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畫 | 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畫作

2016-04-09 06:28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現代畫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傅抱石 《屈原》 1942年

此作與郭沫若1942年春在重慶創作並上演的現代歷史劇《屈原》交相輝映。郭沫若善於運用歷史題材表達其愛國情懷和對中國戰時政治的批判。為回應郭沫若的愛國號召,傅抱石描繪了屈原蓬頭散發、長袍飄動、在荒野里行走吟唱的形象。他把握住詩人在自沉汨羅江前飽受折磨的精神狀態,其人物形象的塑造達到令人震撼的效果,再現了中國現代知識分子在殘酷戰爭和腐敗政治面前的憤懣與痛苦。

傅抱石 《二湘圖》 1961年

傅抱石所作一類《二湘圖》是他對古典美人形象最著名的詮釋,並受到20世紀40年至60年代私人收藏家的歡迎和追捧。1961年,傅抱石根據湘君湘夫人詩句的意象創作此幅《二湘圖》,展現出詩歌般夢幻的畫面,畫中蘊藏的情感得到升華。湘君、湘夫人,一位前行,一位回首,矜持恬靜,端莊典雅。秋風瑟瑟,寒葉飄飄,湘妃含蓄內斂,畫面主題顯得微妙而深邃。

傅抱石 《山居圖》 公元20世紀40年代

對清代大師石濤(公元1642~1707年)的研究是傅抱石美術史研究的重要內容,而石濤畫像是其研究和藝術創作的一個核心主題。傅抱石將石濤視為文化認同和抵抗外族入侵的象徵,明確表達了他在抗戰時期的思想狀態,他在重慶時經濟拮据,將自己的居住環境與石濤詩歌中的茅屋聯繫起來,而與石濤的藝術創新精神聯繫得越深入,便越能激發傅抱石對繪畫自我表達的追求。如上《山居圖》所示。

傅抱石 《瀟瀟暮雨》1945年

受四川山水風光的啟發,傅抱石在混亂局勢中執著地描繪煙雨朦朧的山水圖景,以抒胸臆。《瀟瀟暮雨》便是最好佳例—一位孤獨的旅者不畏狂風驟雨,行走在荒山野路上。傅抱石獨創了一種山石紋理的皴法,被稱為「抱石皴」,其運筆揮灑自如,疏於法度,速度、壓力和方向都粗獷隨意,畫面蒼茫冷峻,氣勢磅礴。

傅抱石 《搶渡大渡河》1951年

此作描述的是紅軍長征中的著名歷史事件,體現了傅抱石新的政治傾向,以回應政治面貌的改變,讓國畫藝術服務於革命事業,也充分展示出其將筆墨技法運用到極致的傑出才能,傅氏作品始終強調情緒並渲染氣氛,呈現出一種類似心理劇的表現手法,傳達人的精神與情感,其浪漫主義情懷將廣闊山水畫中的微小人物升華為長征中頑強生存下來的英雄形象。

傅抱石 《蝶戀花》 1958年

此作是傅抱石對毛澤東詩詞之《答李淑一》的視覺詮釋,參加了1958至1959年在莫斯科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藝術展」,其參展表明中國傳統藝術作品的展出範圍擴大,國際影響力增強,也向世人展示了斯大林化時代蘇聯現實主義正統觀在中國的變異。傅抱石描繪了一個動人場景來傳達革命情操:在天上,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和吳剛迎接「忠魂」,恰如詩人所描述的場景;在人間,廣袤大地上革命紅旗已星火燎原;而天地之間,楊柳輕揚,雨勢傾盆(毛詩云「喜極而泣淚如雨」)。整個場景將神話與現實、思想與情感、藝術與政治結合得恰到好處。

傅抱石 《乾坤赤》1964年

此作描繪紅太陽冉冉升起,浮在玫瑰色的天空中,並與其他自然現象,包括松、石、落葉、海、風、霧和雷電相互交織。將中國共產主義革命浪漫情懷的象徵意義摻糅其中,這是傅抱石在毛澤東七律《和郭沫若同志》的敘事框架內,對那個時期政治抽象概念的詮釋,畫作題名亦取自郭沫若詩。

摘自《美成在久》第5期,第74-85頁,詳見:

↓↓↓

↓↓↓

↓↓↓


推薦閱讀:

中國美術館新辦的「壕展」被吳為山評價為「20世紀中國美術最高水平」,有沒有言過其實?
傅抱石的畫(1)
傅抱石「毛澤東詩意畫」創作之考察(四)
傅抱石巔峰時期代表作《廬峰秋夕圖》
傅抱石-現代國畫大師傅抱石簡介,傅抱石藝術特點,傅抱石主要作品

TAG:南京 | 畫作 | 傅抱石 | 抱石 | 博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