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華羅庚與中統合作之謎

華羅庚的特殊任務口述:袁傳寬 采編:譚悅

華羅庚,著名的數學家,也是少數聞名於世界數學界的中國數學家。關於華羅庚,人們都是有記憶的,那些他勤奮好學、天才傳奇的故事流傳甚廣。這樣一位大數學家,他的生平似乎也被人們「吃透了」,還有什麼是我們不知道的嗎?數學家的中統朋友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學者袁傳寬在美國留學,偶然的一個機會,他拜訪了前國民黨中統要員——蔡孟堅。蔡孟堅得知袁傳寬是大陸來的,還是研究數學的,就問他知不知道大陸有位很有名的數學家叫華羅庚。沒想到,前來拜訪他的這位中國學者正是華羅庚的學生,兩人很快就有了共同話題,暢談起來。令袁傳寬大為吃驚的是,蔡孟堅說自己和華羅庚是50年的老朋友了。袁傳寬在接受《往事》專訪回憶,「他看起來就是一介武夫,說話底氣很足,怎麼也想不到他怎麼會和華先生是50年的老朋友?」 年近九旬的蔡孟堅在與袁傳寬見面的當天,聊了很多往事,比如他在上世紀30年代,主政甘肅期間曾整頓過警察的職業風紀,從美國引進了一種甜瓜在甘肅成功種植。臨走時,蔡孟堅還送了一套自傳《蔡孟堅傳真集》給袁傳寬。回到家翻開這本自傳,袁傳寬才知道蔡孟堅究竟何人。蔡孟堅,1905年生,江西人。上世紀30年代曾擔任國民黨中統駐武漢特派員、漢口警察局局長,在國民黨內被稱為「鏟共專家」。1931年3月間,26歲的蔡孟堅在漢口抓捕到當時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中央特科負責人顧順章,顧順章隨即叛變,供出了包括周恩來在內的眾多地下組織的聯繫地址。如果不是潛伏在中統的共產黨員錢壯飛及時傳出消息,幫助周恩來、陳賡脫身,恐怕中共黨史的這一頁將會被改寫。這樣一個人居然和華羅庚先生認識了50多年,袁傳寬感嘆不已!「原子彈」讓他們走到一起1943年前後,當時的國民政府得知了美國正在研究原子彈的消息。為此,一張出訪美國考察原子彈的人員名單擬就,而名單上的人也紛紛來到了廬山接受訪前集訓,數學家華羅庚就在其中。這位享譽世界的數學家在廬山的消息被一個人知道了,這個人叫俞大維,是當時國民政府兵工署署長。俞大維得知華羅庚在廬山的消息特意來拜訪他。他們聊天中,俞大維就說,最近日本人的軍事密碼一直都破譯不了,好幾個月了,非常困擾,不知道華先生能不能助一臂之力。華羅庚說,可以試試看。俞大維問,要不要把前面做的工作拿來看?華羅庚說,那就不必了,但是需要最近截獲的密電。得到華羅庚的同意,俞大維馬上派人把截獲的一批無法破解的密電送來了,這些密電上是許許多多的數字。接過密電的華羅庚隨即投入到破譯的工作中。作為數學家的華羅庚了解密碼學,他知道這些雜亂無章的數字背後隱藏著一個規律,通過這個規律就可以將這些看似沒有關聯的數字還原成電訊人員能夠解譯的數字。舉例來說,通訊中常用的莫爾斯碼就是將每個漢字編譯成四位數字,稱為明碼,電訊人員把這些數字爛熟於心,看到這些數字就能反應出它對應的文字。因而在傳遞信息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傳遞明文,要將這些數字明文做變異,變異後的數字就叫密文,密文即使被截獲也沒關係。華羅庚一支煙接著一支煙,轉眼已是深夜,他仍然在燈下一次次的比對、驗證。而此時,對於與華羅庚同居一室的室友來說也是一個難熬的夜晚。他睡睡醒醒,又不敢起來,知道華羅庚在解譯密碼怕打攪到他。這個人就是蔡孟堅,他也是這次原子彈考察團的成員之一,又和華羅庚同住一間房間。見證破譯密碼的過程第二天一早,華羅庚進了衛生間,這時蔡孟堅就起來了,發現桌子上全是煙頭。沒多久,華羅庚從衛生間出來,手裡還拿著一摞手紙,對著蔡孟堅說:「蔡將軍,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我沒有時間重抄,能不能請你交給俞署長,我現在去睡覺了。」華羅庚經過一夜的比對後發現,日軍在把明文變成密文的過程中,使用了繆比烏斯函數,於是,華羅庚通過反函數把這些密文還原成明文。接過這一打手紙的蔡孟堅非常謹慎,馬上放進了自己的公文包,抱在身上。在去往俞大維住處的路上,真是做到了手不離包,包不離身,把自己職業特工的素質完全發揮出來了。到了俞大維住處的蔡孟堅再次強調了自己的安全工作很到位。俞大維迫不及待地接過手紙看了起來,這位兵工署署長早年畢業於哈佛大學哲學系,在完成博士學位後又去德國柏林大學繼續攻讀了哲學和數學,本身就是對數理邏輯造詣很深的一個人。伏案細閱,俞大維讀懂了華羅庚的手稿,他非常高興,立即通令下屬,火速按華教授指教的方法破密。「昨天華教授可是一晚上都沒睡覺,我不想現在回去,我回去會吵到他。」蔡孟堅解釋說。於是蔡孟堅和俞大維聊起了天,就在聊天的過程中,破譯的密碼就送回來了,內容就是日本軍機要轟炸昆明的計劃,因此,蔡孟堅知道第一份破的密碼的內容。看到這個情報,蔡孟堅知道俞大維有事做了,就說要告辭,不打攪了。俞大維也跟他說,兄弟確實是要有事做了,不能遠送了,還要跟蔣委員長報告。蔡孟堅作為整個事件的旁觀者和見證人,對華羅庚非常敬佩。他告訴華羅庚的學生袁傳寬:「華教授真了不起,當時是立了大功了,蔣委員長要見他,要送他相片,還是我陪著華教授去的廬山牯嶺,去見了委員長。」一個故事兩個版本華羅庚和蔡孟堅培訓後一同隨考察團去了美國考察。今天我們都知道,美國在1945年研製成功了原子彈,而考察了這一項目的國民政府卻在1949年終結了。1946年,華羅庚再次去了美國,1949年蔡孟堅則跟隨蔣介石去了台灣。 1950年華羅庚回到了新中國,他沒有再對人提起這段經歷,可是他的很多學生卻都在文革當中知道了華先生破譯日軍密碼的故事。「華先生當然沒有再提起過蔡孟堅這個人,但是我聽到這個故事是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非常混亂的那個年代。」袁傳寬說。1967年,華羅庚給學生袁傳寬講了自己破譯日軍密碼的經歷,但是完全沒有後來蔡孟堅講得精彩,充滿細節。「當時跟我講這個故事就沒有這麼多細節,他就跟我講數論有用啊,我怎麼用繆比烏斯函數破的密碼,這些細節都沒有講,當然也不可能跟我講。」1967年,袁傳寬還是北京大學數學系的學生,而華羅庚之所以講到了自己的這段往事,還是出於對學生的愛護。當時,極左思潮泛濫,數學界也不能倖免。表現在從事數學理論研究中,搞純理論的人常常被認為是脫離實際,因為理論被認為沒有用,脫離實際甚至於脫離工農,輕則可以說你是生活在象牙之塔裡面的精神貴族,重則說你對抗最高指示,因為毛澤東主席曾經講過「理論聯繫實際」。這個問題表現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就是說華羅庚從事的數論研究是脫離實際的。數論是數學當中一個分支,是一個純理論的分支,主要研究的是整數的性質。華羅庚在數論當中的傑出貢獻是全世界公認的。而在極左思潮下,大家都認為沒有用。「你做這個沒有用的東西幹什麼?」袁傳寬回憶說。「華先生跟我講,以你一個人認為它有用沒有用,來肯定或者否定一個理論是非常片面的。可能你覺得它沒有用,但旁人就用得很好。現在大家說數論沒有用,你可千萬別信,數論就很有用,我(華先生自己),就曾經用數論當中的繆比烏斯函數,破解了日本人的密碼。」他們的「後話」1970年代,人們或是在新聞紀錄片中看到大數學家華羅庚的身影,或是在自己的田頭、車間就能和這位大數學家交談。華羅庚一邊用自己的經歷告誡學生不能放棄理論研究,一邊走出書齋,到生產第一線為人民服務去。他用一條紅紙一根香煙做道具,教工人農民兄弟使用優選法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華羅庚帶著自己的小分隊在十餘年間,到達了幾乎所有的省份。很多外國的數學家很不理解這一做法,在他們看來,一位大數學家去普及一種應用數學技術太浪費了,而華羅庚對自己的學生說:「我要為數學工作者找點正經事做。」在推廣優選法的過程中,那些基層的工人農民知道北京來了位大數學家都非常高興,在華羅庚和小分隊的幫助下,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得以解決。80年代,華羅庚回到了「書齋」,他又可以把精力投入到數學研究工作中了,也就在這樣的環境下,華羅庚又一次見到了蔡孟堅。蔡孟堅在和袁傳寬聊天中告訴他,幾年前他們還見過面。那是在80年代初,華羅庚帶團去美國參加數學教育研討會,就在他入住酒店的大堂里,兩人不期而遇。那天,蔡孟堅正好去酒店探望朋友,一進大堂,迎面走來一位身材高大腿腳不好的老先生,近50年未謀面的兩位老人一下子認出了對方。在蔡孟堅與袁傳寬講這件事的時候,華羅庚已經離世五六年。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東京大學的訪問講壇上,華羅庚完成自己的報告後猝然倒地,心臟病突發而逝。袁傳寬把華先生離世的情況告訴了蔡孟堅,聽聞此事後,蔡孟堅的回答令袁傳寬印象深刻:「華教授人間使命已經完成了,駕返瑤池,沒有什麼惋惜的。我們以後還會再見面的。」華羅庚一生成績斐然,在國際數學界留下了許多以「華氏」命名的定理、方法。而那些內容我們普通人都看不懂。而在華羅庚未予表述的經歷中,在不被學界理解的經歷中,我們讀到了一位大數學家的天才與品格。

數學家華羅庚

華羅庚向農民普及「優選法」

華庚與學生袁傳寬華羅庚的老師王維克人民政協網 www.rmzxb.com.cn 日期:2011-01-13 09:47 字體顯示:大中小

【查看評論】李賢哲王維克是第一個發現華羅庚具有數學天賦的伯樂,他們師生之間真誠互助、肝膽相照,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個動人的佳話。「他在數學方面天賦很好,很有培養前途」華羅庚進入中學後,因為頑皮,字寫得不太好,有時常常會受到語文教師的指責。但是,華羅庚的數學教師王維克卻對他另眼相看。有一次,金壇中學的幾位教師在一起討論自己的學生,一位語文教師帶著輕蔑的語調說道:「成績好的學生都到省城裡念書去了,剩下來的基本都是些蠢蛋!」王維克聽後立即反駁道:「不見得吧,依我看,華羅庚同學就很不錯!」「哼,華羅庚!就憑他寫的那像蟹爬一樣的字,也談得上前程遠大?」「當然嘍,華羅庚的字寫得確實不好,將來成為書法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他在數學方面卻天賦很好,很有培養前途。」「何以見得呢?維克兄。」「起初,我和諸位的觀察一樣,也發現他的字寫得歪歪扭扭,很潦草。數學的作業本子也寫得很不整潔,常常亂塗亂改;後來經過一番仔細研究發現,許多塗改的地方正是反映了他在解題時探索的多種路子。」王維克不僅發現了華羅庚的數學天分,而且經常有意地培養他。王維克本人博學多才,家裡藏書豐富,華羅庚成為他家的常客,他或是借書,或是請教問題,每次都受到熱情款待和耐心的指點。在恩師的教導下,華羅庚漸漸丟掉了貪玩的缺點,一心一意鑽研數學問題。到年終考試時,王維克和藹地對他說:「你不必考了,因為考你的問題別人做不出,考別人的問題不值得你做,我給你擬一個論文題目,你回家去做吧。你的數學終歸是一百分,終歸是第一。」和數論結下不解之緣在王維克老師的鼓勵和幫助下,華羅庚在數學王國里努力探索,課堂的知識已不能滿足他的要求。有一次,王維克借給他一本美國人著的微積分教科書,華羅庚拿去十天後便歸還,王維克對他說:「數學這門功課是最有步驟的,你不可跳著看啊,我提幾個問題問問你。」結果華羅庚不僅對答如流,而且把書印誤之處也指給老師看。有一天,華羅庚來找王維克,將自己一篇油印論文「福爾瑪最後定理之證明」交給王維克,並得意地說:「我已經寄給各個大學請批評,亦請王先生批評!」王維克看了論文嚴肅地說:「福爾瑪提出的定理要得到最後的證明,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你演算的這道福爾瑪最後定理,是17世紀以來許多大數學家絞盡腦汁至今還沒有解決的問題,要是你能如此簡單地證明之,豈非奇蹟!然而,你的證明所依據的公理似是而非,所以不能成立!」最後,王維克語重心長地對華羅庚說:「我希望你不要急於求成,更不要灰心,要有堅忍不拔的精神,用你的智慧和汗水去鑄造鑰匙,爭取有朝一日把這些鎖打開!」在這次長談中,王維克勸華羅庚專門深入鑽研數論,華羅庚從此和數論結下了不解之緣。「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腿!」1928年秋,赴法國巴黎大學深造的王維克學成歸來,再次回到金壇縣任教。不久,金壇中學鬧學潮,將原校長趕下台,留學歸來的王維克被任命為校長。他把原來的會計、庶務員及事務主任解僱,將他們三人的工作交給華羅庚一人承擔,每月薪水是十八塊大洋。華羅庚喜出望外,他對自己的工作一絲不苟,甚至教師們使用的鉛筆,他都削好了再發送。每天晚上,他逐個檢查教室的衛生和門窗,他把學校的各項雜務整理得井井有條。每到學期末,幾百名學生的成績單堆在辦公桌上,華羅庚算得總是又快又准。王維克很欣賞華羅庚的才幹,準備破格提拔他到補習班教數學,誰知此事遭到縣教育局長的激烈反對,但在王維克的一再堅持下,華羅庚還是成為金壇中學的數學教師。華羅庚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全家都為他高興,父母暗中為他物色了一位秀麗而又賢慧的姑娘——吳筱元。她出身官宦人家,父親死後家道中衰,便成了華家的兒媳。婚後不久,華羅庚的母親去世,緊接著華羅庚又染上可怕的傷寒,為了給丈夫請醫買葯,吳筱元將新婚的衣物、首飾送進了當鋪。華羅庚重病期間,王維克幾次登門探望,並安慰吳筱元:「不怕,你讓他安心養病吧,月薪我照樣派人送來,他教的課程由我代上!」然而不久,王維克也染上傷寒,卧床不起了。華羅庚在床上躺了半年,在妻子精心照料下,他終於戰勝了死神,但這場大病卻使他的左腿關節粘連變形、彎曲,從此行動不便。病癒後的華羅庚面對的第一件事就是設法維持全家的生計。他拄著拐杖,撐著雨傘,拖著病腿走進王維克家的大門。王維克仍然讓他在補習班教課,但是不久,有人告狀指責王維克任用不合格的教員華羅庚。王維克聽後憤然辭職,赴湖南大學任教去了。按照當時的規矩,校長下台,會計也會被辭退,華羅庚面臨失業的危險。幸好繼任校長韓大受也是位好心人,他對華羅庚說:「別人要帶會計來,我不帶,就讓你繼續干吧,不過,書你是萬萬不能教了!因為前任校長就是讓你任課才被人告的。」華羅庚總算保住了飯碗,白天,他拖著病腿到學校做會計工作,晚上回到家裡,不顧一天的勞累和殘腿的病痛,依然在昏暗的煤油燈下勤奮鑽研。他在數學王國里盡情遨遊,正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腿!」「王維克先生是我數學成績的第一個賞識者……」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數學家,華羅庚對於幫助教導過他的前輩也是恭敬有加、念念不忘。他不止一次地向別人稱讚過他的中學老師王維克,他說:「王維克先生是我數學成績的第一個賞識者。我這位中學老師,不僅數學好,而且在物理、天文學方面造詣也很深,並且是一位有成就的翻譯家。」1946年夏,華羅庚在應邀赴美講學之前,回到了久別的故鄉,拜祭父母之後,立即登門探望王維克。華羅庚向老師講述了別後的經歷。王維克面帶微笑聽著,在自己早年的學生中出現了一位如此令人矚目的數學專家,王維克心裡真有說不出的高興。他對自己的學生說:「羅庚,別後我無可告慰你的,喏,只有它。……」說著,他將自己翻譯的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詩人但丁的作品《神曲》遞給華羅庚,「為了翻譯這本書,我停止了交遊,閉門不出,系統地研究了但丁的生平與著作,閱讀了大量的有關資料,甚至設法鑽研了《聖經》,學習梵文……」「是啊,老師的刻苦精神實在叫人佩服,記得翻譯《沙恭達羅》時,您也費了不少心血!」這時,王維克的夫人在一旁插話道:「他每翻譯一部作品,都儘可能地參考各種版本,每譯出一章初稿,都要叫我朗讀,他自己坐在一旁靜聽,發現有不順暢、不確切的地方,隨時記下來作精心的修改,直到旁人和他自己都滿意為止。」師生坐在院子里開懷暢談,從家事談到國事,從學問談到人生。夜深人靜,天空繁星閃爍,王維克滿懷感慨地說:「世上的知識,就好比這星漢燦爛的宇宙,深奧而又浩瀚!人生有限,精力有限,光陰易逝,不能不抓緊啊!羅庚,你在那樣困苦艱難的逆境中,以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和命運搏鬥,勇敢地向智慧之神挑戰,奮鬥了數十年終成名家,使我的臉上也覺得增添了光彩啊!」「我們準備向科學院方面推薦……」1950年春,剛剛回國不久的華羅庚,在北京收到王維克的來信。從信中得知王維克現在家閑居,因無經濟收入,衣食已成問題。此次給華羅庚寫信,希望華羅庚向有關部門交涉變賣藏書,以解生活之需,同時希望華羅庚向有關方面推薦,使自己一展所長,在有生之年報效國家。華羅庚接到信後,很快回信,他在信中寫道:維克吾師:示悉已多日,因向多方接洽,致遲復,幸勿見責。恭光(即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先生盼,師有一自傳來,如此辦事可較易。我們準備向科學院方面推薦……關於賣書問題,還無迴音。此復 即請文安師母前致候 生羅庚百拜五○·十·十八經過華羅庚多方奔走,商務印書館很快便聘請王維克擔任審議員。王維克千里迢迢來到北京工作後,華羅庚唯恐老師人生地疏,不免寂寞孤獨,便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多次到住所探望,還專門開汽車將老師接到自己家中設宴招待。華夫人親自下廚做一桌家鄉菜。師生二人開懷暢飲,王維克頗有感觸地說:「從中國的數學發展中來看,國人本是富於數學頭腦的,別的方面的天才也很多,可惜這些天賦很高的人,在家庭、學校、社會,起初不被人認識,譬如松苗不被認為松苗,而認作蓬蒿一樣;後來或因職業太苦而無暇發展、或因生活太舒適而自甘墮落;也有因為貪多務得,而分散了心力的,以至於使得天才消失盡了;唯有你——頑強地、茁壯地成長起來了,成為鳳毛麟角般的佼佼者!叫我怎能不逢人就誇獎你呢?」聽到最後兩句話,華羅庚笑著搖搖頭。1952年4月,王維克因患直腸癌在金壇去世。華羅庚聞訊淚如雨下,他立即寫信向師母致哀,並拜託妻弟代表自己前往老師靈前弔唁。在此之後,他還始終如一地照顧王維克的家屬。
推薦閱讀:

日產/三菱合作推全新輕型車 6月將上市【圖】
Adidas 選擇和「抄襲」自己的日本手工鞋牌合作,你怎麼看?
瀾滄江與湄公河是同一條江河?瀾湄合作又是什麼?
滬港金融合作加大加深|香港|立法會
中國評論新聞:粵港兩地重點合作項目達90個

TAG:合作 | 華羅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