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
07-13
唯物主義
推薦閱讀:
唯物論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認為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也就是說「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產物和反映」。
概念解釋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名稱】唯物主義 【拼音】wéi wù zhǔ yì 【解釋】唯物論有兩大核心:一個是物質,一個是意識;兩大規律: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的原理。 物質 物質是客觀存在的哲學範疇,是對一切可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質的抽象。物質的唯一特性就是客觀實在性。 意識 1.意識的起源: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社會性勞動的產物; 2.意識的本質:意識是人腦的機能,人腦是意識的物質器官;意識是客觀世界的主觀映像,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意識是社會的產物,離開社會就不能產生意識。(如狼孩、雞孩) 意識是對客觀存在近似的,能動的反映,任何意識都是客觀存在的反映,都能從客觀實在找到原型,--即沒有被反映者,就沒有反映者; 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其形式是主觀的,意識就是客觀內容與主觀形式的有機統一。 唯物主義一元論: 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世界的統一,是多樣性的統一。 【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承認世界本源是物質,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 1.意識對物質的依賴性原理,物質決定意識,即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以及意識的起源和本質原理。 2.意識對物質的能動原理,亦稱主觀能動原理。 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所反映的哲學觀點。 【原 理】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應;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作用。 【方法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使主觀符合客觀,做到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近義詞】唯物論 【反義詞】唯心主義 哲學中兩大派別之一,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非物質的,是在人的意識之中,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存在的。思維是第一性的,存在是第二性的。世界上是由思維決定存在的,即意識決定物質。 規律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原理: 【原理】規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規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 【方法論】必須遵循規律,不能違背規律;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基本涵義 唯物論(英語:materialism),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1],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該理論的基礎是,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出於對物質的反應。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但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和心靈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 唯物辯證法包含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以及本質與現象、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必然性與偶然性、可能性與現實性等範疇。在部分國家的宣傳材料以及中高等教育的哲學課程中對於唯物辯證法有如下的描述:「由於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和範疇,是從自然界和社會生活本身抽象出來的,因而它們既是客觀事物本身運動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認識的普遍規律,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不是一種僵死的體系,它隨人類的實踐運動的發展,不斷有新的含義、新的範疇、規律產生出來。」 世界範圍內,並非所有的科學工作者以及哲學研究人員都認同辯證唯物論這一哲學流派。愛因斯坦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手稿閱讀完畢後曾做出這樣的評價:「愛德華·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關於自然科學內容的手稿交給我,託付我發表意見,看這部手稿是否應該複印。我的意見如下:要是這部手稿出自一位並非作為一個歷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麼我就不會建議把它複印,因為不論從當代物理學的觀點來看,還是從物理學史方面來說,這部手稿的內容完全就是胡說八道、瘋人之作。可是,我可以這樣設想:如果考慮到這部著作對於闡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義是一個有趣的文獻,那是可以勉強出版的。」(《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77年,第202頁) 注意:愛因斯坦的這段話,並非對「唯物主義」的否定,而是對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這本書「根本違背唯物論」的否定。例如,本書中以毫無根據的「想當然」,或與達爾文演化論相悖、或用拉馬克「獲得性遺傳」否定達爾文理論。比如,認為人的喉頭等發音器官(不是性狀變異自然選擇而)是因為人的主觀「需要」而產生的:「需要產生了自己的器官」(p511),猿變成人的原因是因為人的「食物愈來愈複雜,因而輸入身體內的材料也愈來愈複雜,而這些材料就是這種猿轉變成人的化學條件」(p513),「至於觸覺,只是由於勞動才隨著人手本身的形成而形成」(p512),「勞動創造了人本身」(p508)、甚至批判達爾文學者的唯心主義「甚至達爾文學派的最富有唯物精神的自然科學家們還弄不清人類是怎樣產生的,因為他們在唯心主義的影響下,沒有認識到勞動在這中間所起的作用」(p515)。[張天海]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物質。過度誇大意識對物質的作用,這就是主觀唯心主義.過度地誇大物質對意識的作用,這就是客觀唯心主義。 唯物主義最基本的方法論就是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它認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在主觀與客觀相結合中才能夠終極地檢驗真理.而無論是客觀唯心主義還是主觀唯心主義,它們基本的方法論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割裂,它們對真理的證明,總是妄圖在意識內證明一切,反對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於客觀唯心主義與主觀唯心主義最基本的方法論都是主觀與客觀相割裂,所以把二者同稱為唯心主義.這個方法論才是二者最本質的共同。歷史形態 ①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把物質歸結為物質的具體形態中國古代「五行」學說: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把複雜的事物簡單化。古希臘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火」是萬物的本原,世界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按規律燃燒著、按規律熄滅著的永恆的活火。「這個世界不是任何神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 ②機械唯物主義,在與近代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基礎上,克服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直觀性、猜測性,豐富和發展了唯物主義。但它把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認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屬性就是物質的屬性,因而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歷史觀是唯心主義)這三個根本缺陷。 ③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主要內容對立統一 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部分組合而成的。例如 ,電現象中包含有正電荷和負電荷;原子是一個整體但也是由相反電荷的氫核和電子所組成。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對立統一思想來自黑格爾。 毛澤東所著《矛盾論》對對立統一有詳細論述。 質量互變 物質的屬性具有質和量兩個屬性。質是指物質的性質,而不是質量;量是指衡量物質處在的某種狀態的數量。從量變到質變,就是說物質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而在每次由一種性質變化到另一種性質的過程中,總是由微小的變化(稱作量變)慢慢積累,微小的變化的積累最終導致物質由一個性質變化到另一個性質。 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原理來自黑格爾的正-反-合三階段論:「正」態事物由於內部矛盾的發展,會過渡到反面,成為「反」階段,這是第一個否定;由反階段再過渡到它的反面,是為否定之否定。經過否定之否定後,事物雖然回到「正」態,但已不是原來的狀態,而是更上一層樓。 中國民間諺語「物極必反」就是第一否定;「否極泰來」則是否定之否定。 物質與意識 ①思維和存在哪個是第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哲學可以分為唯物主義和 唯心主義兩大陣營 ②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對此的不同回答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兩個派別 ③區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就是看它們對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知識理解: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問題不同於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 通常說的「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命題,它是指,一方面物質決定意識,另一方面意識具有能動作用(意識能動地反映客觀物質世界,意識能動地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這是對實際存在的物質和意識辯證關係的正確揭示。哲學基本問題所說的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物質和意識哪個是世界的本原,哪個決定哪個;二是,意識能不能正確地反映物質,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客觀存在。對這兩方面的正確回答是:物質決定意識,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物質。可見,這裡所回答的第二個內容,與前面說的第二個內容不是一回事,兩處說的「關係」是有不同之處的。 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是哲學史的總結,歷史上的哲學,都以不同形式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的兩個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新的高度上正確地回答了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進一步科學地指明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樸素唯物主義 又稱自發的唯物主義。產生髮展於古代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在其萌芽時期就十分自然地把自然現象看作是無限多樣性的統一,並且在某種具有固定形體的東西中,在某種特殊的東西中去尋找這個統一。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等。隨著人們實踐範圍的擴大和理論思維能力的提高,樸素唯物主義逐步擺脫了把世界本原歸結為某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性。歐洲出現了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的原子唯物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不能再分的物質微粒原子組成的,開始從物質結構上研究世界的本原。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則認為宇宙萬物是由一種極細微的流動的物質「氣」構成的,氣是世界的本原,提出了氣一元論。如戰國時期荀子認為,物質性的、統一的氣構成自然界的萬物,而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荀子還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可貴命題。春秋的老子對於世界也提出了關於道的思想東漢王充提出:「天地合氣,萬物自生。」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范縝在說明神形關係時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北宋張載認為:「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這些都是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思想的樸素反映。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在把五行當作世界的本原時,還以它們之間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說明世界的聯繫和發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則用「火」說明世界發展的辯證景象。 樸素唯物主義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一些猜測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觀性的特點。機械唯物主義 又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 出現的。與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適應,出現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為代表的英國唯物主義者。他們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對經院哲學;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概括了觀察、實驗和歸納等認識自然界的實驗方法。霍布斯繼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他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手工工場階段。近代自然科學處於形成和發展的初期,機械力學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學部門還很不成熟。當時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只能主要用機械力學的原理來論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這就使得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機械性的特點。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發展的頂峰。它既有明顯的機械性,又有一些辯證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人。法國唯物主義在理論上繼承並發展了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笛卡爾《物理學》中的唯物主義思想。19世紀40年代,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形勢日益成熟,在哲學上表現為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解體和L.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產生。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學與唯心主義哲學中,明確地闡述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推翻了唯心主義在德國的長期統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響。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哲學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裡仍然是持唯心主義觀點。它企圖用機械運動的觀點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把各種運動形式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否認事物因內部矛盾而引起的發展。離開人的社會性、人的歷史發展來研究社會現象,只考察引起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不探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在資產階級哲學範圍內,19世紀中葉在歐洲還曾出現過庸俗唯物主義。它僅僅用生理學的觀點去解釋人的精神現象,把意識與物質等同起來,抹殺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使唯物主義庸俗化、膚淺化。 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鬥爭的歷史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哲學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用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在同機會主義的鬥爭中,在總結新的歷史經驗和概括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的基礎上,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向新的階段。列寧 逝世後,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在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和其他許多包含著豐富哲學思想的著作,從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增添了新的內容。唯物主義是認知受限的一種表現,把不理解的真實定義為唯心。與唯心論根本分歧 唯物主義: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戰國荀子:「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 東漢王充:「天地合氣,萬物自生。」 南朝范縝:「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明朝王夫之:「氣者,理之依也。」「天下唯器」,「道者器之道」,「無其器則無其道」。 唯心主義:世界的本質是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 ①主觀唯心主義:世界由人的意識創造、決定。 宋朝哲學家陸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外無物。」 英國哲學家貝克萊: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覺的組合」、「觀念的集合」。 「眼開則花明,眼閉則花寂」。 ②客觀唯心主義:世界由某種神靈或不可捉摸的絕對觀念創造、決定。 宋朝哲學家朱熹:「理在氣先。」 柏拉圖: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爾:世界的本質是獨立存在的「絕對精神」。 ③宗教:上帝、神創造和支配世界唯心主義兩種形式,雖有某些差別,但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都認為,思維、意識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質是第二性的,顛倒了思維和存在、意識和物質的真實關係,背離了自然科學和人們的實踐經驗。推薦閱讀:
※認清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
※奧巴馬:種族主義在美國社會仍然存在|美國|華盛頓
※薩特存在主義
※淺析理性主義的發展與人類生存的危機
※中國需要個人主義
TAG: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