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寫詩(五)關於押韻(3)
漫談寫詩(五)
關於押韻(3)
我國地域遼闊,方言土語多而雜。倘若甲地的詩人用他當地的方言作詩,乙地的人讀起來就會感到不押韻,不順口,沒有什麼音樂美。反之亦然。怎麼辦?有大文人或國家機關派人把全國通用的文字進行排列組合,把他們認為是同韻的可以用來押韻的字組合在一起,分成若干個韻部,使詩人作詩有所遵循,使讀詩的人可以考量這人作的詩是否押韻。這種把通用漢字分成若干個韻部的書,叫做韻書,是由國家的文化部門或皇帝欽定頒行的。例如直到現在還通行的《新刊韻略》,即人們常說的平水韻,就是宋朝人編訂的供作詩的人選用押韻字的韻書。
但是,由於年代久遠,語音也在悄然變化。古代、現代都有人認為這本韻書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他將韻母中含有an的同韻字,竟分了七個韻部,其中有個「十三元」部又將韻母為an與en、in、un的不同韻的字混在一起,五微、八齊、九佳、十灰等幾個部,也將不同韻的字放在同一個韻部里…… 若今人拘泥於平水韻作詩,不但難度大,以韻縛意,不能較為自由地表情達意,而且會令今人讀之,反而覺得彆扭,失去了押韻為的是琅琅上口、有音樂美的初衷。例如今人毛澤東的《七律· 答友人》的韻腳分別是:飛、微、衣、詩、暉。前三個字和第五個字在平水韻「威」部,第四個字在「支」部,是鄰部通押。儘管如此,讀起來順暢嗎?只覺得衣、詩互押,其餘三個互押,則通篇不押。如此等等。怎麼辦呢?就有人要對平水韻進行改造。最有名的是清朝有個人叫戈載,他對平水韻作了拆分和歸併。例如,他把平水韻中「十三元」部一分為二,把那些韻母中帶有an的字,與「十四寒」、「十五刪」和下平聲的「一先」合到了一起,作為他那本書的第七部,把其餘的字與「十一真」、「十二文」合到了一起,作為他那本書的第六部。如此等等。可是弔詭的是,他這本書明明是從平水韻(專供作詩的人選用押韻字的韻書)改造而來,卻只許填詞的人使用,作詩的人卻不許用!因為他這本書叫做《詞林正韻》。人們還得「詩遵平水,詞守詞林」。不過,人們在創作實踐中,早有突破平水韻的藩籬,而採用詩詞同韻的。例如,還是毛澤東,他的「佔領南京」,其入韻字是黃、江、慷、王、桑,讀起來琅琅上口,很順暢。但是,「江」是平水韻上平聲「三江」部的字,其餘四個是下平聲「七陽」部的字,跨韻押,大忌。只能解釋為詩用詞韻,也就是詩詞同韻了,因為《詞林正韻》把「三江」部的字與「七陽」部的字合併為詞韻第二部了。
但是,現代人覺得《詞林正韻》對平水韻韻部的拆分歸併還不徹底,例如,他把十三元(半)等四個韻部的字併到一起了,下平聲「十三覃」、「十四鹽」、「十五咸」這三個韻部的字,它們的韻母中不也同樣含有an嗎?怎麼又另外把它們合在一起編成第十四部了呢?於是,2004年中華詩詞學會在它的「機關」刊物發表了《中華新韻》,以普通話為標準語音,把所有漢字分成了14個韻部,使普通話里的同韻字高度集中到同一個韻部里,使詩人選用同韻字的範圍大大拓寬了,表情達意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可是,又出現了新問題:你這個新韻是以普通話為標準語音的,而普通話把那些至今還活在許多地區人們口語里的入聲字編派到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里去了,那些掌握古語音(主要是入聲)而不掌握普通話的老先生,還是不能用新聲韻作詩。於是中華詩詞學會提出了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口號:新韻舊韻並行不悖,實行「雙軌制」,如同「一國兩制」然也。
推薦閱讀:
※關於太極松胯
※關於因果報應或者說善惡因果的必然性之斷想
※關於哲理的好句好段
※關於抑鬱症的基本常識與誤區
※關於中國書法,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