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理論成果」內容介紹

一、本單元的編寫突出了基礎性、時代性

本單元是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所列的四個學習要點編寫的:

(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3)概述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

(4)概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認識其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重要指導意義。

《課程標準》所列四個學習要點都是20世紀以來中國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論問題,對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產生過並還在產生著重要作用和深遠影響,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繫,具有很強的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對於只有十幾歲的高中生來說,學習這些理論性很強的課程是有較大難度的。因此,《課程標準》對學習本單元的要求只是「了解」、「認識」的層面,在內容的選擇上突出了基礎性、時代性。二、本單元的編寫主題突出,四課以時為序,聯繫密切,整體性強

《課程標準》規定每單元都以「專題史」的形式呈現,本單元的主題很鮮明,即專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理論成果」。圍繞這一中心,編寫了四課:「孫中山三民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四課按時間順序,前後相續,構成一個內在聯繫很強的整體。

江澤民指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引導中國人民推翻了清朝統治,建立了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巨變;毛澤東思想引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向勝利,創建新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第二次歷史性巨變;鄧小平理論引導中國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實現了第三次歷史性巨變。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世紀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

「孫中山三民主義」一課介紹

本課從思想史的角度,以孫中山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民主革命的推動作用為重點,完整展現了從舊三民主義到新三民主義的發展脈絡。

第一目「三民主義的提出」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三民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1)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陷入嚴重的民族危機。資產階級維新派希望從制度變革入手,解決中國社會面臨的挽救民族危機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歷史課題,未能成功。於是,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開始成為歷史舞台的主角。(2)1894年孫中山天津上書提出的改革主張未果,他毅然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反動統治的道路。在興中會綱領中,孫中山最早提出以推翻清廷為中心的民族主義思想和以建立民主國家為中心的民權主義思想。他也是最早發動武裝起義,進行反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3)廣州起義流產後,孫中山流亡海外,考察歐美政治,有感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富懸殊,「乃採取民生主義,以與民族、民權問題同時解決,遂形成三民主義雛形。第二,三民主義的提出。1905年8月,孫中山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同年11月,他在《民報?發刊詞》中,又將這一綱領進一步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第三,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1)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推翻滿洲貴族封建專制統治,重建漢族人當權的政府。孫中山指出,民族主義就是把反滿與建立資產階級統一的民族國家結合起來,也就是民族革命。(2)民權主義,即「建立民國」。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也就是政治革命。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它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3)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就是用核定地價的辦法解決以土地為中心的財富不均問題,也就是社會革命。「平均地權」是資本主義的土地綱領。第四,對三民主義的評價:(1)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代表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在思想上達到了當時最高水平,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2)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張,也沒有提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方案,這是其局限性。這就決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第二目「從理論論戰到『臨時約法』」主要講了三個問題:首先,革命派與立憲派的論戰。1906年4月《民報》單獨印行的《〈民報〉與〈新民叢報〉辯駁之綱領》正式揭開了革命派與立憲派之間大論戰的序幕。雙方圍繞著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要不要「平均地權」、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等問題展開論戰。通過論戰,三民主義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傳播,促進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其次,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同年2月清帝退位,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結束。1912年3月11日,南京臨時參議院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臨時約法》確認「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明確規定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的原則和內閣負責制。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它徹底否定了君主專制制度,促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和建立近代法治國家的進程。再次,孫中山尋求救國的新途徑。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後,孫中山開始了捍衛民主共和的鬥爭。他先後領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護法運動」,結果都失敗了,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到了盡頭。這使孫中山逐漸覺悟到過去的辦法行不通了,他開始尋求救國新路。

第三目「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新三民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1)正當孫中山苦苦尋求救國新出路之際,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傳來,使孫中山看到新的希望,開始傾向「以俄為師」。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也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孫中山與時俱進,順應時代潮流,毅然決定改組國民黨,為國民黨注入「新血液」。(2)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提出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第二,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1)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特色,主張「中國民族自求解放」和「各民族一律平等」;(2)在民權主義中強調民主權利應「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數者所得而私也」;(3)在民生主義中則以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為兩大原則,強調「耕者有其田」。新三民主義反映了孫中山順應時代潮流,關心民眾的疾苦和國家的命運,更新思想,提出了解決中國問題的新主張。第三,對新三民主義的評價:(1)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有很大不同,它不僅代表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也與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若干基本原則上相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它為中國革命運動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國民黨一大以後,出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局面,國民革命高潮迅速到來。(2)新三民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主革命綱領的主要區別: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中有徹底實現人民權利和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在民主革命階段之後,還有一個社會主義革命階段和實現共產主義的最高革命綱領。新三民主義沒有這些內容,這表明新三民主義沒有超出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範疇。但是,以新三民主義為理論綱領,以三大政策為根本路線,是孫中山推動中國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

「毛澤東思想」一課介紹

本課通過毛澤東思想誕生和發展的過程,概述了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並在此基礎上,說明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及其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

第一目「毛澤東思想的誕生」主要講了三個問題。首先,是毛澤東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簡單說毛澤東思想產生於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中國共產黨成立後需要科學的革命理論指導,俄國十月革命雖然給中國革命樹立了榜樣,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但是俄國人走的大城市武裝暴動的道路並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國共產黨需要尋找適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和革命方略。這一「尋找」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凝集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智慧,而毛澤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其次,概述了毛澤東思想的發端和開始形成。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國民革命時期,毛澤東深入調查研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國社會形態和階級狀況,先後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查報告》等文章,批判陳獨秀的右傾錯誤,明確提出了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和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這些文章帶著濃烈的鄉土氣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早期產物,成為毛澤東思想萌發的開端。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獨立領導了一系列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中國特色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毛澤東總結這一偉大實踐的經驗,相繼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井岡山的鬥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三篇文章,提出了「紅色政權理論」和「工農武裝割據」思想。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從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誕生了毛澤東思想。再次,毛澤東思想理論體系的形成和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先後發表了《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等重要文章,從中國國情出發,對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作了完整的論述。1940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論》,首次創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規划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的戰略部署,標誌著毛澤東思想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在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總綱,這在黨的建設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第二目「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新中國成立前夕,即1949年春、夏毛澤東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論人民民主專政》中闡述的建國方案。該方案明確地提出了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國家轉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任務(這成為1953年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根本思想);規定了新中國的國家性質和基本政策。這就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和政策基礎,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國家學說。第二,新中國成立後,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開闢了一條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三大改造的過程中,採用了逐步過渡的形式與和平改造的方法,實現了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艱巨任務。第三,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後,毛澤東積極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共八大前夕,鑒於蘇共二十大暴露出來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毛澤東明確提出「以蘇為鑒」,走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問題。他在《論十大關係》的報告中,提出了黨領導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新思路和新方針,成為中國共產黨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1956年9月,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八大,向全國人民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工業國的奮鬥綱領。八大之後,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指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已成為我國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作了理論上的探索。這些,成為後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先導。第四,毛澤東思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其精髓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第三目「毛澤東思想的深遠影響」從三個角度歸納了對毛澤東思想的理性認識。首先,準確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內涵: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中國長期革命和實踐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的理論概括,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毛澤東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第二,概括指出了毛澤東思想的歷史作用: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指引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新中國。一是指引中國人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始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第三,闡述了毛澤東思想的歷史地位: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毛澤東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毛澤東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是一座光輝的里程碑。

「鄧小平理論」一課介紹

本課內容包括兩部分,以「偉大轉折的宣言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鄧小平理論的形成」等三目,闡述鄧小平理論的形成過程和主要內容;以「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一目,對鄧小平理論的崇高歷史地位作概括性評價。

第一目「偉大轉折的宣言書」。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黨和國家處在歷史轉折關頭。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則是黨和國家實現建國以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的根本標誌。而此前鄧小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發表的《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實際上成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指導思想和主題報告。正因為如此,教材才以「偉大轉折的宣言書」突出這一講話的重要性。這應是理解本目教材的出發點。從內容看,本目教材主要講了四點。第一,「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由於「兩個凡是」錯誤方針的提出,說明「左」的指導思想並未從根本上改變。針對「兩個凡是」,尚未復出的鄧小平寫信給黨中央,提出要「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黨的工作,最先旗幟鮮明地批評「兩個凡是」的錯誤。第二,在鄧小平的支持下展開了一場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有力地衝擊著「兩個凡是」的禁區和長期以來禁錮人們思想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形成建國以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運動。第三,鄧小平《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強調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根本原則。這就為撥亂反正、開創未來奠定思想基礎。第四,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因而成為開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第二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提出」,主要講了兩個問題:第一,鄧小平在中共十二大開幕詞中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嶄新的命題。這不僅為把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豎起一面旗幟,而且為正在形成中的鄧小平理論提出了鮮明的主題。第二,中共十三大的召開和鄧小平理論開始形成。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完整地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並第一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作了系統概括。這樣,中共十三大就為共和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奠定了理論基礎,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至此,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鄧小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創立者,但當時尚未在該理論前面冠以「鄧小平」的名字)開始形成。

第三目「鄧小平理論的形成」,主要講了四個問題:第一,鄧小平「南方談話」。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內外政治形勢嚴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正處於攻關突破的重要時刻。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於1992年春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南方談話」從理論上回答了長期困擾改革開放步伐的姓「資」還是姓「社」問題,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根本屬性問題,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成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理論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南方談話」強調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要抓住時機,加快發展;發展才是硬道理。「南方談話」總結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把鄧小平理論提到了新高度,也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南方談話」標誌著鄧小平理論成熟並形成體系。第二,鄧小平理論被確定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1992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高度讚揚鄧小平對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性貢獻,首次在這一理論前面冠以「鄧小平」的名字,從而確立了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1997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五大,進一步把「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並正式把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中國共產黨章程》,要求全黨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第三,鄧小平理論的其他內容。鄧小平理論內容十分豐富,除上面所述其核心內容(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以外,還包括很多方面。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擴大對外開放,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構築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提出「一國兩制」的方針,不斷推動祖國統一大業取得實質性進展。第四,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第四目「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主要講了兩個問題:第一,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第二,鄧小平理論「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是開創和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旗幟,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旗幟,是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之所以強調以上兩點,旨在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理解鄧小平理論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對實現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指導作用。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課介紹

本課內容共三目,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兩目講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立的時代背景、創立過程及其主要內容,是本課的主體部分;第三目「『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是在前兩目講述的基礎上,提升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指導作用的理性認識。

第一目「『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主要講了兩個問題:首先,是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時代背景,即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以經濟為基礎、科技為先導的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從國內看,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內,黨的隊伍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如何保持黨的先進性,「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這一根本問題,迫切需要給予科學的回答,時代呼喚理論創新。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創立的基本過程。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積累了治黨治國治軍的寶貴經驗,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創立提供了條件。其創立過程是:(1)2000年2月,江澤民第一次完整地闡述了「三個代表」思想:「要把中國的事情辦好,關鍵取決於我們黨」,「我們黨所以贏得人民的擁護,是因為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總是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年5月,他又一再指出:「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2)2001年,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全面而深刻地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3)2002年,江澤民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重大意義,作了更加深入的闡述,使之更加系統、成熟。在這次大會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被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寫進了《中國共產黨章程》。

第二目「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主要講了兩個問題:第一,分別講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涵:(1)首先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江澤民強調:「敏銳地把握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趨勢和要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採取切實的工作步驟,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這是我們黨始終站在時代前列,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他說:「我們為實現現代化而奮鬥,最根本的就是要通過改革和發展,使我國形成發達的生產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且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要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2)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江澤民強調:「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的前沿,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具有中國風格、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的根本體現和根本要求。他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3)中國共產黨還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澤民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同一切剝削階級政黨的根本區別。」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重要的是必須首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第二,闡明「三個代表」思想是統一的整體,分析三者之間的辯證關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統一的整體,相互聯繫,相互促進。」這是強調「三個代表」思想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理論體系。「發展先進的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不斷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三者之間內在聯繫和辯證關係的科學分析。簡言之,先進生產力是「基礎」,先進文化是「旗幟」,人民群眾是「主體」。

第三目「『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主要講了兩個問題:第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科學地回答了黨和國家事業所遇到的一系列新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它是在新世紀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第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是新世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指南。


推薦閱讀:

潮劇劇種介紹
洋姜的種植栽培技術介紹
一百單八將人物詳細介紹
羊品種介紹
介紹一個好方法,給一直戒不掉煙的你

TAG:中國 | 理論 | 世紀 | 介紹 | 內容 | 20世紀 | 大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