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現象學重新認識光——引出宇宙的電磁能源庫

目錄1進步往往從質疑開始1.1「光子」不可能是光源發射的1.2「光子」被認為:與正負電子對能夠互相轉化1.3對「場與源整體說」的質疑1.4當代物理學教科書持愛因斯坦的「光、電磁波是場與源整體說」1.5光的「能量子」說1.6光量子說也沒有揭示出光的本質1.7光是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的橫向電磁振動1.8光子與普朗克的能量子,與光波的關係還講不清楚1.9質疑光子的質量m=E/C²=hν/c²1.10.對光子能量的質疑1.11電磁相互作用是光子交換說也不能成立2.元粒子與電力線、電場2.1元粒子與電力線、電場的形成2.2庫侖定律的再認識2.3電位移與電場2.4電荷周圍的元粒子並不都成為電場粒子3.磁場與元粒子3.1磁場的磁通密度(磁感應強度)3.2磁場強度4.光的傳輸與元粒子4.1光是運動電荷在零能場元粒子中的電磁運動4.2是什麼決定了光速4.2.1元粒子的極化電荷密度與磁化的元磁體密度決定了光速4.2.2庫侖定律的比例常數就已經決定了光速4.2.3真空電容率ε0與磁導率μ04.2.4光電子的運動速度就是光速5.重新認識光的傳輸5.1光源只能夠產生承載電磁能的電子5.2光速可從光電子橫向集合在元粒子中產生的電磁場的電磁庫倫力中導出5.3光能傳輸的光電子說5.4元粒子及其產生電磁波的「紅限」5.5光電效應的新認識:是光電子替換5.6光速為什麼不變的原理5.7光速不變的理論證明5.8光的波粒子相統一的波、粒兩象性5.9光的能量不是光子內能5.10光的傳輸紅移5.11宇宙背景微波輻射5.12光的偏振摘要:深入到宇宙中看不見的元粒子層次,認識到光速的形成,為什麼不變,光的粒子性波動性本質新說,零能場對電磁能的光速擴散功能。肯定了麥克斯韋的媒質說,放棄靜質量為零的「光子說」。承載光源電磁能以光速運動是參與光源電磁運動交變電流的電子,被交變電流在元粒子中形成的電磁場的洛倫茲力拉出光源,我也名其為光電子。電磁波是伴隨光電子,並被光電子極化、磁化所形成的電磁場,電磁場的洛倫茲力對縱向運動的光電子提供了光速動能。元粒子就是麥克斯韋所說的產生電磁現象的傳輸光的媒質,也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它不是光源產生,也並不光速遠行,僅是起到傳遞電磁能橫向電磁「振動」的媒質的作用。光速形成,光的波粒子兩象性新說,是新概念物理學對現象學的現代物理學的超越:揭秘了光速的形成,光的波粒子兩象性本質的新認識。關鍵詞:光子說、媒質說、元粒子、零能場。光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太密切了,對光的認識,也隨著人類認識能力而進步。人對世界的認識是逐漸發展的,是從神秘走向自信,是從無知走向有知,是從知之不多走向知之較多。相對於世界的廣袤無垠,找不到其小無內,其大又無邊無際,人類是渺小的。這就要求人類永遠不要自滿,能夠憑藉智慧的大腦,要不斷超越歷史,超越自我,才能夠不斷有所進步。1進步往往從質疑開始關於光、電、磁的認識,現在大學的物理學教材持愛因斯坦「光子說」:光子是由正電子與負電子轉化而來,呈現電磁中性,電荷為零,靜止質量也為零。光子,光的傳輸不需要媒質,光速不變被人為設為原理,當然也說不出光速的形成。這樣的光子它會是構成光波的粒子?歷史上,笛卡爾從否定超距作用,推定自由空間存在看不見物質以太,法拉第的著名的電、磁力線實驗,證實了電力線、電場和磁力線、磁場的物質實在性,麥克斯韋以著名的電磁波方程組肯定光、電磁波的媒質傳播說,並證明了自由空間的電磁屬性:真空電容率和磁導率決定了光速。有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錯誤結論,否定了看不見物質——以太的存在。導致愛因斯坦相對論出世,並以光的傳播的「光子說」,否定了麥克斯韋的關於光傳播的「媒質說」。隨著科學的發展,我認識到看不見物質的存在。將從三方面論證看不見物質是:1.宇宙萬物運動的動力庫、2.電磁能的能源庫、3.形成看得見宇宙物質的基本粒子庫。本篇只討論1.光的傳播繼承麥克斯韋的「媒質說」。先從質疑「光子說」開始。1.1「光子」不可能是光源發射的如果「光子」在運動過程中都呈「電磁中性」,那它就沒有可能構成一定頻率的電磁波了;靜止質量又為零,沒有光源能夠產生這樣的「光子」,並將其加速到光速,再發送它們。所以,質量、電荷為零,電磁中性的光子不可能是光源發射的。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都在空間發現:光子與正負電子對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只能說明所謂的光子確實不是光源發射的,原來就在空間存在著。1.2「光子」被認為:與正負電子對能夠互相轉化「光子」,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都認為:「光子」能夠在得到能量後,轉化為一對正、負電子,即γ→e++e-;反之,正電子、電子相遇能夠放出「光子」:e++e-→γ。從「質量為零的光子」轉化為有質量的正電子和負電子;而都有質量的正負電子對,釋放光子後,質量完全消失,這裡為什麼質量不守恆?把光子認識為正反物質的湮滅體,「質量為零的認識」值得再思考,再認識。顯然,這是違背物質不滅和質量守恆定律的。事實可能只是看不見的正負電子對充斥整個空間,愛因斯坦和量子力學認識的光子,只是它在一定條件下,能夠時隱時現的正負電子對。事實應該是這樣:γ=e++e-;e++e-=γ。這樣就不違背科學的物質不滅和能量守恆定律了。任何光源都不能產生和發射這樣的光子:「光子」被認為是「靜止質量為零」,「呈電磁中性的粒子」,「是無質量的純能量形態的物質」。這樣的光子說:認為光的傳輸無須媒質,是「場、源整體說」。1.3對「場與源整體說」的質疑麥克斯韋依據電磁波的速度也是光速,認識到:「光也是電磁波」;還認識到:「光是能夠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的橫向振動」。我們所看見的光,應該是橫向電磁振動的光的傳輸媒質——確定頻率的電磁波。因此,不能不質疑:「場、源整體說」的正確性。「場」與空間傳輸光的媒質有關,光源產生的應該是能夠在媒質中「產生電磁現象」的物質,光速才會被媒質的確定的電磁屬性所決定。靜止質量為零,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既不能在媒質中產生電磁現象,也不能在光源中找到產生它的系統構成,說不清楚:光速為什麼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為什麼決定於自由空間的電磁屬性:真空電容率和磁導率,「場、源整體說」不能成立。場與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有關,必定是存在於自由空間的看不見物質,而光源產生的光子必定是:在媒質中能夠產生電磁現象的物質,才是真正的光子。經典電磁理論的常識告訴我們:光源所產生的應該是帶電粒子,作為運動電荷,才能夠在自由空間產生電磁現象。無線通信收、發端,都是電子流,證明在自由空間的運動電荷就是光源的電子,就是能夠橫向集合承載電磁能的光源電子流。收端與發端,電子流相同僅是按距離平方率遞減。光合作用過程中,唯有電子參與了植物光合作用的ATP合成,沒有出現正電子;也說明:太陽也是輸出承載電磁能的電子,在自由空間形成的電磁波——太陽光。也說明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應該是伴隨光源電子運動的元粒子,即構成電磁波的元粒子,就是麥克斯韋所說的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光子來時突顯,去時捷隱,不留倩影;顯時閃亮,隱時無影,神奇而不可捉摸。與它相關,光子的產生、傳輸,科學界製造出了無數神話!科學史上曾出現過看不見物質——以太。笛卡爾面對超距作用現象,唯物地否定超距作用,首先推定以太的存在,在傳遞看不見的相互作用。傳遞電荷、磁體、「引力」的相互作用。「以太」,在一個世紀前被科學界徹底否定。對以太的錯誤否定,都是因為沒有認識到:光的傳輸,光速的形成,光速動能都是離不開光的傳輸媒質,沒有認識到「光速不變」僅是現象,根本不是原理。當時沒有條件認識:光速為什麼不變。當代物理學雖然也否定超距作用,肯定電場、磁場是實在的物質,至今還不能說出:它們是什麼特殊物質,「場、源整體說」,使人們對看不見物質的認識,落入了神秘化的陷阱;因為人們根本不可能找到由「源」發射的,能夠構成「場」的特殊物質。至今,物理學界仍然不能認識:光的傳輸、光速的形成、光速動能是來自哪裡?1.4當代物理學教科書持愛因斯坦的「光、電磁波是場與源整體說」現行大學物理教材關於光的傳輸無須媒質是這樣說:「變化的電場能夠產生磁場,變化的磁場能夠產生電場」,如果這真是事實,豈不是空間存在電與磁之間存在自激勵。事實當然不是這樣,沒有光源的承載電磁能的電子輸出;光,電磁波不可能持續。「光的傳輸無需媒質」,此說也顯然與麥克斯韋的「媒質說」是矛盾的。光的傳輸對媒質需要與否,涉及空間是否存在光的傳輸媒質,是否存在「以太」,涉及空間是否存在看不見的物質。這涉及物理學史上非常著名的歷史公案,也涉及21世紀科學的偉大壯舉是否有意義。1.5光的「能量子」說普朗克依據黑體輻射,提出能量子說,能量子承載光源電磁能,應該是由光源產生,可惜我們不能依據此說,認識這能量子是什麼物質粒子。h=E/ν;h:是能量子,E:電磁波能量,ν:是電磁波頻率;所以,能量子h與頻率無關,是一個波長的能量,應該是隨波長變化;光源的電磁能也應該是隨光源大小變化的,可是能量子h又是常數。量子是什麼?是光源發射的什麼?經典電磁理論應該怎樣描述量子,量子與經典電磁理論的相容性現代物理學並未解決。量子力學脫離具體物質粒子,只注意統計規律也是它難以讓人接受的原因。從光的系統構成中使量子得到定位,才能夠使量子力學融入經典電磁理論普朗克質量:mpl=2.1767×10-8kg。與電子質量比:mpl/me=2.3919×1022倍。依據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光子」是由正負電子對轉化來的,可是,這樣的光子在光源怎樣被產生,又怎樣被發射,就是已經說不清,這樣的光子只能是可見光的構成粒子,是麥克斯韋說的,光的橫向振動的媒質粒子,伴隨光源電子的被擴散運動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粒子。量子力學與愛因斯坦的光子說也並不相容,沒有人能夠說清楚能量子與愛因斯坦說的光子的關係。可推想普朗克量子h應該是由光源所發射的,至少應該是光源所產生的,後面要講到的:光源以輸出承載光源電磁能的「光電子說」卻能夠與經典電磁理論完全相容相符,量子如果能夠與光源電磁能建立確切的量的關係,就能夠融入經典電磁理論。愛因斯坦的「光子說」的光子,只能是光的傳輸媒質,其電磁中性的屬性決定了它不可能由光源產生,它應該是伴隨光源電子的運動能夠產生電磁現象,並能夠為光源電子提供光速動能,而正負電子對的系統構成使元粒子具備了伴隨運動電荷產生電磁現象的條件,但它的質量不可能是零,它在自由空間的存在,不可能是零質量的湮滅體,而只能是充斥全宇宙的,質量處於湮沒態的看不見物質粒子,它的密度應該滿足圍繞電荷能夠形成電力線、電場;在運動電荷周圍能夠形成磁力線磁場;伴隨光源承載電磁能的電子能夠提供光速動能的需要。為什麼h是電磁波的最小能量子單位,與光源電子的關係及與電磁波形成的關係還有待繼續認識。人眼絕不能夠看到愛因斯坦所說的單個由正負電子的相遇所發出的「光子」。光的消失是電磁波終止,可能是光源電磁振動(電磁交變運動)中止,自由空間的元粒子失去光源電子的輸出,空間就不存在電磁振動,能夠傳輸光的媒質也就不是發光的「光子」了,恢復為看不見的元粒子。由此,可合理推理決定光的傳輸距離的原因有二:一是由於光電子的密度隨距離平方遞減,當密度達不到最小能量子h所要求的電子數密度時,電磁波傳輸中斷;二是光源壽命中斷了光電子輸出。無怪乎,能量小的光源,光照範圍小;手電筒燈光,隨電池關斷而終止。光的消失不能推理為「光子」質量的湮滅。但是,量子力學不追問量子的本質,當然,無助於人們認識光的本質、屬性、運動及與其它物質的聯繫:力和能的交換關係等。1.6光量子說也沒有揭示出光的本質愛因斯坦的光量子說,就是光子說。就是靜止質量為零;往下看,當知道:「光速為什麼不變」時,就會知道:區分「動質量」、「靜質量」概念是主觀的想當然。質量是物質的本質屬性,只決定於物質系統構成,只要運動不改變物質系統構成,就不可能影響物質的質量。任何物質都是以自身系統構成所決定的質量來接受力的作用,而不問力的性質:無論是一般外力,還是零能場元粒子所產生的壓力(見「yuann38101」的博文「宇宙第一推動的物理原因」),接受慣性力的動能,都是同一個質量:m=F/a=F/g=P/V。物質質量不可能因速度增加而變化,「質增效應」公式的依據是錯誤的,是不知道:光速為什麼不變的認識條件下,進行數學推導造成的錯誤。質量為零的物質,不可能有能量,也不可能有質量完全消失,完全轉化為能量的事發生,現象上似乎有理,若是深入到物質系統構成追問,根本不可能為真。質增效應的實驗證實所證實的只能是元粒子充斥全宇宙的存在,它對宇宙萬物的包圍所形成的壓力應該是:4πGM·,對物質高速運動的阻力應該按流體的壓強計算與運動速度有關:P=4πGM·V,唯有高速時才是需要考慮的量。即使達到光速,也不會出現無窮大,仍是非常有限的量,精確計算衛星運行速度,或以後的星際旅行才需要考慮,一般都可以不考慮。1.7光是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的橫向電磁振動愛因斯坦的光子說:「電荷為零」,這決定了「光子」不可能是光源發射的,決定了「光子」不可能具有光源電磁能。光是具有光源電磁能的,真正的光子應該是光源送出的承載了光源電磁能的帶電粒子。「光子」與能量子的關係也說不清楚的。依據麥克斯韋所提出的「光是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的橫向振動。」愛因斯坦所說「光子」,不可能是光源產生的,它是原本就存在於空間的傳輸光的媒質,接受光源電磁能能夠產生電磁現象的粒子。光源輸出的粒子應該能夠在媒質中產生「電磁現象」,起碼條件是電荷不能為零,因為能夠在自由空間產生電磁現象,只有光源電子,作為運動電荷才會在自由空間激發電磁場。這與愛因斯坦的電荷為零的光子說,顯然是矛盾的。從愛因斯坦所說:光子的系統構成,及其所決定光的運動原理和光的運動事實,其說根本不能自洽。光的系統構成不明,其電荷、質量為零的屬性得不到光的系統構成的支持,電荷為零與光的電磁波運動方式也與事實不符。1.8光子與普朗克的能量子,與光波的關係還講不清楚能量子h=E/ν。h:能量子常數,ν:電磁波頻率,E:電磁波能量。能量子是電磁波的能量除以電磁波頻率,能夠理解為一個波長的電磁能,即一個波長時間內的電磁能。光子,光量子,與能量子的關係如何理解?與電磁波的關係如何理解?光子理解為光的粒子,一個波長的光,能夠理解為一個光子?而且是電荷為零,呈電磁中性的粒子?這樣的光子集合,能夠成為具有電磁能的光波?不加追問,現象上看,「視乎是」。按其系統構成認真追問就難以為真,根本不可能為真。1.9質疑光子的質量m=E/C²=hν/c²光子的能量,依據1.6條,應該是一個能量子,可是光子的質量:m=E/c²=hν/c² 。這是光子的質量,還是一個波長的光子質量?為什麼不是 m=h/c²。光與光子的質量也是說不清楚的;可見,光的質量說也是存在問題的。能量子h的普朗克質量:mpl=2.1767×10-8kg。與電子質量比:mpl/me=2.3919×1022倍。(見上述1.5條)1.10對光子能量的質疑光是橫波,應該是來自光源的電磁能,即電磁能是橫向的。可是光子的光速動能顯然應該是縱向的,而且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顯然,光速動能與光源無關,與橫向的電磁能不是同一個來源,可是傳統物理學在兩者之間輕易就畫上了等號。這裡,缺乏嚴謹的科學思考。可見,光子的本質、動能、電磁能都需要重新認識,對E=hν=mc²,需要重新審核。(後面還將專題討論)1.11.電磁相互作用是光子交換說也不能成立電磁相互作用是電力、磁力通過場的特殊而實在的物質來實現的。可是,對於形成電、磁場的物質至今並無確切認識(現行大學教科書可以為證);但,無論如何不會是電荷為零,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光子」的本質不清楚,無法找到支持「光子」運動,並傳遞能量的依據,也無法認識「光子」的質量、能量、光速的形成等。2.自由空間存在看不見物質「超距作用」是現象,只能說明自由空間存在著有待我們認識的看不見物質。「光速不變」也只是現象,而且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只決定於空間的電磁屬性:真空電容率和磁導率;說明自由空間存在著具有確定電磁屬性的看不見物質。電荷的周圍必定有電場,電荷相互間的超距作用現象是由電場來傳遞的,說明空間一定存在看不見,摸不著,但能夠被電荷激發成電場的物質。磁體、或載流導線、或運動電荷周圍存在磁場力。庫侖定律的電磁作用力,也都與空間的電磁屬性有關。任何物質的屬性,都必然是依附於物質及其系統構成的實在。空間存在確定的電磁屬性,應該可以證明:看不見物質在空間的客觀存在。它是什麼物質?應該具有如下屬性:1)電荷在它的包圍下,電荷的作用能夠使它成為電場;2)磁體、或載流導線、或運動電荷,能夠使它激發成電場和磁場3)電、磁庫侖定律的比例常數Ke、Km是實際測量值,兩者之比開平方等於光速:√﹙Ke/Km﹚=√﹙8.9875×109/1×10-7﹚=2.9979159×108m/s。此式說明光速與看不見物質的電磁屬性有關,所以,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實測的比例常數,表明看不見物質有充斥宇宙的均勻分布,具有均勻性和各向同性。4)電子對的「產生」和「湮滅」現代物理學研究有這樣的現象:「一個高能光子與重核作用時」 (1),光子可以轉化為一個正電子、一個負電子;一定條件下,相遇的正、負電子又會同時消失,而產生兩個或三個光子(這叫電子對的「湮滅」),其反應可表示為:γ→e++e-;e++e-→γ。——(1)依據物質不滅和質量守恆定律,遵守科學定律,反應式應表示為:γ=e++e-;e++e-=γ。——(2)正、負電子相遇不應該是「湮滅」,而是複合為看不見物質:宇宙中最低級的複合粒子:具有弱束縛態正負電子對的系統構成,屬於看不見物質,我名其為元粒子。(1)、(2)反應式的區別僅在於是否遵守科學定律,何以證明式(2)是正確的呢?難在元粒子屬於看不見物質。依據上面的敘述,可確定:元粒子充斥整個宇宙,其質量不是「湮滅」,而是湮沒態。魚,感覺不到水的壓力,我們也感覺不到空氣的存在,置於水中的天平稱,也稱量不了水的重量。兩倍電子質量的元粒子處於湮沒態。長時期來人們不能夠直接感覺不到它的質量和存在。但是,它作為具有確定電磁屬性的看不見物質,我們也沒有理由違背科學定律來否定它的客觀存在。所以,式(1)只可以說明元粒子在自由空間,時隱,時現的存在;式(2)則從自由空間,具有確定的電磁屬性,可肯定看不見物質的客觀而確切的存在,依據物質不滅和質量守恆定律,都應該能夠正確推定看不見物質——元粒子的空間存在。笛卡爾不愧是偉大的唯物論哲學家和科學家,面對電、磁、引力等超距作用現象,不是按現象學而論,而是正確推定了看不見物質的存在。法拉第的著名電、磁力線實驗,使電力線與磁力線現形,給出了電力線不相交的放射性特徵,閉合的磁力線,顯示了磁場是有旋場。證明了電力線、電場和磁力線、磁場的物質實在性。我國現行《大學物理學》,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仍不能確切肯定形成電、磁場的看不見物質是什麼,還把電力線稱為「假想」的電場線。(2)2.1元粒子與電力線、電場的形成依據電子電荷的異性相吸,同性相斥,包圍電荷的元粒子,減弱內部電子、正電子的異性相吸,加強彼此間的異性相吸,相互關聯成電力線,呈現放射狀分布,形成電場。可見,根本不需要電荷發射任何特殊物質,電荷周圍就存在電場。電荷相互間的「超距作用」就是通過電力線相互作用來實現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自由空間,電荷的存在,就憑藉電荷的屬性: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就能夠使包圍它的元粒子極化為極化電荷,極化電荷的正負電極性相吸,就關聯成力的射線——電力線。圍繞電荷形成電力線放射狀分布的電場。極化電荷的密度以ρq表示,可依據庫侖定律推定其數值。元粒子的空間密度與「引力常數」的倒數有關:ρ=1/G·S²。元粒子的密度和極化電荷密度ρq決定了庫侖定律的比例常數Ke:Ke=1/Gρq2=8.9875×109;元粒子的極化電荷密度:ρq=1/√﹙G·Ke﹚=1/√﹙6.673×10-11×8.9875×109﹚=1.291C/m³。極化電荷的數密度:ρq/e=1.291/1.6×10-19=8.068×1018個/m ³元粒子的數密度ρY:ρY/2me=1/(G·S²·2me) =1/﹙6.673×10-11×2×9.1×10-31﹚=8.233×1039個/m³。元粒子的線密度:ρYL=2.0193×1013個/m。元粒子的極化電荷的極化率:ρq/ρY=8.068×1018/8.233×1039=0.9685×10-21。極化電荷的極化率是一個很小的數,也就是說電荷並不能使其周圍的元粒子都極化。這與電荷的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運動屬性有關,極化電荷必定彼此關聯,成為放射狀的電力線構成了電場。庫侖定律可用極化電荷改寫為如下式:F=Q1·Q2/(Gρq2·r2)自由空間電荷的相互作用,正比於電荷量,反比於極化電荷密度和距離的平方,上式的分母:Gρq2·r2,是極化電荷作為傳遞電場力的媒質,應該作為一個矢量。r2是射線角的球面積:S=r ²·sin ²θ≈ r ²·d²θ≈r ², ∵sin ²θ≈(dθ) ²≈1。這是電場力,隨距離平方遞減的原因。也說明極化電荷和元粒子的客觀存在,它們是傳遞電場力的媒質。2.2庫侖定律的再認識庫侖定律:F=Ke·q·Q/r²可改寫為:F=q·Q/Gρq²·r ²。G:引力常數,本質是壓力常數。電場力:Fe=q·E=q·Ke·Q/r²=q·Q/4πε0r²=q·Q/(Gρq²·r ²)。電場強度:Ee=Ke·Q/r²=Q/4πε0·r²=Q/(Gρq²·r ²)。比例常數:Ke=1/4πε0=1/Gρq² 。極化電荷密度:ρq=1/√﹙G·Ke﹚=1.291C/m ³。極化電荷密度與真空電容率的關係:ε0=Gρq²/4π;ρq=√(4πε0/G)。深入到物質世界系統構成的看不見物質的元粒子層次,元粒子的正負電子對,極容易就被電荷極化為極化電荷,彼此異性相吸就關聯成為電力線,電力線呈放射狀分布,就形成了電場。庫侖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一樣,不能直接否定超距作用,經改寫為用極化電荷密度表示,物理概念清晰,是通過極化電荷連成的電力線來傳遞相互作用的。庫侖定律比例常數,與真空電容率有關,就說不清是什麼形成了真空(自由空間)電容率;庫侖定律比例常數與極化電荷密度ρq有關,真空電容率與極化電荷密度ρq有關,物理概念就清晰了。電場強度用極化電荷密度表示物理概念就很清晰:正比於電荷量,是通過極化電荷形成的電力線來傳遞,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與壓力傳遞反比於距離平方是同樣的理由。電力線的分布決定了電場有散度,無旋度。極化電荷密度取代「真空電容率ε0」能夠使物理概念明晰,並不影響經典電磁理論及計算公式。2.3電位移與電場電位移D=ε0·E=ε0·﹙Q/Gρq2r2﹚;將ε0=Gρq2/4π代入上式,可得:D=﹙Q/4πr2﹚。電場強度與介質有關,真空不空,傳遞電場力的介質就是元粒子,在電荷作用下,才成為電力線、電場介質粒子。而電位移只決定於自由電荷Q,與介質無關。所以,高斯定理:。電位移僅與閉合面積S所包圍體積內的電荷密度積分有關,與媒質無關。2.4電荷周圍的元粒子並不都成為電場粒子電荷並不能夠使周圍的元粒子都成為電場粒子,極化電荷密度除以兩倍電子對電荷,可以求得被電荷極化的元粒子數密度NQ:NQ=ρQ/2e=1.291C/m ³/2×1.6×10-19C= 4.0×1018/m³。元粒子的數密度NY:Ny=1/﹙G·2me)=1/﹙6.673×10-11×2×9.1×10-31﹚=8.23×1039/m³兩個數密度之比為:NQ/Ny=4.03×1019/8.23×1039=4.8×10-19。單位數密度之比,可知電場粒子僅是元粒子中的極少數。原因是電力線呈放射狀,電子電荷作用半徑遠大於元粒子作為傳遞壓力的作用半徑,其密度隨距離平方迅速遞減。所以,電場力的力程遠小於壓力的傳遞力程。同樣的原因電磁力的力程遠小於壓力的力程,即現象上為引力的力程。這些力都不可能由物質直接相互作用,傳遞媒質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元粒子的存在,超距作用現象:「萬有引力」、電場力、磁場力就無法解釋,就無法說清楚。我國大學的「十一五」物理教材,還沒有說清楚:電場是什麼物質形成的,還認為電力線不是實在的,是純假想的。3.磁場與元粒子3.1運動電荷的周圍必定伴隨有電、磁場元粒子充斥自由空間的存在,伴隨著運動電荷一定會有電、磁場,運動電荷會帶動元粒子的正負電子對,我們現在還無法準確知道正負電子對,在運動電荷的帶動下如何運動,就像一個軟體編程員,不用知道計算機硬體的具體電路,就能夠預計編程的結果,運動電荷能夠在自由空間激發出磁場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元粒子正負電子的電荷運動,使元粒子成為具有S-N極的元磁體;並且,磁力也具有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的運動屬性。元磁體因此關聯成無頭無尾的閉合磁力線。磁體就是通過這樣的磁力線來實現相互作用的。磁庫侖定律:Fm=KmQ1V1×Q2V2/r2。用元磁體可改寫為:Fm=Q1V1×Q2V2/G·ρm2r2。比例常數Km的實測值:Km=1×10-7T·m/A比例常數Km與「引力常數」G和元磁體的磁化密度ρm的平方有關:Km=ρ/ρm2=1/G·ρm2=1×10-7T·m/A;通過上式可求得:ρm=1/√(G·Km2)=1/√(6.673×10-11×1×10-7);=3.871×108 C/m2·sρm/ρq=(3.871×108C/m2·s) /(1.291C/m³)=2.998×108m/s=c——光速。元粒子的存在,使自由空間所具有的電磁屬性,無論用什麼來表示,都說明光速與它的空間存在有關。光速c=√﹙Ke/Km﹚=ρm/ρq=1/√﹙ε0μ0﹚(1)c=ν·λ(2)式(1)表達自由空間元粒子的電磁屬性與光速的關係,式(2)是電磁波屬性與光速的關係。著名的「邁克耳孫-莫雷實驗」證明了光速不變的現象。麥克斯韋早就證明了:光速與空間的電磁屬性:真空電容率、磁導率與光速的關係。元粒子在不同條件下,以不同的運動狀態就成為不同場的粒子。運動電荷不僅能夠使元粒子極化,而且受運動電荷的作用力,能夠使元粒子的正、負電子相互繞轉形成具有S-N極的元磁體,並且異性相吸,相互關聯成閉合的磁力線,形成磁場。這是運動電荷作用的實際結果,沒有這元粒子被磁化的實在,就不會有磁力線的實在,就沒有磁場力傳遞媒質。磁力線是無頭無尾的閉合線,也不可能由任何磁體發射出元磁體這樣特殊物質,只能是運動電荷使元粒子內部的正負電子受到運動電荷力的作用,形成了感應電流,元粒子被磁化為元磁體,與電場形成一樣,無須磁體或運動電荷發射任何特殊物質,只要有電荷運動,元粒子就會被感應出形成電子環流的元磁體。元磁體是看不見而實在的,現象中磁場的實在可以為證。至於,在元磁體內部正負電子是怎樣運動,形成了元磁體,就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無法認識。磁比例常數與運動電荷感應出的元磁體密度有關,元磁體是作為傳遞磁場力的磁力線存在,磁場力也是隨著相對於運動電荷的距離r²遞減。比例常數:Km=1/Gρm²。磁體相互作用力,是元粒子被磁化為元磁體,通過元磁體構成的磁力線來相互作用的。可見,法拉第的力線思想是多麼正確,電力線、磁力線雖然看不見,但都是由實在的物質:元粒子在電荷、運動電荷的作用下極化和磁化形成的。只是電、磁相互作用看不見而已。3.2元粒子與磁場的磁通密度(磁感應強度)B:B=QV/Gρm2·r2。上式與經典公式是完全等價的,這樣的表達,在物理概念上明晰,磁感應強度與被感應的元磁體密度有關,傳遞磁場力是通過元磁體構成的磁力線來實現的。與我們已經習慣的磁導率有如下關係:μ0=4π/Gρm2;ρm=√﹙4π/G μ0﹚=3.871×108 C/m2·s。3.3磁場強度磁場強度H與磁通密度(磁感應強度)B的關係:H=B/μ0=(QV/Gρm2r ²)/(4π/Gρm2) =QV/4πr ²。所以磁場強度僅與運動電荷有關,與媒質無關,數學公式有時並不能完整描述物質運動,麥克斯韋明明認識到光是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的橫向振動,可是他的電磁方程組,卻讓人看不出光的傳輸需要媒質,反而被人解釋為電磁波傳輸不需要媒質。4.光的傳輸與元粒子現在大學所用的「十一五」規劃教材《大學物理學》認為:變化的電場要在周圍空間激發渦旋磁場,變化的磁場能在空間激發渦旋電場;所以光與機械波運動不同,傳輸不需要媒質。其實,變化的磁場能夠激發「渦旋電場」說,就很可疑。電場都是有散度無旋場,怎麼會出現「渦旋電場」。光的認識史雖然已很悠久,可是關於光的認識還存在不少問題,仍需要繼續學習。4.1光是運動電荷在零能場元粒子中的運動元粒子是傳輸光的理想媒質。元粒子充斥宇宙,空間只要出現運動電荷,就能夠形成電磁場,光源產生的只能是運動電荷,通常是承載光源電磁能的,是電磁交變運動的電子集合。因為參與光源電磁振動的,通常只是電子,其電子量不會變,必然是以電子集合的變化量來反映光源的電磁交替運動的變化量,來承載光源電磁交替變化的電磁能。光源被元粒子所包圍,元粒子必然會被光源內的電流(如無線通信的發射天線上的交變電流)極化和磁化,形成電磁場,電磁場的洛倫茲力垂直電磁場平面,無須光源發射集合的電子,洛倫茲力就能夠將參與光源電磁交替運動的電子拉出光源,這電子垂直於電磁場平面離開光源向外擴散運動,這電子我也稱其為光電子。它的橫向集合平行於電磁場,它在元粒子中又會極化和磁化新的橫向電磁場,又會產生新的洛倫茲力又會使光電子縱向運動。光電子的縱向運動會產生縱向電場,也會推進光電子;光電子是被自己在媒質中產生的電磁場的洛倫茲力和縱向的電場力作用下,縱向運動的。無須光源為它的運動提供動能,所以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應該是光源產生的光電子被媒質:元粒子形成的電磁場拉出光源,縱向運動。光速不變及其運動方向,決定於元粒子的均勻分布和元粒子所構成零能場的電磁屬性。元粒子圍繞星球的彎曲分布會影響光傳輸的偏折,觀察到的:光經過星球所發生的偏折,不能證明是引力造成的,引力的本質是元粒子的壓力,光的偏折是圍繞星球的元粒子是彎曲分布造成的。4.2是什麼決定了光速光速只決定於光在自由空間的傳輸媒質的電磁屬性:庫侖定律的比例常數Ke和Km、或極化電荷密度ρQ和磁化的元磁體密度ρm、或真空電容率ε0和磁導率μ0。是光的傳輸媒質元粒子決定了光源參與電磁交變運動的光電子在媒質中的運動。4.2.1元粒子的極化電荷密度與磁化的元磁體密度決定了光速ρm=√﹙4π/Gμ0﹚;=3.871×108C·m-2s-1ρQ=√﹙G·Ke﹚=1.291C/m ³。ρm/ρQ=3.871×108C·m-2s-1/1.291C·m-3=2.99845×108m/s4.2.2庫侖定律的比例常數就已經決定了光速比例常數是實測值Ke=8.9875×109Km=1×10-7;c=√(Ke/Km)=√(8.9875×109/1×10-7)=2.9979×108m/s可是,從物理概念上,也說不清:為什麼庫侖定律的比例常數之比,能夠決定光速。4.2.3真空電容率ε0與磁導率μ0麥克斯韋早就證明:光速等於自由空間電容率ε0與磁導率μ0幾何平均值的倒數:c=1/√﹙ε0μ0﹚從物理概念上,也不能直接說清楚為什麼。現在,可以這樣說:真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充斥了元粒子,運動電荷能夠使元粒子極化和磁化,極化電荷關聯成放射狀的電力線,形成電場;磁化的元磁體能關聯成閉合的磁力線,形成磁場。光速是運動電荷使元粒子極化和磁化形成了電磁場,運動電荷又得到這電磁場的不斷加速,使運動電荷能夠以光速運動。ε0=GρQ2/4πμ0=4π/Gρm² 。1/√﹙ε0μ0﹚=1/√[(GρQ2/4π)·(4π/Gρm²)]=1√﹙ρQ2/ρm² ﹚=ρm/ρQ=c說明光的運動與傳輸媒質——元粒子的電磁屬性有關:光速是在元粒子中形成的。在元粒子中能夠產生電磁場的,只能是運動電荷,不可能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呈電磁中性的「光子」,能夠以元粒子作為傳輸媒質的,只能是作為運動電荷的電子,才符合麥克斯韋所說的「能夠產生電磁現象」使傳輸媒質進行「橫向振動」。唯有光電子,能夠在充斥宇宙的元粒子中不需要光源提供光速動能,就能夠以光速運動。4.2.4光電子的運動速度就是光速光電子的橫向集合在零能場的元粒子中,使元粒子極化和磁化形成橫向電磁場,這橫向電磁場並不以光速遠行,參與可見光頻率的電磁振動的元粒子所形成的電磁場,才能夠被人眼看見,以光速運動的光電子人眼是不可能看得見的。光電子以光速運動是可以證明的:1)光電子橫向集合是以光源電磁振動頻率變化的運動電荷,其所形成的電磁場,具有洛倫茲力能夠使光電子縱向運動;2)縱向運動的單個光電子所形成的電場也縱向的。光電子在這兩個場的力交替作用下,運動速度就是光速。光電子時而成為元磁體的電子,其得到的加速度為:V²/re=Fe/me=e²/GρQ re ²·meV=√﹙e²/GρQ re·me﹚=1.6 ²×10-19/﹙6.673×10-11×1.291×2.82×9.1×10-31)=2.994×108 m/s這結果可證明:光速,「不是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能夠達到光速」,而是具有質量的光電子在媒質:元粒子中傳輸就能夠達到光速。2)以光速運動的運動電荷質量等於電子的質量是光源產生的光電子被洛倫茲力連續不斷拉出光源,由光電子形成的橫向電磁場的洛倫茲力使光電子得到光速,可按洛倫茲力計算運動電荷的質量:Fm=m·a=m·c²/r;e²·c²/﹙G·ρm²·r²﹚=m·c²/r;ρm=ρq·c,代入上式,r:設為運動電荷的運動半徑,整理上式得:m=e²/G·ρm²·r=1.6 ²×10-19/﹙6.673×10-11×3.871²×2.82)=9.07869×10-31kg≈me在自由空間以光速運動的運動電荷就是光源產生的參與光源電磁振動的電子,就是真正的光子,在零能場中以元粒子為媒質,其橫向集合能夠以光速傳遞光源的電磁能。根本不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質量為零,呈現電磁中性,是光源發射的。也否定了「質量為零的粒子能夠以光速運動」的神話,也否定了「光、電、磁的場、源是整體」的神話說。5.重新認識光的傳輸新概念物理的進步在於突破現象域的局限性,深入到物質系統構成,追問物質系統構成、運動原理、現象的事實,按嚴謹的三方相互印證的系統論證來認識。5.1光源只能夠產生承載電磁能的電子任何光源都不能夠產生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也找不到能夠把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加速到光速的物質系統構成。無線通信系統揭示出:無線電波是光源產生的承載了光源電磁能的電子,我也把它稱為光電子,在充斥宇宙空間的元粒子中,光電子作為運動電荷,其橫向集合,使元粒子極化和磁化產生電磁現象,形成橫向的電磁場,其磁場的洛倫茲力垂直於電磁場的平面,把光源產生的光電子拉出光源,向空間縱向擴散運動,這變化磁場所形成的縱向電場,也使光電子垂直於橫向集合光電子所產生電磁場平面縱向運動,光電子的橫向集合,就是麥克斯韋所說的「位移電流」的本質,光電子縱向運動的橫向集合,可等效為橫向變化的電場,被認為是「變化的磁場產生變化的電場」,是有旋磁場洛倫茲力縱向推進的光電子,有旋磁場縱向推出的變化電場,等效視為「有旋電場」,倒也很等效,是光電子的橫向集合,又會產生磁場,被視為「變化的電場又產生變化的磁場」作為運動電荷,使元粒子產生的磁場洛倫茲力,使光電子始終垂直於橫向電磁場的平面縱向運動。但是沒有光電子的作用,這「位移電流」就形成不了,電磁波也就形成不了。元粒子時而被橫向光電子集合磁化為元磁體,其磁場力使光電子縱向運動,時而被這變化磁場形成的「電場」,極化為電場粒子,也使光電子垂直於光電子橫向集合所形成的電磁場平面,縱向運動。所以,光電子的縱向運動是湮沒於參與光電子引起的橫向電磁場的元粒子中,所以,愛因斯坦也只能認識到中性的光子的縱向運動。光電子縱向運動及其速度,都是從零能場的元粒子的電磁運動得到的。所以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所以,「光速不變」不是原理,僅是可以深刻認識的現象。當然,必須深入到物質世界系統構成,能夠認識到元粒子的客觀實在,能夠認識到光的本質:是光電子在傳輸媒質中,產生了將它加速到光速,並垂直於光電子橫向集合所形成的電磁場平面的縱向運動。電磁波是伴隨光電子的元粒子極化磁化所形成的運動電磁場。承載光源電磁能以光速運動的是光源產生的光電子。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只能是伴隨光電子形成運動電磁場即電磁波的元粒子,確實是呈現電磁中性,但並不以光速運動,僅是伴隨光電子向空間延伸,以光速傳遞電磁能的媒質。5.2光速可從光電子橫向集合在元粒子中產生的電、磁場的電、磁庫倫力中導出光電子產生於光源,光源可視為橫向變化的電流源,包圍它的元粒子極化和磁化形成隨光源電磁振動變化的電磁場,其中磁場的洛倫茲力對光電子進行縱向加速,把光源的電子拉出光源,它在空間的橫向集合承載了光源的電磁能,故把被磁場洛倫茲力縱向拉出光源的電子稱其為光電子。光電子橫向集合是麥克斯韋所說的「位移電流」的本質,將其視為運動電荷引起自由空間零能場的元粒子極化和磁化,空間就出現了頻率隨光源變化的電磁場,其中的磁場Bm對光電子進行縱向加速。光電子的橫向集合視為橫向光電子流Ι,在空間使元粒子磁化所建的磁場:Bm=Ι/Gρm²r ²,Ι=N·e·V,是以速度橫向運動的光電子橫向集合。對光電子加速的力是縱向的:Fm=e·V·Bm=e·V·Ι/Gρm²r ²光電子在Fm作用下的電場EC:EC=N·e/GρQ·r ² 。光電子時而在磁場Bm作用下被加速,時而在電場EC作用下被加速,這兩個場都是對光電子進行縱向加速。也可以說,光電子作用下磁場轉化為電場,是遵守能量守恆,對光電子加速是相等的,即Fm=FE:e·V·Bm=e·Ece·V-·N·e·V⊥/Gρm²r ²=e·Ne/GρQ·r ²;V⊥:光電子橫向集合變化的速度,V⊥產生V-;V-:光電子縱向運動速度。這樣取值是合理的:|V-|·|V⊥|=V²=ρm²/ρQ2=c²。V=c。光速決定於零能場元粒子相對於光電子的極化和磁化的電磁運動。光速不變不是原理,是可以認識的現象,它決定於形成它的系統:光電子和傳輸它的媒質——零能場的元粒子。僅用庫侖定律就能夠導出光電子的光速運動,而且根本不用分什麼相對論、非相對論速度。所以,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能夠相對於機械運動坐標系,表現為不變的光速。在這裡根本無須愛因斯坦假設光速不變原理,也無須用相對論變換,使時空相對化來保證光速不變。5.3.光能傳輸的光電子說傳統物理學認為光的電磁能:E=h·ν。光速動能E=mc2。光的總能量:E=mc2。而且認為電磁能與總能量相等:E=h·ν=mc2。前面已經討論過:光源承載電磁能的電子流使看不見的元粒子極化和磁化,形成的橫向電磁場的洛倫茲力,把光源電子拉出光源,在自由空間的元粒子中,激起的電磁場以光速縱向推進光電子,無須光源為光電子的光速運動提供光速動能,光電子以橫向集合承載著光源電磁能,從零能場的元粒子極化和磁化的電磁場力獲得光速動能。光源電磁能與光速動能是兩種不同來源,不同方向,不同運動方式的能量。光源電磁能決定於光源的電磁振動,光速動能源於零能場元粒子的電磁運動,元粒子電磁能轉化為光源光電子的光速動能。電磁場洛倫茲力轉化為光電子的光速動能:e·e/(Gρq2r2)+e·c×e·c/(Gρm2·r2)=me·=0∵c是不變的常數。光電子受到的電場力與磁場力是相等的,整理上式的:ρm/ρq=c;Fe=Fm=me·a=me·v2/r。r是電子運動半徑:r=2.82×10-15mv=√﹙Fe·r/me﹚=√(e·e/Gρq2r·me)=√(1.62×10-19×2/6.673×10-11×1.2912×2.82×10-15×9.1×10-31)=2.99×108m/s。光電子作為運動電荷,從元粒子的極化和磁化的電磁運動形成的電磁場,得到了光速動能。光是光電子在媒質——看不見的元粒子中得到了光速動能,(根本不是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莫名其妙的就能夠以光速運動),光電子的光速動能根本就不是光源提供的;所以光速會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光是光電子在媒質中的電磁運動,也就是相對於元粒子的電磁運動,與機械運動互不影響;所以,任何坐標系中的光速都應該是保持不變的,處理時,使機械運動的坐標系與光速保持互不影響。但是這過程根本沒有必要導致宇宙時間空間的關係相對化,在這過程中根本找不到相對論時空觀的合理依據。光速動能與光源電磁能是兩種不同的能量。光電子是以橫向集合來承載光源電磁能的,光速動能不是由光源電磁能轉化來的,兩者是不存在轉化關係的能量。絕對不會出現:E=h·ν=mc2。光電子的光速動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它如果是來自光源電磁能,那麼光的傳輸就不是無損耗的,不僅是能量密度隨距離平方遞減,而且肯定會有一部分光源電磁能轉化為光電子的光速動能。事實是光速動能與光源電磁能無關: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這就是電磁波能夠高效傳輸電磁能的原因。元粒子是最低級的複合態粒子,其所構成的充斥整個宇宙的場,確實是最低能態的場,故稱其為零能場。不是零能場的能量為零,是因為零能場中,任何漲落都不會使其出現熵增。光源電磁能在零能場中引起的漲落:伴隨光源光電子的光速移動,能夠從零能場中,元粒子產生的電、磁力轉化為光電子的光速動能。我們應該可以充分利用電磁能能夠以伴隨光電子的電磁波得到高傳輸效率的特殊屬性,高效傳輸光源電磁能,用於我們用電目的的消耗。光電子傳輸光源電磁能所需要的光速動能,能夠從元粒子的零能場得到。其實光電子只是得到光速動能的電子,其電荷量與一般電子一樣,負載光源電磁能是以光電子的橫向集合的形式,它就是被麥克斯韋所定義的「位移電流」的本質。用麥克斯韋電磁波方程組中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來描述「位移電流」與光電子的橫向集合的實在是相等效的。麥克斯韋雖然還不能認識到光的傳輸媒質是什麼,其所設想的「位移電流」與光電子橫向集合的實在符合得如此好,怎不令人敬佩。既然光速動能不是從光源電磁能轉化而來,是零能場提供了光電子的光速動能。光的能量總和應該等於光源電磁能加上光電子的光速動能:E=mec2=h·ν+mec2。而不是:E=h·ν=mec2。只能是:h·ν=mec2。光源電磁能竟然等於光電子的光速動能,光電子的總能量是兩倍光源電磁能。可見光電子的光速動能雖然來自零能場,卻必須用同樣大小的電磁能來獲得一份同樣大小的光速動能。也說明零能場確實是最低能態的場,任何漲落都不會出現熵增,光源電磁能在零能場引起的漲落,零能場沒有出現熵增,而是以有序的電磁運動,給傳輸電磁能的光電子以需要的光速動能。把能量E=mec2認識為光電子的內能或說成是電子的靜能都是不合適的,因為光的能量根本不是電子自身的能量,都是外來的。所以,在這裡我們已經能夠認識到:把E=mec2 認識為質能關係是不正確的。當把核反應置於元粒子構成的零能場中,就會認識到核能也不是來自核反應的物質的微小質量損失。零能場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場,以電磁波傳輸電磁能時,零能場給出一份與光源電磁能一樣多的電磁能,轉化為光電子光速動能。也正因為光電子光速動能來源於元粒子被光電子極化、磁化的電場力和磁場力,不是機械運動力所能達到的;光是光源光電子相對於元粒子零能場的運動,所以光速會與機械運動互不影響,在任何坐標系處理時,都應該保持互不影響和不變的光速。也無須相對論變換。元粒子零能場無疑是宇宙的電磁能源庫。不僅如此,元粒子包圍宇宙萬物的壓力,形成了被牛頓認識為「萬有引力」,是宇宙萬物運動的動力能。可見零能場又是宇宙萬物運動的動力庫。關於「光速不變」的形成原理,應該是遠比用一個實驗來證實:光速不變的現象來得重要。它使「靜質量為零」的粒子創造了光速的神話破滅,使光的波動性和粒子性獲得真正統一:光是伴隨承載光源電磁能的光電子與看不見物質——元粒子構成的電磁波。揭示捉摸不定的神奇光子,只是以橫向集合承載電磁能的光電子,與元粒子構成了電磁波動。它來時突顯,去時快捷,倩影不留;顯時閃亮,隱時無影,神奇而難以捉摸。它確實使光源電磁能以相等的等分一份一份被自由空間的看不見的媒質所傳輸,就正如普朗克所說的那樣。愛因斯坦創造了「光量子」概念,現在被稱作「光子」,「光子」被認為是正反物質湮滅體,靜止質量為零,呈現電磁中性,由光源發射,以光速運動,在自由空間傳輸,不需要媒質。——愛因斯坦的「光子說」根本上不可能成立。與愛因斯坦「光子說」非常不同,可以說是根本不同,但與經典電磁理論完全相洽,與「麥克斯韋媒質說 」相符,也相洽。麥克斯韋的媒質說卻是實際的,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則與經典電磁理論不能相洽,與物理學普遍定律相矛盾,而且難以自洽。超越現象學對「光速不變」的認識,說明光速的形成,與經典電磁理論,能夠很好相恰,能夠自圓其說。光的粒子性是光電子,光電子橫向集合能夠承載光源電磁能在媒質中以光速傳輸。波動性是伴隨光電子在媒質——元粒子中的電磁運動所形成的電磁波,自然而相洽,把光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真正統一了起來。愛因斯坦「光子說」,說不清楚光速怎樣形成,靜質量為零的「光子」是怎樣產生,電磁中性的「光子」如何承載電磁能,光子運動無須加速,應該可無限傳輸,這與小光源只能傳輸到有限距離的事實相矛盾。繼承麥克斯韋的媒質說,就能夠認識到元粒子就是理想的光傳輸媒質。無需特別刻意,對傳統物理學的光子說,就能夠提出這麼多質疑。問題出在傳統物理學屬於現象學,對物理的認識局限於現象域。現在,科學的發展,已允許我們能夠深入到物質世界系統構成,能夠更深刻,從而也能夠更真實地認識物質世界。深入到物質世界系統構成,以三方相互印證的系統論證的方法,來建立新概念物理是能夠超越現象學物理的。這說明人類的認識論超越現象學的時代來到了。5.4元粒子及其產生電磁波的「紅限」把超越現象學物理,關於光的一些新認識歸結簡述如下:光的傳輸是需要媒質的,這媒質與形成電力線、電場和磁力線、磁場,產生「萬有引力」現象的,是同一種看不見物質:正負電子對。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低級複合粒子,它充斥整個宇宙,具有湮沒態的兩倍電子質量,按其電荷作用半徑僅為5.64fm,實際體積可能小於0.1fm。正是它的渺小,和湮沒態的質量,正負電子的電荷力在內部基本相消,彼此間通常僅以電子電荷力的10-40倍的微弱「剩餘電荷力」相互關聯。人們對它,看不見,摸不著,又不能直接感覺到它,所以,它的存在長期來被忽視。不僅如此,現象學物理的錯誤觀念也影響了對它的認識。「正負電子對長期來被認為是正、反物質相遇的湮滅體,靜止質量為零。」此說不能成立,因為違背了「物質不滅定律」和「質量守恆定律」。本質是現象學不能接受看不見,又是湮沒態的物質:元粒子。正反物質相遇,絕對不會是湮滅,而是高能態物質,向低能態物質的回歸,成為看不見物質。看不見,並不等於不存在。電磁波與電磁場有質的不同。光電子的橫向集合,在媒質——元粒子中不斷形成新的電磁場,就是電磁波。有無光電子的運動,是電磁場與電磁波的根本區別。元粒子具有一定的結合能,只有當電磁能的頻率大於50KHz的光電子,才能夠成功與元粒子交換電子,實現光電子的移位運動,才能夠形成電磁波。這50 KHz可以稱其為元粒子的「紅限」,就像「光電效應」的金屬,都有自己的「紅限」,金屬是核子對軌道運動電子的束縛,比元粒子的正電子對電子的束縛大多了;所以金屬有大得多的「紅限」。低於50KHz的電磁能,由於不能克服元粒子的結合能,不能使電子擺脫元粒子對電子的束縛,不能形成光電子的運動,不能夠在空間形成電磁波。5.5光電效應的新認識:是光電子替換說聯想到使愛因斯坦獲得諾貝爾獎的「光電效應」,應該不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而應該是光波中的光電子,有足夠的能量(即由足夠高的頻率),突破金屬中原子核對其軌道運動的電子的束縛,即所謂的金屬的「紅限」,才能夠替換出金屬中的軌道運動電子,現象上看,金屬在光照下「溢出」了光電子。本質卻不是金屬吸收了光子的能量,而是呈現電磁中性的光波中的光電子替換出金屬中的軌道運動的電子。該過程沒有出現金屬被電離,就可以證明「光電子替換說」是正確的。「金屬吸收光子的能量就能夠溢出光電子說是不正確的」。愛因斯坦所說的,由正負電子對轉化的單個「光子」僅是獲得光速動能的光電子,與正電子構成具有互相繞轉速度較高的元粒子,經過電子交換,金屬繞核軌道運動速度提高了,應該使金屬中繞核軌道運動電子的速度提高,電子的能級提高。所以,光電效應過程中,金屬接受光照所能夠吸收的僅是光電子的光速動能,還要減去金屬原來繞核軌道運動被置換而溢出的光電子所帶走的能量。並不是光子的電磁能hν。唯有光電子的橫向集合才能夠承載光的電磁能,才能夠成為普朗克所說的能量子h。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根本不是純能量形態的物質,宇宙中不存在沒有質量的能量,也不存在獨立於物質的「光子」內能。光速動能是縱向的,是伴隨光電子的元粒子被光電子的磁化極化所形成的電磁波的洛倫茲力提供的。所以,光速動能會與光源及其運動無關。光源電磁能產生於光源,由光源參與電磁交變運動的電子流所承載,隨光電子的被零能場元粒子所形成的電磁波的洛倫茲力所擴散。但接收光源電磁能必須適應光電子在電磁波波陣面的橫向集合的特點。單個光子只是構成電磁波的伴隨光電子的元粒子,需要一定的密度,構成可見光頻率的電磁波才能夠被人眼所看見。這樣的光子才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既不能被吸收,也不能被發射,也不以光速運動。不過確實是伴隨光電子,始終呈現電磁中性。但是具有兩倍湮沒態的電子質量。5.6光速為什麼不變的原理麥克斯韋的媒質說:「光是產生電磁現象媒質的橫向振動」。此說,應該是正確的,正負電子對的元粒子應該是能夠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按照光源電磁能頻率進行橫向振動。在自由空間,光源輸出的應該是,能夠使正負電子對的元粒子參與光源電磁振動,即引起元粒子極化磁化的運動現象;不可能是呈現電磁中性的正負電子對的「湮滅體」——「光子」,能夠使空間產生電磁場的,只能是運動電荷,也就是說:光源輸出的只能是運動電荷;而且,通常光源能夠輸出的往往都是電子,正電荷在正物質中,一般都有穩定的結構,沒有大量輸出的可能。無線通信發射天線輸出的是交變電子流,無線通信過程中,收發端天線迴路具有相同頻率變化率的電子流都證明光電子在光的傳輸過程的存在和運動。植物光合作用過程中,只有電子參與了植物光合作用的ATP的合成,③ 過程中根本沒有出現正電子,可以說明太陽也是通過輸出光電子來輸出電磁能的。綜合偉人的成果,我們現在可以肯定兩點:1)被認為由正負電子對轉化來的,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不可能是光源輸出的;它只能是原本就存在於自由空間,只是自由空間元粒子中的極少數:參與了按照光源電磁能頻率進行電磁振動的元粒子,是伴隨光電子並被磁化極化構成電磁波的元粒子;2)光源輸出的承載電磁能的運動電荷,只能是參與光源電磁交變運動的電子,並被媒質所形成的電磁場的洛倫茲力提供光速動能擴散到空間的電子,我也名其為光電子,它以橫向集合出現在自由空間,能夠激發出電磁波。結論只能是:光,應該是承載了光源電磁能的交變電子流,在元粒子構成的零能場中形成的運動電磁場——電磁波。光源承載電磁能的交變電子流使包圍光源的元粒子極化、磁化,所形成的電磁場的洛倫茲力,不斷使光源交變電子流的電子縱向離開光源,成為自由空間「運動電荷」的光電子,能夠以光源產生的電磁能的頻率,在自由空間產生電磁場。離開光源的光電子,在空間的橫向集合,能夠繼續在自由空間形成橫向電磁場,電磁場的洛倫茲力能夠不斷縱向推進光電子,光電子的橫向集合又能夠不斷形成電磁場,在這自激勵過程中,光電子不斷得到自身在自由空間的元粒子中所激發電磁場的加速,形成了光速。所以光電子的光速動能,是光電子在自由空間的元粒子中的電磁運動中得到的,這應該是物理學一直未能說明原因的:「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的最合理的答案。也是物理學一直未能回答的:「光速為什麼不變的真正原理」。5.7光速不變的理論證明光電子在元粒子被它磁化極化所形成的電磁場中得到光速。光電子在自己激發的電磁場中所受到加速的力是相等的:F=Fe+Fm=m·a=m·dc/dt=0。(∵c=常數)∴ ▏Fe▕=▏Fm▕也可用洛倫茲力表示為:F=e·E+e·c×B m·a=m·dc/dt=0.光電子在元粒子中激發的電磁場,所受到的電場力和磁場力,應該是相等的。光電子在零能場的元粒子中縱向運動,它的橫向集合,也能夠使元粒子極化和磁化形成橫向電磁場,這橫向電磁場並不以光速遠行,這樣參與可見光頻率的電磁交替運動的元粒子所形成的電磁場,才是能夠被人眼所看得見的光,以光速縱向運動的光電子,人眼是不可能看得見的。光電子以光速運動是可以證明的:1)光電子橫向集合是以光源電磁振動(電磁交變)頻率變化的運動電荷,其所形成的電磁場,具有洛倫茲力,能夠使光電子縱向離開光源,按光源電磁能頻率一波一波地縱向以光速射線束向自由空間擴散運動;2)縱向運動的單個光電子所形成的電場也是縱向的。光電子在這兩個場的力交替作用下,運動速度就是光速。光電子時而成為元磁體的電子,時而又作為一個極化電荷,其得到的加速度為:V²/re=Fm/me=Fe/me=e²/GρQ re ²·meV=√﹙e²/GρQ2 re·me﹚=1.6 ²×10-19×2/﹙6.673×10-11×1.2912×2.82×10-15×9.1×10-31)=2.994×108 m/s這結果可證明:光速,「不是靜止質量為零的光子達到的光速」,而是具有質量的光電子在媒質:元粒子中的傳輸速度,是載有負電荷具有電子質量的光電子就能夠達到光速。也證明愛因斯坦「質增效應」的原理不成立:光速運動的光電子的質量並沒有變得無窮大。3)也可證明:以光速運動的運動電荷粒子的質量就是等於電子的質量的粒子。是光源產生的光電子被洛倫茲力連續不斷拉出光源,由光電子形成的橫向電磁場的洛倫茲力,使光電子得到縱向的光速,可按洛倫茲力計算運動電荷的質量:Fm=m·a=m·c²/r;e²·c²/﹙G·ρm²·r²﹚=m·c²/r;r:設為運動電荷的運動半徑,整理上式得:m=e²/G·ρm²·r=1.6 ²×10-19/﹙6.673×10-11×3.871²×108×2×2.82×10-15)=9.07869×10-31kg≈me上述計算結果也證明:在自由空間以光速運動的運動電荷,就是承載光源電磁能的光電子,就是真正的光子,在自由空間以元粒子為媒質,其橫向集合,以光速傳遞光源的電磁能。應該可以說:光子,根本不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是靜止質量為零」,「呈現電磁中性」,「是由光源發射的」等。也否定了「唯有質量為零的粒子能夠以光速運動」的神話,也否定了光、電、磁的「場、源是整體」說的神話。光速在任何坐標系都不變。因為,光是光電子在自由空間的媒質——元粒子中自激勵的光速運動,是相對於元粒子的電磁運動。與任何機械運動互不影響,僅與元粒子的分布有關。光速不變的光的運動根本沒有理由能夠使時空相對化!這結果對相對論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愛因斯坦仍是可敬愛的;然而,科學的選擇只能是唯有「人間正道是蒼桑」。相對論時代屬於歷史,歷史是不可改寫的,但會發生轉折。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並不影響科學認識物質世界的時空屬性,也不影響認識時空的物質性的客觀彎曲。5.8光的波粒子相統一的波、粒兩象性由於現象學的傳統物理學和現代物理學,不能從現象直接感知元粒子的存在,沒有能夠認識到看不見物質——元粒子的存在,當然也不能認識到元粒子構成的零能場對光源、電磁能源的擴散功能,只能從現象感知光的輻射現象。上述光速的形成過程告訴我們:光源光電子是被充斥宇宙的元粒子,因為光源電子所做的電磁交替運動,引起了包圍光源、電磁能源的元粒子磁化極化的電磁運動,所形成電磁場的洛倫茲力,使光源電子以光速射線向自由空間擴散。隨著光源電子向自由空間的擴散,光源電磁能以光電子橫向集合被擴散到空間。光源並沒有產生並發射光子的系統構成,當然也不會有發射光子的功能。使光電子離開光源的,向空間擴散的洛倫茲力形成於光源之外,形成於零能場中。現象上,人們看到了光源發射光子。本質卻是充斥全宇宙的元粒子構成的零能場,包圍電磁能源、光源,對電磁交替運動的實在的量子——運動電荷——電子的擴散運動,是能夠產生電磁現象的媒質——元粒子,被「運動電荷」——光源電子磁化極化形成的電磁場,即電磁波的洛倫茲力作用加速,向自由空間以光速擴散。光源的電磁能隨光源電子的被擴散,也就擴散到了空間。表現為光源電子在波陣面的橫向集合,其變化率與光源電子流電磁交替運動有相同的頻率、周期。承載光源電磁能的光電子,不是被光源輻射,而是被零能場提供的光速動能向外擴散的。1)電磁振動能是以光速被放射狀擴散,當光電子橫向集合的密度不足以維持光電子的光速動能時,電磁波的產生就終止了;2)作為電磁振動(交變運動)源的強弱當然會影響到交變電磁能擴散所能夠達到的距離;3)電磁振動(電磁交替運動)能的頻率必須大於元粒子的「紅限」50kHz。零能場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場。以電磁波傳輸電磁能時,零能場給出一份與光源電磁能一樣多的電磁能,轉化為光電子光速動能。元粒子零能場無疑是宇宙的電磁能源庫。不僅如此,元粒子包圍宇宙萬物的壓力,形成了被牛頓認識為「萬有引力」,是宇宙萬物運動的動力能。可見零能場又是宇宙萬物運動的動力庫。光的粒子性是光電子,光電子橫向集合能夠承載光源電磁能在媒質中以光速傳輸。波動性是伴隨光電子在媒質中的電磁運動所產生的電磁波。自然相洽,把光的波動性與粒子性統一了起來。愛因斯坦的「光子說」,說不清楚光速怎樣形成,靜質量為零的光子是怎樣產生,電磁中性的光子如何承載電磁能,光子運動無須加速,應該可無限傳輸,這與小光源只能傳輸到有限距離的事實相矛盾。繼承麥克斯韋的媒質說,元粒子就是理想的光傳輸媒質。對光的新認識是人類超越現象學時代的開始,是深刻揭示宇宙的看不見物質的開始!我希望超越現象學時代,中國走在世界的前列。就應該是「量子通信」的重要依據。凡是物質一般都是由原子、分子構成,都是具有電子繞核運動,電荷運動會被元粒子構成的零能場以電磁場形式的信息向自由空間擴散,零能場的光速擴散功能,能夠將物質的電磁振動,作為信息向四面八方傳輸,這就是「量子通信」的基礎。物質作為輻射源應該只是現象學的觀念,本質是零能場的擴散功能:物質電磁能被以光速電磁波的形式擴散。無論電磁能的大小,大到如恆星這樣的強大電磁振動(電磁交變運動)源,小到如量子的微弱電磁振動能,都能夠被零能場擴散。光能是輻射還是擴散——值得引起重視的問題。5.8.再論光速不變任何物質運動,都是相對於確定條件的相對運動,都是由自身系統構成決定的。任何物質運動都不能脫離自身系統構成的決定作用關係;當然更不可能超越這種決定關係。認識「光速不變」不應該離開光的系統構成,這是繼承並發展了唯物論認識論的原則。物質的屬性都是由自身系統構成決定的。元粒子的存在,決定了自由空間的電磁屬性,決定了光電子在其中傳輸的速度,這就很好回答了光速為什麼不變,為什麼與光源及其運動狀態無關,為什麼只決定於自由空間的電磁屬性:電、磁庫侖定律的比例常數Ke、Km,自由空間的真空電容率ε0磁導率μ0,元粒子的極化電荷密度和元磁體的磁化密度ρq、ρm都能夠決定光速。明白了光速為什麼不變,才是真正懂得了「光速不變原理」,愛因斯坦把「光速不變」設為原理,並不能改變,只是認識一個現象的實情。才導致他的「光子說」不能自洽。「光速不變原理」被它賦予了能夠改變宇宙時空的神奇力量,創造了唯物論不能解釋的「相對論」。愛因斯坦有一點沒有說錯:任何物質運動都是相對的。但不應該是相對於不同運動狀態的觀察者,而是相對於確定的運動條件,由自身系統構成來決定怎樣相對於確定的運動條件進行相對運動;與任何不參與其運動系統的觀察者都無關。光是光源參與電磁交替運動的光電子相對於傳輸媒質——元粒子的相對運動。光電子從它在媒質中激起的電磁場的洛倫茲力和電場力得到光速動能,傳輸過程能夠保持不變的光速。光電子隱身在元粒子中,時而是電場的極化電荷,時而與正電子構成元磁體,總是湮沒於電磁中性狀態。但是光電子的橫向集合,承載著光源的電磁能,隱沒於元粒子形成電磁場的橫向集合中,這就是麥克斯韋所說的「產生電磁現象媒質橫向電磁振動」,它並不以光速運動,僅是伴隨光電子向自由空間延伸,也就是使人眼能夠看得見的光。以光速運動的是光電子,是看不見的。無怪乎,現象學時代科學巨匠愛因斯坦,也只能認識到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由於他徹底否定了光的傳輸媒質,不能認識到:光速是在看不見的元粒子的電磁運動過程中創造的,是運動電荷:光電子受到元粒子被磁化極化所形成的電磁場力的作用得到的。光速不變被他賦予了能夠影響宇宙時空相對化的神奇力量。其實,光的運動並不能夠使宇宙時空相對化。元粒子相對於地球自轉是隨動,光電子相對於元粒子是電磁運動,兩者互不影響,光速不變,運動光源,可用矢量法加減,出現c+v和c-v,並不說明光速可變,但疊加過程,光永遠只是不變的分速度,光速永遠不會是合速度,即永遠不會出現:√﹙c²-v²﹚,永遠不會出現γ=√﹙1-v ²/c ²﹚項。也就沒有「質增效應」,「鐘慢效應」和「尺縮效應」合理存在於科學殿堂的理由。還有,把物質質量區分為靜止質量和動質量的概念,當然也是不對的,質量屬於物質的本質屬性,只決定於物質的系統構成,與物質的運動狀態無關,因為運動不會改變物質系統構成。那麼,證實「質增效應」的實驗又是怎樣一回事呢?所謂證實「質增效應」的實驗,恰恰證實的是:元粒子充斥宇宙的客觀存在。光電子僅能使極少數的元粒子成為愛因斯坦所說的「光子」,構成電磁波。即使宇宙的億萬顆恆星也絕照不亮宇宙廣袤的夜太空。每個恆星只能照亮周圍極為有限的空間。任何物質,都受到與自身質量成比例的元粒子的壓力:FY=4πGM 。這壓力非常小,當物質低速運動時,這壓力不會影響物質的低速運動,但一定會影響物質高速運動的阻力,與物質速度成正比;但這阻力,比物質在水中運動的阻力小,比在空氣中運動的阻力也小,即使物質以光速運動,不會使元粒子的壓力對物質阻力變得無窮大。光速的本質是:光源承載電磁能的光電子受到伴隨光電子被磁化極化所形成的電磁場的電場力和磁場力的加速,這比元粒子的壓力約要大10 40倍。光電子的光速運動不會被元粒子的壓力阻擋。而且不需要光源,為此提供能源。光速動能應該說是看不見的元粒子提供的,準確些說是元粒子構成的宇宙中最低能態的場,我稱其為零能場,由零能場提供的。既不是傳統物理學常識所說:因為光子是靜止質量為零。也不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有可能達到的速度。有科幻小說,認為愛因斯坦的「光子火箭」有可能以光速運動。關於光的新認識,將使這成為笑柄。。現象學時代物理學的「量子測不準原理」,只能是證明電子作為運動電荷能夠在看不見的元粒子中形成電磁波。這是看不見的元粒子和光電子的存在,必然會出現的運動規律,並不是不可追問為什麼的原理。光的波動是光電子在元粒子零能場激起的電磁場,即伴隨光電子縱向運動的電磁波的波陣面的橫向集合,橫向集合的光電子的變化率與光源交替電磁運動的交變電子流有相同的變化率。光的波動性是光速運動的粒子——光電子的橫向集合所構成的。經典電磁理論就能夠解釋這新的光認識,沒有任何神秘而不可理解的理論。沒有零質量的神秘光子說,也沒有要光源發射呈現電磁中性的光子,並要電磁中性的光子承載電磁能等無法認識的難題。關於光,物理學史上就有兩種不同理論:麥克斯韋的「媒質說」和愛因斯坦的「光子說」。如今我因認識到:自由空間充斥看不見物質——元粒子,因此繼承麥克斯韋的「媒質說」,摒棄相對論的光子說,僅用經典電磁理論,就能夠自洽解釋了光速不變的形成原理。我相信:科學殿堂留下的只能是真理。麥克斯韋的媒質說是正確的。5.9關於光的能量——並不是所謂的「光子」內能按能量守恆,我們雖然可從光電子得到光速動能,也能從光電子的橫向集合得到光源電磁能。光速動能是由伴隨光電子的元粒子,並被磁化極化所形成的電磁波提供,沒有源自光源的光電子就不會有電磁波,光電子這兩種能量都與光源電磁能的存在有關,電磁能的傳輸是通過光源電磁交替運動的電子的被擴散來實現的,光電子的光速動能是由光源電子在元粒子的磁化極化的電磁運動,在宇宙最低能態的零能場激起的電磁漲落所提供的。是零能場出現的伴隨光電子的電磁波的洛倫茲力所提供的。電磁能的擴散傳輸是無耗的,因為光源無須為承載光源電磁能的光電子光速擴散動能損耗能量,光速與光源及其運動無關,證明了這一點。光源擴散到空間的電磁能總和應該等於光源電磁能。空間的電磁能是光電子在電磁波波陣面的橫向集合來承載,無須光電子波動。元粒子構成的零能場以光電子引起的電磁漲落激起零能場產生電磁波,為光電子提供光速動能,說零能場是宇宙的電磁能庫與光的自然現象的事實相符。空間光電子橫向集合所承載的電磁能和光電子的光速動能,絕不會是來自所謂光子的內能:E=MC²,愛因斯坦的光子內能說不能成立。這結論與現代物理學的結論也是根本不同的,但與光的系統構成及其所決定的運動原理相符,與自然現象的事實相符,三方能夠相互印證。「光子」內能說根本經不起這樣的系統論證,至今,現代物理學說不清光子的本質,光子的系統構成,更說不清光子的運動原理,僅以實驗重複自然現象,並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並不能告訴我們有關光的本質,及其運動原理。5.10光的傳輸紅移上面已經提到光電子的橫向集合影響到光的傳輸距離。用大口徑天線我們卻能夠收到更遠距離的星光。可是隨著接收距離增加,被測星光的紅移也隨距離增大。哈勃發現了星光紅移與距離之間的線性關係,被以多普勒效應解釋為遙遠星系在加速背離我們,是宇宙在加速膨脹。我國天文學家周堅的天文觀測解析結果也發現星光紅移隨距離增加。實際上,人們在天文觀測中,已發現哈勃常數並非常數,說明影響被測星光紅移有多種因素。光的傳輸引起的紅移有許多因素:被觀測星系的軌道運動,觀測者所在天體——地球的軌道運動都會使測試的紅移增加,以單一多普勒效應解釋是與事實不相符的。從光電子橫向集合密度對光傳輸的影響可知,光電子的密度隨距離平方遞減,光電子橫向距離隨光的傳輸距離增大而線性增大,與哈勃發現紅移隨距離線性增大的觀測一致。光電子橫向的線性尺度反映光電子流變化率的電磁能,影響到電磁波波長,紅移隨距離線性增加的因素確實是電磁波傳輸的正常屬性,不妨稱其為傳輸紅移。由於光是擴散射線束,光電子橫向集合的長度,即光電子橫向電子間距會隨距離增加而增大而增加一個微小的ΔL,這不會改變光電子的運動速度,卻會使形成電磁波波長的時間增加t=ΔL/c,ΔL是fm(費米)的數量級,再除以光速c,雖然隨光的傳輸距離增加,仍然是一個極微小的量,但決定了電磁波的波長增加ΔT,唯有遠距離星系傳來的光,才會被觀測到哈勃所觀測到的隨距離線性增加的紅移,就是這樣形成的。根本不是星系加速背離我們,根本不是宇宙出現了加速膨脹。這結論與我國天文學家周堅對天文觀測的解析結果也是相符的,與我對引力本質探索的結論也相符:斥力——反引力永遠不可能大於壓力,宇宙不存在加速膨脹的暗能量,但存在充斥全宇宙,具有高密度的元粒子,對宇宙萬物形成壓力,也是使宇宙萬物能夠懸浮在宇宙太空的懸浮力。5.11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本質是零能場元粒子對天體電磁能的擴散所疊加的結果由於零能場元粒子對天體作為電磁能源具有擴散功能,宇宙大尺度看,天體的分布是基本均勻的,天體發光在宇宙尺度來看,都是只在各個天體附近閃爍,到了太空都已有大的傳輸紅移,成為微波,太空每一點都是來自各個方向的各個天體大紅移微弱電磁能的疊加,宇宙背景微波輻射才會有各向同性的均勻分布。沒有充斥全宇宙的看不見的元粒子也就不會有宇宙背景微波輻射的形成。電磁波隨光電子消失能夠即時終止的屬性,決定了宇宙背景微波輻射不可能是依據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所推導的結論:宇宙背景微波輻射是產生於宇宙大爆炸的餘燼。用光電子和伴隨光電子的元粒子所發生的電磁運動解釋宇宙背景微波輻射是符合新概念物理學所要求的嚴謹的系統論證的。相對於現象學現代物理學脫離光的系統構成的實在所得出結論無疑是雄辯的,現象學的現代物理學根本經不起這樣嚴謹的系統論證。5,12關於光的偏振觀念的糾正經典電磁理論,以光的窄縫實驗認識到光是偏振的橫向波。其實這只是按介質振動的聯想判斷。光的本質不是介質振動,而是光電子與伴隨光電子的元粒子的電磁運動;光電子只做縱向光速射線運動。光通過窄縫,所表現的「偏振」,本質是縱向光速射線運動的光電子,在波陣面橫向集合成光電子流通過窄縫。唯有當橫向集合的光電子流與窄縫平行時,能夠通過窄縫,才能夠有光的傳輸繼續。這橫向集合的光電子流就是麥克斯韋所假想的「位移電流」的作用,但它不是渦旋電場所產生,是縱向光速射線運動的光電子直接構成。熟悉無線通信的人都知道:接收端天線必須平行於發端天線,才能夠收到最強的信號。這裡,說明實驗並不能使我們認識到光的「偏振」的本質:是被擴散的光源電子——縱向光速射線運動的光電子,在放射狀擴散的波陣面上的橫向集合直接構成光電子流,根本不是愛因斯坦所理解的「光子」既縱向光速射線運動,又橫向做介質的波動: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實驗結果並不能直接告訴我們事物的本質及其運動,單憑實驗並不能求到真理。新概念物理學以物質本質——光的系統構成,及其所決定的運動原理:光電子的橫向集合的光電子流,能夠保證光電子的光速射線運動,又是光電子的縱向光速射線運動形成了橫向光電子流,橫向的光電子流與光通過的窄縫相平行,才能使光通過窄縫:否則,光波將被減弱,以至於不能通過窄縫。新概念物理學從光的系統構成,及其所決定的運動原理,與窄縫實驗的現象,以三方能夠相互印證進行系統論證,才能夠正確解釋,或者說正確認識光的複雜系統構成的本質及其運動原理。僅依憑實驗並不能確立理論,因為實驗並不能充分證實理論。」注釋:①《大學物理學》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主編 黃祝明 吳鋒(上冊p165)。②《大學物理學》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主編 黃祝明 吳鋒(上冊P90)。③《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光合作用」篇。
推薦閱讀:

這家互聯網車企說,將來不靠賣車賺錢
我國西部地區的比特幣礦廠利用當地低價水電的行為,是否構成了對國家資源的竊取?
現有的採油技術可以用於開採可燃冰嗎?
【太和新聞】太和智庫受邀參加SEforALL國際論壇
漲不停的新能源汽車之後買什麼?自動駕駛!

TAG:宇宙 | 能源 | 現象 | 超越 | 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