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有哪些危害

在我國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各種社會矛盾也在增多,競爭壓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結構變化明顯,心理疾病發生率也呈上升趨勢,精神衛生問題已成為重大的公共問題和突出的社會問題。兒童行為問題,學生心理衛生問題,老年性抑鬱、痴呆,藥品濫用、自殺及重大災後心理危機等問題明顯增多。  《健康報》報道:「我國兒童青少年行為問題檢出率高達12.97%,據專家估計我國有3000萬至6000萬兒童有精神健康問題。」如果不加以疏導和治療,這些人群很大一部分會成為精神疾病的後備軍。有關調查顯示大學生中約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而在退學的大學生中心理障礙者超過50%。我國已進入老年社會,據有關資料表明,由於大腦功能的退化和離退休前後生活的急劇變化,老年人中85%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27%的人有明顯的抑鬱、焦慮等心理障礙,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據衛生部公布的數字顯示,我國有各類精神疾病患者達1600萬人,患病率已達13.47‰,三分之一是在兒童、青少年時期發病。另我國每年有20萬人以自殺結束生命,其中80%自殺者患有抑鬱症,心理精神疾病帶來的經濟負擔占疾病總負擔的1/5,已居我國各類疾病負擔之首,超過心腦血管、呼吸系統和惡性腫瘤等疾病。它同時還嚴重影響患者和家屬的工作和生活,也帶來沉重的社會和家庭負擔。因此精神疾病更是嚴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  心理疾病是各種原因引起的心理異常的總稱。指一個人由於精神上的緊張、干擾,使自己思想上、情感上和行動上,發生了編離社會生活規範軌道的現象。可分為五種:  一是應激反應和適應不良反應。應急反應是在出乎意料的危險或緊張情況下所引起的反應,輕者表現為情緒緊張、感覺過敏、驚慌失措、疲勞無力等。重者為抑鬱、恐懼、焦慮、木僵、遺忘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如心悸、多汗、厭食、尿急、顫抖等)。更重者可出現肢體麻痹、失明、甚至休克或死亡。適應不良反應是由各種精神刺激引起,持續時間較長。在同樣的刺激下,有的人很快適應,有人慢慢適應,有人根本不適應,造成適應不良,主要表現為抑鬱、悲痛、煩惱、焦慮、恐懼,甚至行為障礙,導致攻擊性和反社會行為;  二是輕度心理疾病,即神經症,又稱神經官能症,是大腦機能活動暫時性失調而引起的心理障礙或異常,常見為神經衰弱、焦慮症、癔症(歇斯底里)、強迫性神經症、恐怖症、抑鬱性神經症; 三是身心疾病,指由心理社會因素誘發的軀體功能紊亂或器質性損害,如並發高血壓、心臟病、消化道潰瘍、哮喘、甲亢、糖尿病、月經失調、陽萎、神經性皮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四是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機能完全瓦解,主要有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等;  五是人格障礙和性變態。人格障礙是心理發育不健全的表現,可延續終身。性變態是指性心理上的變態和性行為方面的反常。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特別是工作、生活壓力大、憂患意識強的成功人士更是如此。如眾所周知的中央電視台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工作重負患上了抑鬱症,上海某集團總裁被發現在酒店自殺身亡,演員張國榮、陳寶蓮等也以自殺形式過早地結束了生命,大中學學生自殺事件更是屢屢見報。對於心理問題,輕微者可以通過自我調適在短期內達到心理平衡。輕度心理疾病可以通過心理治療無須用藥即可康復,且治療越早效果越好。中、重度心理疾病則要通過規範、系統的綜合治療、調適,也可以完全康復,回歸社會。但是在我國大多數的心理疾病患者和家屬沒有充分認識到心理疾病的害處,或者更多的是怕受到世俗偏見和歧視,諱疾忌醫。整個社會對心理疾病重視也不夠,致使心理問題愈來愈突出。能夠尋求心理醫生幫助的人只有20%,而在美國,有80%的人曾經或正在接受心理醫生的幫助。  據預測,進入21世紀後我國各類精神衛生問題將更加突出,我們正無情地進入到「精神疾病時代」,面臨著精神疾病時代的嚴峻考驗。為此我國第三次精神衛生會議上決定將把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和老年性痴呆作為精神疾病防治重點,把兒童、青少年、老年、婦女和災後人群作為精神衛生服務的重點。要很好的防治心理疾病,僅靠國家、社會和衛生部門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我們每個人正視、關注心理健康問題,關愛心理疾病患者,在全社會營造一種真正平等的自由氣氛。這方面崔永元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推薦閱讀:

面相識破身體潛在疾病
尿色異常 預示疾病
 【疾病診療】為什麼說「降低血脂,減少疾病」?
彭懷仁教授治療腫塊類疾病的小驗方
臉色不好?這都是疾病發出的信號,想知道你的臉色代表的疾病嗎

TAG:心理 | 心理疾病 | 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