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日常寫作成果轉化為考場上的戰鬥力

如何將日常寫作成果轉化為考場上的戰鬥力


  □餘黨緒  高考寫作主要是人文性寫作,多圍繞人生、文化、教育等話題,或者針對社會性事件展開。如何審題立意?本質上不是個方法問題,更談不上訣竅,歸根到底是個思想素養問題。  思想,其實就是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與方式,它牽涉到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非一朝一夕可得。因此,高考寫作既是對考生十多年學習生活的考查,更是對18年人生成長的檢閱。在考場上,考生貴在寫出自己的思想,寫出自己的思考。  材料選擇彰顯個性  高考作文想在思想上有所突破和創新,難度很高。考生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相同,生活經歷與成長過程大致相似,教育環境與內容總體一樣,想在觀點上與眾不同,難!但材料的選擇和運用,空間卻很大。每個人的文化興趣、文化視野和文化積累是不一樣的,在寫作中完全可以彰顯自己的個性。我有個學生是西洋音樂迷,對音樂家的生平、身世了如指掌,對音樂史上的典故津津樂道,我就鼓勵他有意識地運用這些資源,開始時難免生硬牽強,時間久了也能旁徵博引變化自如了。  寫文章,俗套讓人厭倦,寫來寫去都是牛頓的蘋果、列寧的衛兵、愛因斯坦的小板凳,讀來當然索然寡味。但是一些考生為了「眼球效應」,刻意求新求奇求怪,這就誤入歧途了。眼下「作文錦囊」、「素材大全」、「寫作寶典」等讀物頗為暢銷,這些讀物應景而生,往往粗製濫造,收集的材料乾癟蒼白,既沒有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也缺乏更多更深的背景介紹,甚至不乏虛假、道聽途說張冠李戴的內容。為了省事,為了投機取巧,有些考生很迷戀這些讀物,考前惡補一番,記住幾個人名幾個事件便披掛上陣。我手頭有一本「集錦」,硬是將傳媒大王默多克誤作石油大王。援引這樣的材料,恰恰暴露了寫作者的無知和膚淺。  議論說理嚴謹科學  寫作是將內在的情感與思維用文字呈現的過程,作文的好壞與作者的思維品質密切相關。議論文是說理的文體,不僅觀點要「在理」,而且議論還要「入理」,更要「合理」。這就要求考生具備科學的思維方式、嚴密和嚴謹的思維習慣。  議論文最核心的部分便是「議論」,即解釋、闡述論點的部分。很多議論文缺乏辨證與理性的深度,缺乏邏輯與雄辯的力量。有一類作文,我稱之為「辯護式作文」,基本套路是「例子+結論」。比如論述「苦難是人生的財富」,考生舉出屈原、司馬遷、柳永等受苦受難而終有所成的例子,便「綜上所述」「由此證明」了「苦難是人生的財富」的結論。其實,「苦難是人生的財富」是個複雜的命題,它揭示的是「苦難」與「財富」之間的並非必然的因果關係。苦難、災荒、不幸並不必然導致偉人的出現;相反,在很多情況下,它扼殺、摧殘了許多傑出人物的創造力。苦難要轉化為生命的財富,需要經歷苦難的人有足夠的意志和智慧。顯然,這樣的分析只有在符合邏輯的闡釋過程中才能展開。而「辯護式」的議論文,選取對自己有利的論據做簡單的因果推論,正是思想怠惰的結果。  語言表達守正出新  語言與思想、思維有著複雜的關係。有思想的人、思維嚴密的人,未必能寫出好文章。作為語文學科的一個部分,寫作中的語言表達具有相對獨立的價值。在高考中,好的語言總是天然地具有耀眼的魅力。所以,考生在表達上還是需要一些「刻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用在高考寫作中或更合適。比如開頭,開門見山固然好,但「曲徑通幽」或更引人入勝;平實的語言無可厚非,文采斐然的表達或更讓人心動。高考寫作需要藉助渲染、反覆、呼應、波折、擒縱、隱喻、典故、引用等手段來強化和突出自己的表達。  每年高考都會有一些個性化的寫作讓人嘆為觀止,諸如文言文、故事、對話體、新聞體等。但考生切不可走入求新求異的歧路。要知道,任何表達上的創新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是多種因素機緣巧合的結果。高考作文的語言表達,一句話,就是要守正出新。  考前準備盤活資源  高考寫作是建立在日常寫作訓練與實踐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們要善於將日常寫作的成果轉化為考場上的戰鬥力。從歷年試題看,寫作多圍繞人生、文化、教育和社會問題展開,只不過每年的命題方式不同而已,或漫畫,或材料,或命題,或話題,乍一看生疏,細究則會發現命題立意並沒有超出日常訓練的範圍。  比如2009年上海卷作文關於「鄭板橋書法」的材料,考生普遍反映難度較高。但細細分析,這個題目至少隱含創新、獨特性、整體與部分的關係等三個話題。顯然,這三個話題考生不會陌生,一定是在備考中反覆接觸過的,這樣,日常積累便轉化成了考場上的資源。當然,「轉化」不是「套題」。在「轉化」的基礎上,還需要根據具體命題進行「優化」,寫出該命題最核心、最本質、最細微、最深切的內容。  因此,考前「盤活自我」很重要。所謂「盤活」,就是要清點一下自己的積累,清點一下自己的「裝備」,讓十幾年的積累能夠彼此關聯,融會貫通。比如論述「細節決定成敗」的觀點,可否將它與《鴻門宴》中的「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關聯起來辨析一番?讀過《愛蓮說》,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否將其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關聯考慮?在讚美古代「隱逸風骨」時,可否將它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甚至與現代公民精神聯繫起來思考?這樣的關聯,能夠整合我們的判斷與思想,讓我們在比較、鑒別和揚棄中形成自己相對穩定的判斷與觀點。  文化資源也需要「盤活」。我反對考生臨時抱佛腳地記誦些名人軼事名人名言,除了其粗製濫造,一個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它是臨時入侵的「異物」,考生無法將其盤活,化為己有。  其實,考生十幾年的文化積累足夠用來寫一篇高考作文了,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些資源「盤活」。比如一個魯迅,圍繞他的身世、成長、經歷、追求、創作、風骨、評價等,有多少可資借鑒的內容?若用心,一定可在心裡立起一個有血有肉的魯迅來。遺憾的是,有些考生寧可花時間來記誦一些所謂時鮮的「寶典」,也不去「盤活」這些熟知的寶貴資源。
推薦閱讀:

康熙在對俄戰爭中大量使用了什麼武器裝備,當時八旗還有戰鬥力嗎?
李雙江:紅星「罩」兒去戰鬥
論戰鬥精神
遍觀俄羅斯的擴張歷史,原來戰鬥民族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啊!
「超級側衛」——蘇35戰鬥機來了!

TAG:寫作 | 戰鬥力 | 日常 | 戰鬥 | 轉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