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與儒家文化的影響
07-13
《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5年11月4日 作者:李群大理是滇地遠古文明的中心,大理是茶馬古道的重鎮又是雲南設治最早的地區,西漢元封二年,即公元前109年,設葉榆、雲南、邪龍等縣。當時的大理是個豐腴之地,土地肥美,宜五穀蠶桑。大理歷史悠久,遠在新舊石器時期,就有古人類居住。西漢武帝在雲南設置郡縣時,大理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唐宋時期,大理先後出現隸屬於唐宋王朝的南昭國和大理國兩個地方政權。到了南詔國時期,大理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生產技術都有了長足的發展。由於南詔是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才得以統一六詔的,因此與中原交往比較密切,通過吸收和運用漢文化,因而建築、雕刻、繪畫相當出色,響譽海內外的崇聖寺三塔、石寶山石窟、劍川木雕,以及著名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等,都是當時的產物。當時南詔王鳳伽異到長安進貢時,帶回了唐朝贈給的龜茲樂隊。他們與南詔的專業樂隊相結合,創編了《南詔奉聖樂》,被列為唐代十四部音樂之一。大理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是雲南早期文化發展的中心。早在南詔時期,大理的文化已相當發達,崇聖三塔就是古代文化的象徵。《白史》、《國史》、《南詔奉聖樂》、張順、王奉宗繪的《南詔畫卷》、張勝溫繪的《大理畫卷》等不朽佳作,充分說明了大理文化的發達,而且大大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大理國建立後,與中原宋王朝的關係更加密切,貿易頻繁。白族文化已經提高到漢族文化的水平,各領城通行漢文,官、商各界竟相買漢文書籍、讀漢字、寫漢字。雕刻、繪畫等藝術也有了顯著的成就,現存大理地區佛寺中優秀的壁畫,大多是大理國時代的作品,公元1180年,描工張勝溫畫的《大理畫卷》又稱《張勝溫畫卷》,被譽為「南天瑰寶。從南詔國到大理國的五百多年時間裡,大理一直是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後又經過漫長的發展、繼承和發揚,成為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民族優秀、經濟富足的一塊寶地。1956年,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同時,大理也是滇西的交通樞紐。改革開放後,大理已逐步發展為滇西的商貿旅遊中心城市。大理古城成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漢代大理是「蜀身毒道」必經之地,印度、緬甸人到過大理。唐代,印度僧人到大理傳教遊覽,有的還成為南詔王的「國師」;唐初,唐將梁建方率兵討松外蠻,招降河蠻首領楊斂,在大理地區遊歷考察,他將耳聞目睹的大理地區的部落、特產、風俗等內容寫成《西洱風土記》;唐貞元十一年(公元1287年),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到大理旅遊,著有著名的《馬可?波羅遊記》;元末明初,有幾個日暗本僧人到大理旅遊居住,有四位日本僧人圓寂後,還葬在蒼山龍泉峰,並修建了著名的「日本四僧墓塔」;元代十七年至二十年(公元1280-1283年),西台御使部松兩次到大理遊覽,調查了大理的山川、風俗、物產、社會生活,寫出了著名的《大理行記》。民國初,英國人弗茨傑羅德到大理旅遊考察,著有《五華樓--對大理民家族之研究》一書;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被貶到雲南的翰林修撰楊慎,與大理白族學者李元陽結伴漫遊蒼洱名勝,寫了《游點蒼山記》,明末清初,著名詩畫僧人擔當,走遍蒼洱之間,留下許多讚美大理的詩名;明崇禎十二年(公元1636年),地理學家徐霞客來大理旅遊,在他的《徐霞客遊記》中對大理的蒼洱名勝、傳統的三月街等均作了翔實的記述。清代,大理的蒼洱風光業已馳名,來大理遊歷的人更多,陳鼎在他的《滇遊記》中,對大理三塔、一塔、感通寺、三月街等名勝古迹都作了詳細的描述;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劍川州牧張泓遊歷大理,在《滇南新語》中記述了大理的龍女花。大約在四千年前,大理便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有大批移民從中原來到大理。早在漢代,大理就是古西南絲路的交通要衝。公元七世紀初,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民族部落。在唐五朝中央的支持下,蒙舍詔逐步吞併了其他五詔和許多小部落。公元738年,南招把政冶中心從巍山遷到了大理,築太和地為都。同年唐玄宗封南詔王皮邏閣為"雲南王",設"雲南安撫司",從此,大理成為雲南的政治中心。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建立了"大理國"。公元1253年,忽必烈率十萬大軍乘革囊,渡金沙江,滅大理。大理國相傳二十三王,共318年。元朝在雲南設立了中書行省,並將行省的治所東移到昆明,才結束了大理五百多年一直是雲南政治中心的歷史,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改大理國為大理府,稱太和縣。清沿明治,民國二年改太和縣。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原大理縣、下關市建制撤銷,組建為大理市。大理白族的風情濃郁,民族文化多姿多采,至今仍保留著獨具特色的語言、服飾、風俗。還有許多具有地方特點的民族成會,如本主節、繞三靈、耍海會、三月街等。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華麗典雅,別具特色,"家家養花"的美好環境令人流連忘返。「文獻名邦」一詞在雲南,常被人們作為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地區的稱譽。「文獻」二字的含義為:「文,典籍也;獻,賢也。」用現代的話說,文指的是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獻指的是熟悉典故的人才。因此,文獻名邦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要有豐富的能夠反映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的典籍,二是要有精通典籍的人才。大理被譽為「文獻名邦」的歷史根據,就是高懸在大理古城南文獻樓上的匾額。匾額是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雲南提督偏圖所寫。偏圖是漢軍正白旗人,原姓李。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偏圖以督標別將隨雲南總督趙良棟征討吳三桂,第二年被提升為雲南隨征夠兵。平定雲南後,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偏圖任雲南提督。雲南提督府衙門就設在大理。偏圖身居大理15年,深感這裡的人文興盛故報請清政府頒發了這塊匾。大理被譽為文獻名邦的依據,在民間還有這樣的說法,是根據大理文獻村而來的。建於康熙年間的文獻樓樓上有一副長聯,為大理近代文人周仁所撰:「溯漢唐以還,張叔傳經,杜公講學,碩彥通儒代有人,莫讓文獻遺風暗消在新潮流外;登樓台而望,鷲嶺夕陽,鶴橋小路,熙來攘往咸安業,但願妙香古國常住於大世界中。」這幅長聯道出了文獻村的來歷。聯中的張叔何許人也?乃漢代大理文獻村先賢。據傳,漢武帝時,文獻村名叫南山村。當時,大理地區還不開化,特別是文化方面更處於迷濛狀態。天資聰穎的張叔與同村好友盛覽一塊放牛時,深感不識文字的缺憾和痛苦,於是二人商議出走學習。他倆歷盡千辛萬苦,到處尋師訪尊,終於尋訪到了漢代大學問家司馬相如,拜司馬相如為師學習經文。司馬相如授其經文,張叔、盛覽學成歸來,教化鄉人。因張叔、盛覽被後人尊為精通學問、精通典籍的人才,故將南山村改名為文獻村。明著名白族學者李元陽《萬曆雲南通志"人物》載:「張叔,葉榆人,天資穎出,過目成誦,俗不知書,叔每疾之,思變其俗。元狩間,聞司馬相如至若水造梁,遂負笈從之,授經,歸教鄉人。」二、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與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文化流派。儒家學說為春秋時期孔丘所創,倡導血親人倫、現世事功、修身存養、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核心是「仁」。儒家學說經歷代統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後學的發展和傳承,使其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在中國文化的深層觀念中,無不打著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儒家文化所擁有的地位,是由於儒家在產生以後,在從古到今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獨佔大一統思想地位後而形成的。儒家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係,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後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於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於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於今天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漢朝以後,歷朝歷代四書五經被無數次修訂,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學在魏晉時期演變成玄學。唐代政權基本上以儒家思想為主導,但是也滲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尊周敦頤、程顥、程頤為始祖,朱熹為集大成者,後取得官方地位。所說的儒家思想,絕大部分來自宋朝的文獻。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都以朱熹的理學內容為考試題目,對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束縛。直到五四運動才取消了儒學的統治地位。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與儒家文化的影響有著根本的聯繫。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對中國政治、經濟的影響:儒學在中國存在幾千年,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依然存在巨大的潛在影響.。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儒家經典不僅是思想統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佔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並對那裡的思想和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 孔子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締造的儒學,自春秋起就開始書寫她源遠流長的歷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的發展的歷史的演進,儒家學說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其社會功能也在與時俱進,並逐步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文化內涵。孔子通過其經歷以及理論為後世的教育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其後,宋代理學家朱熹對儒學文化的教育思想進行了繼承與發展,不僅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與終身性,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觀點,如他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不僅要認識,更應該去實踐。這種思想對於解決今天的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矛盾、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脫節的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按照古代的說法,「文,典籍也;獻,賢也;邦者,國也。」也就是說,大理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傳統的地方,既有浩瀚典籍供人穿越時光,也有胸存甲兵三千的飽學俊士,可謂人傑地靈。毫無疑問,那時以及更早的大理是無愧於這塊悄無聲息的匾額的。白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是中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又是南詔國、大理國文化的直接承傳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白族文化、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這些文化通過文物古迹、文獻典籍、口頭文學流傳下來,記錄了白族人民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特殊認識和深邃思考。【基金項目】2014年度雲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課題《大理「文獻名邦」的形成與儒家文化在白族地區的傳播研究》,重點課題,課題批准號JD2014ZD19.博銳管理在線(www.boraid.cn)版權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博銳管理在線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博銳管理在線文庫頻道收錄的文章均已獲得版權人書面授權;非經博銳書面授權或作者本人授權,搜索引擎外的任何個人、網站或傳統媒體不得以任何名義進行轉載。000
【】【】
推薦閱讀:
※伊斯蘭教四大買茲海布的形成
※滷菜是什麼?百年老鹵湯怎麼形成的?
※脊柱生理曲度是怎麼形成的?
※徐子鈞:書法形態動感的感知之書法動靜氛圍形成
※上海千餘冊梵藏佛典已形成初步目錄,價值大小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