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識題(二)
自從秦始皇首立「皇帝」名號以來,「皇帝」一詞一直是最高統治者尊貴的稱號。每當開國君主「正位建號」或其後裔承襲帝位時,都要舉行隆重的「上尊號」儀式,以表示名正言順地當上了皇帝。另外,皇帝也要給自己的父母、祖父母尊奉正式的稱號:「太上皇」、「皇太后」、「太皇太后」,這些也稱為尊號。 到了唐朝武則天時,尊號又有了新的含義,在「皇帝」這一稱號前再加歌功頌德、神化皇權的美稱,如武則天的尊號為「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尊號一般是在皇帝生前就由臣下奉上的。 皇帝死後,其後世子孫和公卿大臣要為他追立兩個正式稱號:一是廟號,一是謚號。廟號與封建宗法祭祀制度聯繫在一起。帝王死後,其後世子孫要根據他在皇族宗親中的世系,將他的靈牌奉入祖廟祭祀,並追尊他為某祖或某宗,以確認和顯揚他在皇族宗親中的地位。他被後嗣子孫所追尊的某祖、某宗,就是他的廟號。一般來說,開國帝王多稱「祖」,之後,承襲帝位的列代皇帝皆稱「宗」。 謚號是皇帝死後,大臣們為評價帝王一生的德行和功業而擬定的一種稱號,可根據需要不斷予以增加。唐朝以前的皇帝,謚號多為一、二字,簡明易稱,所以人們習慣於稱呼他們的謚號,如漢武帝、漢明帝等。唐宋以後,由於謚號越拉越長,不便稱呼,故後人對唐宋至明清的皇帝,相率改以廟號來稱呼。 帝王的廟號,始於商代,而謚號則始於西周。之後,廟號和謚號為歷代所沿襲,直至清朝滅亡。
思考:1.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是廟號還是謚號,為什麼? 2.清聖祖是清代哪位皇帝,聖祖是該皇帝的廟號還是謚號?
古人在交往中,稱呼方面應遵循怎樣的規矩?
古人一向重視禮儀,在日常交往中的自稱和相互稱呼方面,形成了一套較嚴格的規矩。 一般來說,在相互交談或書信往來中,凡提到自己的則用謙稱或卑稱。在古人的自我謙稱中,較為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鄙人」,即自謙為見識淺陋之人;「不才」、「不佞」,即自謙為無才能之人;「不敏」,即不聰明之自稱;「不肖」,即自謙為不賢之人。此外,一般男子自稱「臣」、「仆」,女子自稱「妾」、「奴」、「奴家」,年輕者在年長者面前自稱「學生」、「晚生」、「後學」,老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稱「小人」、「小民」等等,都是常見的自謙之詞。即使是地位尊顯的帝王和諸侯也有謙稱,一般自稱「孤」、「寡」。後來,「孤家寡人」漸漸成為帝王的專門自稱。 與此不同的是,古人在相互稱呼對方時,往往使用尊稱。古時常用的尊稱有:「父」、「子」、「長者」、「先生」、「公」、「君」、「足下」等等,對象不同,使用的尊稱也不同。「父」,是對年長男子的尊稱,如仲尼父、伯禽父;「子」,多用來表達學生對老師的敬意,如孔子、孟子,也有的在字的前面加「子」,如子產(公孫僑)、子貢(端木賜);「長者」,一般是對有德行之人的尊稱,一些古代名人如伍子胥、信陵君等,都被人稱為「長者」;「先生」,古人對師長、老人、有德行者均稱「先生」。至於「公」、「君」和「足下」,它們運用範圍很廣泛。在古代官場中,還有一些專用的尊稱,如君稱臣作「卿」、「愛卿」,臣稱君作「陛下」。另外,人的字、號,也屬尊稱,但只能用於特指的個人。
思考: 1.在古代,人們尊稱對方的妻子為( ) A.令愛 B.令正 2.向別人介紹自己的哥哥姐姐時稱為「家兄」、「家姐」,那麼介紹自己的弟弟妹妹應該用下面哪種稱謂?( ) A.家弟、家妹 B.舍弟、舍妹 C.息弟、息妹
思考題答案
1.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謚號。唐玄宗朝時根據其德行和功業加封的稱號。 2.康熙;廟號。 1.B。令愛是尊稱對方的女兒。2.B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舍侄等。
推薦閱讀:
※戀愛必備常識,做他第幾任女朋友最幸福
※識別你身邊的套路
※文學常識整理(1-6冊)
※國畫常識大全《二》 - Qzone日誌
※想讓自己成為交際達人嗎!進來看看人際交往小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