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圖探秘:孫悟空真實原型之謎
福建省順昌縣城西北部的寶山主峰上發現了
一處始建於元末明初時期的「孫悟空」兄弟合葬神墓。
《大幻西遊之尋找孫悟空》
文:阿桂
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
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
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鍾罄。
尖嘴咨牙弼馬溫,心高要作齊天聖。
這是吳承恩在《西遊記》第四回,孫悟空大戰巨靈神時為美猴王寫的一首詩。 -
在字裡行間,我們彷彿看到了幾千年前,那個縱橫天地冥三界,神通廣大,鮮活可愛的悟空。不過,小說中的悟空雖然是活靈活現,但他只是存在於神話故事當中。 -
那麼,在歷史中有過一個真實「悟空」嗎?這是一個遙遠的謎題,如果真的有過這麼一個傳奇的人物,那他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古老的神話背後,那個「悟空」好像在歷史的深處,透過時間的迷霧,向我們露出了一絲神秘的微笑。他究竟是誰呢? -
就讓這篇文字帶領著大家,展開幻想的翅膀,開始這段探索的旅程吧。我們要飛越那千年的時空,回到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唐的玉門關外。我們可以騎著駱駝,扮成西域商人的模樣,遠遠的眺望這萬里黃沙。看啊,碧藍的天空與橙黃的沙海之間,走來了六個僧人,都是唐人的打扮,其中一個面目清秀的青年僧人,便是那個西天取經的唐玄奘,多日來的疲憊趕路,已經讓這個年輕人的面龐,顯露出風霜的痕迹。西天之路,萬里迢迢,卻又不識其路,玄奘正在躊躇之時,忽見遠處走來一翩翩秀士,其身著白衣,相貌儒雅。近來,便是一拱手,表示願意為玄奘引路,幫助他西天取經。 -
歷史中堅毅的玄奘 -
這一幕便是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所敘述的情節,是目前所知關於悟空最早的一段文字記載。咦?這就奇怪了,這裡那來的悟空啊?而且唐僧師徒四人,這裡即沒有豬八戒,也沒有沙和尚,卻無端端的多出幾個小和尚呢。呵呵,這就是我們來到這裡的原因,只有通過對故事原始雛形的審視,才可以將我們的想像力解放出來,去猜測背後的答案。這個白衣秀士便是悟空的雛形,他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要來「助和尚取經。此去百萬程途,經過三十六國,多有禍難之處。」《詩話》中,將這個白衣秀士叫作「猴行者」,於是這個不像猴的猴行者,便從此進入了取經故事的文字之中。 -
這時還沒有「悟空」這個名字,只是有一個和「孫行者」僅有一字之別的「猴行者」,但他手中沒有武器,臉上也沒有半根救命汗毛。要說八戒和沙僧,那要等到幾百年以後,才會陸續的進入到這個故事裡。 -
這個「猴行者」的身世也頗為神秘,在《詩話》中,他見玄奘時,自己也沒有提過。這可沒有元朝的那個悟空坦白了,據無名氏《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第一拆中所寫,悟空竟然是個擁有一大家子兄弟姐妹的老猴精,而不是個天生天養的石猴,他自報家門說:「吾神三人,姊妹五個,大哥哥通天大聖,吾神乃齊天大聖,姐姐是龜山水母,妹子鐵色獼猴,兄弟是耍耍三郎」。想必是元朝人覺得悟空孤單可憐,勉強加上去的吧。 -
福建省順昌縣嵐下鄉黃墩村發現的一尊孫悟空前身「白衣秀才」的木雕神像。
《詩話》中,猴行者保唐僧取經時就已是27800歲了,曾「九度見黃河清」。這可比吳本的悟空年歲高多啦,吳本的悟空在第三回,查生死簿時,「其乃魂字1350號,天產石猴,該壽342歲」。後來在天上當了半月弼馬溫,按第四回所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我才去了半月有餘,那裡有數十年。」計算起來應該是15年左右,再後來,當了半年齊天大聖,按第五回,悟空說的「我記得才半年光景,怎麼就說百十年話?」計算起來大約是185年左右,然後被二郎神所捉,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里,被練了七七四十九日,加上那天大鬧天宮,應該是50年,然後便是五指山下的500年,西天取經用了14年,按第一百回,「太宗看了,乃貞觀一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給。」,「久勞遠涉。今已貞觀二十七年矣」。也就是說,悟空取經完畢時,大約才1106歲,推算一下大約是戰國時代之前出生的,這要比猴行者小多啦。 -黃墩村質樸的孫悟空的神廟
關於這個漂亮的白衣猴行者,還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他曾在800歲時,偷吃西王母的蟠桃十顆,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鐵棒,配至花果山紫雲洞」。看來白衣秀士的本領,遠沒有孫悟空那麼高強,才偷了十顆蟠桃,就被王母娘娘給收了,還談什麼大鬧天宮啊, -他路過蟠桃林時,他還說 「輕輕小話,不要高聲?此是西王母池。我小年曾此作賊了,至今由怕。」如此膽小,真是和我們今天的悟空大相徑庭。如果悟空卻有原型的話,那麼這個人雖然會有一定的手段,但絕對沒有小說中所寫的那樣神奇。看來,是後世的豐富想像,將一個現實中的悟空逐漸的誇張成了一個神奇的文學形象。 -
黃墩村活靈活現的猿祖石 -
悟空文學形象的淵源,有過兩種說法,一是,魯迅先生提出的「國產說」,即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由唐人傳奇《古岳瀆經》中的淮渦水神無支祁演化而來的,「明吳承恩演《西遊記》,又移其(按,指子無支祁)神變奮迅之狀於孫悟空」(詳見《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卷九)在《太平廣記》中的《李湯》,有關於無支祁相貌的描寫,「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鬐,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蹲踞之狀若猿猴,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人不可近。久乃引頸伸欠,雙目忽開,光彩若電。顧視人焉,欲發狂怒。觀者奔走。」另有「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窬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禹授之章律,不能制」。從上面的描寫中,絲毫也看不到今天悟空形象的可愛之處,倒是讓人感覺到非常恐怖。 -
無支祁
二是,胡適先生提出的「外來說」,胡適認為孫悟空的形象是由印度史詩《羅摩衍那》里,猴子國大將哈奴曼演化而來的。其神通大得驚人,能在空中飛行,一跳就可從印度跳到錫蘭,能把喜瑪拉雅山拔起背著走。傳說它是風神的兒子。這一點倒是和吳本《西遊記》中,「因見風,化作一隻石猴。」有些相同。它的武器是虎頭如意金棍,與悟空的如意金箍棒亦有相似之處。
好漂亮的神猴哈奴曼
中國古代關於猴精的文學形象也有很多,而且齊天大聖的名號也早已有之,在《陳巡檢梅嶺失妻記》里的申陽公,變化多端,能降各洞山魈,管領諸山猛獸,稱齊天大聖。後來被紫陽真人與兩員天將,押入酆都天牢問罪。《補江總白猿傳》中也有一白猿,神通廣大,本領高強。不過這些猴精都非常好色,經常搶人妻女,而且在神通方面,也很難同小說中的悟空相比。 -
透過悟空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文學形象,可以看出悟空像是一個導遊,在引路的同時,也常常為玄奘介紹一下沿途的風土人情。從中可以得知,如果這個故事有一定的依據,那麼可以猜想,在玄奘西行的旅途中,可能會有這麼一個神秘的人物,他來自關外,熟知西域風土,一路協助玄奘西行。而且,這個神秘的嚮導,或多或少與猴有關,是他的姓氏與猴有關呢?還是他的外貌與猴有些相像呢? -
這時,就需要一些直觀的圖像資料了,可是在這個古老的大唐,那裡會有相片啊。呵呵,確實有一些原始的「相片」,那就是神秘的敦煌壁畫。古代的壁畫,就好像是原始的圖像資料館,許多神秘的圖形,會激發出後人豐富的幻想。像瑪雅文化中的「飛行器」圖案,古非洲的「外星人」岩畫,誰又能斷言,其背後絕無奇事呢? -
在山西稷山縣青龍寺內發現的「玄奘取經圖」,其繪製時間比《西遊記》成書時間早近百年。
現在,讓我們從大唐的玉門關外,來到宋朝的安西城萬佛峽洞,這時大約與《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成書在同時或者稍早一點。我們可以扮作行人,在洞窯外駐足觀賞美麗的壁畫,那裡有一名古代的畫匠,正在認真的勾繪著一幅壁畫,一個僧人的形象已經畫完了,他的頭上畫有一個光環,身著襦褲,肩披袈裟,目光低垂。他就是唐玄奘。我們在焦急的等待著,這名畫匠將我們一直在尋找的悟空描繪出來,他在畫完一匹馱著經卷的白馬以後,熬了熬筆,抬起頭,鎖起雙眉,聚精會神的畫了起來,我們也摒住呼吸,看著悟空的形象漸漸的出現在畫匠的筆下,這不是一個白衣秀士!你看他猴形人身,露齒披髮,額低嘴長,雙眼圓睜。他就是那個悟空嗎?
這是在敦煌向東北二百公里的安西城萬佛峽洞窟中第2、3、29窟中,關於西遊記的古老壁畫。其中的「悟空」確實和演變至今的形象有些相似。不過,他更像是一個真實的人!那他會是誰呢?石槃陀!又稱石磐陀,這是個謎一樣的人物。據說玄奘西行,路過瓜州(今鎖陽城)時在當地寺廟講經說法一月有餘,期間胡人石磐陀受其感化,拜玄奘為師,並與識西途老赤馬,助玄奘夜渡葫蘆河,西出玉門關,越五峰(白虎關、紅柳園、馬蓮井、大泉、星星峽),入新疆。因當時佛教興盛,玄奘講法、取經及帶領石磐陀西去取經的故事便被人們廣為流傳。 -
據玄奘的門徒慧立、彥琮所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石磐陀,其家鄉在今甘肅省安西縣鎖陽城一帶。與傳說不同的是,他只是將玄奘送到了玉門關下,便回去了。 -
他是否跟隨玄奘走完了西行的全程,還未可知,但是細心的你們一定會發現,石磐陀在許多方面與傳說中的悟空實在是非常相似,他們都是在玄奘西行至邊關時拜的師,在吳本西遊中,唐僧收悟空的地方,就是在大唐與韃靼的邊界,兩界山,也就是五行山下。他們又都是臨危受命,協助師父西行的中堅力量;而且又都是在外形,言談,習慣上和師父迥然不同的徒弟。 -
在拜師的初期,石磐陀與玄奘之間,相疑相助的微妙關係與傳說中的情節也非常相似,元雜劇中,悟空就曾有殺唐僧之心。「好個胖和尚,到前面吃得我一頓飽,依舊回花果山。」 直到觀音趕來給他帶上緊箍兒,才打消了吃人與貪色的邪念。在吳本西遊中,悟空被帶上緊箍兒後,「望唐僧就欲下手」,也有殺唐僧之意。而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石磐陀的行徑亦有些可疑,「少時胡人乃拔刀而起,徐向法師,未到十步許又回,不知何意,疑有異心。」 -
如果想像力更強一些的話,石磐陀,的「石」字,就是「石頭」的意思,而胡僧,又與「猢猻」諧音,也就是猴的意思。這樣,一個「石猴」的意像就出現了,後世是否就是由此演義出仙石產猴的故事呢。 -
在關於悟空的許多傳說中,都提到了悟空來自西域,在《朴通事諺解》所引《西遊記平話》中,是這樣說悟空的,書里說「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是否可以說,這是對西域來胡人的一個暗示呢?胡人,本來就體毛髮達,眉骨突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猿猴,兼而胡人孔武有力,並且熟悉西域,被後世傳說為引路並有神通的「猴行者」也是很正常的。 -
寺田克也筆下另類的大猿王 -
《詩話》中,那個儒雅禮貌的「猴行者」,很有可能就是這個引路護法的胡人,被美化後的形象。不過,據《西遊記平話》所寫,悟空並不儒雅,而是個好色吃人的老猴精。這樣一個亦正亦邪,喜歡吃人的悟空,更是讓人害怕。日本著名插畫家寺田克也筆下的《大猿王》,就有點像是這個充滿野性的悟空。再加上《平話》中對其環境的描寫,「西域有花果山,山下有水簾洞,洞前有鐵板橋,橋下有萬丈澗,澗邊有萬個小洞,洞里多猴,有老猴精,號齊天大聖」。這裡的悟空倒更像是窮山惡水間一個嗜血的強盜,難道這個胡僧曾經是一個惡人嗎?這樣一來,我們就會對這個胡人的來歷充滿好奇了,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並沒有對此作過多的介紹,只說「法師見其明健,貌又恭肅」。不過,我們可以通過對傳說中神話「密碼」的破解,一起來猜想一下他的身世。 -
將神話中的名詞,用現實的語言翻譯出來,「天地精華所生」也就是說無父無母,「九度見黃河清」也就是說多遭磨礪。「西王母,玉帝」也就是貴族豪門,「蟠桃」也就是食品財物,「銅頭鐵額」也就是身體強健,「花果山稱聖」也就是佔山為王。 -
用這些翻譯過來的名詞,將悟空拜師前的傳說重新的理順,就會得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他是一個出生在西域,自幼失去雙親的孤兒。他天性善良,但是由於天生體毛髮達,形似猿猴,自幼便被人們欺凌侮辱,因此,性格也變得愈發的叛逆好鬥。他歷經坎坷,飽嘗冷暖,少時在西域番邦艱苦度日時,不得不靠偷盜度日,長大成人以後,由於他健壯聰敏,便成為了那一帶盜賊的頭領。 -
他由於盜竊貴族豪門的財物,而被官兵通緝,便聚眾逃到深山,佔山為王,後來可能是山寨被官兵所破,他才隱姓埋名逃到了大唐的西陲,石磐陀也可能是他的化名。隱匿多年以後,這個胡人大盜被東土而來的玄奘所感化,隨拜唐僧為師,共赴西天之行。 -
雖說這是個大膽的猜想,但不難看出種種線索都在指向這麼一個形象怪異的胡人,難道說這個一千三百多年前,大唐安西縣的胡人石磐陀真的就是我們穿越千年要找尋的那個悟空嗎? -
劉繼卣大師筆下的美猴王
我願意相信這個神秘而有趣的胡人石磐陀,就是我們要找的悟空。雖然我們不能證實他護著玄奘到底走了多遠。但是,不管怎麼說,我們都很希望有那麼一個追隨玄奘,走過千山萬水的孫行者,畢竟人們總是會喜歡哪些神秘而又勇敢的人啊。 -來!讓我們再一次回到這次旅程的起點吧,還是那大唐玉門關外的萬里黃沙,還是那碧藍的天空與橙黃的沙海之間,遠遠的,我們會看到,那師徒二人,師父騎著一匹瘦弱的赤馬,徒弟牽著馬在前面引路,那徒弟赤紅色的臉堂,滿頭深棕色的毛髮,連著濃密的絡腮鬍子,在高高的眉骨下,一雙精亮的眼睛,炯炯有神的望向遠方,嘴角帶著輕鬆的笑意。他是誰?我們並沒有上前打擾,只是默默的看著師徒倆漸漸遠去的背影,聽著徒弟趕馬時的幾聲呼嘯,慢慢的消失在遙遠的天際…… -
悟空他,好也好,壞也好;是人也好,是神也好。在我們心中,他都是可愛可敬的,他的樂天向上,不畏艱險的性格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西天取經也不僅僅只是一段經典的佛教故事。其實,西行的旅途也可以看作是一個人勇敢追求理想的奮鬥歷程。我們從呱呱落地開始,便踏上了這條西行之路,每個人都在為了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而努力的行進著。有的人中途推卻了,有的人停滯不前了,只有在心中擁有了那個樂天勇敢的悟空以後,我們才能夠順利的到達那理想的國度,求取到自己生命的真諦。希望這次幻想的旅程,也能讓您找尋到自己心中的悟空…… -
推薦閱讀:
※【版型基礎】第四課 女上衣原型繪製
※主星的原型
※賈寶玉原型是曹顒(丁以華)
※服裝工藝 | 八種袖子原型的製圖畫法
※初學紙樣必讀-圖解新登麗美原型的紙樣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