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1)談談詩詞的語言特點和要求

談談詩詞的語言特點和要求

語言是人類所特有的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對於詩詞作者來說,除了上述功能以外,語言還是用來塑造詩詞藝術形象的工具,也是溝通詩詞作者和讀者思想感情的媒介。唐代詩人劉禹錫說:「心之精微,發而為文;文之神妙,詠而為詩。」清代詩論家吳喬在《答萬季野詩問》文章中說:「意喻(比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盡變。」他形象地把文章比作米做成的飯,而把詩則比作米釀成的酒,恰到好處地說明了詩詞與文章的區別。強調了詩詞比文章更加濃縮,味道更加濃郁,語言理所當然的要更加精美。正如明代詩人謝茂秦所說:「凡作近體,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朝霞散綺,講之異繭操絲。」強調了寫作詩詞必須要有精美的語言。

一、關於詩詞的語言要求

詩詞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其高雅並不在於它如何如何的深奧難懂,而在於它有不同於一般文章的意境、韻味以及情真意切的感人魅力。它的語言越是自然流暢、通俗易懂,就越能獲得其本身所具有的高雅藝術的社會效應。

對詩詞語言的要求,總的要「意新語工」,「語意兩工」。有了新意,還要有好的恰如其分的語言,才能使新意得到充分和完美的表達。就一般詩歌而論,都具有反映生活的高度集中性和概括性,具有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情感,語言準確、精練、生動、形象,具有鮮明的節奏與和諧的韻律。作為中國古典詩詞的格律詩,它對語言的要求則更高、更嚴。因為它篇幅短小,除了題目,最短的五言絕句只有20個字,最長的七律也只有56個字。要用這麼短而少的文字來表現一定的生活內容和思想感情,就必須高度概括,語言就必須特別凝練、含蓄。另外,古代詩歌又都是便於吟誦的,又要求語言具有均勻的節奏及和諧的韻律。因此,古今凡優秀的詩詞作品,在語言上無不具有這樣幾個特點:1、準確達意,2、精練含蓄,3、形象生動,4、色彩鮮明,5、音韻和諧,具有節奏感,能配樂演唱。下面分別說一說這個問題。

第一,詩詞語言是特殊的文學語言

詩詞語言來源於生活語言,但它又不等同於一般的生活語言,也不同於一般的文學語言,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語言。詩詞語言是從生活語言中經過加工、提煉、改造的更加優美的語言。清代詩論家袁枚說:「詩如言也,口齒不清,拉雜萬語,愈多愈厭。口齒清矣,又需言之有味,聽之可愛,方妙。」

詩詞語言,不論是瑰麗的也好,質樸的也罷,都需要加工錘鍊。袁枚又說:「詩宜朴,不宜巧,然必須大巧之朴;詩宜淡,不宜濃,然必須濃後之淡。」強調詩詞的語言,不論是「朴」是「淡」,都應該是經過藝術加工改造後的「大巧之朴」和「濃後之淡」。即使是比較通俗易懂的詩詞,情況也是這樣。比如白居易的《暮江吟》這首詩: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這首詩色澤比較濃艷,薄暮時分,殘陽餘輝鋪灑江上,半紅半碧;入夜時分,一彎新月如弓,新露如珠,晶瑩剔透。景寫得很美,也很通俗易懂,但它的語言不是生活口語,而是經過詩人加工了的書面語言。尤其是「可憐」二字,在生活口語中,它沒有可愛的意思,但在詩中,卻表現了「可愛」的意思。又如元稹的五言絕句《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寥寥數語,色澤平淡,語意樸實,先寫古行宮的寥落寂寞,後寫白髮宮女閑話玄宗舊事。20個字看似平平淡淡,實際上卻深刻地抒發了白頭宮女對個人身世的哀怨情懷,和對國家興衰、玄宗榮枯的感嘆。內容含蓄,發人深思,言簡意賅,餘味無窮,給讀者留下了無限廣闊的想像空間。

第二,詩詞用語要語、意兩工

所謂「語、意兩工」,就是說寫詩詞「詩意」要好,「語言」也要好。作者在構思一首詩詞時,發現或者推敲出了新意、深意,同時還要認真選擇好的語言來表達。否則,有意無詞,就會像吳喬在其《圍爐詩話》中所說的那樣,「像在棉襖子上披了一件蓑衣。」唐皎然在其《詩式》中打了一個比方,說:「或云:『詩不加修飾,任其丑朴,但風韻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余曰:不然。無鹽(醜女)闕容而有德,何若文王太姒(si)有容而有德乎?」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詩詞應該內容和形式都好。同時,兩者必須有機的統一起來。瑰麗的語言,必須能把優美的意境充分地表達出來,才稱得上是好的語言。其實,這個問題說到底,還是個語言問題,因為人的思維是藉助於語言進行的,離開語言的思維是不存在的。從這一點也可看出語言的重要性。

宋代大詩人王安石提出,寫詩填詞要用「詩家語」。所謂「詩家語」,就是說詩的語言要達到四個「之」:即言之有物,觀之悅目,聽之悅耳,思之悅心,從而具有強烈的表現力。詩的語言美是多風格的,有雄奇瑰麗之美,有樸實自然之美,有明麗流暢之美,也有委婉凄柔之美,等等,如何具體運用,則要由詩詞的具體內容來決定。但不管使用哪種風格的語言,只要能把詩意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這種語言就是好的詩的語言,也就是所謂的「詩家語」。唐代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是寫詩人登樓所見:景象壯闊,氣勢雄渾,白日西沉,黃水東去,高山大河,盡收眼底,讀後使人心胸為之一振,眼界為之大開。但詩人到此並沒有就此罷手,平平地寫下去,而是一翻新意,把讀者引向更高的境界,和更廣闊的視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既反映了詩人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健康心態和高瞻遠矚的博大胸襟,也順理成章地說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樣一條深刻的生活哲理。全詩只用了20個字,就把詩的「意」充分表達出來了。這些語言就是好的語言,就是「詩家語」。

這裡順便再說一下,關於詩詞意境的提升問題。我們不少詩友寫詩不注意或者說不會提升詩的意境,只是平鋪直敘地寫事、寫景、寫情,而不注意或不知道意境的提升或者升華。王之渙這首詩就給我們做出了這方面的示範。他這首詩前兩句是寫景,如果後兩句繼續寫景,也能寫下去,甚至也能寫出一首不錯的五言絕句。但他沒有那麼寫,而是筆鋒一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一下子就把整首詩的意境提升到一個「人人心中有」,而又「人人筆下無」的哲理性高度,成就了這首詩的千古絕唱的歷史地位。希望大家能認真的借鑒、思考。再看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的語言特點是樸實,通俗,淺顯易懂,在我們國家可以說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本詩上聯寫事,下聯抒情,其意境主要表現在下聯。由於它的內容和形式統一得好,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所以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喜聞樂見,代代傳誦,成為人們教育子女和年輕人愛惜糧食、勤儉持家、勤儉做事的經典詩篇。

第三,詩詞語言的遣詞造句要突出一個「活」字

辭彙是語言的建築材料。一首好詩或好詞就像一座雄偉壯觀的高樓大廈,它要由許多優質的建築材料所構成。要寫出一首好詩好詞,在語言上就要有豐富的辭彙,以便根據內容的需要,選好用好辭彙。因此,要寫好一首詩,填好一首詞,遣詞造句是一個重要環節。這個環節不解決好,前面所說「詩的語言」、「詩家語」等等也就很難達到。而要解決好這個環節,除了要求作者必須掌握豐富的辭彙和具有基本的語法、修辭知識以外,另一個重要支撐點就是要注意解決一個「活」的問題。

我國歷代的詩詞大家,都很講究詩詞寫作中字、詞、句的活用。他們認為:「詩貴活句,賤死句。」(吳喬語)。吳喬這裡所說的「活句」,指的就是詩詞語言的生命力。意思是說語言要有生命。詩人要學會用有生命的語言,來構造有生命的藝術形象。唐初四傑之一的盧照鄰說:「下筆則煙雲飛動,落紙則鸞回鳳驚。」都是強調寫作詩詞,遣詞造句,一定要在「活」字上下功夫。特別要注意用活動詞,一字用活,全篇皆活。例如杜甫的《秋興八首》中第一首前四句: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天涌,塞上風雲地陰。

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先看杜甫的詩。江中的波浪明明在地面,詩人卻說它高接雲天,彷彿天也在涌動;而邊塞上風雲明明在天空,詩人卻又說它被壓到地面,似乎與地下的陰氣相接。從而把巫峽的江水和巫山的雲天描寫得是那麼雄渾壯闊,氣勢磅礴!再看李白的詩。寫金陵西南長江邊上的三山相當遼遠,一眼望去,它們好像半落在青天之外,蒙朦朧朧,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鷺洲一分為二,緩緩流入長江。從而把在鳳凰台上所看到的山水,描繪得如詩如畫,十分氣派,令讀者如身臨其境。這兩聯詩中的「兼」、「接」、「落」、「分」幾個動詞,都用得很活。字用活了,詩句自然也就跟著活了起來,顯得很有生機,避免了呆板、僵硬。從而使整首詩也變得生動活潑,具有了生命力。

詩詞中的活字、活句很重要,尤其那些帶有關鍵性的「活字」、「活句」,用好了,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整首詩的藝術形象活起來。詩詞是講究形象思維的,把形象寫活是詩人詞家的天職。但詩詞光有形象還不夠,還要使形象活起來,呈現出動態化,給人以動感。所以,巧用動詞,或形容詞活用做動詞,就能使全詩生輝,產生無限的藝術魅力。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中的「敲」字, 「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破」字和「弄」字,以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中的「舞」、「馳」等等,這些字都很好的起到了這方面的作用。

另外,即便寫靜景,也要注意用動詞來反襯,從而更顯出靜的程度,顯得靜中有動,而不是一味的靜,靜如死水,一片呆板,毫無生氣。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桂花落下的聲音都能夠聽得到,月亮升起的亮度都能夠把山鳥驚起,你看,一個「落」字,一個「出」字,竟把一個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的山林描寫得多麼幽靜而有生機,有靜有動,靜中生動,情趣盎然,躍然紙上。

第四,詩詞語言還要注意含蓄

詩詞屬於文學藝術的範疇,它是用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感情的,往往是意在言外,王顧左右而言他。詩詞與散文不同,一般情況下,它不直說,而多用比喻、象徵與暗示。這就是詩詞語言的凝練和含蓄,也是詩詞語言的一大特點。由於多用象徵與暗示,因此也就使詩意更加豐富和難以確指。漢代思想家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里說「詩無達詁」;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文學家謝榛在其《四溟詩話》里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鏡花水月,勿泥其跡可也。」說的都是這個意思。請看李白的《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別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這是詩人在早春時節送別友人的詩。詩的本意是要抒發離別時的痛苦心情,但他卻不直接抒發,而是把東風擬人化,說東風通曉人意,深知人間離別的痛苦,不願見到折柳送別的場面,故意不讓柳條發青。可是現實情況卻是,儘管柳條尚未發青,作者還是要忍痛送別。詩中這樣曲折、含蓄地表達離情,在感情上就深了一步,詩的情趣也就更濃郁一些。李白的另一首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借「孤帆」、「遠影」、「天際流」等意象,表現了詩人與孟浩然的深厚友情和送別時依依難捨的心情,寫的也很含蓄: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清代詩論家袁枚在其所著《隨園詩話》中說了這麼一段話:「凡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近人王仔園《訪友》:『亂鴉棲定夜三更,樓上銀燈一點明。記得到門還不知,花陰悄聽讀書聲。』若到門便扣,則直矣。方蒙章《訪友》:『輕舟一路繞煙霞,更愛山前滿澗花。不為尋君也留住,哪知花里即君家。』若是知君家,便直矣。」

二、關於詩詞語言的錘鍊

詩詞語言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源於生活語言,又高於生活語言,雅於生活語言。詩詞語言是詩詞作者經過反覆推敲、琢磨,精益求精之後才能得來的。我們把這種推敲、琢磨、精益求精的過程叫做錘鍊,就像鍛工鍛造鐵器一樣,經過千錘百鍊,去掉雜質,留下精粹。清代詩論家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所謂煉者,不在乎奇險詰(ji)曲,驚人耳目,而在乎言簡意深,一語勝人千百。」詩的篇幅很短,它的語言要求高度概括,特別精練、含蓄,還要準確、形象,具有感染力,因此在語言的錘鍊上必須下大力氣。晚唐詩人劉昭禹說:「寫五言律詩,要像40個賢人,個個精當,字字恰到好處;不能參雜一個屠夫、商販進來。否則便破壞了整個協調美。」寫五律如此,寫別的詩詞都應該如此。在詩詞中只有對所使用的每個字每個詞都認真錘鍊,仔細推敲,才能做到字穩詞妥,寫出光彩照人的美好詩句和詩篇來。這裡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要做到字斟句酌。在創作實踐上要力求做到「日鍛月煉」、千錘百鍊。唐代詩人李頻說:「只將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杜甫說:「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關於這方面的名言名句還有:「為求一字穩,耐得半宵寒。」「新詩一聯出,白髮數莖生。」「常喜詩無病,不愁家更貧。」等等。這些詩句都是古代詩詞大家們在寫詩過程中嘔心瀝血、遣詞造句的真實寫照。杜甫詩中有一聯名句:「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原先上聯是「桃花欲共楊花語」,他覺得不夠滿意,後經反覆修改,才成為現在這樣的句子。與原稿相比,詩意就顯得更為細膩、更為形象,也更符合實際了。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的詩大都明白如話,通俗易懂。但據史書記載,他的不少作品在遣詞造句上也是經過反覆推敲,字斟句酌的。袁枚的《隨園詩話》中就記載了周元公的一段話:「白香山詩似平易,間觀所存遺稿,塗改甚多,竟有終篇不留一字者。」

蘇軾的《題西林壁》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著名詩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據《東坡志林》記載,這首詩的第二句原為「到處看山了不同」,後來他換了五個字。因為「到處看山」不但與第一句重複,而且顯得很平淡,改成「遠近高低」,不但與第一句銜接得很緊湊,內容也不重複,顯示了群山的不同狀貌,而且詩的節奏也有起伏,讓人頓感新鮮、別緻,達到了語工意新的境界。

有的詩本來已經寫的不錯了,為了追求更完美的意境,有時只改動一、兩個字,情況就可能大不一樣。清朝顧嗣立在其《寒廳詩話》里記載張桔桿的詩:「半篙流水夜來雨,一樹早梅何處春?「元好問說:「佳則佳矣,而有未安。既曰『一樹』,烏得為『何處』?不如改『一樹』為『幾點』,更能貼切『早梅』。」南朝庚信詩:「永韜三尺劍,長卷一戎衣。」意境一般。杜甫給他改為「風塵三尺劍,社稷一戎衣。」上下句各改了兩個字,詩的意境立馬就變得視野開闊,格調高昂,顯示了詩人憂國憂民、心懷社稷的壯志豪情。

像上邊這樣字斟句酌的例子還有很多,時間關係就不一一例舉了。古代的詩聖大家都能這樣字斟句酌,錘鍊詩句,我們這些一般愛好者寫詩,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只有以詩聖大家們為師,端正態度,虛心學習,才有可能學得一點真功夫,把作品寫得比較好一點。

第二,要認真鍊字煉詞

要做到字斟句酌,就要認真鍊字煉詞。袁枚在其《隨園詩話》中打了個比方說:「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貴者也,生吞活剝,不如一蔬一筍矣。牡丹芍藥,花之至富麗者也,剪綵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鮮,趣欲其真,人必如此,而後可與論詩。」強調了詩詞用語,要新鮮、自然,真切、有趣。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新鮮,就猶如靈丹一粒,能點石成金。

1、煉動詞 這是鍊字的基本要求。動詞的錘鍊在修辭中具有重要作用。袁枚說:「一切詩文,總須字立紙上,不可字卧紙上。人活則立,人死則卧,用筆亦然。」意思就是說,對動詞的使用、錘鍊得好,就可以使詩文活起來。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五律《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頷聯為「氣雲夢澤,波岳陽城。」是千古傳頌的妙句。它不僅氣勢磅礴,對仗工整,聲音洪亮,其關鍵在於「蒸」、「撼」兩個動詞用得好,使詩句乃至整首詩的精神都為之一振。這就是鍊字煉詞的效果。「蒸」、「撼」都是動詞,能使詩句變活,給詩句以靈魂,在詩中起著主心骨的作用。而且這兩個字用的也恰到好處。「氣蒸」寫浩瀚無邊的湖水蒸氣籠罩者雲夢大澤,波瀾壯闊的洞庭湖,甚至連岳陽城都為之撼動。多麼生動壯觀,多麼氣勢磅礴!選擇、使用「蒸」、「撼」這兩個動詞,就叫鍊字(煉詞)。

王維的作品歷來被人們讚譽為「詩中有畫」,其中有不少作品是得力於動詞的妙用。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歸浣女,蓮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第三聯的「喧」、「動」二字就用得很活,有助於全詩意境的開拓。為什麼呢?因為洗衣女隱在竹林之中,打漁船被蓮葉遮蔽,當竹林聲響,蓮葉翻動,作者才看到洗衣女和打魚的小船。用了這兩個動詞,使得作品更富有了真情實感和生活情趣。

另例:蘇小妹求字填對聯故事。

對聯原稿:輕風細柳 淡月梅花

黃庭堅:輕風細柳 淡月梅花

蘇東坡:輕風細柳 淡月梅花

蘇小妹:輕風細柳 淡月梅花

三人中還是以蘇小妹的「扶」、「失」二字為佳。

2、煉虛詞 詩詞寫作煉虛詞也很重要。清代文學家劉大魁說:「文必虛字備而後出神態。」在古代詩詞中,之、乎、者、也等是虛詞,又、更、不、卻、很非常、仍然、未必、難道等副詞也算虛詞。一般說煉虛詞,主要是指煉副詞。下面請看歐陽修的一首《踏莎(suō)行》: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暖搖征轡。離愁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高樓莫近危欄倚。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在青山外。

這首詞是寫行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想。上片寫行人的感受,下片寫行人想像中的妻子或意中人對他的懷念。詞的妙語在「行人更在青山外」,寫出了閨中思婦看「行人」或想像行人的感情。詞里用了一個「更」字,就把「平蕪(草原)」、青山顯得更切近,而親人(行人)則愈走會愈遠。客路漫漫,歸期難卜,從而把離愁思緒巧妙地表達出來。另外,上片的副詞「漸」字也用得很得當,它與「無」、「無窮」相結合,使離別時的次序、心情、愁緒,都能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出來。

另如王觀的《卜運算元?送鮑浩然之浙東》:

才始送春歸,送君歸去。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詞中的「才始」、「又」、「若」、「千萬」等都是副詞。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勸朋友鮑浩然快到江南趕上春天,與春天同住、同享,情中有景,生動自然。

李商隱的《無題四首》之一中有一聯詩「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其中的「已」和「更」也屬於鍊字(煉詞),作者與戀人本來就很難相見,現在戀人又遠去他鄉,就更是隔了萬重高山,相見更難了。

3、鍊形容詞 形象性是詩歌語言的重要特徵。詩詞如何使用形容詞,使詩詞更加形象、生動,具有感染力,這也需要反覆錘鍊。打家都知道的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就是經過反覆推敲多次、最後才確定用「綠」字的。這個「綠」字,本意是表示事物顏色的形容詞,在這句詩中,它不僅表現了江南大地「綠」的本色,一片蔥綠,做形容詞用,而且還被活用做了動詞,美化了江南大地,使其生機勃勃,一片春光。同時它還給人以動態之感,說春風綠染了大江南岸,從而使詩意更加活潑、更有生機。史書記載,孟浩然在長安的一次詩人聚會時,脫口吟出「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的詩句。大家嘆服,同稱佳句。孟浩然說:「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下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二字,亦豈得為佳句也哉。」

北宋蘇東坡時,有一天蘇東坡、黃庭堅、秦觀、佛印四人春遊一古寺。古寺牆壁上寫有杜甫《曲江春雨》詩,其中一句是「林花著雨燕脂×」,最後一字看不清了。於是大家相商要為它補字。蘇東坡補「潤」字,黃庭堅補「老」字,秦觀補「嫩」字,佛印補「落」字。後來找到原詩,大家猜是什麼字,原來是「濕」字,四個人都沒補對。為什麼呢?這首詩是杜甫寫安史之亂後長安的春景,如用「潤「、 「嫩」與當時的情調不符,如有「老」、「落」,則又不符合當時寫的是春天微雨的情形,花不會落,花色也不會淡,只有用「濕」字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戰後春日微雨的情景。可見杜甫精於鍊字的本領。

魯迅先生《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有一首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其中頸聯原稿為「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覓小詩」,正式發表時改為「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覓小詩」。很顯然,「忍看」比「眼看」顯得內容更豐富,更具有感情色彩。「刀叢」比「刀邊」更深刻地刻畫了國民黨反動派鎮壓進步作家的殘暴罪行。

由此可見,要煉好字(詞),不能粗煉,而要精鍊,即精當的選擇字、詞。要緊緊圍繞所寫詩詞的主題,去選擇那些響亮、靈活、有生氣和形象鮮明的字、詞。注意避腐、避啞、避弱、避笨、避粗俗、避生硬等字、詞。總之,鍊字(詞)貴活、貴圓通,不能拘泥、死板。

4、最後,再講一講鍊句的問題。

顧名思義,鍊句就是錘鍊句子,使句子達到詩意和詩境的理想要求,能充分地滿足讀者的藝術需求。隋朝詩人謝道衡出使到陳,正月初七(人日)那天,人們請他寫詩。他隨口吟道:立春方七日,離家已二年。」眾人聽後覺得很平淡,說他不會寫詩。可他接著又吟道:「人歸落雁後,思發百花前。」眾人又改口稱讚「好詩」。為什麼說它好呢?這首詩好就好在它抒情自然,真摯感人,把一腔思歸之情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再看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這首絕句本是蘇軾為好友恵崇和尚寫的一首題畫詩,但他卻把江南早春的景物渲染得如此生機盎然,鮮明生動。你看,前兩句寫竹子和桃花,竹葉是青翠欲滴,桃花是鮮艷奪目,紅綠相間,色彩絢麗,勾畫出了春天的景色。「三兩枝」,是早春、爭春的桃花先開了,繼之而來的必然是百花盛開,萬花爭艷。這樣寫,既符合時令特點,景色又疏淡可人,很美。「鴨先知」,其實是說人先知,勤勞的人們早早起來到江里去放鴨子,這是為了以動物的感知來傳達人的感知,以動物的歡愉來反映人的歡愉,從而使意境增加了一層曲折,在意味上就多了一層內容。由此可見,這首詩寫的確實很美,具有含蓄、蘊藉、形象、傳神的特點。

鍊字(詞)是鍊句的基礎,鍊句是鍊字的結果,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煉意,為了提高詩的思想性,為了創造更高更美的詩境,即詩的意境。兩者的關係是辨證統一的。如果詩詞的立意不高,即使在字句的錘鍊上下再大的功夫,最終也不會創作出動人的詩詞作品來。反之,雖然有了好的立意,好的思想性,但如果沒有恰到好處、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的字句,也同樣寫不出好的作品來。

三、如何加強詩詞語言的錘鍊與修養

詩詞語言的錘鍊與修養,既是一個實踐問題,也有一個理論問題,對於一個詩詞愛好者特別是詩詞作者來說,要想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藝術水平,就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努力學習,持之以恆,才有可能取得實效。

第一,在理論上要加強語言基礎知識的學習。包括漢語言語法、修辭知識的學習,古文知識的學習,如有興趣者,還可涉獵一些文、史、哲以及宗教方面的書籍,以增強古文字修養和拓展知識面。

第二,要多讀古今詩詞大家、名家的經典作品,注意從中汲取精神與語言辭彙營養,以熏陶情操,啟迪智慧,培育詩思(形象思維),激活靈感。

第三,要努力向民間語言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語言活力。

第四,在實踐上要努力實現三轉變、三避免、三追求。

三轉變:從時政語言向生活語言的轉變,從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轉變,從散文語言向詩詞語言的轉變。

三避免:避俗,避呆,避重複。

三追求:求新,求奇,求活。

第五,樹立詩不厭改、虛心求教、一字為師的理念,摒棄淺嘗則止、粗製濫造、諱疾忌醫的惡習,初稿寫成後,要字斟句酌,反覆錘鍊,反覆修改。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哪怕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古人就有一字師的求學心態和治學精神,這種虛心好學、嚴謹治學的態度,我們今天尤其應該提倡。

總之,詩詞是一種高雅的文學,而高雅的文學必須用高雅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希望大家在今後的詩詞學習與寫作中,要進一步提高對詩詞語言特殊性的認識,自覺加強詩詞語言的學習與修養,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詩詞作品來。

初稿於2011年8月25日


推薦閱讀:

詩歌鑒賞——語言
真愛無需語言
講道人的語言
澳大利亞人的語言啟蒙,關於繪本你要知道的事
如何開始學習一門語言

TAG:語言 | 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