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認為的臟腑功能
臟腑功能
【原文】
黃帝問曰:願聞十二臟之相使(1),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2)出焉。
肺者,相傅(3)之官,治節(4)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5)之官,決斷出焉。膻中(6)者,臣使(7)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8)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導(9)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10)之官,化物(11)出焉。
腎者,作強(12)之官,伎巧(13)出焉。
三焦者,決瀆(14)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15)之官,津液藏焉,氣化(16)則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17),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18)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19)乎哉,消者瞿瞿(20),孰知其要!閔閔(21)之當,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於毫釐,毫釐之數,起於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22)之道,大聖之業,而宣明大道,非齋戒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注釋】
(1)十二臟之相使:十二臟,指心、肺、肝、脾、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十二臟器。十二臟之相使,即十二臟腑的功能及其相互聯繫。
(2)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3)相傅:古代官名,輔助君主而治國者,如相國、宰相、太傅。
(4)治節:治理、調節之意。
(5)中正:不偏不倚之義。
(6)膻中:此指心包絡。
(7)臣使:即使令之臣。
(8)倉廩:貯藏糧食的倉庫。
(9)傳導:轉送運輸。
(10)受盛:指小腸承受容納胃傳來的食物的功能。
(11)化物:指小腸變化物質將飲食物分清別濁的功能。
(12)作強:指精力充沛,作用強力,偏指體力活動。
(13)伎巧:伎,同「技」,多能之義。巧,精巧。指人的智巧能力。
(14)決瀆:疏通水道的意思。
(15)州都:為蓄水之地。
(16)氣化:指腎氣對膀胱所藏津液的蒸化和升降清濁功能,包括津液的升騰、輸布和尿液的形成、排泄。
(17)歿世不殆:歿,通「沒」,終也。歿世,終身的意思。殆,疾危。意為終身不會有疾危。
(18)使道:十二臟腑相互聯繫的道路。
(19)窘:困難的意思。
(20)瞿瞿:不易審查的意思。
(21)閔閔:「深遠也。」王冰注。
(22)精光:純粹光明的意思。
【白話詳解】
黃帝說:我希望聽你講一下十二臟器在人體內的相互作用,有無主次的區別?
岐伯說:你問得真詳細啊!我逐一予以講解。心是人體的中樞,為君主之官,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心的功能作用。肺是宰相,人體內呼吸運動、氣血津液運行等活動,都需要它來調節。肝是將軍之臟,謀略智慮是從它那裡產生。膽擬似司法之官,具有決斷的能力。膻中像個內臣,君主的喜樂,都由它來透露。脾胃受納水谷,好像掌管倉庫之官,精微營養是從它那裡產生的。大腸主管傳輸,食物的傳化、排泄過程是在它那裡完成的。小腸的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進一步起到分化清濁作用。腎是精力的源泉,能產生智能和技巧。三焦主疏通水液,主管周身行水的道路。膀胱是水液聚會的地方,經過氣化作用,才能排出體外。以上十二臟器的作用,不能失去協調關係。
如心的功能正常,則諸臟安和。如果依據這個道理來養生,就能長壽,就會壽終天年而無危殆。如果根據這個道理來治天下,國家就會繁榮昌盛。反之,如果心臟不健康,那麼十二臟器就危險。而各個臟器的活動一旦失去聯繫,形體就會受到傷害。對於養生來說,必然出禍殃。對比治國來說,國家就有敗亡的危險,實在值得警惕!養生的道理極其微妙,變化是沒有窮盡的,又有誰能真正了解它的本源呢!只有智者勤奮的探索,才能知道它的精要。道理深微玄妙,幽暗難明,誰能理解它的好處!最微小的物體,可以用毫釐來計算,毫釐的積累,便要用尺來度量了,然後推廣擴大,形器才成法度。
黃帝說:很好。聽了精純明晰的大道理,聖人的事業,可以宣揚推廣經論至理。不是誠心齋戒,選擇吉日,是不敢接受的。於是,黃帝選擇了吉日良辰,把這些醫學至理,保存在靈蘭之室,如同寶物一般,使它傳流下去。
【按語】
靈蘭,指靈台蘭室,相傳為黃帝藏書之所;秘典,秘藏之典籍。本篇所論內容至關重要,當「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故篇名曰「靈蘭秘典論」。篇中引用古代官制,以取類比象的方法,論述了臟腑各自的功能,強調在心的主宰下,十二臟腑功能相互聯繫,相互為用,構成統一體。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一方面要靠各臟腑正常地發揮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要依靠臟腑間的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約作用,才能維持協調平衡。
文中所述,是《內經》中論述臟腑功能的重要內容,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理論基礎。可以看出,古人對臟腑功能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基於古代解剖學的研究。如以上所述各個臟腑,實際皆包含各個臟腑組織的形態實質。但必須指出,古人對臟腑功能的認識,並不完全依賴於形體解剖學,它是通過長期的生活與醫療實踐,對生活著的人體進行觀察研究,並運用古代樸素的辨證思想和系統整體的方法加以歸納而總結出來的。因此,它的特點是以整體功能為基礎的,這與西醫以解剖學的器官組織為基礎有很大的差別,這一點必須有明確認識。
【應用舉例】
十二官各有所司,而為心最貴。心得其職,則十二官皆得其宜,猶孟子為耳目之官不思則蔽於物,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蓋心與百體,分言之則各有所官,統言之則心為百體之主,即此義也。故曰君主之官。
《素問識》
吳某,積學勞心,……或悲或歌,或鼓掌或頓足,甚則罵詈不避親疏。診之面白而青,兩寸短澀,左關弦,右關滑,兩尺平。此心肺之神不足,志願高而不遂,鬱結不舒,津液生痰而不生血,又攻克伐太過,心神不得養,故神昏無所攝持。經云:主不明則十二官危。按此則宜補養,收斂精神,兼以清痰,可萬全也。用棗仁、人蔘、茯苓、甘草、丹參、當歸,以補心安神;黃連、竹茹,以清肝膽之火,玄參佐之。外以龍齒、珍珠、羚羊角、牛黃、膽星、天麻、青黛、辰砂、全蠍、冰片、黃連、甘草膏為丸,金箔為衣,調理而愈。
《續名醫類案癲狂》
關注我
!
按住
、
識別
問診|交流|分享
醫易同源
推薦閱讀:
※13-黃帝內經靈樞集注卷之五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第七
※略說「象數」——《黃帝內經》點滴?3
※<黃帝內經1000問>(2)
※黃帝內經人身之陰陽與12經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