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 | 六件樂器的交錯「合唱」

編者按:2017年始,青年作曲家王之一正式成為美國錄音藝術與科學學院會員、「格萊美獎」的評委。美國古典音樂唱片廠牌Centaur Records將全球發行他的個人作品專輯,其弦樂四重奏新作將由ELA室內樂團出訪歐洲進行世界首演以及為歐洲動畫電影《守龍者》創作音樂。

王之一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5歲開始隨父學習鋼琴,11歲開始學習作曲。13歲時以當年全國第一的成績考入了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作曲專業。大學二年級時赴美國留學,相繼於奧伯林音樂學院和路易維爾大學取得作曲學士與碩士學位,師從葉國輝、Randolph Coleman和Marc Satterwhite。在校期間獲得奧伯林音樂學院院長才華獎學金,並被選為該屆作曲系學生惟一代表在畢業典禮音樂會上獻演作品。研究生階段他獲得格文美爾獎學金及州音樂教師協會榮譽表彰,並受校長邀請,作為惟一學生嘉賓參加2006年格文美爾大獎頒獎典禮。學成回國後,王之一進入上海歌劇院,成為駐團作曲,後又進入奧運團隊。在北京的8年間,王之一涉獵各種音樂類型,為了提升自己,2015年,王之一決定移民美國。

近期,王之一創作的《黃昏中的楓樹》接連獲得烏克蘭施尼特克國際作曲比賽一等獎和美國「紅色音符」國際作曲比賽一等獎,樂譜由義大利出版社Aldebaran Editions出版發行。本報特約王之一與讀者分享他的創作心路。

文 | 王之一

《黃昏中的楓樹》是為長笛、單簧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和打擊樂而作的室內樂作品,初始版本為一個5分鐘的片段,是為美國的現代音樂團體Eighth Blackbird而作,它是2004年我上研究生時的第一部作品。由於篇幅的限制,某些部分未能在5分鐘內盡興的展開。於是在2012年我對作品進行了擴充,把部分素材發展的更完整,時長延至9分鐘。

作品標題提供的想像是一番黃昏的自然景色,可能是一些正在發生的片段,比如落葉、鳥鳴、流水或者風吹的搖曳;也可能是一些定格的畫面,比如夕陽、天色抑或楓葉的特寫。我希望景緻的觀感是動靜交替、色澤斑斕的。每樣樂器的呈現既有個體的發揮,也有整體合奏的協作。六件樂器可以分為三組:長笛和單簧管為吹奏,大提琴和小提琴為拉奏,鋼琴與打擊樂歸為彈奏。每一組的演奏方式也呈現不同特性,交錯糅合使樂曲的色彩性和空間性有更為立體的表現。有兩個旋律性動機貫穿全曲,第一個是包含大七度跳躍的抒情動機,在各個樂器間連綿出現。第二個是三個上行半音的短小動機,它卻取材於第一個動機,在某些段落快速流動。

樂曲的結構始於淡進,經由緩和、急促、點綴以及旋律性的搭配和銜接,在各個段落展現了不一樣的景色風貌,也許是時間上的,也許是角度上的,每一道楓樹的光澤瞬息萬變。當樂曲進行至後半部分時,出現一段連綿不絕的色彩演變,樂器間的交相輝映將情緒堆積,同時速度的提升也一步步推進,直至高潮所有的聲部華麗綻放。最後的尾聲在寧靜的氛圍里漸漸淡出,由弦樂滑奏出最後一抹光亮。 

在和聲的架構上,我意欲體現色彩性以及和諧與不和諧的碰撞。開頭、中間以及結尾有相互呼應的特定和弦,代表了柔和的光亮時而灑落在楓樹上。某些段落和一些如影隨形的音型化和聲,散發了五聲音調的特質。在推向高潮的行程中,和諧與不和諧,五聲與七聲的糾纏對弈,豐富了和聲表現的多層次聽感。六件樂器構建的和聲維度已算豐滿,加之弦樂器和鋼琴多聲部的可能性,使樂曲在不斷變換色彩時遊刃有餘。 

配器上主要展現每樣樂器各自的特點以及相互搭檔的悅聽性。六件樂器在演奏法上也運用一些非常規的音色表現。打擊樂的運用是組合性的,包含了顫音琴、鑼、吊鑔和三角鐵,如此,打擊樂除了在音效點綴和氣氛渲染外,還構建了音調。管樂器,特別是長笛,在音調錶現外還有音效的吹奏法,來呼應大自然豐富的聲音對話。弦樂也有多重的表現方式,從大提琴的最低音到小提琴的高泛音來營造樂曲的空間感。鋼琴部分運用了複雜的演奏技巧,在快速奔騰、飄逸朦朧、大跨度琶音以及排山倒海的和弦堆砌下,描繪出多彩的畫面。 

在聲部對位上,樂曲也形成錯落有致的延展。管樂組、弦樂組和打擊樂組各自兩樣樂器之間就既有同行(如弦樂拉奏相同的旋律或者管樂吹奏雙音的樂句),也有呼應(如樂句前後的承接以及高低音域的遙望)。組與組之間形成既是同體,又是分離的關係,有時全體實現一種表現方式,有時各自飛舞卻達成一個情緒。各聲部的交錯也構建了紛繁的和聲語彙,使樂曲演奏時橫向與縱向皆產生組合的趣味。


推薦閱讀:

論對聯創作中的揶揄手法
上山下鄉時期京津知青的古典詩詞創作
呂進微型詩創作談
簡析曹雪芹的家世與《紅樓夢》的創作
《秋山歸樵圖 》創作過程

TAG:創作 | 樂器 | 合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