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韓國電影發展簡史
1919年10月27日,舞台劇影片《義理的仇斗》的公映,正式揭開了韓國電影的歷史。1923年,第一部故事片《月下的盟誓》(尹白南編導)問世,古典題材《春香傳》第一次被搬上銀幕。1935年,第一部有聲電影《春香傳》(李明雨導演)和其後的《阿里郎》(洪開明導演)成為了韓國有聲電影時代的開端。
1945年日本投降,韓國電影得到改觀,《自由萬歲》《解放的故鄉》等光複電影首
當其沖,然後藝術電影也開始出現。到50年代中期,韓國電影迎來了第一次中興期,開端之作是1955年的《春香傳》(李圭煥導演)。此後歷史片、喜劇片、情節片等多樣題材並進。
60年代初,朴正熙軍事政權上台,嚴格的電檢制度和電影公司統一合併政策的實行使得很多電影被禁演。即便這樣,韓國電影的產量還在努力增長,情節片如鄭鎮宇《秋天來的女人》還是有所發展。
70年代初,電視的廣泛普及,給電影帶來了極大的衝擊。韓國電影開始步入低谷,政府鼓勵本土電影的投資創作。商業因素開始介入國際藝術水準的創作目標中,金基英《花女》、夏吉宗《傻瓜們的行進》、金鎬善《冬天女子》等影片為韓國電影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
80年代的韓國政治動蕩,韓國新電影直面社會的現實,揭露不合理的現象,這樣的潮流主要由李長鎬和裴昶浩引領,如李長鎬拍攝了直接批判社會貧富懸殊和階層矛盾的影片《風吹大好天》,成為現實主義電影誕生的標誌;裴昶鎬沿襲了現實主義風格,以個體人生為核心,拍攝了《那年的冬天很溫暖》(1984)、《喜悅年少歲月》(1987)等現代人生系列作品。這個時期韓國電影最大的收穫,還要數林權澤、李斗鏞等老導演的新轉變。
90年代的韓國社會,政治民主化進程不斷推進,經濟持續發展,為電影創作營造了比較穩定的環境。1990年林權澤《將軍的兒子》在全國上座率高達300萬人次,創歷史之最;同年朴光洙《黑色共和國》、張善宇《市井小民》、鄭智泳《南部軍》也閃亮登場。1993年是林權澤的「《悲歌一曲》年」,該片創下了漢城100萬觀影人次的票房紀錄。
1995年到1998年,是韓國電影多元化新格局形成的重要階段。1994年,姜佑碩的《兩個警察》、金弘準的《玫瑰色人生》等獲得了高額票房的佳績,在好萊塢電影的霸權面前樹立了國產電影的魅力招牌,1995年,那一年隨著電影100周年的來臨,藝術電影院開始成立,商業電影與藝術電影齊頭並進。1996年,洪翔秀《豬掉進水井的那一天》、姜齊奎的《銀杏樹床》、梁允浩的《流離》更加具有了年輕時尚的新近特徵。1997年,李正國「催淚性電影」《信》、張允賢《上網》的觀影人次都高達100萬人次以上;同時李昌東《綠魚》、宋能漢《No.3》、張善宇《壞電影》為代表的一批電影,既在類型探索上做出了努力,而且藝術獎項的收穫也不錯。1998年,許秦豪《八月聖誕節》、李貞香《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等少數影片繼續情感思路之外,恐怖電影作為新類型得到年輕導演的青睞,金知雲《安靜的家庭》、朴基勇《女校怪談》、朴光春《退魔錄》成為經濟不景氣的縮影,得到了觀眾的共鳴。
1998年也是韓國電影民族性突起、國片情結高漲的歷史性一年。1999年,「電影配額制度文化聯大」這一民間機構成立,為促進韓國電影進一步興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1999年的韓國電影的旗幟作品是姜齊奎導演的《生死諜變》,首映當日影院爆滿,公映57日全國上座人數高達620萬,票房總額遠超美國影片《泰坦尼克號》,成為當年世界範圍內的唯一的民族電影商業奇蹟。隨後參加康城影展的鄭志宇電影《快樂到死》,也獲得了藝術和商業的雙豐收。朴燦旭《共同警備區JSA》、李昌東《薄荷糖》、李玄升《飛越愛情海》等片也都不甘示弱。2001年時年輕導演郭景澤的《朋友》成為韓國電影史上最為賣座的影片;郭在勇《我的野蠻女友》、朴哲官《我的老婆是黑社會老大》、金尚真《狂戰殺手》等黑社會題材影片,也都狂掃市場,觀映人次都達400萬以上。此外許秦豪詩電影風格的《春逝》等青春愛情題材、《武士》為代表的新型動作片也都屢創藝術和商業佳績。
2002年,《綠洲》、《醉畫仙》、《雙重陰謀》等眾多影片再一次將韓國電影推向藝術和商業並進的輝煌未來,不僅本土市場佔有率已基本達到60%,而且橫掃香港、日本等東南亞國家與地區,《我的野蠻女友》《我的老婆是黑社會老大》等影片甚至還向好萊塢售出了再製作版權,韓國電影已經成為了亞洲影壇的生力軍。
推薦閱讀:
※2009-2013年我國燒烤網市場監測與投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報告
※20歲至30歲是人生事業發展的起點 | 中華英才網
※孩子學說話,家裡同時普通話、方言一起來阻礙語言發展?
※張寶通:新時代大關中發展的方向
※近期中國電影發展及其評價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