意色。謂因大種所造五識所依五清凈色眼處攝。名清凈色。色等五境同分清凈色之境界。名清凈所取色。若與識俱諸清凈色與識同境。故名同分。若離於識諸清凈色前後自類相續而轉。名彼同分色。三摩地所行影像等色。名意所取色。諸色共相亦有三種。謂一切色若據方處各別安立。若可宣說方處差別。名初共相。又一切色若清凈。若清凈所取增減相。當知是名第二共相。又即此一切色若觸所觸即便變壞。或以手足塊刀杖等。或由寒熱饑渴蚊虻風日蛇蠍諸觸所即便變壞。當知是名第三共相。若由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色行色。若不定地色愛諸業之所生起。名欲行色。如是諸色由界差別略有二種。無色界中無如是色。又前所說諸色共相。謂觸所觸即便變壞。如是共相非一切遍。除欲界天遍餘一切。欲界天中所有諸色。但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變壞。無有寒熱饑渴等觸之所變壞。由彼天中諸飲食等眾資生具隨欲所生則便成辦。是故於彼雖有饑渴不為損害。色界諸色無有手足塊刀杖等所觸損壞。亦無餘觸之所損壞。若善不善無記身業語業。是名業色。當知是名色業差別。無色諸法亦由五相差別建立。與此相違應知其相。
戊二.廣色聚
複次略由二種色聚建立諸聚。一不共大種聚。二非不共大種聚。不共大種聚者。謂於此中唯有一類大種可得。非不共大種聚者。謂於此中有二大種或多大種種類可得。又於不共大種聚中。極微已上諸種合。當知方有相雜不相離。諸大種色無有一處不相離諸大種色。於非不共大種聚中大種極微。如所造色與余大種。當知亦大胴一處所不相離者。然彼大種非所造色。互不相依而得轉故。各有功能據別處故。又一處不相離者。謂諸大種及造色同住一處。如置一篋青黃赤白有光明珠種種光明互不相離。相雜不相離者。所有譬喻如前應知。又若有聚或麻豆等或細沙等。為諸膠蜜及沙糖等之所攝持。當知此非一處不相離。亦非相雜不相離。但是和合不相離。多聚聚集非一聚相。當知所余是一聚相。又相雜不相離。當知依止一處不相離。此若不爾不應道理。
丁二.有見無見等法
複次由五種相建立有見諸差別。何等為五。謂顯色故。形色故。表色故。眼境界故。眼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見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複次由五種相建立有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各據別處而安住故。二於余色聚容受往來等業為障礙故。三為手足塊刀杖等所觸便變壞故。四一切皆為諸清凈色之所取故。五一切皆為依清凈色識所緣故。亦由五相建立無對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複次即由五相應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何為五。一因緣故。二據處所故。三顯現故。四無變異故。五所緣故。謂具威德三摩地俱諸色勝解。當知是名無見無對色生因緣。彼既生已處所可得。是故名色。雖不與十有色處自相相應。然得似彼自性顯現。於色聚容受往來等業非障礙住。又非一切清凈之色及依彼識。所取境界。亦非所緣。是故說名無見無對。手足等觸不能損壞。是故說名無有變異。又根本定名具威德三摩地。此色是彼所緣非余。譬如非一切心皆能變化。若所有心具大威德方能成辦。非所余心此亦如是。要具威德極靜定心。方能為緣生此無見無對諸色。此如化色亦非不具大威德心及不定心所緣境界。但是心彼心所緣境界。是名與上五相相違當知建立無見無對諸法差別。
丁三.有漏無漏法
複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由事故。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云何月漏法事。謂清渠內色。及彼相依不相依外色。若諸染污心心所。若善無記心心所等。此有漏事。隨其所應由余四相說名有漏。謂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若於清凈諸色。及於如前所說一切心心所中。煩惱種子未害未斷。說名隨眠亦名重。若彼乃至未無餘斷。當知一切由隨眠故說名有漏。若諸染污心心所。由相應故說名有漏。若諸有事。若現量所行。若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如是一切漏所緣故名為有漏。此中現在名為有事。過去來名非有事。若依清凈色識所行名現量所行。若余所行當知名非現量所行。若內諸處增上生起一切外處。名有漏所生增上所起。唯彼所緣當知有漏。所以者何。若緣去來起諸煩惱過去未來非有事故。不由所緣說名有漏。若現在事非現量所行。如清凈色及一切染污善無記心心所。彼亦非煩惱所緣故。說名有漏。但由自分別所起相起諸煩惱。非彼諸法。為此分別所行境故。由生起故成有漏者。謂諸隨眠未永斤故。順煩惱境現前故。於彼現起不如理作意故。由此因諸所有法正生已生或復當生。如是一切由生起故說名有漏。又從一切不善煩惱諸異熱果及異熱困增上所引外事生起。如是一切生起故說名有漏。又由無記色無色系一切煩惱於彼續生。彼所續生亦生起故說名有漏。如是名為由五相故建立有漏諸法差別。謂由事故。隨眠故。相應故。所緣故生起故。
複次由五相故立無漏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有諸法離諸纏故說名嘸漏。謂一切善無記心心所所依所緣諸色。及善無記譇心心所。二有諸法隨眠斷故說台無漏。謂已永斷見修所斷一切煩惱所有諸善。及一切無記造色若諸無記若世間善諸心心所。三有諸法由斷滅故說名無漏。謂一切染污心心所彼不轉故說名無漏。由彼不轉顯了涅槃。即此涅槃說名無漏。四有諸法是見所斷斷對治故。自性解脫故。說名無漏。謂一切見道。五有諸法是修所斷斷對治故。自性相續解脫故。謂出世間一切修道及無學道。當知是名由五相故建立無漏諸法差別。
丁四.有諍無諍法
複次由五相故建立有諍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由事故。因緣故。自性故。助伴故。等起故。此中五取蘊名有諍法事。若愛味染著愛味耽嗜。名諍因緣。若無常性苦性變壞法性。名有諍自性。即於此諍無智愚痴。名諍助伴。由此因緣五黑品轉。名為等起謂斗訟違諍。耽著諸欲諸見所生。或余種類。是初黑品。若隨所有諸煩惱纏無有羞恥。多安住性。是第二黑品。若有沙門或婆羅門。違逆正道。所欲苦行及余信解。自餓投火墜高岩等。是第三黑品。若有現行身語及意一切惡行。是第四黑品。欣樂後有。是第五黑品。此中最初由生怨恨發憤心故。不安隱住。第二由諸煩惱內燒然故。不安隱住。第三由自誓願虛受劬勞無義苦故。不安隱住。第四生惡趣故。不安隱住。第五生老死等眾苦合故。不安隱住。此中五取蘊有諍事與諍自性及因緣助伴等起。共相依故名有諍法。又由五相建立無諍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此中五無取蘊無諍事。由諍自性及彼因緣助伴等起於彼法中不可得故。名無諍法。
丁五.有染無染法
複次由五相故建立有染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事故因緣故等。如前廣說五相差別。此中事者。謂即五有取蘊。因緣者。謂即此中喜樂愛味諸因緣法。自性者。謂此為緣生起喜樂愛味所攝。助伴者。謂於愛味所有貪著。等起者。謂五黑品。如前應知。五取蘊事。由與有染及彼因緣及至等起共相依故。說名有染。又由五相建立無染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如前無諍隨應當說。
丁六.依止耽嗜與依止出離
複次由五相故應知建立依止耽嗜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事故因緣故等。如前廣說。此中事者。謂欲系諸五取蘊。因緣者。謂順欲貪五種妙欲。自性者。謂貪者嗜者由彼為緣由彼為境所有欲貪。助伴者。謂不如理作意相應邪願諸欲分別。由與此俱名分別貪。等起者。謂五種品如前廣說。彼欲界系五取蘊事。由彼貪嗜因緣助伴及與等起所攝受故。說名依止耽嗜諸法。又由五相當知建立依止出離諸法差別。與上相違應知其相。
丁七.世間出世間
複次由五相故建立世間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一切清凈色及清凈所取色世間。二一切染污心心所世間。三一切無記心心所世間。四一切善心心所若當斷若已斷世間。五一切世間三摩地所行無見無對色世間。又由五相建立出世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見道所斷對治。二修道所斷對台。三由想解脫之所解脫。謂諸聲聞獨覺菩薩已入無戲論理慧。及彼相應諸心心所。四彼所緣無見無對色。五一分所治解脫之所解脫。謂諸有學。若一切所治解脫之所解脫。謂諸無學。
丁八.墮非墮法
複次依五種世間。即彼世間名墮諸法。謂有情世間。器世間。欲世間。色世間。無色世間。當知是名五種世間。又出世法不墮如是五種世間。是故說名不墮諸法。
丁九.有為無為法
複次由五相故立有為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後際未生故。二前際已滅故。三中際自相安住故。四因緣相續故。五果相續故。又由五相建立無為諸法差別。何等為五。謂與上相違應知。即是此中五相。滅有為法證得涅槃。若謂涅槃為有異者。當知此為不如理問不如理答不如理思。如是若謂為無異者。有無異者。非有非無異者。當知皆是不如理問不如理答不如理思。何以故。由彼涅槃唯有為滅之所顯故。與有為法其相異故。唯有為滅之所顯故。謂有異者。若問若答若思便為戲論非所戲論。與有為法其相異故。謂無異者。如前廣說。便為戲論非所戲論。總如前說二種因故。亦異不異不應道理。由有為滅證涅槃故若謂一切皆無所有故說非有非無異者。不應道理。涅槃義者。謂一切白法所顯發故。涅槃相者。謂寂滅相無戲論相。當知誰是內所證相。
丁十.所知所識所緣法
戊一.所知法
複次由五種相建立所知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由事故,二由品業差別故,三由智依處差別故,四由智差別故,五由攝余智差別故。
己一.由事
云何由事故?謂略說一切有為無為名所知事。
己二.由品業差別
云何由品業差別故?謂即此事復有五品所知差別及此五品所知作業。何等為五?謂此所知、或有假立、故名所知;或有勝義故名所知;或有所作究竟故名所知;或有他心凈不凈行故名所知;或有一切種別故名所知。若世俗智能知假立所知。知假立故,如實了知世俗道理、善不善法、有罪無罪、廣說乃至緣生法等、一分應遠離,一分應修習。又能了知世俗言說,遊行世間、隨因緣而起眾行。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能知勝義所知。知勝義故,能證見修所斷法斷。盡智、無生智能知所作究竟所知,知所作究竟所知故,心得決定,無有疑惑,於自斷中,離增上慢。他心智能知他心凈不凈行所知,由知此故,如實知他所有意樂界及隨眠。十力智能知一切種別所智,由知此故,能正於他起一切種教誡教授;能斷一切有情疑惑;能善安置一切有情於善趣果及解脫中;有大勢力能作一切有情利益及安樂事。如是名為五品所知及五種樂。
己三.由智依處差別
云何由智依處差別故?謂有二種,一自利行,二利他行。若隨順斷世俗智,若能斷勝義智,若於斷所作究竟智,如是諸智應知依自利行依處。若於他意樂界及隨眠所有他心智、若於一切種別所知中所有十力智、如是二智應知依利他行依處。
己四.由智差別
云何由智差別故謂世俗智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無漏或有漏唯是世間。無漏者,謂於已斷一切無學身中可得。此及所余,總名俗智,亦唯世間。當知所余法類智等是出世間,亦唯無漏。盡無生智當知唯於漏盡中生。若不分別盡及無生,謂我已得諸漏永盡,我未來苦不復當生者,唯是無漏唯出世間。若作如是分別者,唯是無漏世出世間世俗智攝,是未曾得,是阿羅漢相續中生。他心智唯是世間,若在異生及有學相續中者,是有漏;若無學相續中者是無漏。問何因緣故,清凈身中諸世俗智說名無漏。答:由彼身中諸漏隨眠已永斷故。又此諸智是他心智現所行境,此他心智非染淤性,非余染淤現所行境。又彼自性不與一切煩惱相應。是故此智由隨眠故由所緣故由相應故皆成無漏。十力智在如來相續中是未曾得,唯是無漏世間智攝。何以故?由此一切種智皆帶戲論而現行故。
己五.由攝餘事差別
庚一.略明攝
云何由攝余智差別故?謂神通智、解脫門智、無礙解智、無諍智、願智、力無畏念住一切種不共佛法等智、隨其所應,當知皆為如前所說諸智所攝。謂五神通皆世俗智攝,若諸異生及諸有學相續中者,皆是有漏。若在無學相續中者,皆是無漏。第六神通,盡及無生二智所攝,盡無生智如前應知。空解脫門智八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及出世間盡、無生智。無願解脫門智六智所攝,謂法智、類智、苦智、集智、盡智、無生智。無相解脫門者五智所攝,謂法智、類智、滅智、盡智、無生智。無礙解智、無諍智、願智、十力等一切不共佛法智、皆世俗智攝,皆是無漏。在阿羅漢及如來相續中,如其所應盡當知。諸解脫門建立,如本地分已說。
庚二.別辨相
不共佛法及無礙解等,如菩薩地已說。
辛一.智差別
壬一.神境智
複次云何神境?云何神境智?云何神境智作證?謂從一種變作多種、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是名神境。由神境智於此神境領受示現,是故說此名為神境。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名神境智。由此智於彼境能領受,能示現,是故說此名神境智。即此智種子,由生緣所攝受故,勢力增長,相續隨轉,名神境智作證。如是一切總攝為一,名神境智作證通。
云何天耳?云何天耳智?云何天耳智作證?謂若修果所攝清凈色、是名天耳。與依耳識相應智名天耳智。此智作證,如前應知。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等如前說。複次由此道理,餘一切通所作問詞如前應知。所有釋詞隨其所應,我今當說。謂諸他心、由有貪等差別而轉名心差別。若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緣彼為境智名心差別智。此智作證如前應知。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等如前說。若於過去生自體差別明了記憶,名宿住隨念。若智具大威德修所成是修果,依止於念,與念相應,此方得轉,是故說名宿住隨念智。余如前說。若諸有情好惡色等種種差別,從彼別別有情眾沒,於此別別有情眾生,說名死生。若修果眼所攝清凈色以為依止緣死生境識相應智名死生智。余如前說。若一切結無餘永斷,名為漏盡。即於此中世間盡智及無生智名漏盡智。所餘一切如前應知。
複次諸具神通修觀行者,若遇其時,便能示現,或復安住,或行他利,或於是中能善問記,是故名為具神通者。複次前三通是通非明,後三通亦通亦明,以能對治三世愚故。又初神通能回異類。令他於己發生尊敬。第二神通知他所行染凈語業。能善訶責令其歡喜。第三神通善能知他若凈不凈心行差別。能正教授及與教誡。後三神通能令遠離常邊斷邊。能無顛倒離增上慢。依於漏盡宣說中道。即於此中能善教授。
壬二.無諍願智
複次觀察三種義勢力故。俱分解脫利根阿羅漢苾芻住無諍定。謂或有一。昔曾於彼無諍等持。聞有無量差別勝利。心生喜樂發起勝願。由此因緣緣彼為境。猛利意樂。數數熏修。彼既證得阿羅漢已。由彼由彼為因由彼為緣。即於是中心樂趣入。是故今者住無諍定。又復有一。昔異生時。令諸有情起無量諍。於彼發起種種惱害瞋恨等事。今既證得阿羅漢果。於昔所行愚夫之行。生大悔愧。是故今者住無諍定。又復有一。自既證得阿羅漢果。欲令無量眾生造作順現法受可愛果業。又欲令彼於現法中受可愛果。是故方便住無諍定。由此因緣熏修邊際第四靜慮以為依止。發生無諍朼想三摩地防護他心。於自所起一切威儀。終不令他起煩惱諍。是故說此名為無諍。如是為欲護他心故。隨所依止村邑聚落所住之處。周遍於此村邑聚落諸眾生心次第觀察。如是遍觀一切衢路一切家屬一一眾生未來世心。如是觀已。彼若了知如是村邑如是聚落。如是衢路如是家屬。如是眾生當於我所暫得見時。必定生起諸煩惱諍。即便隱避令彼眾生皆不得見。彼若了知不由見故。由不見故。生煩惱諍。則作方便令彼得見。彼若了知由隨順故令不起諍。即便觀察所隨順事為凈不凈。若清凈者即與相見隨順彼事。若不清凈或復觀彼所隨順事令他相續起煩惱諍。既觀察已不與相又審觀察若因如是語言如是威儀。如是攝受如是受用衣服等物。如是說法如是勤導。令他相續起煩惱諍即便遠離。如是語言廣說乃至如是勸導。彼由多分住如是住行如是行。是故說名住無諍者。
云何願智。謂俱分解脫利根阿羅漢苾芻熏修邊際第四靜慮為依止故。若聲聞乘隨聲聞智所行境界。若獨覺乘隨獨覺智所行境界起如是願。願我當知如是如是所知境界。從此趣入熟修邊際第四靜慮。既入定已隨先所願一切了知。若諸如來遍於一切所知境界智無障礙。複次諸佛如來於無諍定而不數入。所以者何。有諸眾生勝利益事。由起煩惱俱時成辦。如來於此勝利益事不能棄捨。
辛二.智依止
複次如熏修邊際第四靜慮以為依止引發無諍及與願智。當知如來所有一切不共佛法妙智亦爾。余神通等一切靜慮以為依止皆能引發。
複次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諦現觀。非無色定。所以者何。無色定中奢摩他道勝。毗舍那道劣。非毗舍那劣道能入聖諦現觀。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初入現觀。何以故。彼處難生厭故。若厭少者尚不能入聖諦現觀。況於彼處一切厭心少分亦無。
己六.廣抉擇
庚一.世出世智生起差別
辛一.聲聞乘
複次當說世俗智及出世無漏智初中後際生起差別。謂世俗智初異生位起如先說五染污朏見及與貪等相應邪智是染污等諸世俗智應斷。應知為欲生起彼對治故。復起世間信所挕十受無顛倒朏見。是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正見為依止故。次起聞思所成妙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於順決擇分方便道中。由修所成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起見道方便順決擇分俱行修所成慧。於諸念住勤修觀行。亦善有漏世俗智攝。以此為依。次起世第一法朏見道無間道所攝正見。亦善有漏世俗智攝。如是名為初異生地諸世俗智生起次第。
又即以彼世第一法所攝俗智為依止故能入見道。升見道時即先所修善世俗智所有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凈亦名為修。此則名為諦現觀邊諸世俗智。出見道已生起此智。證見所斷諸法解脫。昔來於彼曾未解脫。由此生故是諸聖者於見所斷煩惱斷中能正分別。謂那落迦我已永盡。乃至不復墮諸惡趣。又能了知我今已證得預流果。又能了知我今已斷如是如是所有煩惱。又隨所欲應可為他所記別者當為建立。又審觀察而記別之。又能於諸聖諦現觀。以無倒慧而正建立。復於此上隨其所應未離欲處。以世間道漸次修習能離彼欲。乃至能於無所有處離欲作證。此諸聖者以出世間智後所得諸世俗智離諸欲時。當知同彼非聖道者所作離欲。但能損伏煩惱種子。非謂永斷。此世俗智是出世間智後所得。應言此智亦是世間亦出世間。不應一向名為世間。又修此智略有四道。一方便道。一無間道。三解脫道。四勝進道。於一切地修道所斷耎中上九品煩惱。隨其品數各各差別能隨順斷。是名初道。能無間斷。是第二道。無間斷已。是第三道。次後於斷。是第四道。此勝進道復有二種。或有無間為斷余品修方便道。此於前品名勝進道。於後所斷名方便道。或有無間不修方便。但於前品生如足想。不求勝逆或住放逸。或於已斷以觀察智而更觀察。或有但以伺察作而伺察之。當知此道唯名勝進。除未至定所餘一切近分地中唯有俗智無出世智。何以故。由未至地是初定心初靜慮上所有定心皆先有定故。聖弟子從此上。但依根本修出世智不依近分。第一有中所有諸智。皆俗智攝。何以故。彼處作意與出世間聖智作意不同分故。但作非想非非想行。出世作意。有想諸定所攝受故。始從學地乃至於此諸世俗智。當知皆名中際俗智。
於阿羅漢身中所有一切清凈無漏解脫。一切結縛煩惱盡智。無生智及餘一切神通等功德所挕諸世俗智。皆是後際世俗智攝。
辛二.菩薩乘
複次諸菩薩初中後際世俗智者。謂從勝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所有一切世俗智。初際者。謂勝解行地。中際者。謂從增上意樂清凈地乃至決定行地。後際者。謂到究竟地。又諸菩薩於諸地中起二種行。謂有戲論想差別行。及離戲論想現行行。似出世間。善修此故得後所得世俗智攝無障礙智。又諸菩薩有與如來願智相似諸世俗智。勝諸聲聞獨覺所一切願智諸神通及空智等。應知亦爾。由諸菩薩所有功德皆依十力種性而轉。聲聞獨覺則不如是。
辛三.標釋一切
複次如是已說初中後際諸世俗智。初中後際諸出世智。次我當說。謂見道修道無學道。若法智品見道。對治欲界見所斷惑。若類智品見道。對治色無色界見所斷惑。問一切類智現在前時皆能了別色界無色界耶。答若有曾於色無色界所有諸法善聞善思善取相者。即能了別。若不爾者不能了別。所余諸智或在毗舍那品。或或在奢摩他品。法智類智二品所攝。又於見道初智生時。諸餘智因由能生緣所攝受故。皆得增長一切見道。即此剎那皆名為得。於此得已後時漸漸次第現前。當知見道是勝進道。於修道中若有修習出世間道而離欲者。應知如前方便道等。皆是出世。若於苦等諸聖諦中。有戲論想而現行者。是世俗智。離戲想而現行者。是出世智。為於諸諦以有相想善取相故。為如先時所見所知修習種種微妙智故。為以世間諸善厭行令心厭故。為受種種妙法樂故。是諸聖者亦修世間離欲之道而離諸欲。無學地中即如所說出世間智。解脫修道所斷惑故極善清凈。又出世智。能為一切世間功德所依持處。能令一切上地下地所有功德皆自在轉。如是名為初中後際出世間智次第生起。
庚二.諸神通智獲得差別
複次諸神境智或加行得或生得。加行得者。如生此間異生有學及與無學諸菩薩等所有修果。生得者。謂生色界由先修習為因緣故。後於此中生便即得。又有欲界諸天及人一分福果所致。如曼馱多王等。又傍生趣如飛禽等。攝受如是眾同分故如得神通。鬼趣一分亦復如是。又有咒術藥草威德亦如神通。如作幻惑厭禱起屍半起屍等。即由如是差別道理。餘四神通所有差別。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戊二.所識法
複次云何所識法。謂一切法皆是所識。諸識能識。由五種相諸識差別。如其所建立所識。何等為五。一依緣差別故。二欣戚差別故。二勝劣差別故。四心所差別故。五障治生差別故。
云何依緣差別。謂由所依所緣差別。建立眼等六識差別眼識了別諸色境界。余識各各了自境界。意識了別一切眼色乃至意法以為境界。
云何欣戚差別。謂苦受相應識名戚此能了別隨順憂苦不可意法。樂受相應識名欣。此能了別隨順喜樂可意諸法。不苦不樂受相應識名非欣非戚。此能了別隨順舍受非二諸法。
云何勝劣差別。謂不善法及有覆無記法相應識名劣。此能了別諸染污識所行諸法。善法相應識名勝。此能了別一切善識所行諸法。無記法相應識名非勝非劣。此能了別自所行法
云何心法差別。謂有心法遍諸心起。復有心法遍善心起。所余心法應知如前有漏法中已說其相。遍諸心起複有五種。謂作意觸受想思。如前意地已說其相。遍善心起複有十種。謂慚愧無貪。無瞋無痴。信精進。不放逸不害舍。如是十法若定地若不定地善心皆有。定地心中更增輕安不放逸等。唯是假法。此相應識皆能了知一切境法。
云何障治生差別。謂所治障有十五心。何等十五。謂欲界系總有五心。見苦見集見滅見道及修所斷。如欲界系總有五心。色無色界當知亦爾。能對治心是第十六。謂諸無漏學無學心。如是所治及能治識。隨其所應各能了別自所行法
複次生差別者。略有五種。一欲界生行。二色界生行。三無色界生行。四往上地生。五還下地生。欲界生行者。從欲界系若善若染污。若無覆無記心無間。遍欲界系一切心生。是名欲界識生差別。如欲界系如是。色無色界系自地三心無間。皆生自地三心。若先未起靜慮無色。初欲生時要從欲界善心無間。初靜慮地善心得生。初靜慮地善心無間。第二靜慮善心得生。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善心無間。第一有地善心得生。必從色界善心無間。初學心生。學心無間。無學心生。若先已起靜慮無色。即於彼地不退失者。彼從欲界善心無間。隨其所樂上地諸心。及學無學心欲起現前。先已善取彼行相故。於彼諸心如意能起。如是所余上地諸心無間所起。如其所應當知亦爾。又從欲界無記心無間色界善心生。如色界果。欲界變化心即從色界善心無間此欲界無記心生。又說此心為欲界者。當知是彼影像類故。非自性故。又欲界沒生上地時。欲界善心無記心無間上地染污心生。生初靜慮乃至有損。以一切處結生相續皆染污心方得或故。如是應知往上地生諸識決定於自所行生起差別。又諸異生退先所得世間靜慮無色定時。由染污心現前故退。此下地染污心從上地善心染污心無間生。又從上地沒生下地時。從一切上地善心染污心無記心無間唯有下地染污心生。如是應知還下地生諸識。決定於自所行生起差別。如是障治生差別故。諸識決定於自所行了別所識諸法差別
戊三.所緣法
複次由五相故建立所緣諸法差別。何等為五。一有善作意所緣法。二有不善作意所緣法。三有無記作意所緣法。四有墮界作意所緣法。五有系屬瑜伽作意所緣法。
此中若善作意。緣善不善無記諸法。如善作意。如是不善無記作意當知亦爾。欲界系善染污無記作意。緣一切三界諸法。色界系善作意。亦緣一切三界諸法。無色界中若定若生外道異生無色界系善作意。唯緣自地一切法。非下地。若毗舍那行菩薩未得自在。及有廣慧聲聞乘等。若諸有學若阿羅漢。彼無色界系善作意。亦緣下地一切法。若諸菩薩已得自在。決定不於無色界生。由觀於彼不能現起利眾生事因此成熟廣大佛法。及能成熟利益有情行故。當知是名墮界作意所緣諸法。次因思所緣如說。名映於一切,無有過名者,由此名一法,皆隨自在行。此言有何義謂若略說。觀察清凈因故。觀察自相故。觀察雜染因故。又為2示補特伽羅無我及法無我故。此中顯示補特伽羅無我者。謂善了知四無色蘊。能斷一切自境界相。是故說名能映一切。顯示法無我者。謂善了知遍計所執自性。善了知世俗言名。能除一切彼所依相。是故說名能映一切。若過如是四無色蘊諸我相事。定不可得。若過世俗言名遍計所執自性相事。亦不可得。若於此二不善了知。則便一切自境界相。及諸雜染生起隨轉一切境相。及諸雜染皆彼增上力所生故。又佛世尊依此密意說如是言:執法自性故,執我性而轉,覺此故覺彼,由覺故還滅。
系屬瑜伽作意略有四種所緣。一遍滿所緣。二凈行所緣。三善巧所緣。四凈煩惱今緣。是諸所緣如聲聞地廣辯應知。此中凈煩惱所緣者。謂世尊說四聖諦及真如。
推薦閱讀:
※我對瑜伽的科學解釋
※這12個瑜伽體式練下來,臀翹了,腿瘦了 !
※練瑜伽 為什麼腰疼 到底哪裡不對呢
※?丨看完你還敢說男人練瑜伽娘炮嗎?
※??5個瑜伽體式,助你擺脫便秘。輕鬆擁有平坦小腹
TAG: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