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到底有多神奇(11)
應當注意施灸的副反應。
由於體質和病狀不同,開始施灸可能引起發熱、疲倦、口乾、全身不適等反應,但一般不需顧慮,繼續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時可以延長間隔時間,如發生口渴、便秘、尿黃等癥狀,可以服中藥加味增液湯。具體方子是:生地黃15克、麥冬15克、元參15克、蓯蓉15克,將以上幾味葯放一起用水煎服。
注意施灸配穴的原則。
凡灸上部以後,必須在下部配穴灸之,以引熱力下行。凡是全身性和內臟疾患,或做健身灸,都是雙側取穴。局部病或一個肢體的病,只取局部或一側的穴位。當然,屬於任督二經的穴位自然是取單穴了。
凡初施灸必須注意掌握刺激量,一般原則是:其壯數先少後多,其艾炷先小後大,逐漸增加,不可突然大劑量施灸。
灸後起泡,妥善處理。
施灸後,穴位處的皮膚會出現水泡,這是正常現象,不必驚慌。小的水泡可自行吸收,大一些的可用消毒針挑破,放掉液體,再用消毒紗布覆蓋,或塗上消炎藥膏,數日可愈。
必須做到姿勢端正,體位舒適,穴道準確。
《千金方》上說:「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肢勿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於事,徒破皮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卧點則卧灸之……」可見對體位非常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應該嚴格端正姿勢,然後施灸。灸胸腹應仰卧,腰及下肢後面應俯卧,肩背部要正坐或俯卧位,手足肘膝以下也以正坐為宜。尤其要注意體位自然,肌肉放鬆,不要取勉強的體位。因為直接灸往往需經多次反覆施灸,第一次要打好基礎,否則穴位不準,再行更換,則從頭灸起,就又要再受些痛苦。臨床上在施灸中發現穴位不準,要隨時修正。
注意保暖防暑,通風換氣。
施灸時暴露在外的體表部位,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季高溫時要注意防暑,同時注意室內的溫度調節和適當換取新鮮空氣,以便維持室內空氣清新,並將艾柱燃燒產生的煙霧及時稀釋排出。
循序漸進,貴在堅持。
艾灸療法是家庭常用的保健療法,治療時切忌三天打魚兩天晒網,要持之以恆,才能見效。尤其是對於慢性虛證患者,更應該有足夠的耐心,堅持施灸,收穫健康。
結語:對於艾灸,你又了解多少呢?正確的看待艾灸這種疾病治療方式會讓你更加的健康。(文章原載於《中華養生保健》,刊期:2012.06,作者:趙繼才,紀康寶,梅全喜,劉全軍,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推薦閱讀:
※小兒保健之艾灸療法
※艾灸減肥(完整版),附穴點陣圖
※每天艾灸軟化血管效果好 99艾灸網
※4種方法教你購買艾條時如何辨別艾絨的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