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念珠故事:念珠在念不在珠

念珠自古有之,圖為雍正年間十二美人圖中手持念珠的女子

金剛菩提子念珠

一百零八顆朝珠項鏈

  文/陳桂湖

  核心提示

  佛教的念珠,是重在對自己心念的觀察、發現、改正和遷善,其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於內心,而不只是戴一串珠子了事。

  如今人們戴的手串,與佛教有很大的淵源,許多人看見手串,就會想起佛教來。佛教中雖不簡單稱為「手串」,而是有「念珠」、「數珠」、「佛珠」等稱謂,但如今佩戴手串已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時尚,佛教想必也不會對此有何異議。

  念珠在佛的教導中,有許多重要的功用,對於一位究明佛理的修行者或者學者而言,念珠並不只是簡單的一種裝飾。總體上可以這麼說,念珠的功用,應該更多是用於提醒自心,如果只是作為外在裝飾以顯示自己的某種虛榮,甚至許多人為了自私的目的而引經據典、曲解歪說,這些都應該不是佛教的本意。

  關於念珠的由來、功用、佩戴方式以及使用方法,已經有許多專家寫了許多文章,做了許多說明,筆者不再贅述。倒是佛教中的許多關於念珠的故事,頗為有趣,這裡就介紹幾則推薦給讀者們吧。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里的念珠故事

  佛教有一部經名為《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這部經很詳細地介紹了念珠,並且特彆強調了菩提子念珠的殊勝。這部經才七百多個字,在經文中,文殊師利菩薩講述了各種材料的念珠,例如有鐵、赤銅、珍珠、珊瑚、木槵子、蓮子、水晶以及菩提子等。受持這些念珠而誦念咒語或佛號,能夠獲得相應不同的福德,而又以受持菩提子念珠的福德為最多,「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為什麼用菩提子的念珠是最好的呢,文殊師利菩薩接著就講了一個故事。

  過去有一位佛出現於世,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有一個外道,邪見很重,經常誹謗三寶。有一天,他的兒子被人給殺害了,他很傷心。他想,即然佛這麼有功德,如果能讓我的孩子復活,那我就皈依佛教。雖然那個時候佛已經涅槃,但菩提樹依然在那。於是這位外道,就把自己的孩子埋在這顆菩提樹下,並且說:「佛樹若聖,我子必甦」,然後一心一意念佛祈禱,這樣七天以後,他的孩子果然就復活了。外道贊道:「諸佛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從此以後,這位外道就皈依了佛教。文殊師利菩薩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受持念珠特別是菩提子的念珠,是非常殊勝的。

  佛經的意思很深,筆者這裡只是介紹一下佛經中所記載的念珠的故事,而絕不是在解釋佛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查閱這部經典。

  《佛說木槵子經》里的念珠故事

  佛教另有一部經典也講及念珠,名為《佛說木槵子經》,許多人相信,這部佛經就是佛教念珠的由來。

  佛陀駐錫靈鷲山說法,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以及無數菩薩相聚於此。有一位小國的國王,名叫波流離,他來頂禮佛足,並對佛說,我國家弱小,常遭鄰國欺凌,國內也有流寇,瘟疫橫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苦,我為此很擔憂心煩。我聽聞佛法深廣慈悲,請求您告訴我如何修行,讓我脫離苦惱。

  佛陀於是告訴他,用一百零八顆木槵子串成一環念珠,隨身攜帶,行住坐卧時手掐念珠,心裡念一聲佛號,過一粒木槵子。如此周而復始,漸漸心中煩亂自會平息,若是精進修持,佛號不斷,能消除無量業障,乃至於涅槃。

  國王聽聞後心中歡喜,感謝佛恩後,回去就開始營辦了一千條木槵子的念珠,分送給王室里的人。後來這位國王,非常用功地依教奉行,誠心念佛,不僅國泰民安,而且得到了許多殊勝的利益。

  南懷瑾講的念珠故事

  南懷瑾先生也在一篇文章中講過一個念珠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也是文殊師利菩薩,十分有趣。

  據說文殊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度眾生的時候,遇到了一闡提。所謂「一闡提」,就是非常頑固的,極難度化、極難成佛的人。這一類人要到無量劫以後,才能發覺悟心、才能成佛。可是文殊菩薩是個急性子,等不到無量劫以後再來度這些眾生,於是文殊菩薩手中寶劍出鞘,「咔、咔、咔、咔」,這些一闡提的頭就掉了一地。

  掉了以後怎麼辦呢?文殊菩薩就把這些一闡提的腦袋用繩子串起來,給他身邊的阿羅漢每人發一串。阿羅漢拿在手裡邊就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就把這些一闡提的佛性給喚醒了,不需要等到無量劫以後他才發心,才成佛。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今天殺了這些一闡提,阿羅漢拿著他們的頭念佛,他們下一世投胎以後,菩提種子馬上就萌發了。

  文殊菩薩替極難成佛的一闡提著急,把他們的頭都砍下來了,這就是念珠的來歷!佛教里有些阿羅漢成聖以後,不出來度眾生,他手裡拿著念珠不停地念。意思是說大地的眾生好比是一闡提,我雖然不出去有形有相地度眾生,但在這山上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加持一闡提,也是在度眾生。

  南懷瑾先生這個故事裡的一闡提,也可以理解成頑固之極的習氣,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其實也是這樣的一闡提,塵垢重重,極其冥頑不靈,詭計多端,不受教化,因此需要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寶劍一揮,把它的頭顱直接砍下來才行。

  誰偷了佛祖的念珠

  另有一個關於佛教念珠的故事,也意蘊深刻。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供奉這串念珠的地方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他的七個弟子知道。這七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有一天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老住持就召集七個弟子問:「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自己放回原處,我就不去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的。」

  七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七天,還是沒人承認。老住持很失望,說:「明天你們就都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吧。」

  第二天,六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乾乾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了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老住持又問:「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比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擔、能行動、能化解、能改變,能想自己更能想著別人,這就是佛法。否則要一串珠子,意義又何在呢?

  從麻豆念佛到串珠念佛

  念珠在佛教中也有人稱之為「拴馬索」,隱喻人心雜念紛飛,如狂野野馬,剎那不停,手掐念珠可以讓心回到眼前。所以修行者通常都蓄有念珠作為必備法物,尤其以持咒或念佛的修行者最為常用。

  漢地古代高僧大德中,持珠念佛最著名的要數隋朝的道綽大師。大師俗姓衛,并州汶水(今山西文水縣)人。十四歲時出家,精研《大涅槃經》,曾開講二十四遍。隋大業五年,四十八歲時到石壁玄中寺,見到記載曇鸞念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深為感動,於是舍《大涅槃經》而修習凈土。

  道綽大師修習凈土,每日自己念佛不輟。為使信眾在念佛時能更好地收懾身心,就教大家稱念阿彌陀佛名號之時,以麻豆記數,每一稱名便下一粒,念念相次,累積得數百斛之多。後來大概是這種方法略嫌麻煩吧,他就穿木槵子來計數,並且學習《佛說木槵子經》中的國王,串了許多串子送給別人。漸漸地,這種方法開始廣為流傳,每個人信眾也都開始自己串珠子念佛。

  據說道綽大師七十歲時,還有齔齒新生,一如童年,加以神氣清健,容光煥發,弘講凈土修行,滔滔不絕。大師於貞觀十九年(六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與道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四。

  念珠在念不在珠

  佛教有一整套完善的架構和傳承,因此許多人都把佛教理解為一種宗教。這種理解無可厚非,從外在的表現來看,佛教也的確可以冠以宗教之名。但是依據筆者的淺見,佛教是先有道理後有宗教的,而不是先有宗教然後站在這種「宗教」的立場上來講道理。佛教是佛的教育,有它自己對於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以及根據這個看法所形成的修學的方法和次第。

  如今盛行的手串,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其原型就是佛教的念珠,然而手串本身未必就與佛教有什麼關聯。手串可以只是工藝品,不一定非要牽扯到佛教中來。正如上文許多故事所講的,佛教的念珠,是重在對自己心念的觀察、發現、改正和遷善,其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於內心,而不只是戴一串珠子了事。

  據說佛教最初並沒有使用念珠,最初的佛教甚至連佛像都是沒有的。最早有念珠的記載約是二世紀,而中國則在隋唐時代開始有使用念珠及在雕刻佛像時刻上念珠。佛經中雖有念珠的經典和記載,但念珠不是佛教所創,在佛陀時代所制的律儀中亦無念珠,不包括在「比丘十八物」中。

  傳入中國的經典有提及念珠的除了上文介紹的《佛說木槵子經》《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外,還有《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等許多佛典,其主要目的都在於講述持珠念三寶的功德。

  來源:《古典工藝傢具》雜誌

推薦閱讀:

生命的莊嚴:西藏的嘎巴拉念珠
再逢「十萬懷業念珠」——18年4月14日起,半年內念完1萬遍《大自在祈禱文》
念珠菌感染≠婦科病
佛珠、念珠、手串顆數和意義
二十、手足癬二十一、花斑癬二十二、念珠菌病

TAG:故事 | 佛教 | 念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