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漢字的歷史記憶,欣賞文字之美

追溯漢字的歷史記憶,欣賞文字之美 東學堂語文m... 08-20 18:14 2949

漢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使用人口最多的,唯一的表意系統的文字。漢字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內涵。

經過了6000多年的歷史雕琢,漢字書體歷經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諸多變化,整體來看它的字體字形逐步規範化、穩定化。那麼,這些書體都有哪些特點,它們在漢字的演變過程中都扮演哪些角色,今天東學堂語文將帶著大家穿越時空,追溯漢字的歷史記憶,欣賞文字之美。

【甲骨文】

商朝早期,甲骨文出現,它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古老文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

甲骨使用之前,要先經過加工,清理完甲骨上的血肉後,要將其甲骨進行鋸削、刮磨,然後再用金屬工具在甲骨上鑽出圓窩,在圓窩旁鑿出菱形的凹槽,此過程稱為鑽、鑿,然後用火燒甲骨,根據甲骨反面列出的兆紋判斷吉凶。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都是關於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所以學者們可以通過甲骨文內容的研究了解更多商朝人的社會生活情形。

【大篆】

對於大篆的定義有一定的爭議,有一種說法認為大篆是甲骨文、金文、籀(zhòu )文、六國文字的統稱;還有一種說法是認為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的統稱。我們在這裡取後者為大家介紹。

前天我們了解到在殷商時代出現了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它就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而到了商周青銅器時期,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金文」或「鐘鼎文」。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籀(zhòu )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於在春秋時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個字,因此叫籀文,據說「籀」的意思是「誦讀」。唐朝時出土的「石鼓文」據考證是秦襄公時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石鼓文」的筆畫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範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小篆】

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秦始皇滅六國,統一華夏,其疆域廣而國事多,文書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雜,不便應用;加之,原有秦、楚、齊、燕、趙、魏、韓七國,書不同文,寫法各異,亦亟待統一。乃命臣工創新體文字。於是,丞相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就大篆省改、簡化而成。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總體來說,小篆的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秦始皇巡遊各地時,往往要刻石記功。右圖是秦泰山石刻,由秦朝宰相李斯所書。

展開剩餘63%
推薦閱讀:

漢字的故事
父親為何稱為ba?
美妙的漢字 字藏玄機
在漢字的源頭中領悟生命

TAG:歷史 | 記憶 | 史記 | 漢字 | 文字 |