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請別再誤解快樂教學
「學音樂,尤其是學鋼琴、小提琴,哪一個不需要艱苦的付出?」「難道順著孩子才對?」「現在快樂,長大就要哭了」……在筆者倡導快樂教學的微信文章後,常常會見到這樣的質疑性留言。質疑是好事,但是這樣的質疑卻暴露了一些人對「快樂教學」的多重誤解。 在最淺顯層面上,快樂教學並不是只管「快樂」。「快樂教學」是四個字,不僅有「教學」,並且最終歸於教學。既然是教學,就要挖掘教育因素。快樂教學的不同在於,它要求教師以孩子樂於接受、引人入勝的方式開展教學,而不是直給的、「我能怎麼教就怎麼教」的條件發射式教學。很多時候,我們輕視了這種懶惰教學的危害。兒童處在心理模式、性格建構的關鍵時期,如果在此期間經受逼迫式教學,會形成被動型人格和悲觀型性格,嚴重的還會導致成年後的抑鬱甚至精神疾病。那些打著「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的廣告主,請不要忘了葯家鑫的案例。現在的兒童課業多、戶外活動少、接觸人群單一,本來就容易產生感覺統合失調、心理安全缺失等問題,如果音樂學習並沒有去改善、而是在加重這些問題,效果可想而知。 快樂教學不是虛構「心靈雞湯」,它還包括挫折教育。但一定要釐清:勞累的、被迫的、無趣的音樂學習不是「挫折教育」,而就是挫折本身。「現在吃苦,是為了未來的幸福」,這也不叫挫折教育。距離太遠的路標就不是路標,挫折教育承認延遲滿足能給人更大的滿足,但不能推到「長大後」,而要短間隔性地給學生以支點。挫折教育揭示人生道路不會一帆風順,但重點是提醒你不要忘了沿途的風景;挫折教育承認世間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但核心是提供路徑積極應對、順勢而為:「假如上天給你酸檸檬,你就做成可口的檸檬汁吧。」 更進一步,是我們誤解了快樂及快樂教學的價值。快樂是一種素質,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是以學生健康發展為中心而非以學科知識傳授為中心。「樂商練習」或曰積極心理建設可以擴建個體的生理資源,即是說,能夠讓身體更健康,免疫能力更強。心理學研究則表明,接觸愉快——而不是提供食物——才是兒童心理安全產生的真正原因。眾所周知,快樂的情緒、樂觀的性格在人際關係方面也具有擴建功能。人生千百追求,無不著落在「幸福」二字,積極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了「幸福三要素」:樂趣、參與、意義。快樂教學創造教學方式的趣味性、讓學生享受生活,這是題中應有之義。快樂教學也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感受學習的美好,而不是作為冰冷的音樂技能的工具、成為被動的客體。快樂教學的意義在於喚醒渴望、追求卓越的內在需求,而非「考級」「考試加分」,這才是真正的、久遠的正義和意義。 當然,快樂教學也不是欺騙——否則真相顯露反而更糟糕,而是提倡教師以積極行為、樂觀態度來為學生示範,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樂商」,並形成寬容的「親社會人格」。 在最深入的層面上,是我們誤解了少兒的成長。音樂存在,是為了孩子的成長,而不是反過來:孩子存在,是為了音樂的延續。兒童時期是個體心理模式建構、認知模式建構、行為模式建構的最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積極心理建模、快樂認知建模、快樂行為建模優先於任何學科知識、專業能力的提升。忽視兒童學習品質和高品質學習能力的培養,單純追求知識技能提高的做法是短視並有害的。孩子「樂商」、積極心理建設需要積極社會組織系統的支持,素質教育的音樂老師、尤其是小課老師正是積極社會組織系統中的重要環節。兒童時期一定要重視快樂教學,一旦進入小學三、四年級之後,在能力養成關鍵的階段,他們絕大部分心力都將用來對付考試,甚至自己的衣食住行、端碗拿筷都由人包辦。這個時期教師和家長就算有心於素質教育,恐怕在社會裹挾中也只剩無力。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曾經請多家大公司的CEO列出企業在招聘員工時最看重的方面,其中重合度最高的是人品好、身體好、人緣好和想法多,學校最看重的考試成績他們卻根本不在意。在這裡,人品好、人緣好直接就屬於快樂教學、積極心理的組成,同時大量研究也都證實「快樂的日子讓人更聰明、更能幹」,積極心理與身體健康、延年益壽正相關,也有助於知識技能的有效獲得和運用。此外,統計數據也表明,現代人出現心理危機的頻率越來越高、心理疾病的社會危害越來越大,亟需重視「樂商」、積極心理的建設。同時,成年人的很多心理疾病其實完全可以避免——假如他們在兒童時期能夠得到快樂教育的話。 教育是讓個體、家庭和社會更有生機、更幸福,上學本應是一件有趣、幸福的事。現在學生為了分數或考級苦熬,教師把他們的有趣和幸福推給「遙遠的未來」。然而心理能量理論告訴我們,在考試上耗費的心思太多,就會導致其他行為質量的下降或失敗,甚至行為失控。長期的單調生活也會讓人無助,形成消極人格。當終於有少部分人歷經高考、碩考、國考等來到「應許之地」,卻大都已錯過積極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成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把快感當幸福和價值實現,一旦有機會更是成為積極社會的反面,小則殃民,大則禍國。 文 | 張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