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茶」武夷山大紅袍--世上最貴的茶
|
|||
|
|||
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武夷大紅袍是中國名茶中的奇葩,是茶中極品,堪稱「國茶」,「茶中聖品」,被譽為「岩茶之王」,名列「中國十大名茶」之首。關於大紅袍的由來有許多傳說,「紅袍加身」的故事最廣為流傳:古時天心寺和尚用武夷山九龍窠岩壁上的茶樹芽葉製成茶葉,治好了一位皇官的疾病,這位皇官將身上穿的紅袍蓋在茶樹上以表感謝之情,紅袍將茶樹染紅了,「大紅袍」茶名由此而來。 關於武夷山九龍窠的六棵大紅袍母樹也有許多神秘的傳說。根據聯合國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大紅袍母樹作為古樹名木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這六棵生長於峭壁上的大紅袍茶樹已經有350餘年的歷史。大紅袍母樹因常年細小甘泉及蘚類有機物滋養而天賦不凡,品質優異。沖至九泡仍不失真味。6株母樹年產不足500克,因其稀有而價值連城,成為茶中的王者,堪稱國寶。歷朝歷代都是上貢君王的貢茶。清朝史載:大紅袍年貢八兩。乾隆皇帝稱其為最好的貢茶。 武夷茶早在唐代就以「晚甘候」著稱於世,宋代范仲淹《鬥茶歌》:「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蘇軾《詠茶詩》:「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說明了武夷茶在宋代就已成為皇家貢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四曲南畔創設皇家焙茶局(御茶園),武夷茶單獨入貢,名聲日漸擴大,武夷山成為元、明兩代皇家貢茶中心。至明代萬曆年間,崇安(今為福建省武夷山)皇家貢茶達470.5公斤,約佔全國貢茶的四分之一。十六世紀,武夷山創製了烏龍茶與紅茶,成為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武夷茶早在十六世紀就走向世界,遠銷西歐、北美和南洋諸國,成為英國皇室飲品,當時的歐洲人把武夷茶作為中國茶的代名詞。 歷代名家對武夷茶極致推崇,顯示出武夷茶的王者地位。清代袁枚認為:「余嘗盡天下名茶,以武夷山頂沖開白色者為最佳」。因為對武夷茶的鐘愛,袁枚甚至將自己家鄉名茶龍井也排在武夷茶之後。清代蔣叔南在遊記中寫道:「武夷產茶,名聞全球……如大紅袍,其最上品也」。台灣現代學者連橫在他所編修的《雅堂文集》「茗談」一文中提到:「台人品茶,茗必武夷,壺必孟臣,杯必若琛,三者品茗之要,非此不足自豪,且不足待客。」 武夷山群峰競秀,幽澗流泉,氣候溫和,雨時充沛,煙籠霧罩,氣象萬千,形成了特有的茶樹生長環境,加上被清代梁章炬嘆為「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的獨特製作工藝,使武夷茶在眾多名茶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2003年,武夷山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2006年,武夷岩茶(大紅袍)在全國茶類中唯一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1年「武夷山大紅袍」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證明商標;2002年武夷茶獲得原產地域(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5年武夷山獲全國三綠工程茶業示範縣(市);2006年,武夷星茶被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授予指定用茶。 位於武夷山九龍窠的大紅袍母樹已有350多年的歷史。經過科研攻關,20世紀80年代初,大紅袍無性繁殖獲得成功,經專家鑒定,無性繁殖的大紅袍保持了母樹的優良特徵特性。2002年6月,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制定了大紅袍強制性國家標準(gb18745—2002),並於同年8月正式實施。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決定留養停采母樹大紅袍,對其實行特別保護和管理。目前,武夷山可供製作大紅袍的茶園基地面積已達四萬多畝。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茶葉質檢中心主任駱少君認為:已形成規模的武夷山大紅袍,它的質量和母樹是一樣的。 2007年10月10日,20克最後一次從350年母樹大紅袍茶樹上採制的茶葉正式由武夷山市贈送給國家博物館珍藏,成為該館收藏的首份現代茶葉。武夷山市政府與母樹大紅袍承製企業星願(中國)茶業有限公司將絕版母樹大紅袍入藏故宮博物院,從此不再用大紅袍母樹生產製作茶葉,大紅袍母樹茶葉已成絕品。從來沒有一種茶葉像大紅袍這樣奇缺高貴,如果不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大紅袍無性繁殖獲得成功,並形成一定規模產量,現在大紅袍只能成為「此曲只能天上有」的無價之寶。 2005年4月在武夷山進行大紅袍節時期,大紅袍的價格被拍到了20.8萬元/20克,相當於520萬元/斤。在另一次拍賣會上,拍出了19.8萬元/20克的天價,相當於495萬元/斤。 相較其他名茶而言:安徽蝙蝠洞六安瓜片拍出過46萬元/斤,西湖龍井18棵御茶樹所產茶葉拍出過72.8萬元/斤,四川蒙頂春茶拍出過98萬元/斤,武夷山大紅袍絕對是"世上最貴的茶"。 |
|||
推薦閱讀:
※竹筏漂流——武夷山之旅(三)
※武夷山景美 武夷禪茶醉天下
※武夷山茶山行:高價茶背後的傳承與岩韻
※第35回:武夷山為什麼能夠出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