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讀書筆記

之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用亞力士多德的話說,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

1.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

相當於宗教在其它文化中的地位

中國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相當於聖經

2.每種大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所以儒家思想不是宗教。

3.習慣上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但儒家不是教。

道家是哲學學派,而道教是宗教,二者教義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 作為哲學的佛學與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別。

4.與別國相比,中國人一向是最不關心宗教的。

德克?布德(Derk Bodde)《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觀念》(Dominant Ideas in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規的、有組織的那一類宗教)。-----這一切自然標誌出中國文化與其它主要文化的大多數,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後者是寺院、僧侶起主導作用的。」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就叫「超道德的價值」,也就是哲學的價值,中國人對超道德價值的追求,體現在哲學裡。

5.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

中國哲學認為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是聖人,聖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 認為要得到最高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而相反,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即普通哲學所謂「入世的哲學」。

中國哲學既入世又出世,「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並不膚淺。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認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具有內聖外王的人格。因為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

1/16頁

6.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

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表面上沒有聯繫,但是有內部聯繫。

中國哲學家慣於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老子》全書都是名言雋語,《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因而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就不夠明晰。明晰不足而暗示有餘,前者從後者得到補償。暗示幾乎是無窮的,中國繪畫、詩歌以及其它無不如此,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聰明人才能讀出言外之意、行間之意。

中國藝術的理想,不是沒有它的哲學背景的。《莊子》的《外物》篇說「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與忘言之人言,是不言之言。

《莊子》中談到兩位聖人相見而不言,因為「目擊而道存矣」(《田子方》)。 道家說,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由此可見,藝術表現思想感情,現代傾向於個人的主觀感受,與古代趨向於人與宇宙同一是有很大區別的。

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論語》說:「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

孟子:「觀于海者難為水,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孟子?盡心上》)

1.「上農」

士、農、工、商----本----末

老子:「反者道之動」

2.「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十四章)

中庸之道「毋太過」

3.自然的理想化

《老子》:「小國寡民,-----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

「蔽於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

4.家族制度

以土地為根基的經濟發展了中國的家族制度,儒家學說大部分是論證這種制度合理,或是這種制度的理論說明。

中國的自然環境?農耕經濟?家族制度(社會組織)?儒家學說?正統學說 5.入世和出世

《莊子》中說,儒家遊方之內,道家遊方之外。方,指社會。儒家顯得比道家入世一些,道家顯得比儒家出世一些。常說孔子重「名教」,老、莊重「自然」。中國哲學的這兩種趨勢,

2/16頁

約略相當於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種傳統。讀杜甫和李白的詩,可以從中看出儒家和道家的不同。儒家和道家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也相互補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使中國人對入世和出世具有良好的平衡感。在三、四世紀有些道家的人試圖使道家更加接近儒家,稱為新道家,在十一、十二世紀也有些儒家的人試圖使儒家更加接近道家,稱為新儒家。正是這些運動使中國哲學既入世又出世。

6.中國的藝術和詩歌

儒家以藝術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雖沒有論藝術的專著,但是他們對於精神自由地運動的讚美,對於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國的藝術大師們受到深刻的啟示。正因為如此,中國畫大都以自然為主題,如山水花鳥。

詩歌里可以讀到陶潛(372-427)的詩: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宣。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道家的精髓就在這裡。

7.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農的眼界不僅限制著中國哲學的內容,例如「反者道之動」,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還限制著中國哲學的方法論。

諾思羅普(Filmer S.C Northrop)教授說過,概念的主要類型有兩種,一種是直覺得到的,一種是用假設得到的。

諾思羅普還說,用直覺得到的概念又有三種可能的類型:「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區分的概念」(《東方直覺的哲學和西方科學的哲學互補的重點》<The Complementary Emphases of Eastern Intuition Philosophy and Western

Scientific Philosophy>,見《東方和西方的哲學》(Philosophy,East and West),C.A.Moore

編187頁,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1946年版。)

照他說,「儒家學說可以定義為一種心靈狀態,在其中,不定的直覺到的多方面的概念移入思想背景了。而具體區分其相對的、人道的、短暫的『來來往往』則構成了哲學內容」(同上,205頁)。但是在道家學說中:「則是不定的或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構成了哲學內容」(同上)。

仿宋體內容摘自網路:

中國理性哲學的一個缺點是缺少邏輯分析。先秦的名家和墨家是有這一傳統的~在後代沒有得以延續~使得中國的理性哲學缺少思辨的光輝。由於人們過於關注現實~以至於重整體而又缺少系統~直觀而又缺少分析。如李澤厚曾說?"中國的思維傳統和各種科學,甚至包括數學,長久滿足和停步於經驗論的理性水平。……不是中國人缺乏抽象思辨的能力和興趣~先秦的名家和墨家證實了相反的情況,而是思維被這種經驗束縛住了。"他又說?"與講究分析、注重普遍、偏於抽象的思維方式不同~中國思維更著重於在特殊、具體的直觀領悟中去把握真理。" 這種缺少邏輯分析的哲學無助於科學的發展。

3/16頁

馮友蘭把中國人這種思維特點叫做"審美連續體",然後說?"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中國哲學裡,知識論從來沒有發展起來。我看見我面前的桌子,他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它是僅僅在我心中的一個觀念還是佔有客觀的空間,中國哲學家從來沒有認真考慮。這樣的知識論問題在中國哲學(除開佛學,它來自印度)里是找不到的,因為知識論問題的提出,只有在強調區別主觀與客觀的時候。而在審美連續體中沒有這樣的區別。在審美連續體中認識者與被認識者是一個整體。"

由於缺乏邏輯分析理性使我們的古代空有許多發明而沒有產生類似西方的系統知識~這是眾所周知的事。近代的中國人給西方人突出的印象之一就是不求精確" 。這種傳統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仍然起著很壞的作用。例如我們生產和建設的許多方面都是以一種無序的狀態在運行~該管的事沒人管~不該管的事有很多人過問~馬路修好了又豁開~下煤氣管道和電話線~企業的許多項目都是在沒有市場調查的情況下盲目上馬的~等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前些年有一句流行的話~叫"跟著感覺走"~以至於社會上"感覺"一詞使用頻率極高~就是理性貧乏的突出表現。什麼東西都用這個詞來代替~說明說話的人對所要表達的意思並不清楚。有的人把這和小平的"摸著石頭過河"相提並論~是大不然。小平的意思是說改革的沒有一個現成的路~需要我們大膽去闖~絕不是讓人們稀里糊塗地做事。再如國人缺少一種系統的思想~近代以來~往往只強調向西方學習科技~而不知道科技後面是生產方式~社會制度。至到我們今天許多人還認為我們的社會道德是最好的~我們缺少的只是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

8.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

希臘人—海洋—商業—數學—數理—知識論—城邦—民主

中國人—大陸—農業----------------------家邦—獨裁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靠商業維持其繁榮。他們根本上是商人。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於商業帳目的抽象數字。然後才是具體東西,只有通過這些數字才能直接掌握這些具體東西。這樣的數字,就是諾思羅普所謂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於是希臘哲學家也照樣以這種用假設得到的概念為其出發點。他們發展了數學和數理推理。為什麼他們有知識論問題,為什麼他們的語言如此明晰。原因就在此。

商人就是城裡人。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而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邦是用家來理解的。在一個城邦里,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於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里,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的權威天然地高於子的權威。

中國人過去是農,這個事實還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農的生活方式是順乎自然的。他們讚美自然,譴責人為,於其純樸天真之中,很容易滿足。他們不想變化,也無從想像變化。中國曾經有不少著名的創造發明,但是我們常常看到,它們不是受到鼓勵,而是受到阻撓。

本章在前面提到《呂氏春秋》關於商人的那些話,對於海洋國家的人也可以那樣說,不過要把說他們心腸壞、詭計多,換成說他們很精細、很聰明。我們還可以套用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是知者。大陸國家的人是仁者,然後照孔子的話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9.中國哲學中不變的和可變的成分

4/16頁

任何民族或任何時代的哲學,總是有一部分只相對於那

個民族或那個時代的經濟條件具有價值。但是總有另一部分比這種價值更大一些。不相對的那一部分具有長遠的價值。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1.司馬談和六家

第一個試行分類的人是司馬談(卒於公元前 l10 年),他是作《史記》的司馬遷(公元前 145 一前 86?年)的父親。《史記》最後一篇中引用了司馬談的一篇文章,題為"論六家要指"。這篇文章把以前幾個世紀的哲學家劃分為六個主要的學派,如下:

第一是陰陽家。他們講的是一種宇宙生成論。它由"陰"、"陽"得名。在中國思想里,陰、陽是宇宙形成論的兩個主要原則。中國人相信,陰陽的結合與互相作用產生一切宇宙現象。 第二是儒家。這一家在西方文獻中稱為"孔子學派"。但是"儒"字的字義是"文士"或學者,所以西方稱為"孔子學派"就不大確切,因為這沒有表明這一家的人都是學者以及思想家。他們與別家的人不同,都是傳授古代典藉的教師,因而是古代文化遺產的保存者。至於孔子,的確是這一家的領袖人物,說他是它的創建人也是正確的。不過"儒"字不限於指孔子學派的人,它的含義要廣泛些。

第三是墨家。這一家在墨子領導下,有嚴密的組織,嚴格的紀律。它的門徒實際上已經自稱"墨者"。所以這一家的名稱不是司馬談新起的,其他幾家的名稱有的是他新起的。 第四是名家。這一家的人,興趣在於他們所謂的"名"、"實"之辨。

第五是法家。漢字"法"的意義是法式、法律。這一家源於一群政治家。他們主張好的政府必須建立在成文法典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儒者強調的道德慣例上。

第六是道德家。這一家的人把它的形上學和社會哲學圍繞著一個概念集中起來,那就是"無",也就是"道"。道集中於個體之中,作為人的自然德性,這就是"德",翻譯成英文的virtue(德),最好解釋為內在於任何個體事物之中的 power(力)。這一家,司馬談叫做"道德家",後來簡稱"道家"。第一章 已經指出,應當注意它與道教的區別。

2.劉歆及其關於各家起源的理論

對"百家"試行分類的第二個歷史家是劉歆(公元前 46?一公元23 年)。他是當時最大的學者之一,和他父親劉向一起,校對整理皇家圖書。他把整理的結果寫成附有說明的分類書目,名為《七略》,後來班固(公元 32-92 年)用它作為《漢書?藝文志》的基礎。從《藝文志》中可以看出,劉歆將"百家"分為十個主要的派別,即十家。其中有六家與司馬談列舉的相同。其餘四家是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劉歆在結論中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這句話是說,小說家沒有其他九家重要。

這個分類的本身,並沒有比司馬談的分類前進多少。劉歆的新貢獻,是他試圖系統地追溯各家歷史的起源,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後來的學者,特別是章學誠(1738 一 1801 年)、章炳麟(1869 一 1936 年),大大發揮了劉歆的理論。這個理論的要義,是主張,在周朝(公元前 1122?一前225 年)前期的社會制度解體以前,官與師不分。換言之,某個政府部門的官吏,也同時就是與這個部門有關的一門學術的傳授者。這些官吏,和當時封建諸侯一樣,也是世襲的。所以當時只有"官學",沒有"私學"。這就是說,任何一門學術都沒有人以私人身份講授。只有官吏以某一政府部門成員的身份才能夠講授這門學術。這個理論說,周朝後期的幾百年,王室喪失了極力,政府各部門的官吏也喪失了職位。流落各地。他們這時候就轉而以私人身份教授他們的專門知識。於是他們就不再是"官",而是私學的"師"。各個學派正是由這種官、師分離中產生出來的。 "禮失而求諸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這些原來的貴族或官吏流落民間,遍及全國,他們就以私人身份靠他們的專門材能或技藝為生。這些向另外的私人傳授學術的人,就變成職業

5/16頁
推薦閱讀:

陳丹青:我為什麼不是讀書人(3)
隋唐軍事 - 唐朝涉及軍事的機構、職官和職責 - 讀書網
以媚字奉親,以苟字省費,以聾字止謗,以吝字防口,以貪字讀書,以疑字窮理,以刻字責己,以狠字立場,以悔字改過
菩薩讀書時是如何開啟學霸模式的? (佛陀大傳十二)
《增廣》的讀書之道

TAG:中國 | 哲學 | 筆記 | 中國哲學 | 讀書筆記 | 讀書 | 馮友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